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鶴征
唐鶴征
唐鶴征(1538-1619年)字元卿,號凝庵。明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隆慶進 士。歷任禮部主事、工部侍郎、尚寶司丞、光祿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職。曾請以陳獻章從祀孔廟。後來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唐氏自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無不究極,其學淵源於王守仁之學,屬於南中王門,但又不盡同於王學。鶴征乃唐順之之子,其學術思想受父之影響較大。
鶴征,字元卿,號凝庵,明武進人,抗倭英雄唐荊川之子。少以博學聞名,性格豪邁。明隆慶元年舉人,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工部郎,光祿寺少郎,光祿少卿,太長寺少卿。因屢次上書陳事,受人妒忌,託病歸里。【萬曆《常州府志》有序為唐鶴征所作,落款“明萬曆四十六年戊午七月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兩京太常寺少卿郡人唐鶴征撰”】
二月,升尚寶寺少卿唐鶴征為光祿寺少卿。(《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八)
十月,升光祿寺少卿鶴征為太常寺少卿。(《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一十六)
唐鶴征,字元卿,號凝庵,荊川之子也。隆慶五年末進士。選禮部主事,與江陵不合,中以浮躁。江陵敗,起歷工部郎,遷尚寶寺丞,升光祿寺少卿,又升太常寺少卿。歸,起南京太常。與司馬孫月峰定妖人劉天緒之變。謝病歸。萬曆己未,年八十二卒。
《家敘》篇節選:中丞公(即唐順之)有子曰鶴征,少豪爽負氣,不能卑倫儕俗,隨人俯仰。或以勢凌之,有頭璧俱碎耳。早失怙恃,幾為人所魚肉,強,不致隕越。年二十九,受教於應城李先生,始聞危微下霽之論,稍滌其習氣,未能盡除也。年三十而領鄉書,三十四而成進士。授禮部主事。於時禮部僚友特多賢哲,相與效本實,勵名檢,為博古證今經世宰物之學。於權勢之門,真若探湯避焰。鶴征獨淺衷狹植,憫俗病時,偶有所觸,不恤毀譽。故以此見於正人君子,亦以此取嫉於庸豎僉夫。中以考功法,當謫,因自免歸。久之,起開州同知,絬京兆,累升太常少卿。被劾,改南,復自免。蓋生平所志,不在?厚,亦不願居功名。第冀少抒謀議,因機決策,轉敗為功,袺然長揖歸田,其願畢矣。竟未得一遇而敗。幸而天假之靈,因先世之遺緒,玩古聖之微言,頗窺要眇。每有所得,輒自幸曰:“籍令媚世苟諧,不過公卿,安忍以此易彼也!”特其用志,凝神絕利,收功尚有待焉。
父親唐順之。
外甥孫慎行。
關於宇宙本原問題,他提出了“乾元生三子”的理論:乾元所生三子,曰天,曰人,曰地,人生於乾元,天地亦生於乾元,故並稱之曰“三才”。從而否定了“天能生人”的傳統說法。“乾元”是“氣”的別名,“盈天地之間,一氣而已。生生不已,皆此也。乾元也,太極也,太和也,皆氣之別名也。自其分陰分陽,千變萬化,條理精詳,卒不可亂,故謂之理,非氣外別有理也”,“知天地之間,只有一氣,則知乾元之生生。皆是此氣”。可見,“乾元”不是抽象的精神本體,而是客觀存在的實體。這種“氣本論”的思源於張載,鶴征曾謂“盈天地間,只有一氣,唯橫渠先生知之”。唐氏的心性之說,也較有特色。他認為,心不過是五臟之心,舍五臟之外無心,“心之官本思”,“心與行非有二也,自其渾含謂之心,自其運旋謂之行,唯其心之生生不已,故其行之運旋不息”。心的妙處在“方寸之虛”,是容納“性”的宅所。此“方寸之虛,實與太虛同體,故凡太虛之所包涵,吾心無不備焉,是心之靈即性也”,舍心,則性無所於宅;舍性,則心不得而靈。在認識論方面,唐氏強調“自得”和“悟”。認為君子深造之道,舍自得別無出路;欲自得,舍悟別無得路。“悟”雖為禪宗術語,但他對“悟”的解釋不同於以往心學,提出“彼謂一悟便一了百當,真聖門中第一罪業也”。他主張“悟”要在學習中進行,學應該“日有孳孳,死而後已”。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知不能脫離行而獨立存在,沒有即等於沒有知,特別重視行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主張“知易行難”。唐氏受道家思想影響比較大,曾運用老、庄某些理論解說《周易》,其中含有一些樸素辯證法思想,如認為事物都是永恆運動變化的,矛盾的對立面是相互轉化的,等等。唐氏對孟子提出的養氣之說表示讚賞,以為所謂理、性、神都是氣之最清處,養氣就是要養得清明之氣。他對“格物致知”也有自己的看法,雖然認為“知”是“良知”,但不同意王守仁以心、意、知為物而格之的說法,也不同意朱熹的事事物而格之的主張,提出將“格”訓為“格式”,即法則,“格物”就是要使物物皆得其則。在道德修養方面,強調“慎獨”,即慎干一念未發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