無相禪師
無相禪師
無相禪師(648-742)唐代高僧。人稱”金和尚“,朝鮮人。住成都凈眾寺。唐玄宗避亂入蜀時對他極為禮敬。成都令楊翌曾為他募化建凈眾大慈、寧國等寺。唐玄宗更”敕建大聖慈寺“,賜田千畝,共建96院,為爾後四川最大寺院。並命他為這座大寺院”立規制“。無相的禪法與智詵、處寂不同,據《歷代法寶記》中載,其禪法是”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話即是總持門“聲稱其禪法直承達摩,而非來自智詵和處寂。
寧國寺,,無相禪師居住地
無相在處寂身邊學了兩年禪法,之後便到離德純寺十來里之遙的天谷山石岩下(現名御河溝)苦修“杜多之行”。
天谷山是個狀若“天”字形的山谷,中間是條小溪,兩邊石壁如峽,西面山岩下有個巨大的石洞,無相便在那裡“山居坐禪,行頭陀行”。他是個出身高貴的王子,毅然拋棄王家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削髮為僧,意志是相當堅定的。在佛教界的各個教派中,規矩最備者,無過於禪宗,而智詵的劍南禪法尤為嚴格,處寂就曾經“四十年足不到聚落”,無相嚴守這一教規,無論嚴寒酷暑,堅持不已。他坐禪的時候,“每入定,以五日為度”,哪怕毒蛇猛獸來了也安之若泰。有一年冬天,忽然來了兩隻野獸,向著他虎視眈眈,張牙舞爪,要吃人的樣子,他便赤身躺在雪地上,想學乾尸利國的王子那樣以身飼虎。那兩隻野獸將他從頭到腳地嗅了一遍,不僅不傷害他,反而每天晚上像狗兒似的守護著他。他在御河溝住的時間久了,“草衣節食,食盡餮土”,衣衫破爛,蓬頭垢面,周身毛髮又長又亂,像只野獸,差點被獵人射死,他仍然不為所動,泰然處之。
後來,他的修行方式似乎有些變化,除了“五日為度”的面壁修禪之外,其餘時間便是悠哉游哉的樣子,閑逸得像只吃飽了的貓,四處周遊。此事被人告到處寂那裡,處寂將他叫回德純寺,問道:“汝於天谷山作何事業?”他說:“總不作,只沒忙”。處寂高興地說:“汝於彼忙,吾亦忙矣!”這師徒二人一樣事都不作,卻異口同聲地說忙,忙些啥呢?原來他們是“一念不起,念念無失;一物不作,物物不違。”這種表面上看似瀟灑自在,實則事事用功,時時無歇的修禪方式,是智詵禪師開創的“教禪並重不事神異”的又一種劍南禪風。
開元二十年(732)四月,處寂密遣家人王瑝將無相再次叫回德純寺,非常鄭重地拿了一件袈裟給他,說道:“此衣是達摩祖師衣,則天賜詵和尚,和尚與吾,吾轉付汝,善自保愛,覓好山住去。”他便又回到天谷山“總不作,只沒忙”
對這異國高僧,資中人非常敬重,一再要求他進城去住,他卻堅決不進城,而是在西門外城邊,“晝在冢間,夜坐樹下”,行“冢間之行”和“大樹之行”,信徒們便為他修了一座精巧的佛舍,供他居住。天寶元年(742),章仇兼瓊任劍南節度使,聞知他的德行,將他迎請到成都開示禪法。從開元十六年到天寶元年,無相在資中一共住了十四年。
無相到了成都不久,忽然來了一個身份不明的大漢,要求到他的住所為廚房義務砍柴,無相便同意了,讓他住了下來。那一年無相的胞弟繼承金興光的王位當上了新羅國的新國王,害怕哥哥回國危及他的王位,派出刺客潛入成都要殺害他,對此消息無相也略有所聞,卻並未放在意下。一天晚上,那砍柴的大漢在無相的居室外面走來走去,說“今夜有客。”無相說:“我也有同感。”大漢說:“我決不能讓他傷害佛子!”他手持一把快刀,將席子鋪於禪床之前,嚴加防範。至深夜,從院牆外果然跳下一個人來,砍柴大漢連忙迎上去,手起一刀,便將刺客砍倒在地,然後將屍首拖到後門的一個巨坑之中,以土掩埋,埋了便走了。天亮的時候,無相叫人去找那位砍柴漢,感謝他的救命之恩,卻不見蹤影,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來過了。這是一個神秘的人物,他究竟是何方人士?是朝鮮人還是中國人?為什麼要來營救無相?誰也無從知道,但是由此可以推斷無相遠辭家國在資中的荒山野嶺中隱匿了十多個年頭,並不單純是尋師訪道修禪學佛,而是有其相當微妙複雜的政治原因的。
天寶十五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入蜀避難,於當年八月到達成都,得知當年的金和尚也在這裡,算是故交了,便將他迎入內殿供養,並賜田一千畝,請他規劃修建大慈寺。至德二年(757)十一月,唐玄宗離開成都返回長安,臨走之前御筆親書了“大聖慈寺”幾個大字。在此之前,無相禪師還在成都縣令楊翌的幫助下在成都先後建造了凈眾寺、菩提寺和寧國寺。無相以凈眾寺為中心,傳法二十年。他的禪法以“無憶、無念、莫妄”為總持門,每年正月、十二月舉行“授緣”法會,參加的僧俗信眾成千上萬,“禪風之盛,遍及益州”。禪宗自五祖宏忍之後,國內分為以惠能為首的“頓悟派”和以神秀為首的“漸悟派”,稱為“南能北秀”。無相繼承發展了智詵學說,他又長住成都凈眾寺,形成了凈眾禪派。無相的傳法弟子是無住,將劍南、凈眾禪派的學說總其成,因其住在保唐寺,便統稱保唐禪派,成為唐代最有影響的一個教派。佛學界所謂的“言蜀者不可不知禪,言禪者尤不可不知蜀”,就是指的智詵、處寂、無相、無住四代一脈相承而影響深遠的保唐之禪。
寶應元年(762)五月,無相禪師在成都大慈寺儼然坐化,享年79歲。在他謝世之前的乾元三年(760)資州刺史韓汯便為他樹碑撰文,晚唐詩人李商隱在其撰寫的《唐梓州慧義精舍南禪院四證堂碑銘並序》中以益州無相大師、保唐無住大師、洪州道一大師、西堂智藏大師為“四證”,推無相為第一證。無相禪師在資州拜師學法的德純寺始建於西漢建安五年200),宋代改稱寧國寺,現在原建築還有一個殿堂,重修於明代天順七年(1463),他修持“杜多之行”的御河溝,在他離開資中之後,資中人為了紀念他,便在那山洞中塑造了十個地藏王菩薩,稱為“十王殿”;又在崖壁上鑿刻佛像,現在都還有97龕,1011尊佛像石刻。
無相禪師在資中民間的影響很大,一些叼葉子煙桿的老年人至今都還流傳著許多“金和尚”的傳說。那些老頭子文化不高,要是你問哪裡是德純寺,他們是茫然無知的,他們只知道寧國寺;要是你問智詵禪師、處寂禪師、無相禪師,他們還是一無所知,但是你若問起“金和尚”,他們就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金和尚是個奇人,他有件寶衣(即《歷代法寶記》中所記的武則天賜給智詵 禪師的木棉袈裟),能夠避水火,刀槍不入,是寧國寺的鎮寺之寶。這“寶衣”藏在廟門前的一個石塔裡面,清朝時候的端王爺(指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來到資州,聽說此事,派兵將石塔打開,想取走寶衣,那寶衣便化為一條大蟒,飛走了。
離寧國寺不遠有塊稻田,有一次金和尚路過那裡,掉了一本經書在田裡,那經書化成了一塊金子,人們便爭先恐後地下田去撿取,可是那金子看得見,撿不著,就像水中撈月似的,誰也沒有得到,但是那塊田卻成了風水寶地,每年都旱澇保收,而且產量要比別的稻田多出一半以上,產出的穀子拿出去打米,一石穀子能夠打出一石二升米,這種米煮的飯也比別的米“漲份”高,又白又香,不用菜都很好吃。後來那塊田的主人貪得無厭,想把“靈氣”傳到另外一塊大田裡去,便將田坎挖斷,兩塊田合成一塊田,結果弄巧成拙,“靈氣”反而被破壞了,但是人們還是將那塊田叫做“採金田”,又叫“踩經田”。
還有一個有關無相的傳說是資中有種名叫細嫩冬尖的醬腌菜,特別細嫩柔滑,清香可口,連名噪一時的涪陵榨菜都是仿照資中冬尖的的腌制方法生產的(這不是傳說,而是事實),而資中冬尖的釀造方法則是寧國寺的老和尚傳出來,而僧人們又說這一秘法是金和尚傳下來的。眾所周知,韓國是泡菜王國,但是我們不知道韓國的泡菜起源於何時,如果唐代就有了,那麼資中的這一民間傳說則是可信的,有力地印證了早在一千多年前中韓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珍貴友誼!
無相禪師
在我國宗教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件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的木棉袈裟,它是梁武帝時(約535年)由南天竺的僧人菩提達摩帶到中國來的。達摩自稱是天竺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憑證就是那件木棉袈裟,說是釋迦牟尼親手傳下來的。他到中國創立禪宗,吸引了很多信徒,內中有個名叫惠可的僧人,特別誠心,為了向他求法,竟在風雪交加的冰天雪地里站立不動,積雪把雙膝埋住了也堅持不動。達摩說:“求法要勇於獻身,你作得到嗎?”他便將自己的手臂斬斷一隻,感動了達摩,在臨終之時將木棉袈裟傳給了他,使之成為禪宗第二代宗師。達摩是被人暗害而死的,他到中國開創禪宗,受到西魏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的忌恨,在食物中放了毒藥,達摩佯裝不知,拿起食物就吃,前後吃了六次,終致垂危,便向弟子們說:“我到中國來本來是為了傳法,卻如此遭受人忌恨,我又久住何益?”便將袈裟傳給惠可,說道:“我緣此毒,汝亦不免此難,至第六代傳法者,命如懸絲。”惠可說:“西國誰人承后亦傳信袈裟否?”他說:“西國人信教,無有矯詐,承后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羅,承后不傳衣;唐國眾生有大乘性,詐言得道得果,遂傳袈裟以為法信,譬如轉輪王子灌其頂者,得七真寶,紹隆王位,得其衣者,表法正相承。”
惠可得到信袈裟,畏於“汝亦不免”的警語,到峴山隱匿了四十年,才敢出山傳教,可是仍然受到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的徒黨暗算,逼得他裝瘋,仍然難逃毒手,徒黨將他扭送官府,說他“妖言惑眾”。官府問他是不是妖人,他說:“是,我是妖人!”於是城安縣令翟沖侃便將他處斬,行刑時身上流出的血不是紅色,而是乳白色,而且周身膚色如常。此事傳到北齊武成帝耳里,感慨萬端地說:“真是個活菩薩啊!”下令全國悼念。經此一番變故,佛法反而得以再興。
惠可的傳法嗣子是僧璨,患有風疾。初見惠可的時候,惠可說:“你從那裡來?找我有什麼事?”僧璨說:“我要向大師學法。”惠可說:“你是個患了病的人,找我有什麼用?”僧璨說:“我雖然是個病人,但病人之心與平常人之心是沒有區別的”。惠可知道他非等閑之輩,便將木棉袈裟傳給他,說道:“我有大難,你要遠避,善自保愛。”惠可蒙難之後,僧璨也佯狂於市肆之中,後來又隱於倪公山,此山原有許多猛獸傷人,自從僧璨去了之後,那些猛獸便全部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當地的很多僧人都說:“璨大師真是個神僧啊!你定惠齊用。高深得令人不可思議。”
僧璨的傳法弟子是道信。此人俗姓司馬,河內人,少小出家,拜於僧璨門下,他能夠晝夜常坐,六十多年不挨枕席。隋煬帝大業年間,一股賊寇圍攻吉州城,圍了一百多天,城內井水都乾枯了,道信路過此地,奮不顧身地潛入城內,領著城內民眾念誦般若波羅蜜,奇的是經文一念,賊寇就自行退走了,城中的井水也湧出來了。他見蘄州黃梅破頭山上有紫雲蓋頂,便在那裡居住,改破頭山為雙峰山。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聞知他的道行,派人到黃梅請他進京,他以年老體弱而苦辭不去。唐太宗連請了三次他都不去,最後一次唐太宗生氣了,嚇唬他:“人不來,頭來!”他便將腦袋伸向使者:“頭在這裡,砍吧!”使者始終不敢下手,回京復命,唐太宗一再要求道信進京,實際上是沖著那件木棉袈裟去的,得不到手,他也無可奈何。
袈裟的第五代得主是弘忍。此人身高八尺,儀錶堂堂,但性格木訥溫厚,從不與人戲語開玩笑,他從七歲開始就師事道信禪師,跟隨了三十年,道信知他沉穩可靠,將信袈裟傳給了他,他主持佛事四十多年,“接引道俗,四方龍象歸依奔湊,”時人號為東山法師。
弘忍有神秀、智德、賾玄、老安、法如、惠藏、玄約、劉主薄、智詵和惠能十大弟子,惠能俗姓盧,22歲時來到雙峰山,弘忍禪師問他從哪裡來的,他說從新州來,弘忍說新州是猲獠之邦,也要學佛嗎?惠能說:“人有南北之分,佛也有南北之分嗎?”弘忍禪師見他的悟性如此之高,便將他留下,在寺內舂米。有一天,弘忍宣稱要選擇法嗣,叫弟子們各抒己見,寫成偈子供他評選,誰寫得好就將袈裟傳給誰。其首席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見了此偈,搖頭說道:“你作此偈,說明你到了佛門,但還沒有進入佛門。你再寫一首,只要進了佛門,我就將袈裟傳授給你。”神秀回到僧房,苦苦思索了好幾天都沒有寫出新的偈子,這時那舂米的“猲獠”惠能不甘寂寞,也要抒陳己見。他不識字,便請人代筆,他念一句,別人寫一句,寫了兩首偈子,一首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另一首是:“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靜,何處染塵埃?”弘忍禪師看了這兩首詩偈,大為吃驚,當天深夜便將惠能叫入方
丈室,向他講授《金剛經》,並將信袈裟也傳給了他,叫他帶回嶺南去,免得惹起事端。三天之後,弘忍才向弟子們宣布:“佛法已到嶺南去了。”從此之後,禪宗分為南北二宗,惠能在南方傳教,稱南宗;神秀在北方傳教,稱北宗。武則天當權,奉神秀為國師。他派人到韶州曹溪迎請惠能進京,惠能以年老多病為由,堅辭不去。在此之前。惠能的弟子立楷、智海等人問老師,木棉袈裟會傳給誰,惠能禪師說:你們休得過問此事。我為了這件法衣,曾經多次受到追殺,生命難保。此衣當年在道信大師手中的時候就三次被人偷盜,在弘忍大師那兒也三次被偷,在我這兒則六次有人來偷,然而我終歸是保不住的,它會被一個女人拿去。”
惠能說的“女人”即當了萬歲婆的女皇帝武則天,她請惠能進京的目的也就是想要得到那件神奇的木棉袈裟。惠能不願進京,她就用一領摩納袈裟和五百匹絹與之交換,惠能只好照辦。袈裟被換走之後,那些弟子們對他很有怨言,他說:“為了保護這件袈裟,曾經有三次刺客來刺殺我,我命如懸絲。我都這麼大的風險,你們更是承受不起。我對你們傳法不傳衣,對你們只有利,沒有害。”從此,南派禪宗便不再以袈裟作為傳法的憑證了。
武則天拿到木棉袈裟后,向弘忍禪師的十大弟子說:“你們出家之人,有無慾望?”神秀、玄約、慧安等人都說無欲,後來問到智詵,智詵回答:“生則有欲,不生則無欲。”武則天高興地說:“好一個實話和尚!”便將那件人人慾求而求之不得的法衣賜給了智詵禪師。智詵,俗姓周,出生資陽,十三歲出家,初居金禪院,后住資州得純寺,到成都拜謁古禪師,又去黃梅雙峰山,拜在弘忍門下,成為弘忍禪師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木棉袈裟,但鑒於道信、惠能等人的遭遇,怕被劫殺,便帶著他的弟子處寂依舊回到資州德純寺,住了三十多年,活了九十四歲,謝世之時將木棉袈裟傳給處寂說:“此衣是達摩祖師所傳袈裟,則天賜吾,吾今付汝,善自保愛。”後來處寂傳給無相,無相離開資中後到成都住了二十年,選中了無住作為他的傳法弟子。無住,俗姓李,原是河兩道節度使李褘帳下一名軍官,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在賀蘭山從一位來自劍南的商人那裡聽到無相情況,便來到成都,經人引見,禮拜無相禪師。當時正值“受緣”之日,無住便隨著眾人聽無相說法,可是無相在說法中卻高聲大喊:“緣何不入山去,久住何益?”無住知道這是沖著他說的。他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成都求法,怎麼剛到此地便喊他走呢?他是個悟性很高的人,聽了無相的教示,便默然無語地離開成都,到了茂州的白崖山,修持無相禪師的“無憶、無念、莫妄”禪法,他的修禪方式與眾不同,一不六時禮佛懺悔,二不誦經念佛,引起當地僧人不滿,將這些行為告到無相那裡,無相說:“好呀,我當年在資州天谷山也是這樣的。這是絕思斷慮,入自證境界,你們要進入這一境界,還差得遠哩!”無住聽老師如此的關愛他,大為感動,便拿了半斤茶葉叫一個名叫董璇的居士帶到成都,送給無相,無相十分高興,問董璇:“無住為什麼不自己來?你是他的什麼人?”董旋說:“我是無住禪師的入室弟子。”他在成都了住了幾天,想回白崖山了,向無相禪師辭行,無相便將跟隨在自己身邊的弟子們全部喊出門去,只留董璇 一人,將木棉袈裟取出來,說道:“此是則天皇后與詵 和尚,詵和尚與唐和尚,唐和尚與吾,吾傳與無住禪師。此衣久遠保愛,莫遣人知。”說到這裡,他熱淚奪眶而出,語聲哽咽地說:“此衣嫡嫡相傳付授,努力努力。”無相傳嗣不久便圓寂了,那件信袈裟直到兩年之後才輾轉送到無住手裡,無住後來出居保唐寺,集智詵劍南禪和無相凈眾禪之大成,組成保唐禪派,成為繼無相禪師之後的又一代宗師,但是那件摩訶袈葉傳了二十八代,達摩祖師傳了六代,智詵禪師傳了四代,最終傳到無住手中的木棉袈裟,後來又傳給了誰,傳到了那裡,史籍文獻沒有記載,便不知下落了。
對於木棉袈裟這件神奇的法衣,學術界存有一些不同的異議:“說達摩祖師沒有傳過法衣,是保唐禪派的弟子們為了抬高該派的身價而編造出來的一個神話”;有的則根本否定歷史上有過此衣傳法的禪規,然而著名的歷史學家范文瀾卻將其作為信史,寫入了《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是個治學嚴謹的大師級學者,他的論述應是科學的、權威的、真實可靠的,因此我認為在我國宗教史上確實有這麼一件經歷不凡的法衣,並且我還認為無相出家到中國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尋求木棉袈裟也是他的一大宏願,那位到凈眾寺刺殺他的刺客也很可能是去劫取袈裟的,不然他就不會在將袈裟傳給無住的時候那麼淚流滿面,語不成聲了。
無相禪師很喜歡喝茶,這從無住從白崖山託人給他帶了半斤茶葉他便高興不己即可看出。關於禪宗與茶的關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也有記述:“茶作飲料,唐時自江南傳到北方,逐漸流行。據《封氏聞見記》說,開元時,泰山有僧大興禪教,學禪首先要夜裡不睡眠,因此禪徒都煮茶驅睡。後來俗人也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城市多開店鋪煎茶出賣,行人付錢即可得飲。極為方便。茶葉從江淮運來,名色甚多,堆積如山,僧徒生活是閑適的,鬥茶品茶,各顯新奇,因之在寺院生長的陸羽,依據聞見,著《茶經》一書。《茶經》一出,更推動全國人飲茶。”
范文瀾在這裡雖然說是江南一帶的情況,但他多次提到的禪與茶的關係卻是不容忽視的,因為他說的開元年間正是無相禪師在資中和成都生活的年代。他在資中是否種過茶樹我不能妄自亂說,但是資中新橋區有種“馬尿茶”卻是據說早在大宋朝之前就流傳下來了的。新橋是資中的深丘山區,當地有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李德壽早年當過和尚,會飲一種“和尚茶”。此茶又叫“般若湯”,要分十二道程序,依次是:禮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飲茶、謝茶。如此繁縟莊重,是否就是無相時代的禪茶之道呢?留待茶藝專家來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