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
甘肅省張掖市寺廟
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民主西街大佛寺巷,總面積三萬餘平方米。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張掖大佛寺景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迹群,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這裡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1996年11月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03年)竣工。
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
明、清兩朝皆有擴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數次撥款遷建了牌樓、山門和三座散存的殿堂,令千年古剎面貌一新。
張掖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卧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後為藏金閣和土塔。
張掖大佛寺作為歷代皇室家寺院,與西夏、元、明、清王室關係密切,具有典型的宮廷建築風格。寺院建築群貫穿於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左右配殿呈對稱式排列,整組建築造型別緻、布局嚴謹、主題突出、基調鮮明。主體建築大佛殿是西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殿身由兩層樓閣組成,平面構架工整規範,空間組合變換多端,給人以既瀟灑自然又莊重深邃,既鮮明真切又朦朧空靈之感,體現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氣概。
綜述
大佛寺現存古建築包括山門、牌坊、鐘樓、鼓樓、大佛殿、大成殿、藏經殿、土塔及金塔殿。大佛殿、佛教藝術陳列廳、佛教經籍陳列廳、土塔、山西會館、金塔殿等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1966年,在大佛寺中發現石碑、銅佛、銅鏡、佛經等珍貴文物。
大佛寺正殿
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佔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
殿內塑釋迦牟尼涅槃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側身而卧,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斗大“卐”字元號。梵文,意為“吉祥海雲相”。造像精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兩側塑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南北兩側塑十八羅漢群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有取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幅壁畫。構圖雜而不亂,形象躍然壁上。
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說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北為佛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底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此為中國磚雕藝術之珍品。殿門上有清代的兩副楹聯,其中一副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遊三千世界,方如此夢是真空”。
藏經殿
正殿後為藏經閣。明正統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1440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現藏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門瑰寶。
彌陀千佛塔
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著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該塔造形別緻,和北京妙應寺白塔有相似之處。
土塔所在的殿內已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館。館內陳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內出土發現的歷朝歷代的經書、石碑、銅鏡、玉雕、珍珠等珍貴文物,還有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等。
《西遊記》故事壁畫
《西遊記》故事壁畫繪於大佛殿內卧佛身後的牆壁上,是該寺壁畫中的經典之作。這幅壁畫色彩斑駁,面積約15平方米,由若干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畫面上有險山怪石、參天古木、奔流溪水、雲霧纏繞、高山火海,反映的是“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嬰兒戲禪心”、“大戰紅孩兒”、“活人蔘果樹”、“路阻火焰山”、“大聖拜觀音”、“大聖鬧天宮”、“觀音收怪犼”、“大鬧金兜洞”等故事情節,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觀音菩薩、紅孩兒等人物形象刻畫細緻。壁畫採取“通景散點式”構圖法,用人、神、魔、獸、樹、雲、水、火、山、石等點綴其間,或動或靜,或隱或現,或明或暗,極其傳神。
多次更名
張掖大佛寺幾易其名,明清時期曾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稱作“甘州卧佛寺”、“大寺”等,後來亦稱“西夏國寺”。
傳說軼事
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
史載,西夏太后經常來寺內朝拜、居住;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別吉太后也曾在這裡久居,別吉太后的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被大佛寺的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古剎張掖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皇室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所承載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張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鮮活史書。
在該寺發現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尤其是罕見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銀幣,成為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繁盛情景的有力佐證。
張掖大佛寺內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1996年11月20日,張掖大佛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張掖大佛寺大佛殿修繕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由河北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維修方案,工程於2005年7月動工,主要對大佛殿梁架結構進行了扶正、找平和加固,更換了槽朽、斷損的梁、柱、檁、椽,補配缺失的斗拱、門窗等構件,修復屋面、牆體、地面、壁畫和塑像,大佛殿全部修繕工程於2005年9月初完成。
1995年,張掖大佛寺被命名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張掖大佛寺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2018年,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張掖大佛寺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博物館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張掖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為4A級景區
這裡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
珍藏經卷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卧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張掖大佛寺
門票41元/人,學生票21元/人
8:00-18:00
張掖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北地區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乾燥少雨,到這些地區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晒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
張掖飲食以麵食為主。比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魚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麵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油糕兒、梗粉、涼粉、涼糕兒、臊面、孫炒炮、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餑、豆腐腦兒等。肉食類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黃酒、南酒、燒酒,當地素有“無酒不成禮”之俗。在位於張掖市民主東街的甘州小吃一條街上,你可以品嘗到當地的各種美味小吃。小吃街一般從清晨六時開張到翌日凌晨三、四點收攤。整個街道兩邊是一字排開的小吃攤,花樣繁多,價格低廉,在小吃街兩端還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樓,古樸別緻,再現了昔日張掖風貌。
4路,5路,6路,7路,8路,10路,12路,14路,15路,16路,23路,機場專線,紅沙窩專線大佛寺站或南城巷口站下車都可以。
張掖城區內打表五元左右即可到達
到達甘州機場后乘坐機場大巴在南城巷口下車后即可到達
大佛寺的名人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後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餘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卧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張掖大佛寺
大佛寺的今天
希望新成立的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大佛寺禪院的恢復建設作為推動全區旅遊產業發展的最大項目,以打造“西域佛都”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按照建設高標準、服務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發展高質量的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宗教與旅遊的關係,積極發揮好職能作用,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有序推進項目建設,不辜負四大班子和全區人民的厚望。希望管委會全體成員以德為先,忠於職守,克服困難,嚴守章程,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在此,我們也衷心希望社會各界有志之士,本著振興甘州、再鑄輝煌的美好願望,熱忱地投入到這項千秋工程的行列,有德盡其德,有智盡其智,有財盡其財,有力盡其力,為把大佛寺景區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特色旅遊景區,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把甘州建設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絲路明珠而共同努力奮鬥!
2006年5月30號,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在張掖大佛寺舉行,在掛牌儀式上,中共甘州區委副書記鄭月萍說,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標誌著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工作正式啟動運行。這是區委、區政府本著“歷史文化遺產為今天服務,宗教文化資源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區旅遊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對於盤活旅遊資源,凝聚人氣,增強活力,做精、做大、做強大佛寺品牌,再現“千年古剎、西域聖境”歷史風貌,加快全區旅遊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此,我謹代表區委、人大、政府、政協向管委會的正式掛牌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百忙之中前來參加今天掛牌儀式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關心、支持大佛寺禪院建設,以及為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積極捐贈善款、獻計出力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甘州自古半城蘆葦半城塔,令八方賢達、有志之士所青睞。聞名於世的張掖大佛寺創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全國僅存的四家皇家寺院之一,寺院建設規模宏大,風格獨特,館藏文物眾多,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我區最富特色、最具潛力的旅遊資源和極富吸引力的旅遊勝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佛寺的開發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了以大佛寺開發建設為龍頭的旅遊產業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景區建設步伐,使大佛寺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日益增強,規模檔次明顯提升,成為全區唯一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全區旅遊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去年以來,經過市區兩級多方爭取協調,省宗教局批准大佛寺禪院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這為甘州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
【張掖境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名錄】(13家)
張掖大佛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山丹大佛寺、焉支山森林公園、馬蹄寺、文殊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中華裕固族風情走廊景區、祁連玉文化產業園、大湖灣、扁都口風光旅遊區、肅南冰溝丹霞景區
【張掖境內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甘泉公園、二壩湖水利風景區、張掖森林公園、月牙湖公園、祁連葡萄莊園、南湖生態植物示範園、民樂聖天寺旅遊景區、香古寺、梨園口戰役紀念館
【張掖境內其他旅遊景區部分名錄】
山丹軍馬場、張掖潤泉湖公園、駱駝城古遺址、山丹漢明長城、高台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肅南康隆寺獵場、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鎮遠樓、七一冰川、祁連山國際滑雪場、文殊山國際滑雪、扁都口滑雪場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木塔寺、東山寺、西武當、牘侯堡、山丹新河驛、道巷廟、山西會館、西來寺、唐鍾、屋蘭古城民勤會館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諸葛樓許三灣城及墓群文殊山石窟紅崖山水庫聖容寺二郎廟龍首山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