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4條詞條名為大佛寺的結果 展開
大佛寺
陝西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世界文化遺產,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石窟位於陝西省彬縣城西十公里西蘭公路旁的清涼山腳下。為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建,原名慶壽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個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個佛龕,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
1998年大佛寺石窟入選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一部分,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寺石窟地處絲綢之路北道的主幹線上。東漢時期,佛教經 絲綢之路傳入,南北朝時逐漸達到高峰,隋唐時達到鼎盛。彬縣大佛寺,原名“應福寺”,大規模開鑿始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抗擊薛舉薛仁杲大戰(彬州淺水塬)中陣亡將士應福所建。北宋仁宗皇帝為其養母劉太后舉國慶壽時,改名“慶壽寺”。人們因其佛像高大雄偉,從明景泰年間俗稱大佛寺並沿用。此後,歷代多有重修。
實拍
全寺因山起剎,依崖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40米長的東西向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為半圓形,徑約34米,高 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彌陀佛(俗稱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寶石藍螺髻護頂,秀眉慈目,兩耳垂肩,金面方臉,慈祥威嚴;左手著膝,右手端舉,掌心向外,無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帶,趺坐於蓮花台上,整個造形肅穆端莊,雄偉傳神。
大佛窟
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著19個飛天,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形各異的小造像400餘座。此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雕刻精緻,是古代造形藝術中的一大寶庫。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由此判斷該石窟創建於公元628年。大佛窟西壁又有宋仲宏游慶壽寺詩云:“葡萄蔽野果連山…來游共記宣酥日,訪右重尋正觀年…”,詩中之“宣酥日”,即為“宣和日”,“正觀年”即“貞觀年”。此詩作於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說明大佛寺確實開鑿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另外從開窟的形制、造像風格、題材內容、服飾特徵分析,似為北朝晚期作品,說明唐最初開龕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內的巨型一佛二菩薩的表面都經過後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後的頭光與背光還仍然保留著開窟時的雕刻內容與造型。在大佛象徵神聖的身後光環表面,刻著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圖案,其中還穿插了眾多的飛天伎樂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現出一派佛國世界里和諧、歡快的氣氛。這些背光間的小坐佛有著低平的肉髻、方圓的面龐,豐滿而敦厚的身軀,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來的造像特徵。
千佛洞,位於大佛窟東側,為中心柱室結構,由3 個相連的小洞組成,兩邊較深,中間略小。窟中造像有300餘尊,除少數為立體外,大部分是浮雕。四壁各龕內,大多是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主像為彌勒佛造像。各龕里的菩薩造像,呈現優美的大“S”造型,形象千姿百態,大多袒胸露腹,飄逸飛動,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開放的社會時尚。
羅漢洞,位於大佛窟西側,由4個小石窟一線連綴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異的造像。窟中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像,余為其弟子、菩薩、力士、金剛等造像。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之一是文殊菩薩,他穩坐於獅背上雙圓蓮瓣中,氣勢十分威武。獅子造形極富魅勿,獅頸系鈴,獅尾擺動,給人以長嘶奔騰的動感。
兩側窟群
丈八佛窟又稱“應福寺”,在大佛窟以西200米處,沿山開鑿的9孔 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造像以丈八佛為主,高7.5米,兩旁侍立菩薩均高5.8米,共有各種造像108尊,風格古樸凝重,大多破壞嚴重。
修行窟,位於千佛洞的東邊,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層層疊疊,十分密集,窟內均無造像,也無題刻文字。大多數洞窟呈方形,也有個別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兩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兩米見方,最大的長寬在10米左右。進入這些僧房窟群,猶如到一個十分神秘別緻的空中迷宮。上下左右,或以豎井相通,或以石廊相連,或以崖面上鑿出的石台階相連。從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殘留木樁看,許多洞窟之間歷史上還以棧道形式相連。這種龐大而連貫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國範圍內的佛教石窟建築中是極少見的。
護樓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築,共5層,高38米,起著保護 大佛窟的重要作用。護樓採用因山起剎,依窟造樓的原則,結構奇巧,氣勢恢宏。
下部兩層由磚石砌成,堅固而寬闊,兩邊修有石階可達平台。底層東西長42米,南北寬14米,高9米,中間有磚砌甬洞可進出大佛窟。第二層長寬均較底層略小,正面有磚砌拱洞3孔,可正面瞻仰大佛,昔為僧人蔘佛誦經之地,今為遊客觀賞拍照之處。
兩層基座之上,是兩層木構繞廊樓閣:第一層上建有獻殿及樓台,近可俯視大佛雄姿,遠可眺望山川風光;第二層上有小廳及樓台。整個樓閣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兩邊有木階可助登臨。最上一層為飛檐式六角樓頂。斗拱交錯,檐牙高啄,中央高懸“慶壽寺”匾額。
據清末金石家葉昌熾在《邠州石室錄》中載,大佛寺千佛洞、羅漢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還有葉昌熾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題刻73通。這些題刻,就時間而言:上迄大佛寺建成之日唐代貞觀二年(628)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就內容而言:唐代以簡單記敘為主,多敘造像經過;宋代文字洗鍊,多記登臨盛況;元代文字也簡,簡述裝像過程;明清篇幅較長,側重描寫古剎風光和抒發遊歷感觸。就書法而言:唐代多中楷工筆,字體稍小而工整;宋代多楷書,兼有行、隸,字體較大;明清行書為主,字跡清楚;各代不乏佳作,尤以唐代功力最深。
歷代題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學、書法、雕刻價值。其中一些題刻尤為珍貴,譬郊,《大佛造像題銘》上有“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2個大字,揭示了大佛寺的建成時間;《高叔夏造像》《應福寺西閣功德記》等題刻,說明了“唐為應福寺”,“至宋安、宋唐輔題名始書曰‘慶壽寺’,何時改題未詳”的重要由來;《宋仲宏題詩》,反映了“當時得蕭瑀,懺悔釋氏投”的建寺原因。這些非常重要的題刻,是揭示大佛寺歷史的寶貴資料。
大佛寺石窟反映的就是這一鼎盛時期的造像狀況。石窟的石雕、泥塑、彩繪大量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徵,大佛寺石窟理所應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亮點。大佛寺石窟對於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雕塑史、建築藝術史,以及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在陝西的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大佛寺石窟是中國佛教藝術史上的一盞明燈,是唐宋史、佛學史的真實寫照。大佛在玄奘西行的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建成后,成為絲綢之路北道的地標,絲路商旅見到大佛,就知道長安近了,因此大佛寺與絲綢之路有密切的聯繫,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的實物寶庫。
1940年,周恩來、任弼時、鄧穎超、蔡暢等老一輩革命家從蘇聯回國途經蘭州經平涼返回西安時,參觀了大佛寺,發出了“只有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才能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的感慨!
如今的大佛寺石窟,已經作為陝西省境內最大的佛教造像群體,全人類的一份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1988年,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宿白先生參觀了彬縣大佛寺之後,讚譽這處石窟群為我們推想大唐長安的佛教藝術提供了實物依據。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保護局局長讚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與巴黎聖母院媲美”。
大石頭
文物保護單位信息 | |
---|---|
項目 | 內容 |
保護單位名稱 | 大佛寺石窟 |
所在地區 | 陝西省彬縣 |
所屬年代 | 唐 |
類別 | 石窟寺 |
級別批次 |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 | 49 |
類別號 | 8 |
批准文號 | 國發[1988]5號 |
批準時間 | 1988年1月13日 |
1956年,省上撥款,縣人委主持修繕了大佛寺。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1985年,國家投資24.3萬元,維修、彩繪了大佛寺護樓。1986~1987年,省文物局撥款補塑了大佛寺韋陀、伽藍、仙姑聖像9尊,裝裱了原有的明代細墨線佛教藏畫45軸。1992年10月,省文物局文物保護技術中心和德國巴伐利亞州文物局簽訂了維修大佛寺石窟危岩、裂隙、風化、剝落、滲水等病害的技術協定。這項耗資200餘萬元的維修工程,歷經了1993~1996年才完成。1995年6月,省文物局又投資9.2萬元,為加固大佛窟窟頂打進了螺蚊鋼錨桿125根,大勢至菩薩頂部按進4米長錨桿3根,大佛頸部按入騎馬巴丁26根。
2006年大佛寺石窟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佛寺石窟申遺工作正式啟動。2012年7月最終確定中國與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名為“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絲綢之路申遺項目,大佛寺石窟根據重新確定的申遺名單踏上申遺歷程。
2013年2月,絲路申遺文本由我國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兩國政府共同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被正式受理。至此,包括大佛寺石窟在內的絲綢之路項目進入申報的國際程序。為了確保大佛寺石窟得到有效保護,提升其科技保護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大佛寺石窟保護管理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批准實施、《大佛寺石窟保護規劃》和《大佛寺石窟綜合信息監測及預警系統方案》按照國家文物局批複的意見進行修改。
2008年彬縣委託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聯合對大佛寺明鏡台加固工程進行勘察設計,2009年4月完成搶險加固方案,2009年9月國家文物局批複大佛寺明鏡台維修搶險加固工程方案,2012年4月該工程順利通過驗收。
彬縣聘請勘測機構和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大佛寺石窟山體崖面危岩、大佛窟內滲水做了詳細勘察監測,勘察報告與治理方案已完成,待國家文物局評審批准后實施。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聯合設計了大佛窟三尊佛像除塵方案,千佛洞、佛洞和大佛窟等所有鐵門已改為木柵欄,還在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內設置木棧道並安裝冷色光源照明。
在石窟環境整治中,彬縣聘請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設計大佛寺石窟院內及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方案,完成院內廣場、明鏡台檯面鋪磚改造和院內遊園路拆除、綠化等環境整治工作。
他們選取大佛窟和石窟室外環境為代表,實現文物本體監測和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功能,為遺產區提供網路化、智能化的實時監測體系。
大佛寺石窟原有檔案存在數量大、分類亂等問題。為了便於查找和研究,石窟管理方按照四有檔案要求重新對檔案進行分類,共有主卷、副卷和備考卷86卷,建立電子檔案上傳至絲路檔案系統。日常查閱可通過總目錄查詢,外國專家可通過英文總目錄查閱。
彬縣以“絲路申遺與我們同行”為主題,藉助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黨政辦公系統、城市客運車輛進行宣傳,還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福銀高速設置宣傳標語。同時通過舉辦申遺萬人簽名活動、申遺“五進”活動(進機關、進學校、進廠礦、進社區、進農村)、申遺書畫大賽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讓民眾了解世界文化遺產,為共同保護歷史文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遺產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彬縣群眾有個順口溜:“邵州有個大佛寺,把天頂得咯吱吱。”併流傳“丈八佛見大佛”的故事。相傳大佛的名聲遠揚,傳到了甘肅涇川縣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氣,要與彬縣大佛比試比試。丈八佛一見大佛,果然名不虛傳,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風。大佛請他參觀了各處洞窟,還讓他品嘗當地的名產。丈八佛決心做大佛的侍從。以後便在石窟西邊的“應福寺”坐禪,為了表示對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