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戰役的結果 展開

戰役

漢語辭彙

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鬥,也為戰鬥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

簡介


百團大戰中的彭老總
百團大戰中的彭老總
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由多個戰鬥所組成,也為戰鬥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

分類


按作戰的目的和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進攻戰
按參戰的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及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行動空間分,有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等。
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
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其中陸上戰役,按作戰形式又分為:陣地戰戰役、運動戰戰役和游擊戰戰役以及幾種形式相結合的戰役等。
陣地戰戰役依陣地堅固程度不同,又分為野戰陣地和堅固陣地的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還可按地形和氣候條件分為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的戰役,如江河水網地區、荒漠草原地區、高寒地區、熱帶山林地區等進攻和防禦戰役。

概述


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鬥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鬥之間的作戰行動。

來源


在外國,17世紀以前,多把大規模作戰稱為“會戰”。“戰役”一詞,在中國始見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史料中,當時稱甲午海戰為“甲午戰役”、“日清戰役”等。1908年,蔡鍔提出戰役是一個作戰等級,並指出:“軍者,戰役中能獨立專任一方面之戰事者也。”此後,戰役作為一個軍事術語使用日漸廣泛。在前蘇聯,使用戰役這一術語始見於20年代。美國長期不使用戰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戰綱要》中使用了“戰役”一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役,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單一的陸軍戰役到諸軍兵種合同戰役的發展過程。戰役通常由戰役準備和戰役實施兩大部分組成。

定義


戰役的意思: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

著名案例


中國古代

著名戰役 雙方軍事指揮員 參戰兵力 戰果
長勺之戰曹劌——齊桓公 3萬——數萬 擊潰齊軍
城濮之戰先軫——子玉 2萬——4萬 楚軍大敗
柏舉之戰 孫武——囊瓦 3萬——20萬 楚軍大敗,隨後都城被破
桂陵之戰田忌、孫臏——龐涓 8萬——10萬 齊國以圍魏救趙戰術大破魏軍
馬陵之戰 孫臏——龐涓 8萬——10萬 魏軍被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樂毅、騎劫7千——不詳 收復齊國國土
滅楚之戰 王翦——項燕 60萬——不詳 滅亡楚國
雁門之戰 李牧——匈奴單於 15萬——10萬 全殲匈奴軍
長平之戰 白起——趙括 60萬——45萬 全殲,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人
官渡之戰 曹操——袁紹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曹操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 陸遜——劉備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謝玄——苻堅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巨鹿之戰 項羽——章邯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劉邦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趙王歇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齊王 數萬——20萬 滅齊
垓下之戰 韓信——項羽 40萬——10萬 項羽四面楚歌,突圍后自殺
漠北之戰 霍去病——匈奴單於 20萬——10萬 匈奴被殲8萬多人
昆陽之戰 劉秀——王邑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白江口戰役 ——中國唐朝 新羅軍隊以少勝多勝日軍

革命戰爭

第一次反“圍剿”鬥爭 朱德、毛澤東——魯滌平4萬——10萬 殲敵1萬2千人
第二次反“圍剿”鬥爭 朱德、毛澤東——何應欽3萬——20萬 殲敵3萬人,橫掃千軍如卷席
第三次反“圍剿”鬥爭 朱德、毛澤東——蔣介石 3萬——30萬 殲敵3萬人
第四次反“圍剿”鬥爭 朱德、周恩來——蔣介石7萬——50萬 採取大兵團山地伏擊戰,殲敵3個師
第五次反“圍剿”鬥爭 李德、博古——蔣介石 10萬——100萬 戰敗,被迫長征
蘇家埠戰役徐向前——厲式鼎 3個師——12個團 採取圍點打援戰術取得輝煌勝利
四渡赤水毛澤東——薛岳3萬——12個旅 成功擺脫圍追堵截
直羅鎮戰役毛澤東、彭德懷——牛元峰2個軍團——1個師又一個團 圍殲敵一個師.

抗日戰爭

徐州會戰李宗仁——畑俊六100萬——30萬 我軍在台兒庄戰役包圍日軍,殲敵1萬人,我軍損失約3萬人
崑崙關大捷杜聿明——中村正雄 1個軍——1個旅團 殲敵大部
百團大戰彭德懷——多田峻 20萬人——不詳 我軍打破日軍囚籠政策,殲敵45000人,戳破了國民黨“游而不擊”的污衊

解放戰爭

蘇中戰役 粟裕——李默庵、湯恩伯 3萬——12萬 解放軍七戰七捷
延安保衛戰 彭德懷——胡宗南2萬——23萬 解放軍主動放棄,採取蘑菇戰術,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萊蕪戰役 粟裕、陳毅——王耀武、李仙洲20萬——6萬 解放軍採取運動戰方式3日內殲敵5萬6千人
孟良崮戰役粟裕、陳毅——張靈甫14萬—20萬 解放軍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殲滅整編74師3萬人
遼瀋戰役 毛澤東、林彪——衛立煌70萬——55萬 解放軍採取專顧錦榆唐,關門打狗的作戰方針,殲國民黨軍47萬人,我軍損失6.9萬人,解放全東北
濟南戰役 粟裕——開啟了我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譚震林——杜聿明 60萬——80萬 解放軍集中兵力中間突破,在運動中分批殲滅敵軍,此戰國民黨軍損失55萬人,解放軍損失13萬人
平津戰役 毛澤東、朱德、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傅作義100萬——60萬 解放軍採取“圍而不打”“隔而不圍”戰術使北平和平解放,國民黨軍被改編、殲滅者達52萬人,解放軍損失3.9萬人。
長津湖戰役 宋時輪——奧利弗·史密斯 15萬人——2個師 志願軍在零下40度的酷寒中因強大的戰鬥意志力挫敵美海軍陸戰一師和美步兵七師,卻因為物質力量的匱乏還是讓美軍成功逃脫了。
上甘嶺戰役 王近山、秦基偉、李德生——范弗里特 7萬人——6萬人 我軍在地面陣地失守后再退入坑道堅持作戰,使美軍損失慘重,被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肉磨子”。

外國歷史

奧斯特里茨戰役 拿破崙——庫圖佐夫7.3萬——8.7萬 拿破崙攻佔中央高地徹底擊潰反法聯軍
瓦格拉姆戰役 拿破崙——查理大公 17萬——11萬 法軍強攻奧地利軍正面,以慘重傷亡取得勝利
滑鐵盧戰役 拿破崙——威靈頓7.2萬——6.8萬 英軍援軍普魯士軍及時趕到,擊潰法軍,三方陣亡6萬人
馬恩河戰役 霞飛——小毛奇108萬——90萬 馬恩河戰役使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在西線速決戰略破產
波蘭戰役 古德里安——斯密格萊。利茲 88萬——60萬 納粹德軍採取閃擊戰術一個月內使波蘭亡國,波蘭損失六十萬人,德軍損失不到4萬
法蘭西戰役曼施泰因——甘末林 136個師——135個師 德國避開馬其諾防線採取迂迴方式,用裝甲集群攻入法國本土,法國5周內投降
坎尼戰役——漢尼拔40000步兵10000騎兵對抗羅馬80000步兵,6000騎兵。漢尼拔利用半月陣使羅馬軍隊暴露側翼,一舉擊破。羅馬損失七萬多人,漢尼拔方僅損失數千人。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百萬人,德以極其兇猛的炮火轟擊十數小時后全面進攻,被法軍阻滯。德軍失去主動權后法軍發起反攻,成功挫敗德軍攻勢。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
克雷西戰役——英軍20000人出頭,法軍接近60000.英軍以嚴明的組織和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展開,屢次挫敗法軍重騎兵衝擊,法軍頂不住損失,撤退。英軍損失200多人,法軍損失15000多人
十次斯大林突擊 ——1944年,蘇軍發動十次戰役突破德軍防線,蘇德戰線由4450 公里縮短到2250 公里;德軍共損失160 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輛、火炮和迫擊炮2.8 萬門、飛機1.2 萬架: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

戰役特點


戰役是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戰役都有其自身突出的特點。
現代戰役的主要特點是:戰役是達成戰爭目的的主要手段,戰略性突出;戰役力量多元,聯合戰役成為基本形態;戰場空間廣闊,立體性強;信息的地位作用突出,制信息權對戰役勝負影響重大;作戰行動多樣,指揮協同複雜;作戰手段綜合運用,體系對抗激烈;毀損消耗巨大,保障任務艱巨。

戰役原則


組織與實施戰役所依據的基本法則和標準,是戰役指導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具有全面、宏觀和普遍適用的特徵。在戰役原則體系中,基本原則位於第一層次,既為確立各種類型、各種樣式的戰役原則提供依據,同時又指導各種戰役實踐。由於各國軍隊的情況不同,戰役的基本原則也有所不同。
現代戰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有:深刻理解戰役任務,熟知敵對雙方情況,正確作出決策,力爭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戰役準備階段綜合使用各種偵察力量,組織全方位、多領域、不間斷的偵察,力求全面掌握敵情和戰場環境情況;了解己方作戰能力及其強點和弱點,正確定下戰役決心。戰役實施階段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間斷地掌握敵對雙方的新情況,善於根據戰役的發展變化,適時作出新的決策,不斷將戰役導向勝利。

戰役籌劃


進行戰役籌劃,要全面分析戰役中各種相關的作戰要素,充分估計到作戰進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複雜、困難情況,著眼戰略全局,對戰役全過程進行通盤構想,形成基本作戰方案。進行戰役準備,要立足應對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況,充分估計敵方的作戰實力、準備程度,集中使用主要作戰力量,確保有取勝的把握。調集戰役力量,編組完成任務所需的精銳軍團,並將主要力量使用於戰役的主要方向、關鍵時節,尤其是關鍵性作戰,重點打擊敵要害目標。進攻戰役堅持以攻為主、攻中有防、以防輔攻;防禦戰役以防為主、防中有攻、以攻助防,重視運用攻勢作戰行動。適應信息作戰、非對稱作戰、非接觸作戰和非線式作戰的要求,做到進攻能將效能集聚於關鍵的時間和地點,防禦能保持體系穩定和關鍵目標的安全,靈活實施攻防轉換。戰役指揮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己方的優勢,打擊敵方的要害和弱點,把握戰役主動權。
作戰中,要發揮諸軍種聯合作戰的整體威力,高、中、低技術結合,正規戰與非正規戰結合,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使戰役始終向著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著眼於體系對抗的特點,採取非對稱戰法,集中力量打擊敵作戰體系中起支撐作用的要害目標,破壞敵作戰體系的結構,癱瘓敵作戰體系的功能。戰役準備與實施中,要根據戰略意圖、戰役目的、戰場態勢等,正確選定打擊目標,綜合運用“軟”“硬”作戰手段,充分發揮遠程精確打擊力量的作用,力求通過摧毀敵要害目標,瓦解敵作戰體系。快速掌握和判斷情況、快速傳遞戰場信息、快速形成和定下決心、快速處置戰場情況,做到敵變我變、先變於敵,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和地點出奇制勝。
作戰中,要善於發現敵人的行動規律,善於利用戰機,快速反應,力求打敵措手不及。統一組織協同與各部隊主動協同相結合,保證戰役軍團發揮最大的作戰效能。周密制定協同計劃,明確協同關係,建立和完善協同機制;充分利用共享的態勢信息,圍繞統一的作戰目的,強化各部隊的全局觀念和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積極支援執行主要任務部隊的行動。根據總的意圖和任務,統一部署保障力量,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全面保障與重點保障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主要作戰方向、重要作戰行動、關鍵作戰時節和高技術武器裝備系統的保障需要;充分發揮信息化保障手段的作用,提高保障效率;科學把握戰役節奏,保障戰役軍團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發揮民眾的巨大威力;激勵官兵士氣,瓦解敵方鬥志;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牢牢把握戰役主動權。
戰役軍團為完成戰役任務,在戰役發起前,通常根據上級意圖、敵情、任務、作戰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條件等,在平時準備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進行戰役準備。戰役準備可分為先期準備和臨戰準備,準備內容主要包括制訂作戰預案、補充武器裝備和物資器材、進行戰場準備、訓練部隊和進行政治動員、定下戰役決心、修訂戰役計劃、組織戰役協同和保障等。戰役準備要立足於複雜困難情況,多案多手準備,並在準備過程中嚴防敵人破壞,保證在上級規定的時限內完成。戰役實施包括戰役軍團從戰役發起至戰役結束的全部作戰行動。為敵對雙方力量和智慧連續、激烈較量的過程。基於戰役類型、樣式和規模的不同,戰役實施的內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通常按目的、行動特點或預定的時間分為若干戰役階段,每一階段完成一部分戰役任務。
現代戰役實施的一般程序:預先或在機動中展開兵力,形成戰役部署;進行信息作戰,奪取信息優勢;打擊、保護重要目標,癱瘓敵方、保護己方作戰體系,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創造戰機,擴大戰果,發展戰役勝利;達成戰役目的,適時結束戰役。陸上戰役,進攻時,通常先以信息和火力突擊,破壞敵方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和計算機系統,為己方順利實施戰役創造條件;而後以戰役戰術導彈部隊、航空兵和遠程炮兵火力,突擊敵防禦全縱深內的要害目標;戰役第一梯隊的各突擊集團,利用火力突擊的效果,對敵防禦部署實施正面與翼側相結合、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多路而有重點的攻擊,分割敵防禦體系;再以戰役後續梯隊在敵防禦縱深進入交戰,粉碎敵反突擊和圍殲縱深之敵;進攻發起同時,以空降部隊和特種部隊深入敵縱深和後方,佔領重要地區或目標,有力配合正面進攻力量達成戰役目的。防禦時,通常先以信息作戰和火力反準備,破壞敵人的進攻準備;而後以頑強的抗擊和堅決的反突擊、反擊等攻勢行動,挫敗敵人的立體進攻,以防空兵掩護指揮機關、主要防禦集團等重要目標。海上進攻戰役,通常先以陸基或艦載航空兵、巡航導彈等對敵海上編隊、海軍基地等目標實施突擊,削弱敵主要兵力集團,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而後以潛艇、水面艦艇部隊,各個殲擊敵海上目標,達成戰役目的。空中戰役,通常以殲擊航空兵空中掩護與電子干擾相結合開闢空中走廊,保障轟炸航空兵突破敵人的防空體系,對敵重要目標實施多波次的集中連續突擊。
戰役過程中,須實施不間斷的指揮和偵察,全面掌握和靈活處置情況;根據情況變化,調整計劃,變換戰法,機動力量;保持和恢復諸軍種、兵種部隊的戰役協同,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不斷鼓舞士氣和總結經驗,及時組織兵員、武器彈藥和其他作戰裝備、器材和物資的補充,使戰役順利發展。戰役目的達成后,或因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而不利於繼續實施戰役時,須適時結束戰役。
戰役是生產力和戰爭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並在作戰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完善,規模不斷擴大,樣式越來越多,內容和形態也從單一的陸軍戰役發展為諸軍種聯合戰役、從陸上(海上)平面戰役發展為立體戰役。“戰役”一詞的出現要晚於“戰爭”和“戰鬥”。在中國,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艦隊戰事日記中有“則中日戰役為所影響者必甚”的記載。20世紀初,蔡鍔提出戰役是一個作戰等級,並初步區分了戰爭、戰役和戰鬥的概念。在世界其他國家,17世紀以前,多把大規模作戰稱為“會戰”。18世紀後期,英國的H.勞埃德在《1756年德意志普魯士國王與奧地利女王及其盟國之間的戰爭史序言或勞埃德將軍的軍事政治回憶錄》中,較早使用了“戰役”一詞,但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戰役概念。俄國於20世紀初把戰役作為作戰行動的一個等級,在軍事文獻中加以使用。美國陸軍在1982年版《作戰綱要》中才使用了“戰役”一詞,並把戰役作為作戰行動的一個等級。奴隸社會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常備軍人數的增多和戰爭規模的擴大,戰役在戰爭中開始出現。中國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戰周武王的軍隊同商紂王的軍隊作戰,雙方參戰兵力達數萬人,其規模和作戰行動都超出了一般戰鬥的範圍,開始具有某些戰役作戰的特徵。直到17世紀,軍隊雖沒有固定編成的戰役軍團,但通常按照統一的企圖和計劃,集中國家的大部或全部軍隊,在國王或軍事統帥的直接統一指揮下進行作戰,一般具有決戰或會戰的性質,如中國的城濮之戰柏舉之戰、笠澤之戰、長平之戰、成皋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洛陽虎牢之戰、高梁河之戰、薩爾滸之戰和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等,世界其他國家的馬拉松之戰、坎尼之戰、君士坦丁堡圍攻戰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戰役。這些戰役,參戰兵力多為幾萬至幾十萬人;主要戰役樣式有野戰進攻和防禦、城邑進攻和防禦,以及登陸戰役等;包圍、迂迴、乘虛襲擊、誘伏殲敵、圍困等戰法先後出現。
公元前5世紀,海上戰役已出現了雛形,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吳、齊舟師黃海海戰和希臘、波斯海軍薩拉米斯海戰。14~17世紀,海上戰役逐步發展,海上伏擊、攔截、包圍、追擊等戰法開始得到運用。
17~20世紀初,歐洲、北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軍隊生產了大量火槍、火炮、汽車和新型蒸汽艦船、潛艇,先後裝備了有線電和無線電通信設備;採用了新兵役制度,建立了數量眾多的軍隊,編組了陸軍集團軍和海軍艦隊等戰役軍團,促使戰役有了較大發展。拿破崙戰爭(1799~1815)中出現的機動戰戰役,具有快速機動、積極進攻、目的堅決、速戰速決等特點;通常以十幾萬到幾十萬人組成的軍團,迅速集中到一個選定的戰場(方向),採用靈活的機動作戰,廣泛運用包圍、迂迴、襲擊、追擊、圍攻等戰法,各個殲滅敵軍。在美國內戰(1861~1865)、普奧戰爭(1866)和普法戰爭(1870~1871)中,野戰工事、裝甲列車、裝甲戰艦逐步使用;戰役軍團在寬大正面上進行的陣地防禦戰役和陣地進攻戰役進一步完善。日俄戰爭(1904~1905)中,集團軍戰役成為基本的戰役樣式,並出現了方面軍(集團軍群)特徵的戰役。這一時期的海上戰役,通常由幾十至百餘艘風帆戰艦或蒸汽裝甲戰艦組成的艦隊實施,海上封鎖和反封鎖等戰役樣式先後出現,海戰場從近海向遠洋擴展,機動作戰方法被廣泛採用。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械化戰爭,為戰役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主要交戰國軍隊的數量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加速了機械化戰爭戰役的發展。各參戰國家軍隊普遍裝備了速射火器和新型火炮,鐵路和公路交通網的發展,以及飛機、坦克、毒氣、有線電和無線電通信的廣泛運用,由此產生了航空兵、坦克兵、防化兵等新的兵種,使軍隊的指揮能力和機動力、火力、突擊力大幅度提高,作戰空間從陸地、海洋拓展到空中,戰役的規模擴大。集團軍、方面軍(集團軍群)戰役,艦隊、區艦隊戰役,已分別成為陸上、海上戰役的基本樣式,陣地進攻和陣地防禦戰役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進攻時,首先以密集的火力和連續衝擊,在綿亘的防禦正面打開突破口,而後投入後續梯隊和預備隊,圍殲縱深之敵;防禦時,建立由塹壕組成的綿亘正面的防禦陣地,依靠密集火力殺傷敵人,將戰役預備隊集中使用在主要防禦方向上,以增強防禦力量,並適時實施反突擊以挫敗敵之進攻。戰爭後期,坦克、飛機等新型裝備大量使用於戰場,出現了諸軍種聯合戰役。如1918年7月進行的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有數千門火炮、數百輛坦克和千餘架飛機參戰,使陸上戰役初具聯合性和立體性。無畏級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驅逐艦等新式大型水面艦艇的炮戰和魚雷戰,潛艇的襲擊戰,以及水雷戰等,已成為奪取海上戰役勝利的主要戰法,並使用了水上飛機,使海上戰役也向立體空間發展。戰後,西方國家和蘇聯、日本軍隊先後大量裝備了火炮、坦克、飛機、艦艇,以及通信、工程技術器材,空軍、防空軍和坦克兵、摩托化步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防化兵等軍種、兵種的建立與擴大,使方面軍(集團軍群)、戰區(方面軍群)成為不同級別的諸軍種聯合戰役軍團,為戰役的發展奠定了新的物質基礎。諸軍種在統一指揮下共同進行的聯合戰役開始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役規模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方面軍群戰役、幾個集團軍群共同進行的大陸戰區戰役和幾個海軍艦隊共同進行的大洋戰區戰役。戰役樣式更加多樣化,出現了空中戰役、防空戰役、空降戰役、反空降戰役等;有陸海空軍的獨立戰役,還有陸空軍、海空軍、陸海空軍共同進行的聯合戰役;有各種規模的運動戰戰役、陣地進攻和陣地防禦戰役,還有各種規模的游擊戰戰役,戰役作戰行動方法也有了新的發展。
進攻的基本方式是:集中優勢兵力首先實施突破,而後以快速集群或戰役第二梯隊進入交戰,割裂或打亂敵之防禦部署,抗擊敵人反突擊,以一部兵力迂迴敵之後方,或以空降兵在敵之縱深空降,殲滅被圍之敵。防禦的基本方式是:集中主要兵力在主要防禦方向上,構成多防線、多地帶和以兵力、火力、障礙物相結合的環形、縱深、立體的防禦體系,以步兵、坦克兵在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掩護下制止敵方突破,適時以戰役預備隊實施反突擊,粉碎敵之進攻。海上戰役通常以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岸基飛機、潛艇、水面艦艇,突擊敵海上目標和港口、海軍基地,積極展開反潛作戰和防空作戰,保衛或破壞交通線,消滅敵海上(空中)或岸上目標,奪取制海權。空中戰役通常是集中大量轟炸機,對敵方交通運輸線、工業設施、機場等重要目標或戰略、戰役預備隊實施突擊,並以殲擊機進行空戰,消滅或削弱敵空中力量,奪取制空權。登陸戰役與抗登陸戰役已發展成為陸海空軍共同進行的大規模聯合戰役。戰後,各類導彈核武器、直升機、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器材等相繼裝備軍隊,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特種作戰部隊、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新的兵種的廣泛運用,為新的戰役樣式的產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的戰役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役,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單一的陸軍戰役到諸軍種聯合戰役的發展過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紅軍初期進行的戰役規模較小,主要戰役樣式是以打破敵人“進剿”或開闢新區為目的的游擊戰戰役。從1930年冬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反“圍剿”起,帶游擊性的運動戰戰役成為主要戰役樣式。基本作戰方法是:在遭敵數路“圍剿”時,充分利用根據地有利的人民和地形條件,先誘敵深入,迫使敵軍分散和疲憊,而後選擇有利戰機,集中兵力形成局部優勢,逐次殲擊諸路進攻之敵,直至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1935年,紅軍在長征中還進行過突圍戰役和進攻戰役。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所進行的戰役主要是以打破敵方“掃蕩”(圍攻)為目的的游擊戰戰役,以破壞敵方交通線為目的的破襲戰役,也進行過少數規模不等的運動戰戰役,以及以奪取敵方佔領的小城鎮為主的陣地進攻戰役。戰役規模一般也較小,但具有比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更為突出的人民戰爭特點。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戰略防禦階段,進行了一系列中小規模的運動戰戰役、城市進攻戰役和城市防禦戰役;在戰略進攻階段,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運動戰戰役和城市進攻戰役;在戰略決戰階段,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城市進攻戰役和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戰略性戰役;在戰略追擊階段,進行了大規模的強渡江河戰役、渡海登陸戰役和以大包圍、大迂迴為主要特徵的追擊作戰。這些戰役從規模上看,既有兵團戰役,又有野戰軍戰役,還有幾個野戰軍共同進行的戰略性戰役。戰役樣式豐富多彩,作戰方法靈活多樣,主要類型是進攻,主要目標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基本作戰方法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連續進行了五次運動戰戰役,之後又進行了陣地防禦戰役和陣地進攻戰役。在與敵人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更大、地理環境更為特殊的困難條件下,創造了新的作戰方法,取得了新的戰役經驗,特別是大規模突破敵人堅固防禦的陣地進攻戰役和寬正面大縱深的陣地防禦戰役經驗。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了一江山島登陸戰役,首次實施了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積累了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的經驗。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空軍通過八六海戰和打擊美、蔣空軍的偵察竄擾活動等,豐富了海、空作戰經驗,促進了海、空軍戰役實踐的發展;陸軍實施了炮擊金門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取得了組織和實施大規模戰役火力戰和高寒山地地區戰役作戰的寶貴經驗。20世紀中期至70年代初,還先後派出30餘萬人的防空、工程、鐵道、後勤等兵種部隊,赴越南北方、寮國執行抗美援越和援老抗美任務,再次取得了與現代化強敵作戰的直接經驗。1981年,在華北地區組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陸空聯合戰役演習,演練了現代條件下的陸空聯合防禦作戰,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實踐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諸多高技術武器裝備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使戰役產生了新的形態――信息化條件下的戰役。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戰爭和21世紀初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美軍為首的進攻一方,以核威脅作後盾,以信息作戰為先導,以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為基本形式,進行了具有顯著信息化特徵的戰役。這種戰役,遠程導彈突擊和空中突擊的規模擴大、地位提高,洲際快速機動、非接觸作戰、精確打擊等新的作戰方法和手段廣泛運用,火力戰、特種作戰、信息作戰配合更加緊密,戰役規模縮小,節奏加快,充分顯現了信息化條件下戰役高度的聯合性、機動性、立體性和快速性,以及信息主導,陸、海、空、天、網路電磁等多維一體等的特點。90年代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指引下,先後進行了一系列高技術條件下的聯合戰役演習,特別是1996年陸海空軍和戰略導彈部隊組織實施了聯合威懾行動,2001年在北京地區舉行了聯合防空演習,2003年首次進行了戰略級推演。2004年起,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為背景,組織了一系列規模不同的戰役演習,通過演習和演練,探索了符合自身特點和規律的戰役新經驗,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軍隊武器裝備和戰役軍團的體制編製不斷發展,未來戰役的形態和作戰方法將發生進一步的變革。未來作戰中,隨著作戰平台的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精確制導彈藥的普遍運用和電子戰、網路戰能力的增強,戰役行動的信息化程度將大幅度提高,信息系統和信息對抗在作戰行動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大。軍事技術的發展,將導致太空部隊、信息作戰部隊、機器人部隊等新型專業兵種的產生,使戰役力量的要素增多;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大幅度提高軍隊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又為參戰的諸軍種部隊實施統一指揮和諸軍種密切協同提供了新的手段,從而使聯合戰役成為戰役的基本形態。信息作戰、遠程精確打擊和太空武器的發展,部隊遠距離機動能力的提高,擴大了戰役行動的範圍,使未來戰役作戰所涉及的空間呈現出全方位擴大的趨勢,既包括陸上、海上、空中和太空範圍的進一步延伸,也包括電磁環境、網路空間等新的作戰領域的拓展。新的武器裝備和戰役力量的產生,增加了新的戰役樣式。未來戰役中,以電子戰和網路戰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戰,以精確制導彈藥為主要打擊手段的非接觸中遠程精確打擊,以特種作戰、機動作戰等為主要方式的非線式全縱深作戰將成為重要的作戰方式。先進的武器裝備需要在充足的保障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其作戰效能。未來戰役中,作戰、後勤和裝備保障對戰役勝負的影響增大,保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