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前身是人文學院,創建於1994年,2018年3月,學校進行學科專業整合,人文學院更名為公共管理學院。
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現設有行政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法學、廣告學六個本科專業;現有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及管理)、社會學、法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公共管理(MPA)、社會工作、法律(法學、非法學)三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還設有法學專業雙學士學位授予權。社會學學科為吉林省優勢特色高水平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為博士點重點培育建設學科。
目錄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人文學院成立於1994年。現有3個校級研究所(社會工作與文化發展研究所,法學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5個本科專業教研室(法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廣告學);1個辦公室,1個閱覽室。校園佔地面積210,000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137,774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5972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36平方米等。建有標準400米塑膠跑道運動場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後的人文學院,在學科專業建設上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本科由原來的1個專業(法學/1994年)擴展為5個專業(社會工作/2000年,公共事業管理/2000年,廣告學/2002年,勞動與社會保障/2003年),其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填補了吉林省高校的空白。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2000年以來,人文學院在辦學理念、辦學思路上,始終堅持以社會學科為龍頭,始終堅持與國際前沿領域、與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進行接軌,始終堅持通過科研立項帶動學院各學科、各專業的整體建設發展:先後主持了國家級和省級科研及教學課題50餘項(國家級項目3項,省級立項課題20餘項),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撰寫教材與著作10部;獲部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勵2項,省學會級優秀論文一等獎勵等60餘篇。學科帶頭人曾多次受邀參加國際與國內學術會議並做大會專題發言,進一步提升和擴大了長春工業大學社會學科與社會工作專業的學術影響力與社會知名度。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畢業生可到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司法行政部門等司法機關和其他政府部門以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海關、企業、學校、科研部門等從事與法律相關的工作。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四年本科)
目標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主要學習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理論素質和政策水平。要熟練掌握現代管理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能勝任公共領域與行政管理部門的管理工作,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學、經濟學、社會科學等現代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具有適應辦公自動化,應用管理信息系統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應用計算的技能;
3.具有進行質量管理、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進行統計分析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的法規、方針及政策;
5.具有較強的社會調查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7.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和組織策劃能力;
8.具有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和公關交際能力;
9.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強的翻譯和口語表達能力。
畢業生可到旅遊、文化藝術、體育、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險等公共領域與各級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也可到高校、科研部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培養具有社會學、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社會工作能力,能在社區民政、勞動與社會保障和衛生部門、計劃生育、工青婦等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團體等機構,從事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管理、社區發展與管理、社會服務、公關策劃、項目評估操
主要學習社會學、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想,學習和掌握開展社會工作技能的方法,使學生具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掌握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社會工作實踐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熟練掌握社會學、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方法和知識,了解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
2.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各種技能和方法,善於運用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方法幫助困難群體走出困境,從事正常生活並獲得發展;
3.熟練掌握社會調查方法和技能及社會統計方法;
4.了解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具有通過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研究影響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的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善於把握國內外發展動態,善於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具有較強的論文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6.具有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方法的實際工作能力;
7.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較強的口譯、筆譯、口語表達能力;
8.熟練掌握計算機、現代辦公設備的實際操作方法;
9.具有較強的公關策劃與協調交往能力。
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概論、中國社會思想史、社會統計學、個案社會工作、團體社會工作、社會心理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行政、社會政策概論、現代社會福利思想、西方社會思想史、公共關係學、社會問題研究、心理諮詢、物業管理與實務、民政社會工作、社會保障概論等。
學生畢業後主要到社區、民政、社會團體、勞動與社會保障、物業開發與管理等部門,從事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管理、公關策劃、計劃生育、社區管理等工作。亦可考入本校和其他院校的社會學碩士點繼續深造。
本專業培養掌握廣告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基本原理,具有較全面的廣告策劃與創意能力,熟練掌握廣告市場調查分析方法、廣告文案寫作、廣告設計和製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夠在廣告企業、廣播電視新聞及網際網路等領域從事廣告的策劃、創意及製作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等部門從事與廣告業相關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學習廣告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知識,接受廣告創意和製作的全面訓練,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了解國際廣告業最新動態和最新理念。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廣告學及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知識;
2.具有較高的文學、音樂、美術素養;
3.掌握廣告創意、廣告製作、廣告宣傳的基本方法;
4.熟悉國際、國內廣告領域的法律、法規;
5.掌握廣告市場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把握廣告市場動態、走勢的基本能力;
6.較為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廣告學原理、傳播學概論、廣告攝影與攝像、實用美術與廣告設計、廣告企業經營與管理、廣告方案寫作、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共關係學、電腦圖文設計、廣告效果研究方法、廣告策劃與創意、廣告媒體研究、中外廣告法規與廣告職業道德、廣告史等。
廣告企業、企業公關和廣告部門、廣播電視新聞及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領域及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機關等部門。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四年本科)
目標
培養具備比較紮實的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專業知識,掌握現代管理技術方法,具有較強的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能力的複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熟練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技能;
3.了解中外勞動與社會保障理論與實踐進程,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動態,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4.熟悉黨和國家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6.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
主要課程:
畢業生去向:
學生畢業后可到勞動與社會保障、民政、社會團體等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私營、外資等不同類型的公司企業和各種非營利服務機構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研究、人力資源開發、勞動就業指導與培訓、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等工作。
行政管理專業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工科院校的獨特優勢,整合電子信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專業資源,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為依託,以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為基礎,立足中國基層政府行政管理的現實,應對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現代化的重大挑戰,瞄準“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政務服務和政府治理創新,以“綜合能力+專業特長”的人才素質結構、“3+3+3”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懂法律、通政治、精管理、強能力”的人才培養定位為特色,注重理論研究與行政管理實踐的有機結合,側重於行政技能的熟練與管理能力的提高。
本專業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具備現代行政管理理念,掌握行政管理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工作方法,具有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從事行政事務管理、社會調查、績效評估與政策分析能力,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能在政府部門、公共政策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團體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主幹學科是公共管理、政治學。核心課程是政治學原理、管理學、公共管理學、憲法與行政法、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行政組織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領導科學。
一、學科與學位點
法學是一門以法律、法律現象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學科,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法學學科旨在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需要、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法治信念、自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能夠應對和處理各種複雜法律事務的中高級專門人才。
法學系目前涵蓋一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一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我系法學學科於2006年獲批民商法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7年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8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三個二級學科,凝練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學科研究方向。
二、學科研究方向
民商法學(學碩):本學科是建立在民法與商法基礎上的一門法律學科,依託法學研究所與民商法學術創新團隊等研究平台,聚焦與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積極參與地方立法,投身實踐,逐步形成以“社會治理、民生保障中的法治建設”為主要特色的研究方向。
訴訟法學(學碩):本學科以規定訴訟程序如何進行的訴訟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三個分支學科。本學科作為與司法實踐聯繫最為緊密的法學學科,依託吉林省法律援助中心長春工業大學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實踐平台,在法律援助案件的代理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更好契合。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碩):本學科以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為研究對象,是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具有明顯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的特點。同時,它也是一門新興學科,在以理工科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綜合院校中更具有自身存在優勢。隨著國家對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深入,本學科發展前景光明,為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法律碩士(專碩):本學科教育是一種通才培養與專長訓練相結合的教育,其目標是培養立法、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服務與法律監督以及經濟、社會與文化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層次法律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結合實際,本學科突出了立足地方、面向基層的目標定位,致力於與基層司法部門合作,著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需要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法律人才。
三、師資隊伍與科研
本學科現有專業教師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講師7人,助教2人,7人具有博士學位,2人為在讀博士,7人具有雙師資格。1人擔任省市人大立法顧問,1人擔任省政府法律顧問,1 人擔任省婦聯維權專家,1人擔任吉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已形成一支在專業、學歷、職稱、年齡結構上科學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充滿活力、講求合作的師資隊伍,造就了一批思想活躍、實踐能力較強,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廣闊視野的教學骨幹。
近五年,本學科科研立項34項,其中,教育部社科規劃一般項目1項,司法部中青年項目1項,吉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吉林省社科規劃辦項目、吉林省教育廳項目、教育部春暉計劃等項目32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吉林省出版集團、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專著8部;公開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7篇CSSCI論文,2篇北大核心論文;研究成果獲得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省級教研獲獎2項;立法建議有3項被省人大採納。
一、學科與學位點
公共管理是一門研究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為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人事和行政機構培養寬口徑、複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層次人才。
公共管理系目前主要涵蓋行政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三個二級學科和一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我系公共管理學科2006年獲得“行政管理”、“社會保障”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獲得“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學科授權點,同年,獲得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4年獲得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授權點,是省內擁有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的兩家省屬院校之一,涵蓋了公共管理一級五個二級學科中的“行政管理、社會保障、教育經濟與管理”三個二級學科,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和成熟的學科研究方向。
二、學科研究方向
行政管理(學碩):本學科以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為研究對象,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治理理論為理論基礎,依託吉林省人才測評研究中心省級重點研究平台,注重當代中國行政體制改革與公共政策、公共危機管理、組織溝通與效能、基本公共服務、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地方政府人才選拔實踐等領域的研究。
社會保障(學碩):本學科綜合了管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依託吉林省民生問題研究中心、吉林省民生與社會發展資政諮詢研究中心(智庫)等省級重點研究平台,注重立足於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實,研究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運營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管理以及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領域的研究。
教育經濟與管理(學碩):本學科以教育管理學和教育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依託吉林省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協同創新中心省級重點研究平台,注重研究教育發展與規劃、教育制度、教育改革、教育評價、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以及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等問題。
公共管理專業碩士(MPA):本學科以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學科為基礎,依託公共管理系MPA多媒體教室、案例實驗室、多功能討論室、資料室等資料與硬體設施,以優質的師資力量,職業性專業教育,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具有當代公共理念與精神,掌握當代公共管理方法和技術,能夠熟練從事政府部門及非政府公共機構管理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人才。
三、師資隊伍與科研
公共管理學科共有27名教師,其中,中青年教師比例高,佔到80%;21人獲得博士學位,副教授以上職稱21人,有國外留學經歷的5人,博士后3人;有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吉林省突出貢獻專家2人、吉林省省政府參事1人、吉林省教學名師1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1人、長春工業大學優秀學者和優秀青年學者6人。公共管理學科擁有較強的學科基礎,擁有結構合理、水平上乘的師資隊伍。
近五年,公共管理學科科研立項6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規劃課題3項,吉林省發改委十四五重大課題、吉林省科技廳軟科學課題、吉林省社科規劃課題、吉林省教育廳社會項目等省級項目57項;在科學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著作13部;公開發表56篇論文,其中,CSSCI和CPCI索引檢索27篇;研究成果獲得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民政部政策理論成果三等獎1項,其餘省部級獎項3項,在同類省屬院校中,成果突出。此外,公共管理學科注重服務社會,連續三年承擔吉林省政府“第三方評估”委託項目,其研究成果獲得各級政府部門採納使用。
一、學科與學位點
社會工作系目前擁有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兩個研究生學位授權點。
2000年獲批社會學二級學科碩士授予權,2018年獲批一級學科授予權,2019年獲批吉林省優勢特色學科。社會學學科是東北地區較早獲批的碩士點,也是吉林省省屬高校唯一的省重點學科。
社會工作碩士點獲批於2009年,是全國首批專業碩士點,屆時全國共有33所高校獲此殊榮,東北地區僅有吉林大學與我校。
社會工作系目前擁有“3-3-1”階梯學科發展平台。具體為“三個調研平台”:中山大學流動人口調查長春基地、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東北調研基地、長春市統計局合作基地;“三個服務平台”:吉林省民生與社會發展資政諮詢中心(智庫)、吉林省社會工作實務實訓孵化基地、東北社會工作實務教育培訓研究中心;“一個科研平台”:吉林省民生問題研究中心。多元平台形成了完整的調研、服務、科研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有利格局。
二、學科研究方向
社會學(學碩):設立應用社會學、社會政策與管理、社會工作三個研究方向。旨在培養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較全面的社會學理論知識和較熟練的社會調查技能的高級複合型人才。畢業生主要到新聞媒體、教育部門、黨政機關、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社會問題調查與研究、社會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服務項目開發與管理等相關工作。
社會工作(專碩):設立青少年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社區治理三個方向。旨在培養擁有開放和創新意識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發現分析社會問題能力、熟悉社工理論與技能,能夠進行社會服務類項目開發與督導工作的高級實務與督導型人才。能夠在慈善機構、社會組織、醫院、社區、企業、學校、民政及其他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社會服務項目的開發與督導、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社會政策研究等專業工作。
三、師資隊伍與科研
社會工作系現有專職教師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6人,擁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9人,海外歸國博士1人。其中長春工大優秀學者3人,吉林省春苗計劃1人,全國十大社工人物1人,全國百名社工人物1人。社工系教師創辦的社工機構在2019年獲得全國百優社工機構稱號。
目前社工系專業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4項,其它項目30餘項。此外,五年來開展社工服務項目30餘項,項目經費700多萬,為4萬多居民提供了專業服務。
班子由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專家、教授組成。董事長陳堅(原吉林省教委主任),院長陳謨開教授(學院法定代表人,現任吉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原吉林省教委主任),黨委書記張兆華教授(原吉林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學院實行公有民辦體制,全部資產歸學院所有。辦學八年來,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學中心、質量第一的辦學思想,堅持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辦學理念,堅持“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針,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團結奮鬥、關愛學生”為校訓,已形成“培養奉獻和創新精神強,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為目標”的辦學特色。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校內小型招聘,校外拓寬市場;與多個省人才市場結成就業協作單位,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構建就業信息網路化平台;重視畢業生信息反饋,調整教學計劃;新生入學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我院是吉林省高校唯一指定的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的“美國互惠育幼師項目”、“大學生暑假赴美實習項目”及“韓國漢語教師項目”合作單位。學院至2008年7月共有5屆畢業生,吉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公布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我院畢業生就業率:2004年93.2%、2005年88.9%、2006年88.1%、2007年87%,有110餘人考取研究生或出國留學。
學院始終走人才強校的辦學之路。高薪聘請名師,各專業均有名師擔任系主任或學科帶頭人;為博、碩研究生教師提供優厚待遇;同時著重培養“雙師型”教師。已形成“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以老教師為骨幹、老中青相結合,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37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5名,占教師總數的41%;具有博士、碩士學位169人,占教師總數的45%;“雙師型”教師41人;另有十多名英、韓、日語外籍教師。學院建有外語影視廳、同聲傳譯廳、模擬法庭及各類電子、自動化、計算機、製藥工程實驗室、實驗基地、各專業模擬公司共68個,校外實踐基地20個,並建有16個多媒體教室,10400平方米圖書館有閱覽座位2000餘個,每百名學生擁有教學使用計算機19台(教育部規定為每百名10台),建有標準400米塑膠跑道運動場和多功能體育館、網球場、輪滑場、乒乓球館、跆拳道館等,體育課採用選項式教學。四個學生餐廳;配有校園網路終端及電話的學生公寓;洗浴、美髮、洗衣、超市、醫療服務中心、銀行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形成“春花、夏蔭、秋果、冬綠”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校園。
學院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辦學生命線,在培養學生具備本科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把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聽說能力、漢語文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方面,學院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校內模擬公司和校外專業技能實踐基地,通過實驗和實戰模擬,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逐步實現與就業“零距離”對接。另外,各專業均設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內容,可使學生獲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證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學生多次在國家及省級大賽中獲獎。
一、二年級實行班主任管理制度,三、四年級實行輔導員管理制度,已形成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的德育工作隊伍。以學風建設為核心,按“學風六個養成”嚴格學生行為規範;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奉獻”的品格;以“開展校園文化和建立創新實驗室”為載體,著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為鼓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成才,除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外,學院還設立“成才獎學金”、扶困金和創新獎勵金,同時為貧困生設立勤工助學崗位。
董事會
陳 堅(董事長) | 張德江(長春工業大學校長) | 陳謨開(法人代表) | 張兆華 |
尹長河 | 侯緒國 | 韓英烈 |
院長
院長 | 陳謨開 |
常務副院長 | 張兆華 |
副院長 | 雷慶 |
副院長 | 王連純 |
副院長 | 侯緒國 |
黨委
黨委書記 | 張兆華 |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 王連純 |
委員(按姓氏筆畫為序) | 王春玲、楊國安、吳廣川、張哲人、趙世德、賀同華、潘國力 |
組織部部長 | 楊國安 |
黨委宣傳部部長 | 王春玲 |
黨委辦公室主任 | 賀同華 |
行政部門
院長、黨政辦公室 | 教務處 | 學生處 | 總務處 |
招生辦公室 | 就業指導辦公室 | 財務室 | 保衛處 |
教學單位
教務處 | 外語系 | 法學系 | 電子信息系 |
計算機系 | 商貿系 | 信息管理系 | 工商管理系 |
自動化 | 製藥工程 | 印刷技術系 |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
公共外語教研部 | 公共計算機基礎教研部 | 數學教研部 | 人文基礎教研部 |
體育教研部 | 網路中心 | 圖書館 | 督學組 |
德育研究所 |
群團組織
團委 | 工會 | 關工委 |
學生會 | 廣播站 |
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黨委起政治核心、監督保證作用。
學院為教學型大學,實施以本科教育為主,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多種形式辦學。
2006—2010五年發展規劃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教育規律辦學。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實現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認真貫徹民辦教育法規。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專業技能強、奉獻和創新精神強的應用型人才。充分發揮民辦機制優勢。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育人為本,不以營利為目的。
1、加速實現各項建設規劃,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普通民辦高校合格評估標準。
2、完成與辦學規模相適應的基本建設,加大教學基本設施投入,為實現教改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3、建成“以專任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以老教師為骨幹、老中青相結合,職稱、學歷符合要求”的師資隊伍。
4、基本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培養具有本科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強、奉獻和創新精神強的應用型人才取得明顯成效。建立1-2個重點學科,3-4個重點專業。
5、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德育為先、教學中心、質量第一,規範適應
學院發展的民辦運行機制。
(一)事業發展規模
確定適當的辦學規模,充分利用辦學資源,保證提高育人質量;確定適當的事業發展規模,保證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適度的經濟效益;堅持不以營利為目的,堅持質量第一,不斷加大辦學投入,以質量求效益。
在2006—2010五年間,學院在校生規模逐漸調整定為6500人。
(二)校舍、校園建設
達到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關於佔地、建築面積規定的標準,合理用地,科學布局,建設綠化覆蓋率達40%的生態校園。
(三)實驗室建設
加大實驗室建設投入。計劃在五年內新增投資3000萬元,保證實驗開出率,保證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有利於開發學生設計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保障儀器設備的增加和更新,適應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四)學科專業建設
學科專業建設是學院長期的工作重點,對保證育人質量的不斷提高,實現培養目標和辦學目標有重要意義。
五年內穩定提高現有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抓好1-2重點學科,3-4個重點專業。新增2個專業,部分專業方向改為專業,總計達到23個專業和專業方向。重點建設好學科隊伍建設,主幹課程建設和教學研究,著重深入研究加強專業技能培養。
實現教學型辦學定位,開創學科專業特色,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
(五)圖書館建設
建成適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需要,為教學、科研提供專業文獻信息的專業型圖書館。
建設好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管理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圖書館。
五年內投資500萬元。到2010年館藏圖書達35萬冊,系統地全面地收藏各專業領域的專業圖書,紙質圖書生均達50-55冊。
加強隊伍建設,有計劃地組織人員培訓,館員結構合理,素質不斷提高,適應圖書館信息化管理服務的需要。
(六)師資隊伍建設
1、建設符合本科教學水平標準,符合學院辦學目標要求,素質優良、結構優化、規模適度、富有活力的師資隊伍。
建設“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以老教師為骨幹,老中青相結合”的專業教師隊伍。
2、五年內,全面實現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標準》,教師隊伍的數量、職稱結構、學歷結構等達到普通本科學校要求。各學科都有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培養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位教師達到146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達到16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7%;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0%;兼職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1/4。
4、完善實現各類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的保障措施
(1)完善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優秀人士、具有教授職稱的學科帶頭人。
(2)加強聘任專任老教師工作,發揮在教學、科研中的骨幹作用。
(3)有計劃地選送在職中青年教師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
(4)有計劃地培養中青年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
(5)堅持實行“青年教師教學導師”制度。
(6)堅持促進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5、完善教書育人工程
堅持推行教師育人行為規模教育,把教書育人成效和師德表現作為業績考核、工資晉級、崗位聘任、獎罰的重要依據。
(七)教學工作
貫徹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精神,堅持“教學中心、質量第一、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力爭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
1、全面、及時落實《2006-2010五年師資隊伍建設規劃》、《2006-2010五年學科專業建設規劃》、《2006-2010五年實驗室建設規劃》、《2006-2010五年圖書館建設規劃》,為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改目標提供堅實的保證。
2、在2004、2006年兩次教改方案的基礎上,2007年再一次深化教學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從學院實際情況出發,為實現培養具有本科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強,奉獻和創新精神強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改革課程設置、改革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各專業都有穩定的實習基地或模擬公司。
3、規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擬定和貫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措施》,認真實施“教書育人工程”。
4、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強化院、系兩級教、學、管三方面的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學院主要領導工作重點抓教學,院級領導按分工對系、專業實行質量監控督導,深入到系、到課堂。
系(部、室)由系(部、室)主任負責組織教學質量監控,制定監控措施,保證堅持落實。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的崗位目標責任制,對崗位責任進行年度考評。
5、堅決清除考試中的不正之風,樹立良好考風。
(八)、德育工作
1、確立德育在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同等重要地位,構建德育為先的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思想風氣,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成功。
2、依據民辦高校的特點,完善全院德育工作體系建設,規範成穩定的體制制度。
3、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時,把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學生道德觀和道德行為的基本內容。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長期性、全面性和踐行性。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引入教學內容,把課外實踐、校園文化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載體。
4、堅持以六個養成(認真求實的學習態度、刻苦勤奮的毅力、不畏艱難的勇氣、虛心踏實的學習風格、科學的學習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學風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5、充分重視研究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內容、新問題,開創新局面。要重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佔領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
6、不斷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按200:1配齊輔導員工作隊伍,有計劃地提高政治輔導員隊伍思想理論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
7、建立就業指導工作的長效機制,就業指導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學校工作的重點。
8、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監督保證黨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
(九)、管理工作
1、堅持以黨的指導思想為指針,構建民辦高校的管理模式,推進規範化管理。包括教學、德育、後勤、工資和獎勵、勞動人事、財務、股份合作等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管理質量。
2、建立招生工作長效機制,保證事業發展規模。
3、加強後勤工作管理,做到服務育人。
4、充分發揮民辦高校激勵機制,實現管理創新,突出特色,創品牌。
5、健全和落實崗位責任制,完善考核制度、獎勵制度、問責制度、淘汰制度。
6、樹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團結奮鬥、關愛學生”的校風。
7、力爭到2007年,基本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普通民辦高校合格評估標準。
年份 | 招生數(人) | 當年畢業生數(人) | 在校生規模(人) |
2006年 | 2090 本科:1980 專科:110 | 910 本科:850 專科:60 | 7101 本科:6848 專科:253 |
年份 | 就業率 |
2004年 | 93.2% |
2005年 | 88.9% |
2006年 | 88.1% |
2007年 | 87% |
2008年 | 89.1% |
5個: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
18個:英語(商務英語、英韓雙語、英日雙語)、電子信息工程(省級特色專業)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軟體工程、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會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製藥工程、印刷技術(三年制專科)
專任教師總人數:379,其中:教授、副教授15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歷的有169人。
按200:1配備專職輔導員共計35人。
建築面積10400平方米,閱覽室座位2000餘個,館藏紙質圖書21萬冊,中外文期刊540種報紙80餘種。電子閱覽室一個,100台計算機。
覆蓋全校20棟樓宇,2000餘個信息點,實現學生公寓、辦公室等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