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禮

明朝時期的通州衛指揮僉事

焦禮於洪武中歸附明朝,授通州衛指揮僉事,子賜姓名焦禮。

人物簡介


把思古(《明史·焦禮傳》4278頁):蒙古人洪武中歸附明朝,授通州衛指揮僉事,子賜姓名:焦禮,守寧遠三十多年。焦禮(1382—1463)字尚節,蒙古族顯州(今北鎮市)人。他的父親叫把思台,在元代曾任右丞,洪武年間歸附明朝,任通州(今屬北京市)衛指揮僉事。《明史》記載,焦禮“借襲兄職,備御遼東”。《明實錄》記載:“宣德二年命(焦禮)往遼東操守,升世襲指揮職,尋命守備寧遠。”《明史》記載:“(焦)禮尋以年勞,累進都指揮同知。正統中,積功至右都督,英宗北狩,景帝命充左副總兵,守寧遠”。《明實錄》記載:“正統八年(1443)三月壬戌,命遼東都指揮使焦禮守備寧遠。”當時,蒙古兀良哈部騎兵經常越過新修的邊牆,到寧遠地區侵擾、搶掠邊民。右僉都御使王翱舉薦焦禮精於騎射,驍勇善戰,又有韜略。明廷遂任命焦禮鎮守寧遠,以打擊蒙古兀良哈部騎兵。焦禮不但有勇有謀,而且他忠於大明王朝,堅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明實錄》記載:正統十年七月,“副都御使王翱奏,(焦)禮等出境巡邏,雖未獲功,亦已遠涉賊境。乞加賞勸,上從之。”隨之,“升守備遼東寧遠都指揮使焦禮為左軍都督僉事,仍守備寧遠”。

人物成就


寧遠衛城建成后不久,朝廷命一位蒙古族武官備御寧遠。在以後的三十年間,他為國家、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兒,受到人們的愛戴。他就是後來被封為東寧伯的焦禮。
他多次親自率領寧遠的明軍,將搶掠邊民的蒙古兀良哈部騎兵擊退。景泰四年(1453),在清水縣(今白塔鄉清水峴村)一帶擊退兀良哈部騎兵兩千餘,生擒六人,奪回被搶走的馬、牛一千有餘。景泰五年(1454),在小團山(今紅崖子鄉團山子村)又擊敗兀良哈部騎兵。天順元年(1457),英宗皇帝複位,鑒於焦禮“久任邊事,積有勛勞”,封其為奉天翊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東寧伯。食祿一千二百石,世襲,仍鎮寧遠。皇上還賜給焦禮鐵券,上有文字曰“充當一面,勇敵萬人”。天順二年(1458),皇上思念這些守邊的有功之臣,下詔讓焦禮、施聚等進京。詔曰:“朕念爾等在邊年久,欲得暫來一見,以慰朕懷。敕至爾等可馳驛赴京,見畢即回。”他們進京后,皇上賜以蟒衣、金帛
焦禮的功績在正史上有記載,在地方志和一些碑銘上也有記載。特別是關於他在民間所做功德的記載,補充了正史的不足。從這裡,我們可以領會到當時的寧遠人民對這位蒙古族將領的懷念和尊崇。
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制的《重修寧遠州學碑記》石碑上,寫有:“明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始創衛治,時雖設學宮,然僅茅屋數楹,不稱瞻仰。景泰間,都督焦禮與同事諸人捐資重建,規制始立。”景泰四年(1453),焦禮號召部下的官員,捐資維修文廟,增建東西兩廡殿宇。
景泰五年(1454),焦禮組織兵民在衛城中心建鐘樓鼓樓各一座。這樣,不但使衛城的防禦功能增強了,還有利於對城市的各項管理。

人物石碑


興城市菊花島上的《重修大悲閣記》和《重修琉璃佛記》兩方石碑,都是明天順四年(1460)刻制的。碑文中對焦禮父子修復大悲閣、重修琉璃佛,予以讚賞。寧遠衛儒學教授馬綸在碑文中寫到,重修大悲閣“是雖有藉於二儀之功,然亦終資乎一人之力,非立石以銘功,何鐫文而紀事?”據《明熹宗實錄》卷四十記載,在“瓦窯沖有東寧伯焦禮所創寺”(在今龍港區,瓦窯沖北距椴木沖約三十里)。這裡“可設山伏,以西應沙河,北應椴木沖,東南連罩笠山,以及於海……”焦禮在這樣重要的地區創建寺院,顯然是為了穩定軍心、民心,有利於軍民共守邊防。
現在保存於興城文廟碑林的《重修清涼寺碑記》石碑,明天順五年(1461)刻制。寧遠衛儒學教授馬綸在碑文中,對焦禮父子重修清涼寺(在今沙后所鎮荒地村南山屯西山坳)的義舉的頌揚,超過其他碑文。馬綸寫道:“嗟夫!有為於前,無傳於后,又何以紀其事於悠久?於是鐫文立石以為記。”他認為焦禮一家“祿位相承子孫蕃衍”,是天、神對其父子所做功德的回報。他在結尾時寫道:“惟萬物生於天而不知報其天,萬物賴乎神而不知報其神,非不知也,視以為常事也。且天不待報而知本者不能不報,神不待報而知福者自不能不酬。於戲,斯人也,惟焦侯一門所能及也,是宜祿位相承子孫蕃衍享有餘慶,千載不磨也歟!”焦禮、焦禮的孫子焦壽、焦禮的兒子焦亮,先後都被封為東寧伯,這也許是焦禮及子、孫這幾位知本者、知福者,為了報天、酬神而多做功德的回報。

人物貢獻


天順七年(1463)焦禮病卒於寧遠,享年八十二歲。《明史》記載,朝廷“贈侯,謚襄毅。”此後,他的官職一直世襲下去,“傳爵至明亡乃絕”。《明史》評論他:“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擊眾。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樂為用,邊陲寧謐。”早年,在通州城北安德鄉發現焦禮之子焦亮(後來也封為東寧伯)的墓誌銘,銘文是四川眉州人萬安所撰,萬安是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墓誌銘上面有對焦禮的評價——“逮公之考,秉心忠貞。殿厥封守,奇勛懋騰。厥聲日振,厥位日隆東寧賜爵,世享無窮。”人們常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禮受到寧遠人民的緬懷與崇敬,是因為他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史籍記載


《明史》——列傳第四十四
焦禮,字尚節,蒙古人。父把思台,洪武中歸附,為通州衛指揮僉事。子勝嗣,傳至義榮,無子,以勝弟謙嗣,累功至都指揮同知。卒,子管失奴幼,謙弟禮借襲其職,備御遼東。
宣德初,禮當還職。宣宗念禮守邊勞,命居職如故,別授管失奴指揮使。禮尋以年勞,累進都指揮同知。正統中,積功至右都督。英宗北狩,景帝命充左副總兵,守寧遠。未幾,也先逼京城,詔禮率師入衛。寇退還鎮。景泰四年,賊二千餘騎犯興水堡,禮擊走之。璽書獎勵,進左都督。
英宗復辟,以禮守邊有功,召入覲。封東寧伯,世襲,賜賚甚厚。遣還鎮。兵部以禮年垂八十,不可獨任,奏遣都指揮鄧鐸協同守備。居無何,禮奏鐸欺侮,請更調。命都指揮張俊代鐸。天順七年卒於鎮。贈侯,謚襄毅。
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擊眾。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樂為用,邊陲寧謐。
孫壽嗣爵。卒,無子,弟俊嗣。成化末,歷鎮甘肅、寧夏。弘治中,掌南京前府,兼督操江。出鎮貴州、湖廣。俊少事商販,既貴,能下士,而折衝非所長。卒,子淇嗣。嘗分典京營。正德中,賄劉瑾,出鎮兩廣。逾年卒,弟洵嗣。洵雖嗣爵,先業盡為淇妻所有。生母卒,無以葬,哀憤得疾卒。無子,以再從子棟嗣。嘉靖中,提督五軍營,兼掌中府。逾十年,改總兵湖廣。卒,贈太子太保,謚庄僖。傳爵至明亡乃絕。
毛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歸附,起行伍為千戶,戰歿。祖拜都從征哈密,亦戰歿。父寶以驍勇充總旗,至永昌百戶。
忠襲職時,年二十。膂力絕人,善騎射。常從太宗北征。宣德五年征曲先叛寇,有功。八年征亦不剌山,擒偽少師知院。九年出脫歡山,十年征黑山寇,皆擒其酋。各進一官,歷指揮同知。
正統三年,從都督蔣貴徵朵兒只伯,先登陷陣,大獲,擢都指揮僉事。十年以守邊勞,進同知,始賜姓。明年,從總兵官任禮收捕沙洲衛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內,進都指揮使。十三年率師至罕東,生縶喃哥弟偽祁王鎖南奔並其部眾,擢都督僉事,始賜名忠。尋充右參將,協守甘肅。
景泰初,侍郎李實使漠北,還言忠數遣使通瓦剌。詔執赴京。既至,兵部論其罪,請置大辟。景帝不許。請貶官,發福建立功。乃遣之福建,而官秩如故。令甘肅守臣徙其家屬京師。初,忠之徵沙漠也,獲番僧加失領真以獻。英宗赦不誅。后逃之瓦剌,為也先用。憾忠,欲陷之。遂宣言忠與也先交通,而朝廷不察也。英宗在塞外獨知之,比復辟,即召還。而忠在福建亦屢有斬馘功,乃擢都督同知,充左副總兵,鎮守甘肅。陛見,慰諭甚至,賜玉帶、織金蟒衣。
天順二年,寇大入甘肅,巡撫芮釗劾奏諸將失事罪。部議忠功足贖罪,置不問。三年以鎮番破賊功,進左都督。五年,孛來以數萬騎分掠西寧、庄浪、甘肅諸道,入涼州。忠鏖戰一日夜,矢儘力疲。賊來益眾,軍中皆失色。忠意氣彌厲,拊循將士,復殊死斗。賊見終不可勝,而援軍亦至,遂解去。忠竟全師還。七年,永昌、涼州、庄浪塞外諸番屢為邊患。忠與總兵官衛穎分討之。忠先破巴哇諸大族。其昝咂、馬吉思諸族,他將不能下者,忠復擊破之。論功,忠止增祿百石,而穎乃得世券。忠以為言,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賊滿四據石城反。詔忠移師討之,與總督項忠等夾攻賊巢。忠由木頭溝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斬獲,賊稍卻。冒矢石連奪山北、山西兩峰,而項忠等軍亦克山之東峰。及石城東、西二門,賊大窘,相對哭。忽昏霧起,他哨舉煙掣軍,賊遂并力攻忠。忠力戰不已,為流矢所中,卒,年七十五。從子海、孫鎧前救忠,亦死。
忠為將嚴紀律,善撫士。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於道。事聞,贈侯,謚武勇,予世券。弘治中,從有司言,建忠義坊於蘭州,以表其里。又從巡撫許進言,建武勇祠於甘州城東,春秋致祭。

人物評價


張廷玉:禮有膽略,精騎射,善以少擊眾。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樂為用,邊陲寧謐。(焦禮有膽略,精於騎射,善於以少擊眾。他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都樂於為他所用,因此邊陲得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