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故里

褒姒故里

河東店鎮地處漢台區北大門,東望城固,北依留壩,西鄰勉縣,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這裡是一笑斷送了周幽王大好河山美女褒姒的故里,留下了烽火戲諸侯的千古笑談。這裡有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褒斜道,有世界最早的人工車隧道,漢魏十三品被稱為國之瑰寶,曹操揮毫“袞雪”溢芳後世。褒河是陝南的一條小河,相傳褒姒就是褒河人,當時此地屬於古褒國,以魚鮮味美而著稱。

基本介紹


褒姒故里,三千年古鎮 棧道之鄉,美麗的褒河河東店鎮是陝西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地處漢台區北大門,東望城固,北依留壩,西鄰勉縣。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這裡又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褒斜道,有世界最早的人工車隧道;漢魏十三品被稱為國之瑰寶,曹操揮毫“袞雪”溢芳後世;是一笑斷送了周幽王大好河山美女褒姒的故里,留下了烽火戲諸侯的千古笑談。

詳細介紹


褒河是陝南的一條小河。陝南以水而聞名,褒河則以美女而聞名,這個美女就是周幽王的愛妃褒姒,“烽火戲諸侯”里那個“一笑傾國”幽怨的冷美人。相傳褒姒就是褒河人,當時此地屬於古褒國,以魚鮮味美而著稱。
褒姒
褒姒
褒國[今陝西漢中褒河],位於漢中市以北、褒谷口以南的平原上。它是夏禹以國為姓,分封的13個奴隸主統領下的姒姓部落之一。它的領土範圍,大約包括褒河下游兩岸數十平方公里的地方。
褒國是夏王朝的侯服之國,依照夏禮,有向夏天子朝貢的義務。褒國的貢賦,是沿褒水而上,運至渭河,再東渡黃河,運抵河南境內的夏都城。漢中的先民,早在夏王朝時,已經走向了中原。
在夏朝和商朝的近千年漫長歷史中,褒國偏隅一方,過著平靜的半農耕、半漁獵的聚落生活。中原文化源源不斷地越過秦嶺,經由褒國向巴蜀傳播。褒國在創造自身文明的進程中逐漸強盛起來。商朝末期,周武王伐紂,諸侯紛紛響應。褒國此時在蜀國的勢力範圍之內,便與蜀人一起,參加了討伐紂王的戰爭。此後,褒國與周王朝在經濟、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漸密切。
周宣王時,周的德化已覆蓋漢江流域。褒國作為周南的諸侯國,便臣服於周室。但因秦嶺的阻隔,又往往政令不甚暢通,使周王室鞭長莫及,蜀國乘隙不斷向漢中盆地擴張,褒國受控於蜀國,不能正常向周王室納貢。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便出兵討伐褒國。褒國的奴隸主褒妁為平息戰爭,便將國中一個美麗的女奴褒姒獻給了幽王。一則家喻戶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便由此而產生。
褒姒雕像
褒姒雕像
褒姒原是一個孤兒,由一對老夫婦撫養長大。據說今河東店鎮以東的駱駝坪是褒姒的故里。因為她光彩奪目的美貌,受到幽王的寵愛,視為掌上明珠。幽王為討褒姒歡心,一意孤行,廢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這件事,不但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連褒姒本人也不怎麼樂意。申后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只好逃到他的外公——中國的國君申侯那裡去躲藏。
褒姒是一個性格內秀且又孤僻的女子。自進宮后,她一直鬱鬱寡歡,從無笑容出現,儼然一位冷美人。幽王用盡辦法,希望能博褒姒一笑,但終未奏效。這時,一個叫虢石父的大臣出了個主意:在驪山上點燃烽火,擊鼓向諸侯報警,也許能誘發褒姒一笑。幽王聽后十分贊同,便採納了虢石父的獻計。
西周立國后,西方的犬戎一直侵擾周的國土。為了傳遞軍情,周王鎬京以東的驪山上修建了高大的烽火台,每遇緊急情況,便點燃烽燧。白天狼煙滾滾,夜晚火光衝天,很遠的地方都可以看見,諸侯馬上就會出兵援救。點烽燧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竟把它當作兒戲。烽燧點燃了,各路諸侯浩浩蕩蕩趕到鎬京,發現根本沒有敵兵侵犯,方知上當受騙,只得悻悻而歸。褒姒見諸侯被幽王戲弄,終於大笑起來。褒姒的笑,不過是對幽王這種愚蠢作法的一種嘲笑。虢石父因此得到幽王的千金重賞。民間傳為“褒姒一笑值千金”。
再說申侯,一直對幽王廢黜他的女兒和外孫耿耿於懷。消息傳到鎬京,幽王於公元前772年興兵討伐申國,企圖殺掉宜臼。申侯忍無可忍,於公元前771年,聯合繒國和犬戎,大舉進攻鎬京。幽王聞訊慌忙命人點燃烽火,諸侯以為又是幽王取悅褒姒,都按兵不動。結果,鎬京被犬戎攻陷。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和王室珍寶向東逃命,至驪山下,幽王和伯服被迫兵殺死,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王朝滅亡了。
春秋時期,東周對褒國已無暇顧及,蜀國的勢力控制了漢中盆地。到了戰國時期,褒國這塊富饒美麗的地方成了秦、蜀、楚三國的爭奪之地。最終,褒國被楚并吞,結束了她漫長的歷史。南鄭的名稱從此便正式出現在中國史冊上。

歷史沿革


“明修棧道”在褒河
據史料載,石門棧道始建於春秋而興盛於西漢隋唐。早在戰國時代就已有了“棧道千里通於蜀漢”的文字。
褒姒故里
褒姒故里
褒河之所以名傳天下,還得追溯到秦末楚漢戰爭。公元前208年,楚懷王與眾起義軍有約在先:誰先攻進咸陽,就立誰為王。結果劉邦先破秦都。項羽卻恃強背約,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劉邦退身漢中時,放火燒掉了身後的褒斜古道,表示無意再爭奪關中,給項羽造成錯覺。但是不久后劉邦依張良之計,於公元前206年,一邊派人修復被自己燒毀的棧道,一邊讓韓信帶領大隊人馬,從西邊的陳倉道出兵,一舉定三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出於此。
在秦嶺山脈中,連接關中和漢中最近最早的棧道就是褒斜古道,它由關中的斜水(今眉縣石頭河)沿河谷和山勢穿越秦嶺山脈,從漢中城北褒河而出。戰國時期,秦國為了統一巴蜀,對褒斜古道大加改建,建成褒斜棧道。褒斜棧道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加快了統一中國進程,是中央王朝與西南地區聯繫的大動脈。到了唐宋時期,褒斜棧道是兵馬行進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商旅南北通行要道。
“褒斜道”是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它北起關中眉縣斜峪關,經太白山過秦嶺穿越石門,出褒峪關入漢中,全程約500餘華里。據傳,其盛時“五里一閣、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500里棧道上有各類建築約6000餘座,且路面平闊可行車馬,其恢弘壯觀令人嘆服。
古褒國斜道
古褒國斜道
如今的褒斜棧道歷經歲月剝蝕,當年逶迤秦嶺山中的古道雄姿早已蕩然無存,只留有棧道開山鑿石鋪設支架、路面的石孔依然清晰地記載著那段歷史。其中留壩縣青橋驛、馬道鎮武關驛鎮、江口鎮古棧道遺址保留完整;和褒斜棧道息息相關的“寒溪夜漲”、“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的碑記和修葺一新的“鳳鳴禪寺”仍留存於世,成為考察研究古棧道的重要歷史資料。
被譽為世界古代建築奇觀的石門棧道,於1996年6月在漢中市河東店褒谷口原古棧道遺址修復成功。褒谷口為褒斜道南埠,距漢中18公里。《史記·范睢列傳》:“棧道千里,通於巴蜀,使天下皆畏秦”就是指的褒斜道。其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褒谷口原為古棧道上最大的驛站,有天下第一驛站之稱。在此古人用“火淬水激”之法開鑿的石門隧洞,開創人類公路遂道的先河,為歷代墨客敬仰,而眾多的人文典故更為文人所傾慕,紛紛丹書勒石,留下彌足珍貴的“漢魏十三品”。《辭海》二字便拓自其中的《石門頌》。魏武的“玉盆”、“袞雪”亦書於此處。20世紀70年代修建褒河水庫時,搬遷至古漢台加以保護。
一條造型古樸典雅、形制特色多樣的棧道,曲折縈迥,宛若游龍,飛架於褒斜谷口的懸崖峭壁之中,與山間蔥蘢的林木、碧綠的溪水融為一體,相映交輝,雲蒸霞蔚,氣勢恢宏,充分再現了秦漢奇觀。
新修復的石門棧道,位於漢中城區以北十五公里處褒谷口石門水庫南端的翠雲屏山麓。這裡歷史積澱深厚,古道曲折,刻石林立,樹木蒼翠,青山綠水,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品位極高。古褒國故址就在褒谷口的駱駝坪,是著名歷史人物褒姒的故鄉。這裡亦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的遺址所在地。古褒斜道歷史久遠,號為蜀道之冠,《史記》中“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的記載即指於此,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褒斜道石門,開通於東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亦是世界最早的第一條通車的人工穿山隧道。鐫刻於洞壁內外的“石門漢魏十三品”,以其珍貴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書法藝術價值馳名海內外,被稱為“國之瑰寶”、“漢中石門,日本之師”。褒斜道的開通,加強了中原與西南的聯繫,推動了巴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修復的這段棧道,全長600餘米,規模宏大。古代棧道多樣形制特色的平梁立柱式、平梁立柱加斜撐式、平梁立柱加棚蓋式、千梁無柱式、石積式和凹槽式等在這裡得到集中展現。沿棧道線路建有仿秦漢牌樓式山門、翠雲亭、風雨亭、鐵索橋等,還刻有古今名人題詠棧道及風光的詩文。它與古褒國、古褒斜棧道、古連雲棧道、古石門、古山河堰、古褒城驛、新石門等歷史遺跡交相輝映;與關聳雞頭、堰口鎮珠、翠屏夕照、虎石嘯風、銀濤袞雪、萬笏奇山、龍潭印月、浮浪玉盆等綺麗秀美的褒谷二十四景互為融合,形成了一處以古今棧道人文景觀和獨特的褒谷自然山水珠聯璧合、內涵豐富的旅遊景區。
石門摩崖石刻從“篆”到“隸”
棧道遺跡中最為稱道的石門漢魏十三品在1971年修建褒河水庫時淹沒在一片汪洋中。這是歷代過往的文人騷客、達官顯貴在過石門感慨之餘,就地題刻以抒懷留下的。石門摩崖石刻代表了我國古代書法演變的重要階段———由篆而隸的過程。從中可窺見篆體之遺風、漢隸之神韻、楷書之先河,可稱書體演變的天然教科書,被譽為“國之瑰寶”和“書法寶庫”。現在想要一睹漢魏十三品之神韻,需到漢中博物館方能了卻心愿。漢中博物館曾是劉邦發跡得天下建都南鄭(今漢中城)后所建的漢台,宋以至民國時期,漢台為漢中公署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后,漢台改為博物館,收藏漢中歷代珍貴文物,供遊人觀摩遊覽。
現在要想領略古棧道的風貌,在褒河水庫西面山間,一條長約3公里的複製棧道或許可以拉近你對褒斜棧道的想象空間。沿褒河河底的石階緩步向上,行走在凌空飛架的棧道上,蜿蜒於峻岭之間、湍流綠波之上,時而一閣,時而一樓,時而一亭。歇息時倚身棧亭立柱上,遠眺山巒景緻,俯瞰褒河碧波蕩漾,任憑山澗微風拂面,嶺間鳥鳴不絕於耳,偶見結伴遊人欣喜雀躍於棧道,流連忘返之情溢於言表。
早於大運河的歷史景觀是萬里長城,早於萬里長城的歷史景觀是中國古棧道。蜿蜒在秦嶺山裡的那數條古棧道(褒斜道、陳倉道、金牛道、子午道、連雲道、米倉道和荔枝道),猶如秦嶺山中的一面大網,將關中和漢中緊緊相連。長城的精神在於“圍”和“堵”,以大圍牆的姿態拒絕外人進入自己的家園,而棧道的精神卻恰恰相反,它象徵著延伸、溝通和發展,有著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內涵。這是經歷千年風雨後褒河古棧道,依然啟迪我們現在和未來的精神財富。
具有世界首例通車隧道石門遺址、國之瑰寶隸書楷模石門石刻,與萬里長城、大運河齊名的古代第三大工程褒河棧道,與鄭國渠、都江堰齊名的水利工程山河堰遺址的石門國家級風景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分為山河堰、雞頭關、石門庫區三個景區和一個生態保護區,景觀、景點64處。漢王劉邦曾在此寫下了千古絕唱《大風歌》,並從石門出師逐鹿中原成就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