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國楨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岑國楨,男,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岑國楨,1944年4月7日生於朱家角鎮一戶祖、父輩均經商的家庭。1962年初中畢業后因病成了“社會青年”在家待業。1965年初,走上了“鄉教”工作崗位,在鄉村小學擔任了四年多的教師。其間經歷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岑國楨喜讀書,愛學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他沒有放棄夢寐以求能進大學深造的念頭。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機會終於來了,很想躍躍欲試的他。一看高考招生規定,失忘了,年齡已超過,不能報考。第二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在文化幹部的哥哥和中學教師的嫂嫂鼓勵下,索性以同等學歷報考研究生。1978年,初試通過,複試落選。次年,繼續努力終於實現了多年想進入高校深造的願望。被上海師範學院即現在的上海師範大學錄取為教育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師從李伯黍教授,專攻品德心理與社會性發展方向。1981年研究生畢業,翌年獲教育學碩士。
岑國楨畢業后留校任教,迄今,先後任該校教育管理系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教育管理系副系主任、應用心理系主任、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成為教育與發展心理學學科和學前教育學科帶頭人,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現為該校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岑國楨長於教育心理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在教學方面,他先後主講“心理學概論”、“教育心理學”、“行為矯正”“品德心理研究”、“專業英語(心理學)”等課程,授課對象廣泛,有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還有專升本輔導班,“三結合”自考辦等等。
教學中,岑國楨信守“教書育人”的原則,能有意識通過教學過程主渠道影響學生人格品性、促使學生成才;能以平等理念與學生交往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以身作則,注重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能關注師生關係,追求在良好師生互動中教學相長。
教學改革方面,他能以科學教育理念為先導,教學內容上注重吸取國內外學科動態,及時調整、充實或更新內容;教學方法上能關注學習的心理意義與心理邏輯,突出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解決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在教學評價上能探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途徑,力求對教學效果能作出科學、規範的評定。教學上付出的努力使岑國楨多次獲獎,如在校、院、系先後獲優秀教學獎,優秀教學管理獎,校優秀教授稱號等。
岑國楨在品德心理與社會性發展的研究方向上,有深厚的學術基礎和造詣,其研究方向是教育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領域。他先後主持並完成市、部、國家級的多項研究課題。如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新時期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現狀和特點》、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我國中小學生道德發展若干要素的研究》、上海市哲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轉型期青少年價值觀研究》、上海市教委的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少年兒童可交流集體責任觀研究》等科研項目。還與加拿大學者合作了《兒童的心理素質與社會性發展》的研究課題。先後發表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近百篇。
岑國楨還先後出版著作多部(含合作)如《行為矯正》、《教育心理學》、《國際教育百科全書》、《心裡學百科全書(社會心理學分卷)》、《品德心理研究新進展》、《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等。其中《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學校心理輔助基礎》、《學校心理干預的技術與應用》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有一批研究報告,還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岑國楨作為訪問學者,先後赴美國、韓國、義大利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多次學術交流,且受到好評。
岑國楨的教育科學研究重視貼近教育改革實踐,先後於江蘇、浙江、上海的八所學校建立教育科研協作關係,各校成為全國“十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科研基地,共同為開展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奉獻。
岑國楨1986年11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第十二屆委員、政協上海市第九屆委員,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師範大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第十三屆委員、政協上海市第十屆委員,2003年迄今受聘為上海市政府政風行風監督員。
岑國楨積極參加上海市政協的活動、認真履行政協委員的職責,先後提出了“重視‘精神文明’和‘學習型社會’的協同建設”,“規範中小學收費的兩點建設”,“發揮行業學會功能、做好本市心理諮詢師培訓工作”,“擴大教育評估院功能的意見”,“塑造與‘世博會’匹配的‘城市精神’應有的幾點意識”,“上海建設世界級城市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必要和緊迫”等等提案。
岑國楨積極參加“民進”組織的活動、發揚民進優良傳統,做好上海師範大學“民進”委員會的各項工作,2004年民進上海師範大學委員會榮獲上海市統一戰線三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上海市民進先進基層單位、民進全國先進基層單位等榮譽稱號(辛理/文)。

社會團體兼職


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心理衛生學會副理事長
心理科學》副主編

研究領域


品德心理與社會化,行為矯正。

主授課程


教育心理學,品德心理學,行為矯正,專業外語。

著作論文


論著

◎《教育心理學》(21世紀小學教師教育系列教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011
◎《教育心理學》(副主編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2001/2010。
◎《青少年主流價值觀:心理學的探索》(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中小學生的心理與輔導》(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主編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品德心理研究新進展》,(主編之一),學林出版社,1999
◎《學校心理輔導基礎》(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學校心理干預的技術與應用》,(主編之一),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行為矯正》,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

論文

◎德性自我意象道德情緒與行為自我管理:對大學生的一項交叉滯后研究,心理科學, 2011-03-20
◎大學生德性自我意象初探,心理科學,2010-07-20
◎我國青少年主流價值觀及其含義、取向,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25
◎關於德性踐行度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9-09-20
內隱與外顯傾向性道德敏感的關係及其預測源分析,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07-15
◎中學生對學校道德氛圍感知的調查,心理科學,2009-03-20
◎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與辨析,心理學探新,2009-02-01
◎我國近二十年應對研究之剖析,心理科學,2009-01-20
◎問題特徵與呈現方式對情境性道德敏感的影響,心理科學,2009-01-20
◎基於無結構性問題的道德敏感性測評初探,應用心理學,2008-12-15
◎大學生傾向性道德敏感的結構研究,心理科學,2008-09-20
◎新時期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現狀與特點,中國德育2008-06-15
◎干預對學校道德氛圍感知的影響,心理科學,2008-03-20 4 208
◎道德情緒判斷、錯誤信念與行為問題的關係——損人情境中幼兒反應的一項研究,心理科學,2007-11-20
◎情境模擬實驗中大學生的公正行為,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30
◎道德敏感性的研究現狀與展望,心理科學進展,2007-01-30
◎我國大學生在關愛價值觀者特徵上的公眾觀,心理科學,2006-11-20
◎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6-05-20
◎ 10-16歲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心理學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4/2005
◎ 中小學生及其教師、家長的“可交流集體責任”觀的研究,3/ 2005
◎ 青少年學生網路交友及其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學校衛生》,6/2005
◎ 抗“SARS”期間若干價值觀的一項調查,《心理科學》,2004/2
◎ 中學生道德問題應對策略研究,《心理科學》,2003/6
◎ 6-10歲兒童道德移情特點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
◎ 10-16歲兒童內在公正觀的研究,《心理科學》,2002/1
◎ 行為矯正的目標、方法與原則,《心理科學》,3/2001
◎ 建構學生道德自我初探,《心理科學》,1/2000
◎ 我國6-10歲兒童“上蒼公正”判斷特點,《心理學報》,2/2000
◎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教育)》,2000/9

科研項目


1、“新時期青少年學生價值觀現狀與特點”,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批准號:BEA 010059
2、新時期學生若干主流價值觀的心理學研究,批准號:B0436

獲獎情況


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2005)
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
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000)
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範院校教師三等獎(1998)
上海市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三等獎(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