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
詞語
秦賽:秦代所建的要塞。秦國四周有山川險阻,自古稱為“四塞之地”。塞,山川險要的地方。
唐朝 高適《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詩:“宮闕皆戶前,山河盡檐向。秋風昨夜至,秦塞多清曠。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在中國古代史特別是秦漢史中,關塞文化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如今,關塞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總能令人想起“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渾。而關塞文化中著名的“秦之四塞”,就是秦人崛起和統一的根。
古都西安,位於渭河南岸,這片土地因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而稱“關中之地”,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重地。自西周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而四關即被稱為“關中四關”,又稱“秦之四塞”,可以說觸摸到了四塞的根,就是觸摸到了長安歷史的靈魂;懷古四塞,等同於感悟秦漢雄風。
四塞俱是進可攻,退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其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佔據四塞之險,最終平定天下,統一六國。近距離感悟四塞,觸摸歷史遺跡,感受秦漢雄風,是每個陝西人的深切願望。
“秦孝公據餚函之固”,函谷關無疑是四關中最知名的隘口,我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當年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五千言,讓函谷關大名鼎鼎。而大秦王朝出函谷滅六國更是聞名遐邇。它地處長安古道,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譽。
如今,當年的戰場已經被眾多樓宇等取代,人們在樓宇、廟台和碑林間隱約可以尋覓到當時函谷關殘存的雄風,座座石碑間流落著千年歷史的滄桑,讓訪客依稀可以感悟到時空的扭轉帶來的繁華與失落。
遠在春秋時即已設置“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是秦、楚、韓三國的邊界,也是秦東南重要邊塞。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自武關入關中進咸陽,才引出後來的鴻門宴。陝西美術博物館館長李傑民先生就是陝西丹鳳人,他對武關有很深的感情。他說,武關的地界為“秦頭楚尾”之勢,北依少習山險,東西南三面皆臨武關河之澗,山環水繞,自古就有“重關天塞控神州”之譽。歷史上,凡出長安、東抵三吳、南及湖廣者,必走此關。原來的城池已經不見痕迹。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的瓦當、銅鼎、銅劍等文物,均證明戰國及漢代就在此置關設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