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渚鎮
江蘇省溧陽市下轄鎮
社渚鎮,江蘇省溧陽市下轄鎮。是溧陽三大古鎮之一,是蘇皖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社渚不僅是千年古鎮,還享有“儺文化之鄉”、“中國青蝦第一鎮”的美譽。社渚鎮現行政區域面積207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73832人(2017年),轄2個居委會和22個行政村。
社渚鎮座落於蘇皖交界處,天目山余脈的西北頂端,蕪申運河、揚績高速和3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運輸發達,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社渚是歷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先後歸屬吳、越、楚國,受其文化傳統影響深遠。由於歷史上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多重熏陶,鑄就了社渚人民熱情、豪爽、好客、大度的優良傳統。
七千年以來社渚一直是人類活動中心,境內神墩遺址的發掘揭開了太湖西岸古人類的文明史。社渚鎮境內歷史文化遺存星羅棋布,建於宋代的社渚古鎮保存較為完好,形成了東西南北四關和數條街巷,頗具古城風貌。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蔣塘竹馬燈為代表的儺文化已成為了溧陽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嵩里跳幡神、河口祠山廟會、乘馬圩凍煞窠等民俗舞蹈也獨具特色和魅力。
社渚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文化(儺文化)之鄉、成立了江蘇省儺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鎮,2014年被中央七部委聯合確定為全國重點鎮,同年還成立了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儺文化)之鄉,2016年獲“中國青蝦第一鎮”,2017年獲“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等榮譽。
早在7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的氏族在社渚一帶繁衍生息,過著刀耕火種和漁獵畜牧的生活,神墩遺址的發掘被列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社渚鎮,古中江自西南而北貫境而下。早年,這裡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邊台地,因當地人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地名”社渚“,亦名“社川”。
據《溧陽縣誌》建置沿革記載:秦漢時溧陽縣治位在古溧水之北,水北稱陽,因名“溧陽”。古溧水又名瀨水、瀨江,上游又習稱南河、胥河,主流流經河口,支流流經社渚。據此可知社渚早在秦時有之,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據《溧陽縣誌》,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至983年),今社渚鎮域為桂壽鄉(社渚)和從山鄉(周城)轄地。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溧陽已有“社渚鎮”和“周城步”的記載。
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年至1085年)編髮的全國性地理志書《元豐九域志》,明確記錄了“社渚鎮”。因而在北宋時期,社渚鎮已成為地區性集鎮,實為“千年古鎮”。
宣統二年(1910年),撤區制改市鄉制,溧陽縣設3市4鄉,社渚成立壽山市(桂壽與從山合併而成),社渚鎮為壽山市自治公所所在地,轄社渚、周城等地。
1929年,廢市鄉公所,設立區鄉制,改壽山市為社渚區。社渚區轄社渚、周城等地。
1937年,社渚為第七區公所在地,轄社渚鎮、和平鄉、忠孝鄉、周城鎮、河口鎮、丁山橋鄉、仁愛鄉。
1941年3月至1945年2月,社渚先後屬於溧南縣抗日民主政府、溧高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社渚區轄社渚鎮、周城鎮、河口鎮、和平鄉、中孝鄉、丁山橋鄉、仁愛鄉。
1949年5月7日,溧陽縣人民政府成立,設立社渚區。
1950年,社渚區轄12鄉(社渚鄉、丁山鄉、孔村鄉、殷橋鄉、湖西鄉、周城鄉、金山鄉、朱漕鄉、城橋鄉、於壩鄉、山丘鄉、新塘鄉)。
1953年,社渚區的龍角沖、張村、凹塘、劉家村、荷葉壩、金稻嶺等自然村劃歸郎溪縣。
1956年,撤小鄉建大鄉,將新塘、於壩、城橋、山丘、社渚合為社渚鄉;社渚區轄社渚鄉、周城鄉、河口鄉、殷橋鄉、孔村鄉。
1957年,撤區並鄉,殷橋鄉併入社渚鄉;原社渚區為社渚鄉、周城鄉、河口鄉。
1958年,撤鄉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社渚鄉為社渚人民公社;原社渚區轄社渚人民公社、周城人民公社、河口人民公社。
1960年,周城人民公社併入社渚人民公社,名東風人民公社。
1961年,從東風人民公社析出社渚人民公社、殷橋人民公社、周城人民公社;河口人民公社析出河心人民公社。
1983年,人民公社改為鄉,改社渚人民公社為社渚鄉;原社渚區為社渚鄉、周城鄉、河口鄉、河心鄉、殷橋鄉。
1985年,社渚撤鄉設鎮,設立社渚區,社渚區轄社渚鎮、周城鄉、殷橋鄉、河口鄉、河心鄉、大溪鄉。
1986年11月29日,撤銷社渚區中共工作委員會,建立社渚區巡視組。
1988年5月4日,周城撤鄉建鎮;5月7日,撤銷社渚區巡視組。原社渚區為社渚鎮、周城鎮、河口鄉、河心鄉、殷橋鄉、大溪鄉。
2000年1月,河口鄉、河心鄉、殷橋鄉併入社渚鎮;大溪鄉併入南渡鎮。
2007年3月,社渚鎮與周城鎮大部分合併為新社渚鎮。鎮政府駐社渚鎮人民廣場1號,行政區劃面積207.07平方公里,總人口7.6萬人。
社渚鎮現轄社渚居委會、周城居委會。
社渚村 | 宜巷村 | 下西村 | 王家村 | 新塘村 | 宋村 | 新山村 | 殷橋村 | 上蔣村 |
姚巷村 | 孔村 | 湖西村 | 大田村 | 河口村 | 乘馬圩村 | 東升村 | 周城村 | 金山村 |
金峰村 | 金庄村 | 梅山村 | 丁山村 |
社渚鎮座落於蘇皖交界處,與溧陽、高淳、郎溪等距相望,可謂“一腳跨兩省”、“雞鳴三縣”。社渚鎮位於溧陽市西南部,東經119°27′,北緯31°31′,東臨天目湖旅遊度假區,西接椏溪國際慢城,周邊“兩小時經濟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
社渚鎮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區位優勢明顯。距溧陽城區約28公里,距離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80公里,距常州奔牛機場90多公里。社渚鎮緊鄰104國道、233國道,蕪申(蕪湖--上海)運河、梅渚河、239省道、360省道穿境而過,即將開工的溧(陽)廣(德)高速、456省道,縱橫交錯鎮境,為蘇錫常與皖東南連接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社渚鎮地扼蘇皖交通命脈,交通便捷。境內有106路公交車直達溧陽市區,還有社渚—常州、社渚—南京、社渚—上海等地往返大巴,兩小時可達周邊大中城市,五小時可達全國主要城市。
社渚鎮村級道路實現了水泥化,2008年率先開通鎮村公交,方便了周邊百姓,成為了全國典範。現有鎮村公交,社渚—農場、社渚—河口、社渚—河心、社渚—殷橋、社渚—灣嶺、社渚—上蔣、社渚—戴家灣、殷橋—戴家灣、殷橋—河心、周城—梅山、周城—大栗灘、河口—周城、河口—湯橋等。
社渚鎮現有社渚中心小學、周城小學、河口小學、河心小學、殷橋小學、周城金山小學,和社渚初級中學、周城中學。
社渚鎮小學教育集團成立見面會於9月18日下午在社渚中心小學召開。
標誌著社渚鎮小學教育集團的正式成立,必將促使社渚鎮小學在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大力振興鄉村教育,完善共建共享機制,優化集團管理結構,深化學校課程改革,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學校高品位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社渚教育集團與安徽省相關兄弟學校組成的胥河教育聯盟也將發揮功能。
社渚鎮衛生醫療機構有許多,社渚鎮衛生院(一級甲等)是全市規模較大的綜合醫院,常州市二級綜合醫院創建單位,另外還有周城衛生院(一級甲等)、殷橋骨傷科醫院(一級乙等)、河心衛生院,以及社渚敬老院、周城敬老院和建新居家養老院、靈芝養老公寓等多座養老療養處。
社渚鎮的宜巷村、乘馬圩村和湖西村分別成功創建成國家、江蘇省、常州市級生態村,在溧陽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典型。
社渚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名鎮、青蝦名鎮、畜牧名鎮”工作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建設現代農業為主線,以生態文明為基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現有耕地面積11.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0.8萬畝,青蝦養殖面積5萬餘畝,青蝦養殖己成為極具特色的地方產業,也是社渚鎮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大力培育和發展青蝦產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對加快廣大農村致富奔小康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憑茶葉、無公害香腸、羊肉火鍋、咸鵝、青蝦、無籽黃瓜、胥河牌大米,胥河綠茶等高效優質農副產品馳名四海,市場繁榮商賈雲集,全鎮工商企業逾千家,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
社渚鎮先後被江蘇省政府確定的“江蘇省重點中心鎮”、“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省特色文化(儺文化)之鄉”,“江蘇省儺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鎮”、2014年列入“全國重點中心鎮”名單,成立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成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儺文化)之鄉。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合力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深化與安徽經濟協作,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共同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地區發展。支持在蘇南丘陵地區建設蘇皖合作示範區,促進區域內產業轉移與合作。2016年,郎溪縣、廣德縣、溧陽市簽署《關於共建“蘇皖合作示範區”的框架協議》,聯手建設蘇皖合作示範區,促進三地在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生態文明、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根據協議,三地選定溧陽市社渚工業園區、郎溪縣經濟開發區、廣德縣經濟開發區北區為蘇皖合作示範區先導區。依據《蘇皖合作示範區社渚先導區發展規劃》,明確將蘇皖合作示範區先導區設於社渚鎮,其中啟動區位於社渚鎮區以西片區。
旅遊規劃
社渚鎮不僅是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和高淳椏溪國際慢城之間的聯繫紐帶,自身也有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特別是文化旅遊資源是其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因此,社渚鎮的旅遊形象應是多側面、多層次、多樣性的。
社渚鎮圍繞做大農業、做強工業、做活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思路,確立“工業強鎮、旅遊帶動”的發展戰略。社渚的旅遊特色是“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優勢是離核心景區近而方便。2013年,社渚鎮編製完成了(2013--2030)社渚鎮旅遊規劃,力爭融入全市旅遊規劃,重點做活“山水”文章、打好文化牌,深入挖掘獨特的自然、文化等旅遊資源,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產業。2014年,前宋水庫已成為江蘇省水利風景區。
社渚鎮旅遊發展將以民俗文化特色旅遊資源為基礎,以區域旅遊合作為依託,以長三角旅遊市場為導向,以加快城鎮化發展為保障,以塑造城鎮品牌為重點,不斷增強在江蘇省內外旅遊市場上的影響力、吸引力和競爭力。
社渚鎮旅遊發展總體定位為:溧陽市文化休閑旅遊地和江蘇省知名的文化旅遊新鎮。同時根據自身的基礎,從不同層級上對社渚鎮的旅遊發展確定其定位及目標:一是成為全國的非物質文化旅遊的典型代表,二是成為全省的集文化休閑、養生度假、鄉村美食於一體的旅遊名鎮,三是成為全市旅遊格局中特色鮮明的旅遊新鎮,四是成為社渚鎮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旅遊空間布局:鎮域形成“一心、一環、三軸、三區、多園”的旅遊空間格局。
社渚鎮的發展戰略:工業強鎮、旅遊帶動。
城鎮建設

社渚集鎮
一是搞好規劃。抓緊完成土地規劃修編。不斷深化規劃編製,強化規劃指導地位。改造提升老鎮區,著力實施街面道路“白改黑”、管網入地“明改暗”、街景立面“亂改統”的“三位一體”改造工程,加快鎮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步伐,不斷改善百姓居住環境。
二是建好城鎮。一方面是集鎮擴張。加速框架延伸,加快骨幹道路建設,確保每年有一批道路開工建設,每年有一批道路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是人口擴容。鼓勵農民進城,鼓勵農村人口買房。
三是加強管理。堅持建管並重,嚴格城管執法,重點開展交通、市場、建築秩序整治,重點打擊亂搭亂建、少報多建等違規行為。
社渚鎮現代工業已形成了以省內最大綠色環保水泥企業金峰集團、南方水泥為龍頭的建材產業,以常州寶麗絲、華強磨具、廣道針織、闊拼戶外用品、雲塔綠色食品為龍頭的食品企業等六大類工業體系。通過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環境,社渚已經形成了建材、輕紡、新材料、機械、汽車配件產業為重點的基本產業格局。2018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億元,同比增長9.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億元,同比增長18.9%;工業投入30億元,同比增長21.9%。

廣道針織
常州寶麗絲纖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是以研發生產和銷售化纖針織紗線為核心業務,集紡紗、捻線、染整於一體的企業。公司具有獨立的自營進出口權,是一家專業從事各類紗線的開發研製與生產的紡織企業。
溧陽市雲塔畜禽肉製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6月,屬於股份制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畜牧飼養、水產養殖、農業開發、農副產品深加工。一期投資一千多萬元人民幣,佔地面積160多畝,企業規模在我市食品企業中名列前茅。溧陽市雲塔畜禽肉製品有限公司主要深加工產品;香腸、 風鵝、野山筍、手剝筍、溧陽白芹及蔬菜類製品。其中蘇太豬擴繁基地繁殖後備母豬1000多頭,三元雜交瘦肉型商品豬10000多頭。建有千噸級冷庫1隻,標準化廠房2000平方米,是集養殖、種植、深加工為一體的企業。
江蘇金峰水泥集團成立於1980年,集團前身是溧陽市金山水泥廠,2000年1月更名為溧陽市金峰水泥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創建江蘇金峰集團。公司先後建設了9條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及配套純低溫餘熱發電,完成了1座粉磨站的改造,年水泥生產能力3000萬噸。廠區佔地面積150公頃,職工3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多人,本科學歷的工程師80多人,是江蘇省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全國最大的單個水泥生產基地。
社渚鎮是中國最大、全國知名的青蝦養殖鎮區,現有水產養殖面積6萬餘畝,其中青蝦養殖面積約5.5萬畝,年產青蝦5000多噸,產值5.7億多元,畝產量超過120公斤,畝產值5000元左右。社渚鎮從事青蝦養殖農戶1300多戶,擁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43家、協會2家,青蝦營銷經紀人172名,青蝦銷往江蘇省多個大中城市,擁有2個萬畝青蝦高效養殖示範基地,9個千畝以上青蝦養殖示範基地和1個博士工作站。

社渚青蝦養殖區
2012年溧陽市青蝦養殖協會被中國科協、財政部授予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2013年溧陽青蝦現代精品園區被江蘇省認定為省級農業(漁業)標準化示範區。2013年社渚鎮被常州市農委授予“一村一品示範鎮”;2013年社渚鎮東升村獲農業部“一村一品”示範村認定。2007年以來,社渚鎮己成功註冊“胥河”牌商標,胥河牌茶葉,胥河大米,胥河青蝦,蜂蜜,同時被農業部認定綠色(青蝦)農產品基地。社渚鎮的“溧陽青蝦”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全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社渚鎮青蝦良種繁育中心、技術培訓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社渚鎮青蝦交易中心、加工營銷中心己投入運行,休閑觀光中心正在建設中。通過科學規劃建設六大中心,努力打造青蝦產業,創建全國青蝦名鎮,必將為提升社渚鎮青蝦產業規模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6年11月12日,中國漁業協會組織中國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漁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有關專家對溧陽市社渚鎮申報的“中國青蝦第一鎮”進行評審。評審會上,與會專家對近年來社渚鎮青蝦特色產業的發展予以高度肯定,並一致同意推薦社渚鎮被評為“中國青蝦第一鎮”。
2017年7月18日,國家農業部發布關於認定全國第七批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的通知,社渚鎮(溧陽青蝦)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社渚鎮生態良好,旅遊資源豐富。先後建成了前宋水利風景區、儺文化博物館、和平生態園、天淼山莊、錦天苑生態園、清水小築農莊、釣魚島農莊、秀水山莊等十多家生態農莊,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和平生態園

和平生態園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平生態園將建設成為軍民融合為主題的示範療養康復基地,民兵預備役部隊訓練基地,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基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價值觀踐行基地等。
紅色記憶展覽館

紅色記憶展覽館
天淼山莊
天淼山莊位於溧陽市5A級旅遊度假景區天目湖大溪生態保護區內,239省道旁,是江蘇省4星級農莊。由長發集團地產部下屬全資子公司,公司創立於2000年,是經建設部與國家統計局評定批准的國家一級旅遊地產綜合開發企業,榮獲中國房協組織的中國旅遊地產成功經營模式典範推介“著名品牌”稱號。

白雲禪寺
7000年前的神墩遺址發掘被列為2006年全國考古評選第13位。春秋時期的歐冶子鑄劍場遺址、唐井、宋窯、岳飛練兵場、社渚古街、古寺、古樹、朱家祠堂、韋家祠堂、爐頭進士坊等文物保護單位星羅棋布。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蔣塘竹馬燈為代表的儺文化已成為了溧陽市的一張文化名片,嵩里跳幡神、乘馬圩凍煞窠、大田跳五猖、劉家邊跳祠山、新塘跳觀音、宋村跳關公、河口祠山廟會、祠山祭鼓、帳墓鼓樂、東里恩鴿鑼鼓、西里祠山舞、社渚龍舞、楊樹溝划龍船等民俗隊伍,獨具特色各顯風姿。
石屋山鑄劍場

歐冶子鑄劍場遺址
歐冶子鑄劍場遺址位於社渚鎮石屋山頂,系春秋時代。據光緒溧陽縣誌載:吳王闔閭名歐冶子於此鑄鐵造劍以伐楚,該遺址約1500平方米,環山分佈有石墩56個,均以自然石加工而成,大者3平方米,小者1平方米。山之西側有橢圓形土坑,坑長20米,坑寬10米,為當年鑄鐵用水處,其水終年不枯。2003年6月14日溧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及保護範圍。2006年9月29日溧陽市人民政府重新調整並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公布其保護範圍:整個山頂約1500平方米。2013年升格為省級文保單位。
孔村神墩先民文化遺址
神墩遺址位於溧陽市社渚鎮孔村,蘇皖兩省通衢之地。外觀為平原地帶高出四周地面1至2米的長條型土墩,東西約150多米,南北約200米,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神墩遺址的南部和西部被溧梅支河環繞,東為引水渠,北為農田,西為孔村。溧梅支河向東200米后注入發源於宜溧山地由南向北流淌的梅渚河並在三尖嘴附近匯入南河,向東經宜興南溪河可入太湖,向西經高淳胥河、固城湖、石臼湖可達長江,構成了太湖水系的有機組合部分,成為古代先民對外交流的便利通道。由此可見,這裡是古代居民的密集性活動區。神墩遺址被評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已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玉玦——神墩出土
早期發現了釜、豆、罐、盆、缽、甑、匜、盉、器蓋、器座、支座、陶拍等大量陶器。陶系以夾細蚌末紅陶為多,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黑衣陶和褐陶,陶胎較為一致,細蚌屑的含量較高,基本不見泥質陶和夾砂陶。胎質較為疏鬆,火候相對較低。相當多的陶器呈現外紅內黑的狀態。平底器占絕大多數,也有少量三足器和圈足器,不見圜底器。紋飾簡單,大多為素麵,僅有少量鋸齒紋、鏤孔、刻劃紋、凸棱等。平底釜是最為重要的炊器,數量最多,形制也多種多樣。陶釜腰檐以上多施紅衣,少量施黑衣。器體碩大、造型古樸。
社渚古鎮
社渚古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和具有豐厚底蘊的文化名鎮。社渚古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年,這裡是古中江流域的一方水邊台地,因當地人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地名“社渚”,亦名“社川”。據《溧陽縣誌》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已有“社渚鎮”的記載,《元豐九域志》又有“溧陽縣,社渚鎮”的記載。社渚為“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一直是該區域的經濟文化中心,商貿繁榮,市場活躍。
社渚古鎮區域歷史文化遺存較為集中,建於宋代的社渚古鎮形成了東西南北四關和數條街巷,頗具古城風貌。社渚古鎮區主要由東關街、西關街、南關街、北關街和東門巷、西關巷、大眾巷、朝西門等組成,現保存有老新華書店門樓、民國消防隊、老理髮店、老茶館等歷史建築。社渚古鎮魅力獨特和文化底蘊深厚,古鎮保護與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陳橋兵站
抗戰期間,新四軍在社渚設立了兵站,國民黨24集團軍特務總隊、第50軍新7師、江蘇省保安第2縱隊隊部、偽軍一方面軍2師、縣保衛團4區及日寇等都先後在社渚駐紮部隊,並修築了大量的碉堡、戰壕、指揮部、公園等軍事設施。

新四軍一支隊第五兵站
六三公園
抗戰期間國軍63師駐紮社渚,1940年3月23日在小金山進行過激烈的戰鬥,重創了日軍,但63師也在此次戰鬥中犧牲了許多官兵,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2000多名官兵幾乎全軍覆沒。據說參戰士兵很少返回,而用幾條船運回了屍體,掩埋在文化公園附近,並立了一塊石碑,稱之為“六三公園”。石匾上“六三公園”是時任國軍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總指揮、陸軍第63師師長冷欣題寫。
岳家軍寨和宋窯遺址

韓瓶
溧陽縣誌載:南宋岳飛軍營寨遺址,位於社渚鎮圍子山東側,為一片平地,南距窯頭村約750米,相傳為岳飛駐軍營寨。營寨以土築城,圓形,內徑約80米,土牆寬10米,高3米,東、西、南、北各有一個缺口為營寨大門。
溧陽縣誌載:南宋軍窯遺址,位於社渚鎮窯頭村,相傳岳飛軍在這一帶安營紮寨,共建48個窯,窯頭村的這個陶窯是始建的第一個。現尚存窯墩殘跡,高15米,周長180米,遺址內有多種類型的陶窯碎片,經鑒定為宋代器物。
周城湯山烈士陵園
1944年10月周城戰役打響,新四軍與日偽軍作戰,取得了勝利,但也有30餘人傷亡,他們的遺體被埋在這裡,後來愛國人士伏國庚投資興建了湯山烈士陵園。
除此之外,社渚還有眾多文化遺存,如石屋山的白雲禪寺、周城爐頭進士坊,河口三塔盪,社渚老街、帳墓韋家祠堂、朱家祠堂、東山知善井等,社渚中頭山還發現了距今35萬年前的石斧、石鏟等石器,梅山還出產溧陽石。歷史上讚揚石屋山、三塔盪的詩篇有很多,充分表明社渚為古人常來常往之地。史書記載早在很久以前三塔盪、三塔大聖院已是聞名江南的風景名勝區,只可惜早年毀於一旦,現為水產養殖區。

溧陽石
問詢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三塔寺阻雨二首張孝祥
塔上一鈴語,湖頭三日風。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
市迥新篘少,僧殘像教空。不妨留滯好,且看夕陽紅。
倦客三杯酒,高僧一味茶。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
鐸語時鳴塔,漁歌晚釣槎。停艫快清憩,步穩襯明霞。
三塔盪寒光寺張孝祥
亭依三塔占清幽,松竹環除翠欲流。曉色晴開千幛月,波光冷浸一天秋。
瓊瑤影里詩僧屋,雲錦香中釣客舟。風送不知何處笛,雁聲驚起荻花洲。
過三塔寺岳柯(岳飛之孫、岳霖之子)
嘉定丁卯,余守檇李召還,郡人見餞於三塔灣。偶至此寺,因名有感。
兩州隔涉名無改,二紀棲遲老復還。病衲雖無分別想,經門莫作少年看。

唐井(知善井)
褰纜宿前灣,平蕪泱漭間。舫移星在戶,岸回斗藏山。
淺瀨不勝揭,浮生何日閑?夜深溫過櫓,知是溧陽還。
久客思歸言志仇遠(宋末詩人)
迢迢渰水上,有亭曰寒光。
水天散鷗鷺,四望山蒼蒼。
向來於湖翁,詩詞題屋枋。
幾思一遨遊,歲月飛羽忙。
聞有白龍寺,石塔標鐵梁。
老僧頗能吟,年來曾遊方。
須乘未歸時,秋晴呼野航。
寒光亭劉致中(明代)
三塔湖邊草樹秋,寒光亭下水空流。
行人慾問當年事,明月清風一白鷗。
梁成湖彭諳(明代)
萬頃梁湖浸碧空,遠峰列峙影重重。寒光台榭空明月,赤壁層崖亂點松。
霜冷芙蓉秋共老,鯨吞溟渤醉初濃。中流蕩槳穿波底,劃破青天驚卧龍。
九龍山彭若龍(明代詩人)
優遊歲月老將至,坐嘯林泉意未成。安石和曾果忘世,恐將虛望系蒼生。

青銅蟠虺紋三足盤——鎮江博物館藏
山中陰陰時欲雨,黑雲狂飛風正怒。
松濤一涌千萬里,奔泉沖奪遊人路。
重岡四合如層城,峰峰相連還相顧。
岑寂僧寮無俗塵,蔽門翠竹不知數。
客來悚栗不少留,亦復徘徊戀煙樹。
社渚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社渚鎮不僅是“千年古鎮”,還享有“儺文化之鄉”的美譽。

社渚儺文化
以前許多人只知道社渚的跳幡神表演神秘而精彩,但不知道這是“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活化石”。由於不清楚其深厚的底蘊,就像外行人將無比珍貴的玉石,當作一塊普通的山石。
嵩里跳幡神
“跳幡神”作為民間“春祈秋報”祭祀中的一項原始酬神活動。根據有關歷史資料,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當初的傳承人為嵩里普濟廟的廟祝。在振興儺文化的時期,嵩里村發現了明代普濟寺遺址的古碑,上面“咚咚社日楓林渡,旌旗飄揚神鴉舞”的詩句,加倍增強了發掘和保護儺文化的決心。

跳幡神
跳幡神有起儺、行儺、演儺、圓儺四個程序。每年除夕夜獻祭三牲等,舉行“起儺”儀式。每年的除夕之夜,嵩里村的湯姓男子都不約而同聚集在一起。在那歷經劫難的神像面具前供奉乾果糕點,點燃紅燭,溫熱香爐,人氣伴和繚繞香煙,滿屋升騰盤旋神聖之氣。
大年初一清晨舉行“行儺”儀式。一陣足千鞭和足斤爆竹同時炸響,長者擺放三牲祭豬頭、整雞、全魚,三拜九叩后就取出塵封的面具,眾人或披掛戰袍、或戴神面具、或捧神具法器、或掮神旗打羅傘。儺神隊列浩浩蕩蕩地從本村巡迴到鄰鄉邊行邊舞邊祀。每進一村村口都有三牲祭供,每經一戶戶主都供果焚香,爆竹聲聲此起彼伏。
“演儺”儀式是跳幡神最出彩的地方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分為“小馬”、“大刀舞”、“三聖”,下半場為“幡神舞”。正月十六這天,舉行“圓儺”儀式把神面、神袍、神器、旗幡等回歸原處供奉。

山花獎
2013年正月,代表江蘇省參加中國首屆社火藝術節暨山花獎民俗禮儀錶演比賽並榮獲金獎,嵩里跳幡神也成為了常州市首個榮獲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項目。
2015年,嵩里跳幡神成為常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
蔣塘馬燈

蔣塘馬燈
蔣塘馬燈,用竹篾仿馬扎制,神形兼備,栩栩如生。十匹馬是神馬,配有神將、馬童、護衛者、執事人、旗鼓銃手等相應角色。十位神將身披戰袍、頭戴木雕儺面具,其餘人等身著黃衣黃裳。頭馬為楊文廣;二馬是巴焦女將軍;三馬為俄皇萬歲;四馬交通大將軍;五馬觀音大士;六馬虞氏一品夫人;七馬黃道士;八馬魏化大將軍;九馬黑魁大將軍;十馬祠山大帝張渤。
蔣塘馬燈始於明朝嘉靖年間。因蔣塘義軍首領虞順祭祀抗遼英烈楊家將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跳馬燈的習俗,已有近500年的時間。蔣塘馬燈又稱竹馬燈會,定於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齣馬祭祀,除了春節,農曆十月初一是蔣塘馬燈的重大慶典活動,人們亦會跳起竹馬燈,以此緬懷英雄,表達良好的祝願。
祠山廟會
祠山廟會是流傳於社渚鎮廣大鄉村的一種民間民俗,其中河口祠山廟會2011年進入江蘇省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河口祠山廟會創始於明朝嘉靖年間,是一種民間祭祀“祠山”活動。眾所周知,張渤(祠山)治水功臣,為了治水,家產賣盡,最後隱居在廣德橫山。古代,歷代皇帝就對他加封紀念,祠山大帝也漸漸在人們心中成了神靈之位。相傳河口九村(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的農民種田十年有九年荒,水災年年有,因聽聞祠山治水流傳江南各地,祠山神靈有求必應,於是河口九村紛紛建起了祠山廟,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出會。

河口祠山廟
河口祠山廟會出會古代為農曆二月初八,因時代變故,外出打工人員較多,已改為農曆正月初三。出會前,正月初三早晨二時,在神台前點燃蠟燭、香、黃裱紙,主持人口念:“出會一路平安,到各村收災降福……”等詞句,然後將活公雞的頭擰斷,將鮮血灑在土地上,緊接著三葷三素、水果放在神台上祭祀,出會時,所有負責人個個點燃香,叩頭念“保平安”,然後身穿袍,頭戴儺面具,其它人員穿上黃馬褂、褲,各人拿好器具,最後大小鑼鼓齊鳴十分鐘,主持人手拿令旗,將黃裱紙點燃,大聲喊“起轎”,祠山坐八人大轎,五猖、判官、土地、和尚、道士等身披各色彩袍,頭戴木雕儺面具隨同祠山,兩面帥鑼開道,16面龍旗招揚,以“十面埋伏”和“雨夾雪”大小鑼鼓音樂伴奏,共計168人參加出會,到各村跳起了和諧舞,列出“太平”圖,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碩果累累的願望。
相傳祠山從小就愛聽鑼鼓聲。據考證,他在開河築壩時也和著鼓,以鼓聲掌握開工、吃飯、收工。為了紀念張渤治水的功績,於是藝人們經過創造想象,經代代口傳,河口村的老人們編寫了一套完整的樂譜,大鑼鼓單敲叫“十面埋伏”,大小鑼鼓合敲就叫“雨夾雪”,“十面埋伏”有十套鑼鼓譜,“雨夾雪”有大小鑼鼓十二套鑼鼓譜。第一樂章“十面埋伏”它有十個片段,鑼鼓越敲越緊,代表張渤與洪水作鬥爭,開河築壩,吃盡千辛萬苦的鬥爭場面,第二樂章是“雨夾雪”有十二個片段,由大小鑼鼓穿插在一起,大鑼鼓代表“雨”,小鑼鼓代表“雪”,它富有二層含意:第一表示張渤一年四季冒著風雪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第二“雨”就是代表人們渴望著年年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願望;“雪”是代表瑞雪紛飛、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
每到一村,有大小鑼鼓、喇叭樂聲指揮,首先是收災降福,祠山坐落在中央,當今萬歲牌坐落在祠山中央最前位,百姓們燒香叩頭,求子求學,求平安,接著兩位白、黑將軍出列開場檢查場內邪惡妖魔三圈,頭圈稍慢,二圈稍快,三圈飛快,回到祠山身兩側,保護祠山。
而後由五猖登場,擺成東、南、西、北、中陣勢,緊跟土地、和尚、道士登場,先向祠山、百姓拜四方禮,隨後在陣勢圈內,各以隊形變化動作,此時“十面埋伏”越敲越緊,判官出場勸阻五猖各大神們之間的矛盾,最後達成一致,同心協力,共戰災害,最後在“雨夾雪”的鑼鼓聲中跳起了和諧舞,九個神靈興高采烈擺出“太平”陣圖。
河口祠山廟會有一個大會(總會)八個小會(各村),每年正月初三加入八個小會輪流出會到各村消災降福,最後祠山座落那個村要殺牛宰羊,祭祖前唱戲三天,請祠山看戲。
祠山祭鼓

河口祠山祭鼓
祠山祭鼓歷史悠久,起源於明朝的神宗萬年曆間(公元1612)。有木刻神面12身,其中有祠山、白虎將軍、黑虎將軍、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土地、判官、和尚、道士12位。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是張渤的生日,每逢閏年的正月初三由九村的群眾自發組織,扮演張渤神位,跳著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動作,沿著9個村消災降福保平安,敲著豐收鑼鼓,紀念張渤偉人。祠山祭鼓持有遺存的萬歲牌一塊、大木箱兩隻,約有556年(1452-1552年),供傳統出會時使用。
帳墓鼓樂
是社渚鎮帳墓村的一種民間傳統音樂,始於明朝初年,由帳墓村韋、朱兩姓族人編創,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009年入選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帳墓鼓樂
每年的二月初八,祠山張渤生辰,帳墓村韋、朱兩姓族人就要舉行祭祀祠山儀式。是日三更,韋朱兩姓宗祠的輪值主持長者一響鑼,韋朱兩姓男姓族人就要起身。時及四更,輪值主持長者又一聲響鑼,韋朱姓男人齊聚在宗祠里。時及五更,輪值主持長者從神位上雙手捧起祠山張渤朱紅木牌神像,頓時鼓樂高奏,鑼鼓齊鳴,火銃震天。然後,輪值主持長者雙手捧起祠山張渤朱紅木牌神像在前,隨後是鑼鼓響器,而後是羅傘旗幟,一百多人的祭祀隊列,繞村巷行田埂走圩堤,祈禱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祈盼風調雨順的五穀豐登。
為祭祀祠山張渤,帳墓村韋、朱兩姓編創了八套鑼鼓經,序曲為請神鑼鼓、二至七套為請神鑼鼓,八套為頌神鑼鼓,名曰帳墓鑼鼓。帳墓鑼鼓,節奏或深沉穩健,或熱鬧歡唱,是帳墓人祭神娛神的民間音樂。
乘馬圩凍煞窠
凍煞窠是社渚鎮乘馬圩的一種民間祭祀演變傳統舞蹈。
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於1470年(庚申),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之前,乘馬圩地屬湖泊地區,築東壩后,該地逐漸成了米魚之鄉。舊時民諺曰;“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

凍煞窠
跳神表演共有10個動作過程:1、判官請神,2、四神敖寫,3、四神三刀頭,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頭,6、六神敖寫,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頭,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滾龍。所有動作,喇叭伴著鑼鼓,鑼鼓伴著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每場跳完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舞姿內容,象徵著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消災降福,團結友善,相互尊敬,和諧相處的安居樂業生活情景。乘馬圩凍煞窠共有18位神,觀音神窠、香亭各一個,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所有參加出會人員統一服裝,判官手執筆硯,其他神手舞刀劍、紙寫、雲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后,由大鑼、鎖吶、彩傘、龍鳳旗、大小鑼鼓三班,龍鳳旗30餘面,彩傘6把,隊伍浩浩蕩蕩進入祭台,熱鬧非凡。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擔任會長以來,一直專心從事《凍煞窠》的研究、傳承、指導、改革、鞏固和發展;並傳承了《凍煞窠》活動的內容和祭祀方式的全過程。為該項目的保護、傳承、鞏固、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眾喜聞樂見。
2005年3月乘馬圩祧仁協會被溧陽市民政局、體育局等部門批准,併發了執照與銅牌,在組織上有了保證。跳神樂器、人員年齡老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通過培訓跳神和樂隊青年,能解決協會後繼有人的問題。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家邊跳祠山
是社渚鎮劉家邊村的一種民間祭祀演變傳統舞蹈,2008年入選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西漢時期,江南經常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為了民生,張渤傾家蕩產,帶領民眾,一生在江南開河築壩(橫串湖西村的胥河就是其中之一),治理水災。最後勞累而死。為紀念這位治水功臣,黃帝將張渤封為祠山大帝。從此,張渤就由常人走上了神壇。

跳祠山
跳祠山這一古老的傳統舞蹈,表演陣勢恢弘,氣氛熱烈而激越。鑼鼓一響,演員們分別持著8把長短劍,龍旗、彩旗50面,龍傘5把,逶迤而來。伴之4副大鑼鼓、1副小鑼鼓,18隻毛鑼、大小鈸一齊奏響。其中五猖五位儺神臉帶面具,身穿盔甲,插有背旗,手持雙刀;和尚、土地菩薩頭戴面具,身穿花袍,有開路先鋒菩薩二尊。表演時,前有報信菩薩二尊,跳龍頭甲楷、三里堂舞,其中有12名美少女肩挑花籃同8名俊少男跳起各具韻味的舞姿。一邊跳一邊上場,緊接著五猖東西南北中五路神仙頭戴面具,身穿戰袍,手執鋼刀、長劍,隨著鼓點的節奏,跳起靈動、剛柔多變的舞蹈。一時令人目不暇接。整場氛圍歡樂、祥和,象徵著天堂地府神靈們的和睦相處,祝福百姓年年五穀豐登,安居樂業,天下太平。跳祠山表演人數最多達300餘人之眾。
大田村跳五猖

跳五猖
,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跳五猖活動最活躍的時間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正月初一為起儺,其後為演儺,至正月十六為收儺。這一時間段,正值當地秋冬作物收成之後的農閑季節。這是鄉民們期望一年辛勞之後尋求歡樂的最佳時節;同時,新年伊始,人們祈求來年獲得平安和豐收,吉祥幸福。
跳五猖表演分5個章節。
第一章為釵術表演,擺出天下太平陣;第二章節破神場,擺出收災降福陣;第三章節,單行雙別龍門陣;第四章節,雙行五穀豐登陣;第五章節,敬拜五猖大帝平安陣。
跳五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儺面具。面具的形象往往是人們想象中的神的化身。跳五猖的儺神面具為十五神像,即中央神(黃臉、黃袍)、東方神(青藍臉、青藍袍)、南方神(黃紅臉、黃紅袍)、西方神(白臉、白袍)、北方神(黑臉、黑袍)、2個執行神(白臉、百袍)、2個小生(一個紅臉、一個黑藍臉及黃袍馬褂),另有12擔花籃、12個拋釵手、12個銃手、40餘人旗手及大小鑼鼓套等物件。
表演時儺神戴著木刻面具、頭飾、盔甲,中央神、東方神等諸神背插雉翎、背旗,手中揮舞雙刀,頭顫臂抖,跳躍挪騰,動作有時剛健,有時輕捷靈動,來表現諸儺神開山辟路,斬荊披棘,造福於民的奮勇精神與氣概。隨著鼓點的節奏,通過翻、跳、劈、叉等動作,不斷變化隊形。
2008年,大田跳五猖進入了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保護制度、傳承機制,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組織協會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舉辦的經貿、文體活動,有組織地開展展演活動。
新塘跳觀音

跳觀音
新塘觀音會,始創於1378年,當時社渚新塘劉氏家族外出購買木材,放排回來途中遇險,后劉氏先人,立排頭,求觀音保佑,平安脫險,安全抵達。回家后劉氏家族大行善事,大加慶祝,四鄉八鄰參與,形成觀音會,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都有重大的祭祀活動。唱戲三天,並且有自己的舞蹈演藝――跳觀音。跳觀音,分有十節。每節分有兩場。1先鋒開路,2子弟兵進場,3觀音座中,4二郎顯威,5彈神收鴿,6判官判讀,7恩鴿感恩,8金榜題名,9年年有餘,10鐵素收場。表演栩栩如生,鼓樂齊鳴,顯國富民強,天下太平之和諧景象。
宋村跳關公
是社渚鎮宋村的一種民間祭祀演變傳統舞蹈,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早年,宋村有宋慶寺,供奉道教鴻鈞老祖、龍王、三國蜀漢主將關公。宋村的關帝舞,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是當地群眾收災降福,保佑四季平安的祭祀舞蹈。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八廟會,宋村宋姓族人以及周邊方圓幾十里的村民雲集宋慶寺。農曆正月初五“關公出會”,俗稱跳關公。

關帝舞
宋村“關公出會”,在鑼鼓響器聲中,八身神,鳳凰旗纛,百十人的隊伍,沿村巷走田地,邊行邊祭,行經宋村及周邊村落,回到宋慶寺的土場上。關公面南而坐,十八般兵器分立兩側,呂夫人面對關公北面而坐。一隻牛皮大鼓與十二副銅鈸,在演奏曲牌“將軍令”的鼓樂節奏里,開始表演跳關公。上場為收災舞:天清地靈,兵隨印轉,將隨令行。五方神受茅山道教祖師差遣,奉調陰兵陰將,施法術懲罰人間惡魔,或偏如騰兔,或形逐影,或縱橫逆順。中場為殺敵披掛上陣,作大刀舞,關公與十八般兵器隊合力表演“攻城”、“殺四門”、“全殲敵軍”場景。下場為歡慶舞:諸神一齊上場,歡呼安居樂業,共祝五穀豐登,互賀天下太平。
社渚舞龍
是流傳於社渚鎮一帶的傳統舞蹈,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社渚舞龍
早年,社渚古鎮有東嶽廟,主要祭祀東嶽大帝(即黃飛虎,商朝末年西周初期人,原商紂王朝五大重臣之一。黃飛虎在長期的討伐“紂王”、伸張正義、保護百姓的鬥爭中,戰績輝煌,功德無量,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懷念,於是大江南北先後興建了眾多的“東嶽廟”),農曆三月二十八為廟會。社渚東嶽廟,幾經興廢,香火不斷,吸引八方香客朝拜。
社渚龍舞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每年的正月初五(財神日)和農曆三月二十八(東嶽大帝誕辰),社渚東嶽廟舞龍隊將龍王殿的兩條龍(一條金龍,代表百姓五穀豐登、歲歲平安;一條孝子龍,代表敬老愛小,發揚傳統美德)請出來,一起表演,祝願百姓生活美滿,萬事如意。兩條龍分別長十餘米,在龍珠的引導下一左一右,互相追逐,前後翻滾,氣勢磅礴、場面雄偉。整個舞蹈由盤、滾、游、翻、跳、戲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龍、大游龍、龍鑽尾等過渡動作組成,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技藝嫻熟。體現了團結合力、造福人類、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具有娛神娛人、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
常武龍獅協會
划龍船
划龍船,又稱划旱船,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漢族民間舞蹈民間。因船頭扎製成龍頭,所以稱之為划龍船。因社渚一些村落地處三塔盪,也稱盪湖船、盪旱船。社渚的一些村落居住著河南、湖北等地的後裔,每年春節,自發組織旱船隊,走村串戶表演。同時,他們還會哼唱幾句唱山歌。2006年,梅山盪旱船入選溧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6年,楊樹溝划龍船入選溧陽市非遺項目。
表演分“拜門頭”和“跳圓場”兩種。龍船每到一村表演,需先“拜門頭”。由該村的一名年長者端紅漆方盤,逐戶朝拜。每戶主家要送些香煙、糕餅、糖果或錢幣於方盤內,並放鞭炮以示謝意。然後在村裡的土場上“跳圓場”:伴隨鑼鼓聲的節奏,“船娘子”乘坐花船,粉面含春,碎步行進;老艄公手持木漿頭戴笠帽,身穿黃衫,下穿綁腿寬褲,腳踏雲頭布鞋,皓髮銀髯,時而騰挪閃躍,時而舞漿捋須,目光炯炯,穩健得體;另有一青衣持漿的漁家女,名為“撐船旦”,飄逸輕盈,似銀燕穿梭,如游魚戲水;花臉小丑白鼻黑裝,喜怒無常,不時地去挑逗一下“船娘子”和“撐船旦”,活畫出一個地痞無賴的逼真形象。在節奏明麗的鑼鼓聲和旋律婉轉的嗩吶曲的伴奏下,旱船舞姿優美,百看不厭。划龍船,是在歡聲笑語里表達祈求風調雨順天下太平的民間願景。

第十六屆儺文化藝術節
社渚歷史厚重、文化富蘊、民俗獨特,尤其是民間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社渚儺文化猶如綻開的一朵絢麗的文化奇葩。社渚儺文化藝術節就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展示社渚風情,推介社渚形象。不僅老百姓可以藉此自娛自樂,可以讓大家更多、更近地接觸文化遺產,還可以通過宣傳,加深大家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充分發揮社渚文化大鎮的優勢,做精做美做靚儺文化,把儺文化藝術節辦成創建社會文化活動的響亮品牌,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的主要載體,展示群眾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探索社會文化發展的有力抓手,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手段,讓儺文化在建設實力社渚、繁榮社渚、美麗社渚、幸福社渚、文明社渚、和諧社渚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社渚儺園
2015年10月15日-16日,江蘇胥儺民俗文化村·溧陽儺文化博物館舉行“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及韓國、美國、德國、新加坡等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期間參觀了社渚儺文化表演,共同探討研究中國儺文化的傳承保護,同時將舉行“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及溧陽市儺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
2008年社渚鎮成為江蘇省儺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嵩里跳幡神參加“中國社火節”並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2014年該鎮被評為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儺文化),成立了中國儺文化研究基地,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儺文化)之鄉;2015年2月,社渚鎮成功成為常州市第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5年10月成立“江蘇省社渚鎮文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