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企業

中國以電子工業為主業的企業

軍工企業是指電子工業部、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兵器工業總公司、核工業總公司、船舶工業總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及各省國防工業辦公室所屬的承擔國家下達的軍事裝備、產品研製、生產計劃任務的企、事業單位。

公司業務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是指承擔國防科研生產任務,從事為國家武裝力量提供各種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經營活動,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
軍火工業是國家安全的支柱,各國都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歸納起來主要有國家專門投資和民用企業轉為軍工企業兩條路子。其中美國的軍工產業發展模式就是后一種類型的代表。美國的軍工產業是私人公司為主,這是因為美國是在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后才在民用技術上發展起來的軍工。典型的例子是二戰時美軍研發吉普車的做法,美國軍方提出吉普車的性能和尺寸要求,並規定日期和成本,然後在幾家汽車廠招標,結果在FORD和GM的車型上定型。吉普車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甚至被稱為打勝戰爭的功臣。從此美國軍方的招標成為美軍的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成分,而軍工企業也多數都是民用為主,軍工只是為企業盈利的一個選擇。像HP和GE都同時有軍工產品,但GE和HP都沒有把軍方定單當作企業的主力。
在1997年,國務院機構改革,裁撤轉制幾十各若干部委。其中就包括4個與國防工業又緊密聯繫的部,前後改製為10個特大型國有軍工集團,劃歸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與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管理。

產業發展

歷次閱兵是中國軍工產業發展軌跡的一種詮釋。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閱兵,歷時兩個半小時,受閱武器裝備數量為:火炮119門,坦克和裝甲車152輛,汽車222輛,飛機17架,軍馬2344匹。受閱部隊裝備幾乎全部來自戰利品,被稱為“萬國牌”。
1950年60年代,中國的軍工發展主要依靠當時的蘇聯援助。T55、殲5殲6等裝備都是從蘇聯引進的技術。在這一時期舉行的閱兵式中,蘇式IS系列重型坦克、SU系列突擊炮、重型火炮、輪式卡車以及邊三輪摩托車(引進烏拉爾720系列)依次露出。
1998年,中央軍委決定,在當時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2008年改國防科工局)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負責全軍普通武器、彈藥和高尖端武器,如載人航天、核武器、風洞、衛星發射等方面的試驗定型。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式上,向世界展示了我海、陸、空軍以及武裝警察部隊的新裝備。外界發現,我國軍工製造取得了突破式發展,輕、中、重型載具在動力、傳動、電子、觀瞄系統都有新突破。
此次閱兵,96式、99式主戰坦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證明了我國重工業、材料技術、多燃料技術、複合裝甲的技術儲備達到新水平。其中99式主戰坦克亮相為世界矚目,尤其是激光對抗系統更是我軍乃至其他軍隊首次實際應用。射程11500公里的DF-31戰略導彈,也首次亮相。
21世紀初,為了促進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革,國防科工委提出,軍工企業要分類改革,軍工事業單位(主要指科研院所)要分類改制。《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暫行辦法》《中介機構參與軍工企事業單位改制上市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先後出台。
2009年國慶閱兵,接受檢閱的裝備基本涵蓋了各兵種主要地面裝備,包括05式自行加榴炮、07式自行榴彈炮、輪式自行突擊炮、第五代遠程火箭炮、國產第三代地空導彈(紅旗-9)、新型地空導彈(紅旗-12)等多種先進裝備。所有裝備都是國產裝備。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后,軍工企業改制開始全面提速。
2015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軍工領域吹響新一輪改革號角。軍工集團目前已有87家企業上市。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在軍工集團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範圍內上市企業有108家,軍工集團上市資產佔比從2010年時的24.6%提升到42.3%。

特點

軍工企業因產品和技術的特殊性而有別於民用企業。
①軍工企業是為戰爭提供物質手段、鞏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大多受到政府較強的調控或干預。
②依靠和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生產,一般代表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最高發展水平。
③技術和產品對戰爭的勝負至關重要,大多受到嚴密保護,生產時間、空間、工藝過程及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有保密要求,管理十分嚴格。
④為保證戰時安全,主要軍工企業多在戰略縱深地帶做分散配置。
⑤平時和戰時,軍工企業產品的數量和品種有很大變化。歐美各國的軍工企業主要受市場機制的調節,國家主要以經濟手段在投資、金融、稅收等方面進行干預,以達到對軍工企業的調節和控制。如通過特定的財政貨幣政策,使軍工企業獲得高額利潤以刺激其承包或轉包軍品的生產。中國軍工企業的特點是:在生產等環節上,受政府調控機制的調節,生產計劃等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管理方法上,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並用。隨著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裝備的更新及國防需求的變化,軍工企業將由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能源為主的傳統型企業向電子、航天、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轉化,改革生產工藝,降低成本,提高軍品的戰術技術性能;將強化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管理體制,擴大軍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標準化程度,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強戰時軍品生產的動員潛力;將進一步發展國際間的聯合,加強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推動管理手段向更高效、更科學的方向發展。中國軍工企業將適應科技和社會進步及新時期戰略方針的調整,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強化基礎,自主創新,建立適應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軍工企業將參與市場競爭,單一軍品型企業將更多地向軍民結合型企業轉變;在企業運行機制上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在產品和技術開發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在管理體制上由垂直型向橫向聯合型發展。

演變

國際演變
軍工企業產品
軍工企業是戰爭演變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爭需求的變化,軍工企業的規模、結構、組織形態不斷調整變化,所生產的產品從最初的槍炮、彈藥等簡單品種的武器裝備,逐步擴展到生產飛機、坦克、艦艇等大型武器裝備,乃至核、化學、生物武器和信息化武器裝備,產品結構日益複雜,作戰性能跳躍式發展,技術含量不斷提高。
工業革命后,不少國家為增強軍隊實力,由政府或軍隊投資建立了專門製造武器的工廠,如19世紀中葉英國建立了專門製造槍炮、彈藥和軍艦的工廠等,成為軍工企業的雛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的科學技術被大量應用于軍事,先後發明並生產了TNT炸藥、飛機、無線電收發報機等,武器的種類增多、數量增大,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投資大量進入軍工行業,建立大批私有軍工企業,武器製造工廠的種類和數量急劇增加,逐步形成以私有企業為主,輔以少量國有企業的軍工企業格局。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后,壟斷資本出於資本輸出、掠奪資源、侵略擴張的需要,大力加強武器生產能力,軍工企業在工業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格局的變化和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更加刺激了軍工企業的發展。
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趨於緩和,各國國防預算都有不同程度的削減。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走上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國防科技工業在內的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國防科技工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軍工企業開始由軍備競賽刺激下持續擴張的階段進入軍民一體化的改革與轉型階段:在信息技術革命和新軍事革命的推動下,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費用持續增長;國防採辦費用相對減少,要求軍工企業改變產品結構和單一從事軍品研製生產的狀況,擺脫規模過於龐大而效益低下的困境,構築起既滿足國家未來的安全需要,又增進國家經濟發展活力的軍民一體化的科技工業基礎。這一時期,美國和歐洲的國防科技工業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兼并和重組,對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出現了許多新的跨國軍工企業,使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此外,軍工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動,內部結構、組織管理與運行機制等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開始主動發揮多種功能。
國內演變
中國最早的軍工企業是清政府於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開設的一批官辦製造廠。清政府壟斷軍火製造權,嚴禁民間資本對近代軍事工業自由設廠投資。如洋務派代表曾國藩所設的安慶內軍械所(1861),主要生產子彈、火藥和炸藥,後部分改為官督商辦。
中華民國時期,軍工企業有所增加,直屬的軍工企業有20餘家,一度為各派軍閥所控制,以後長期為官僚資本所壟斷,發展不大,設備和技術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一時期,軍事工業主要是兵器工業,基本停留在舊式槍炮的修理和仿製上,艦船、飛機等大型裝備的產量很少。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將沿海和前線的軍工企業向內地實行戰略轉移,在戰略後方建立了一批軍工企業,生產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炮、槍榴彈和手榴彈、火箭筒和火箭彈等武器彈藥,支持抗戰。此外,還生產了飛機等大型軍工產品。1934年,在杭州創辦飛機製造廠和保險傘製造所,后遷往雲南和四川。1936年,接收韶關飛機製造廠,改為第一飛機製造廠,后遷昆明。同年在南昌設中央南昌飛機製造工廠,后遷四川,改為第二飛機製造廠。1941年,在成都建第三飛機製造廠。上述各廠在1936~1946年間,共製造木質教練機、滑翔機、偵察機、殲擊機、轟炸機和運輸機共402架,其中發動機和主要零部件大多靠進口,飛機質量不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軍工企業有了較快發展。1950年前後,將國民黨政府留下來的軍工廠和解放區的軍工廠調整改造成為72個新的軍工廠,職工9.3萬人,工程技術人員約1900人。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一批新的軍工企業。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撤走專家后,中國獨立自主地建設、發展軍工企業,使軍工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1960年,國家提出新建軍工企業的廠址必須選在戰略縱深地區,貫徹“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軍工企業開始進行“三線”建設。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軍工企業適應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走上了政府主導、企業面向市場為主要特徵的漸進式改革發展道路。1979年,中央軍事委員會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十六字方針后,軍工企業從單純軍品生產企業向軍民結合型企業轉變,並逐步適應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1986~1997年,國家先後對國防科技工業實行了三次軍品科研和生產能力結構與布局調整,調整后的國防科技工業科研和生產布局更加趨向合理。1998年,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對軍工企業實行行業管理。1999年,軍工企業體制改革加快,核、航天、航空、船舶和兵器五大軍工總公司改組為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機電集團公司(后改為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船舶重工業集團公司、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20世紀末,中國軍工企業除能生產各種武器外,還能生產40餘大類、1.5萬多種民品,其中不少民品在國內同類民品的生產中已佔相當比重。
進入21世紀,國家大力推進以股份制改造為重點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對於關係國家戰略安全和涉及國家核心機密的少數重點軍工企業,實行國有獨資。對於武器裝備總裝總成、關鍵分系統和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在行業內部或跨行業實施重組、聯合或兼并,在保持國有控股的前提下,引入各類國有或非國有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其他軍工企業,在健全監管制度的基礎上,按照民用企業的運行機制實施改制,投資主體多元化。對於符合上市條件的,鼓勵其在國內外證券市場發行股票,上市融資。到“十五”末期,軍工企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高技術民品生產比重加大;主體精幹,結構優化,能力提升,小核心、大協作、“啞鈴型”的科研生產結構體系初步顯現,軍民結合型產業取得長足進步;市場觀念、競爭意識、改革和自我發展動力明顯增強。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與發展,軍工企業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作用

狹義上專指國防科技工業內部從事武器裝備及其相關產品生產的企業。廣義上根據軍品性質的不同,分為承擔武器系統總裝和關鍵分系統研製的企業,承擔其他軍品科研、生產任務的企業。

全球十大企業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Mar-tin)擁有員工13.2萬人,是一家美國航空航天製造商,在銷售額上,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其核心業務領域是系統集成航空航天和技術服務。
公司著名產品包括P-38“閃電”戰鬥機P-80“流星”噴氣式戰鬥機(1944年)“星座”客機(1945年)U-2間諜偵察機(1955年)和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等。
此外,該公司佔據了美國國防部每年採購預算三分之一的訂貨,幾乎包攬了美國所有軍用衛星的生產和發射業務。2010年軍火銷售額為357.3億美元,利潤達到了29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佔總銷售額的78%。
英國BAE系統公司
BAE系統公司是1999年11月由英國航空航天公司(BAE)和馬可尼電子系統公司(MarconiElec-tronicSystems)合併而成的。公司業務範圍主要有:飛機軍用電子反潛武器(ASW)C3系統導彈軍械繫統空間系統以及系統集成。
BAE系統公司具有一流的系統提供能力,在海軍平台上有很成熟的技術,軍事航行器電子產品系統集成和其他技術全球領先。該公司擁有員工9.8萬人。2010年銷售額為328.8億美元,利潤達到16.7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佔總銷售額的95%。
美國波音公司
波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此外,波音公司設計並製造旋翼飛機電子和防禦系統導彈衛星發射裝置以及先進的信息和通訊系統。作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主要服務提供商,波音公司運營著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波音公司還提供眾多軍用和民用航線支持服務,其客戶分佈在全球90多個國家。
波音公司的總部位於芝加哥,在美國境內及全球70個國家擁有員工16萬以上,主要業務基地集中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普吉特灣南加州和聖路易斯。公司2010年軍火銷售額為313.6億美元,利潤達到33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佔總銷售額的49%。
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Grumman)組建於1994年,是諾思羅普公司收購格魯門公司后組成的。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雷達製造商和最大的海軍船隻製造商。此外,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研究生產和經銷軍用民用飛機導彈無人駕駛飛行器軍用電子系統軍用飛機和空間飛行器的系統一體化特種運輸車輛信息及其他服務。
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主要產品有B-2隱身轟炸機A-6艦載攻擊機F-14“雄貓”戰鬥機等。所有“尼米茲”級航母都是該公司建造的,最近的一艘名為“布希”號(CN77)。公司擁有員工11.7萬人,2010年軍火銷售額281.5億美元,利潤達到20.5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佔81%。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
通用動力是家綜合性防務集團公司,總部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巴爾的摩市郊。通用動力公司的產業分為四大領域,一是航海設備,主要是製造軍艦和核潛艇;二是航空領域,包括商用飛機和戰鬥機;三是信息系統和技術部門;四是攻擊性武器的製造。
我們熟知的F-16戰鬥機便是通用動力研發的,它是西方國家產量最大的戰鬥機。該公司擁有員工9萬餘人,2010年軍火銷售額239.4億美元,利潤達到26.2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佔74%。
美國雷神公司
雷神公司於1922年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成立,經過80多年的發展和創新,該公司已成為全球在發展國防技術以及將這些國防技術運用到商業市場的領先者。其核心業務集中在三個領域:國防和商務電子商用和特殊使命的飛機以及工程與建築。
該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僱員有7.2萬人,2010年軍火銷售額229.8億美元,其中超過90%來自國防合約。此外,2010年盈利18.7億美元,武器銷售比重佔91%。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大跨國航空航天公司。該公司約有員工12萬人,主要位於法國德國英國和西班牙。從產品範圍而言,該公司分為五大業務部門:空中客車軍用運輸機航空航天防務及安全系統。其著名品牌包括商用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世界最大的直升機製造商歐洲直升機公司以及合資的世界第二大導彈製造商MBDA公司。
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也是歐洲戰鬥機聯合體(Eurofighter)最大的合作夥伴,並主導著A400M軍用運輸機計劃。2010年軍火銷售額163.6億美元,利潤達到73.2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佔27%。
義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
義大利芬梅卡尼卡集團是義大利最大的工程及航空航天與防禦集團,仍屬於國家控股公司,國有股份32.4%。該集團主要進行飛機直升機衛星導彈系統雷達火車及發電機組的設計和生產。
芬梅卡尼卡集團員工人數超過7.5萬人,其中40%在國外。2010年軍火銷售額為144.1億美元,利潤達到73.8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58%。
美國L-3通信公司
L-3通信公司成立於1997年,總部設在紐約。該公司主要業務範圍有:保密通信技術培訓與模擬微波器件航空電子設備遙測設備儀器儀錶航天和無線電產品,用戶包括美國國防部政府情報部門航空航天局和國防承包商及電信用戶。
公司擁有員工6.3萬人。2010年軍火銷售額130.7億美元,利潤達到95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佔83%。
聯合技術公司
聯合技術公司是美國第22大製造商,主要經營項目包括飛機發動機直升機空調系統燃料電池電梯滾梯防火安全設備建築設備和其他工業設備。
公司擁有員工20.8萬人。2010年軍火銷售額114億美元,利潤達到71億美元,其中武器銷售比重佔21%。

中國軍工集團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科研設計、工程建設、金融貿易為一體的特大型國有企業,由中央管理。中國核工業建設產業是我國核工業完整體系和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後完成了我國大陸所有的核武器研究生產基地和核燃料生產設施建設,承擔建設了我國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各軍工行業的各類國防科技工程,履行了國家賦予的保軍建設責任,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和“兩彈一星”的豐功偉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集團公司承擔了秦山一期、二期、三期核電站和田灣核電站等核電站以及我國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的工程建設,積累了多種核反應堆工程的建造經驗,取得了多項建造技術的突破,形成了一批自有知識產權,全面掌握了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建造能力。2005年,集團公司又相繼贏得了秦山核電二期擴建工程、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二期工程等核電站工程建造合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還先後在全國26個大中城市建立了300多個施工基地。承建了遍及石化、能源、交通、紡織、醫藥、冶金、建材等多個行業的大批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擁有全資子公司10家、控股企業5家,參股企業5家,另有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共同管理的設計院2家。註冊資本10.5億人民幣,總資產73億人民幣,公司全系統現有正式員工3.4萬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源於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經過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經國務院批准,於1999年7月1日正式成立。公司研製的12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近百次發射,將近百顆衛星送入太空,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現有7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企事業單位180多家,公司目前共有職工1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5萬人,包括1300多名研究員,30多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0多名國家級專家。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CETC)成立於2002年3月1日,是經國家批准組建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是在信息產業部直屬的46家電子科研院所及26家全資或控股高科技企業基礎上組建而成的。集團公司所屬單位分佈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四川、陝西等18個省市區。集團公司註冊資本63.5億元,總資產658億元,2001年實現總收入97億元,出口額達到5563萬美元。現有職工5.4萬人,專業技術人員3.3萬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國家級技術、管理專家63人,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有1357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6326人。
公司所屬單位長期服務於國防、通信、航天、金融、能源、交通等國民經濟各行業,開發成功航天測控系統、航天指揮中心安全系統、聯合信息發布系統、導航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鐵路車站信息綜合處理系統、金融網路系統、社會勞動保障系統、城市照明自動監控管理系統、公共安全報警聯聯網綜合系統、智能建築管理系統、政務信息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汽車電子系統、能源電子控制系統等,並面向市場提供各類雷達、計算機、通信網路產品、集成電路、數字視頻產品、新型元器件(PDP、液晶顯示等)、專用設備儀器、基礎材料等。現擁有1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國家級與9個部級質量檢測機構,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中試線、生產線、裝配線和機加工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研究、設計、試製、生產及試驗能力體系。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擁有103家企事業單位。集團公司主要承擔軍、民用飛機和相關的發動機、機載設備、武器火控系統以及各種民用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和售後服務。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一航”)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是特大型國有企業。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47家,科研院所31個,直屬專業公司及事業單位22個;共有員工24萬人,資產總額1000多億元。
集團公司主要承擔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武器火控系統的研製生產與銷售。軍用航空產品包括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空中加受油機、運輸機、教練機、偵察機等。殲擊機有正在成批生產的殲7、殲8系列;殲擊轟炸機有“飛豹”;轟炸機有轟6系列;教練機有殲教7、轟運教等。航空發動機形成了渦噴6、渦噴7、渦噴13、“崑崙”、“秦嶺”等系列;空空導彈形成了霹靂5、霹靂8等系列;航空機載設備基本滿足整機配套需要。民用飛機有中短程運輸機運7及其改進型和新舟60。還有“梟龍”、“山鷹”高級教練機等一大批在研先進航空武器裝備;具有先進水平的ARJ21新型渦扇支線客機已展開研製。非航空產品已形成工業燃氣輪機、汽車和摩托車、機械、材料、IT、製冷與環保設備等7大類共1000多種產品。集團公司還經營飛機租賃、通用勘察設計與承包等業務。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擁有79家企事業單位。包括:研製生產直升機、飛機、發動機、航空機載設備等的工業企業54個,科研院所3個,其它企事業單位22個。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四,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一。公司註冊資本126億元,總資產780億元。擁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在國內上市的6家A股公司控股權,持有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國航空工業供銷總公司50%股份。
新中國第一架飛機和第一台航空發動機均誕生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所屬企業。50年來,所屬企業累計生產各種飛機6250架(其中含直升機708架)、航空發動機23800台、戰術導彈10006發,並生產了數以百萬計的汽車,年產汽車數量已達全國汽車總產量十分之一,成為我國重要的汽車科研生產基地,並開發生產了摩托車以及其它各種民品,為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中國、巴基斯坦合作研製K8飛機,中國、法國、新加坡合作研製EC120直升機,中國、巴西合資生產ERJ145渦扇支線客機等項目均獲得成功,K8飛機、Y8飛機、Y12飛機、Z9直升機等多種機型批量出口多個國家。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英文簡稱CSSC,簡稱中船集團公司)組建於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授權投資機構。CSSC是中國船舶工業的主要力量,旗下聚集了江南造船廠等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幹造修船企業、船舶研究設計院所、船舶配套企業及船舶外貿公司,共有約60家獨資和持股企事業單位。
CSSC研製的產品幾乎涵蓋了我國海軍所有主戰艦艇和軍輔船裝備,是中國海軍裝備建設的骨幹力量。在民船方面。CSSC能夠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級社規範,滿足國際通用技術標準和安全公約要求,適航於任一海區的現代船舶。產品種類從普通油船、散貨船到具有當代國際水平的化學品船、客滾船、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氣船、大型自卸船、高速船、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油輪(VLCC)及海洋工程等各類民用船舶與設施,船舶產品已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簡稱中船重工)是經國務院批准,在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由中央管理。中船重工是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幹力量。擁有48個工業企業、28個科研院所、15個控股、參股公司,分佈全國20多個省市。其中包括馳名中外的大連造船廠、大連造船新廠、渤海造船廠、山海關船廠、北海造船廠、武昌造船廠中國艦船研究院以及中國船舶貿易公司、中國國際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建造各類船舶2700餘艘,其中艦船43個型號818艘,被譽為“海軍艦艇的搖籃”。八十年代初,在國內船廠中率先打入國際船舶市場,產品遠銷歐、美、亞16個國家和地區,先後創造了中國造船史上的三十多個第一。
中船重工擁有我國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可承擔30萬噸超大型船舶在內的各種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大型水面水下戰鬥艦艇、各種軍輔船和水中兵器及相關配套設備的研究、設計、建造和修理。自行設計、建造的上百種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其它機電產品,出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利用造船和軍工技術開發的數百種非船舶產品進入國內航天、冶金、輕工等20多個行業和領域。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國家應對挑戰和危機的戰略性團隊,集中了中國兵器工業的骨幹研製和生產能力,代表著中國兵器工業的發展方向和水平。集團公司擁有研發、貿易和生產企業120多家,並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百家海外分支機構。總資產千億元,員工30餘萬人。公司擁有成員單位133家,承擔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導彈、炮彈等軍品的研製、生產任務,同時開發民品,在機械、化工、光電特別是重型汽車、工程機械、動務傳動、精細化工等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開發、製造能力。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武器裝備製造集團,面向陸、海、空三軍及各軍兵種研製、發展精確打擊、兩棲突擊、遠程壓制、防空反導、信息夜視、高效毀傷等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在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業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公司註冊資本120億元,員工18萬人。擁有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嘉陵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全資工業企業51家,研究院所4家、研發中心3家,擁有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等多家全資或控股的商貿企業,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生產基地或營銷機構,產品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是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按國家控股公司運行方式運行,由中央管理。公司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由246個工業企業、公司、科研設計院所和事業單位組成,主要承擔核動力、核材料、核電、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與處置、軸礦勘察采冶、核儀器設備、同位素、核技術應用等核能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開發、建設與生產經營。
中國核工業在四十餘年的發展中創造了一系列輝煌成就。研製成功了“兩彈一艇”,為加強綜合國力和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作出了貢獻。大力開發核能的和平利用,繼秦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建成后,正在進行4個項目8台機組的核電工程建設。核電正在成為國家重要的高技術產業。核燃料形成了完整的循環體系。民用核技術和各類民品生產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一百六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一百八十三。

獲得榮譽


2014全球軍工前十強企業
2014年8月3日,美國防務新聞網站發布新版全球軍工百強企業名單,位列前十的企業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波音公司、英國BAE系統公司美國雷神公司、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歐洲空中客車集團、美國聯合技術公司、法國泰勒斯公司、義大利芬梅卡尼卡公司。除排名第9的泰勒斯公司的軍品業務比例有所上升外,其餘企業的軍品業務比例均下降或持平。軍工企業的發展呈現一大趨勢:在繼續拓展中東和亞洲市場的同時,軍民品業務的界線日益模糊。
中國十強排行榜
1、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成立於1999年7月1日,前身源於1956年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目前擁有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等8個大型科研生產聯合體(研究院)、14家專業公司、9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屬單位。
2、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
前身為1956年10月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現由總部、5個研究院、2個科研生產基地、11個公司制、股份制企業構成,境內共有570餘戶企事業單位,分佈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
3、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立,下轄200餘家成員單位。集團公司目前擁有由中國航空研究院和33個科研院所組成的科研體系,並擁有一批達到亞洲一流或國際領先水平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研試驗設施。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
4、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成立於1999年7月1日,擁有我國目前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0多個大型實驗室。
5、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
組建於1999年7月1日,截至2013年底,中船集團共擁有近50家下屬企事業單位,包括9家科研院所,其中2家已改製為有限公司。集團旗下另有中船股份、中國船舶、廣船國際3家上市公司。
6、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現有子集團和直管單位46家,包括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中國兵器工業規劃研究院等6家研究院,其中兩家已改製成有限公司。
軍工企業
軍工企業
7、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成立於1999年7月,擁有長安、天威、嘉陵、建設等50多家企業和研發機構,在全球建立了30多個生產基地和營銷網路,研究院所包括中國兵器裝備研究院、上海電控研究院、西南自動化研究院、西南技術工程研究院、兵器裝備研究院、摩托車檢測技術研究院等6個研究院所。
8、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是在原信息產業部直屬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業基礎上組建而成,所屬二級成員單位58家,上市公司6家,分佈在全國18個省市區。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5個,國防研究應用中心6個,研究中心7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7個,流動站1個,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中試線、生產線、裝配線和機加工中心。
9、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成立於1999年,前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和中國核工業總公司。
集團公司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由所屬的工業企業、公司、科研設計院所和事業單位組成。旗下上市公司包括中核科技、中核國際。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作為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是國家戰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國家核能發展與核電建設的主力軍,肩負著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雙重歷史使命。
10、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1999年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而成,2004年國資委批准集團公司主業為“軍工工程,核電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術研究、服務”。集團共有7家全資子公司(包括一家核工業工程勘察院),3個控股公司,並參股1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