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護
西域都護
東漢-西域都護府(公元94~107)
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小野雲溝附近),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轄西域三十六國(后增至五十國)。都護開幕府。屬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侯、千人各兩人。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游地帶)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烏孫與漢結姻,故尤親倚都護。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十八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至新莽末(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公元45),西域十八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
漢朝設立的西域最高行政軍事長官。西漢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鄭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帶),與匈奴爭奪車師,護衛鄯善以西“南道”諸國安全。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歸降漢朝,鄭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鄭吉監護車師西北方(北道)各國的安全,因總領兩道,遂號都護,此後“都護”就成為西漢派駐西域的最高長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護官秩二千石,相當內地郡守,其下設副校尉、丞、司馬等屬吏。西域都護的設置,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和經濟文化交流,標誌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同時,因其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域農業生產的發展。王莽時期撤除,東漢或設或撤,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撤除。
西漢時期的西域都護
西漢從張騫通西域開始,到鄭吉出任西域都護,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大業。護,就是帶兵監護;都護,就是總監護。昭宣時期進一步加強了漢王朝同西域諸國的聯繫。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亂,其在西域設置的僮僕都尉日逐王降漢,匈奴在西域的勢力更為削弱。宣帝遂於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任命漢王朝派駐在西域的騎都尉鄭吉為西域都護,統領西域諸國。鄭吉在烏壘(新疆輪台縣境內)建立都護府。這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區設置行政機構的開始。都護是西漢王朝駐西域的最高行政長官,官秩二千石,相當於內地的郡守。其下屬官有副校尉、丞、司馬、侯、千人等。西域都護的設立,使漢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漢王朝有權對西域諸國冊封國王,任命官吏,調遣軍隊,徵發糧草。這表明,早在二千年前,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蔥嶺等地在內的新疆地區已成為我們偉大祖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西域都護設立后,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不斷傳入西域諸國,極大地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由於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 絲綢之路 的暢通,在南、北兩條通道上,商人使者往來頻繁,大大地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西漢-西域都護府
西漢初年,匈奴的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這些國家。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為一體,中原和西域以至更遠地區之間,經濟、文化聯繫日益密切。漢宣帝時,始設西域都護,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王莽時期,西域分割為55個小國,其中北道諸國,復受制於匈奴,漢遂罷都護。明帝時,東漢開始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又遣班超出使西域,西域遂平。后以西域長史行都護職。建安年間,涼州大亂,西域始與中原暫時斷絕聯繫。西域雖然幾度因政局波動暫與漢廷中斷聯繫,但商業往來並未受很大影響。
隋朝統轄的煌郡以西、唐朝統轄的沙州(天寶、至德時沙州更名為煌郡)以西的疆域,稱為西域。漢西域諸國圖高昌故城遺址隋初,突厥和吐谷渾勢力強盛,今河西走廊以北的沙磧和草原地區由突厥直接控制;以西的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焉耆諸國依附突厥;以南今青海地區歸吐谷渾。吐谷渾的勢力西達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控制著南北朝時期經過赤嶺(在今青海湖之南)、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南)、鄯善、且末的東西交通線。
唐朝時期西域都護
④蔥嶺(今帕米爾)以西地區置安西都護府遙領的羈縻府州。睿宗景雲二年(711)至玄宗開元初,唐於緣邊逐步設置節度使。安西和北庭的都護也開始兼有節度之號。唐代經營西域150年(640~789),對於鞏固唐代西北邊防,促進民族的融合,保護東西方的內陸交通,推進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後,西域與中原均保持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繫。
意義意義
西域都護府的轄境包括自玉門關、陽關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爾喀什湖、費爾干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以內的範圍,初期有三十六國,以後增加到五十國,治所設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縣東野雲溝附近)。西域都護府既是漢朝的軍事駐防區,也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一方面它與內地的正式政區不同,不設置郡、縣,依然保留原來的國,漢朝一般不干預它們的內部事務,但掌握它們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狀況;另一方面,都護代表朝廷掌管這些國家的外交和軍事權,可以調動它們的軍隊,決定它們的對外態度,必要時還可直接廢立他們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個國。正因為如此,西域都護府也是漢朝疆域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置,使西域正式成為了漢朝版圖。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清政府統一新疆清政府統一新疆
辛亥革命后,1912年3月新疆巡撫袁大化遵旨承認共和,從此新疆進入民國時期。1919年,阿勒泰地區改歸新疆省長管理。1944年9月以前,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相繼在新疆實行封建割據式的獨裁統治,他們使新疆處於封閉的狀態,與中原的聯繫被人為地切斷。這期間,新疆制度多變,局勢動蕩。
三區革命
1949年1月,國民黨當局為緩和新疆各族人民的鬥爭情緒,改組了省政府,任命包爾漢為新疆省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於1949年8月26日解放蘭州后,直插張掖,解放酒泉,兵臨玉門關,進逼新疆。同時,中共中央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和平解放新疆。
1949年9月25日和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接受中共的和平解放新疆的主張,相繼通電起義。正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的賽福鼎也發表聲明,代表新疆各族人民表示支持陶峙岳和包爾漢的正義行動。新疆通過和平方式獲得解放,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立即設立新疆分局,直接領導新疆的各項工作。1949年12月17日,以包爾漢(維吾爾族)為主席,高錦純、賽福鼎(維吾爾族)為副主席,由新疆各民族和各界代表組成的新疆人民政府成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撤消新疆省建制,並以原新疆省的行政區域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行政區域”。1955年9月20日,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擁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撤消新疆省建制〉的決議》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選出了37人為委員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其中維吾爾族19人,賽福鼎(維吾爾族)為主席。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西域都護府位於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輪台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部距庫爾勒市113公里,距輪台縣城58公里,東經85°04',北緯42°00',海拔高度990米,現已闢為巴音郭楞的一個旅遊點,吸收中外遊客之多。
西域都護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