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延安
2012年播出的人文紀錄片
為紀念建黨91周年和迎接黨的十八大,由陝西文化產業投資公司聯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12集人文紀錄片《我們在延安》2012年6月30日登陸中央電視台9套紀錄片頻道。該片由中央電視台副台長、中央新影廠長高峰擔任總策劃,以不同於以往同類題材的宏大敘事角度,選取百姓日常生活視角,依託延安電影團拍攝的大量珍貴影像,通過情景再現,人物專訪等方式,把人們再次帶回到那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歲月,重溫革命前輩及普通百姓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延安經歷,將革命的記憶、個人的記憶、民間的記憶巧妙結合。
紀錄片該紀錄片基展,選取視角,引領延歷史深,透視延背厚底蘊,讀深化延精。
• 集 延鄉
• 二集 延訪客
• 第二集 延安的麗人
• 第四集 延安的歌聲
• 第五集 延安的舞步
• 第六集 延安的課桌
• 第七集 延安的小米
• 第八集 延安的紡車
• 第九集 延安的窯洞
• 第十集 延安的選票
• 第十一集 延安的老外
• 第十二集 延安的寶塔
第一集 延安的老鄉
主題:延安的老鄉生於斯,長於斯,黃土地賦予了他們陝北人特有的濃郁情懷,他們用樸實而厚重的情感與奔赴延安的革命隊伍共同書寫著一段無法忘懷的紅色記憶。
內容簡介:陝北的老鄉曾目睹過無數軍隊在這裡來去,唯有長征到此的紅軍與眾不同:這支隊伍雖然衣衫襤褸,卻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樸實的鄉親把自己的窯洞讓給遠道而來的公家人,老鄉們與毛澤東一起嘮著家常,黃土高坡上演繹著多少難忘的故事。人民的軍隊贏得了人民的心,就意味著在陝北紮下了根。誰也說不清當年有多少延安鄉親,舉家父子上了戰場,一齊揮舞著抗日的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然而,他們是老兵,也是老鄉。鬼子來了去當兵,放下槍桿就種田,他們是黃土的主人,始終廝守著延安土地的傳奇。
第二集 延安的訪客
主題:延安,從名不見經傳的陝北小城到聞名世界的革命聖地,它的蛻變離不開中外記者和來訪友人的宣傳報道,而這一現象也正反映出延安的開放情懷。
內容簡介:是誰在國民黨重重封鎖之下,向世界介紹了中國西北部工農紅軍的革命主張?是誰見證了延安這片土地從陝北小城蛻變為革命聖地?從1936年開始,以斯諾為先行者,史沫特萊、范長江、貝特蘭、愛潑斯坦等中外記者或進步人士先後來到陝北,把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根據地的真實面貌向外界展現。延安從此成為愛國者心中的聖地,共產黨從此得到更多人擁護。而接踵而來的民主人士:梁漱溟、陳嘉庚等,更用自己的雙眼見證了民族的希望就在這裡。
第三集 延安的麗人
主題:延安生氣勃勃、健康向上的革命風氣為許多人所嚮往,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成為一代人的價值選擇。
內容簡介:作為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延安的知識女性大多走過一條從叛逆者到革命者的道路。她們逃離舊家庭來到革命的隊伍里,軍事化的生活強健了體魄,脫落了小姐們的脂粉氣和羞澀感,在磨練出中國現代革命知識女性颯爽英姿的同時,也折射出整個延安青年群體的複雜面貌。這個年輕的群體,總是企圖用激越的熱情和虔誠的心靈掃蕩敵人,她們的理想與激情在延安經受磨礪,她們滿懷著被延安洗禮和重塑的心靈繼續革命。
第四集 延安的歌聲
主題:黃河之濱,延安的歌聲唱出了延河兒女無盡的情懷。以歌聲為載體展現延安的自由開放、鼓舞人心的氛圍和延安文藝的繁榮。
內容簡介:1937年開始,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唱著歌匯聚到延安。共產黨尊重人才以及對待知識分子政策,促使了當時延安文藝的繁榮。延安唱歌,成為一種風氣。唱歌最熱鬧的還是集合開會的時候,無論會議規模大小,抗日救國的歌聲總是此起彼伏,這些歌聲鼓舞著大家的情緒也在幫助人們對抗物質生活的艱難;眾多音樂創作者在延安激發出創作熱情,冼星海更是在延安達到了他人生的創作高峰,六天創作出的《黃河大合唱》唱出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抗戰的熱情;歌的熱情、詩的亢奮,使延安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志士,這些人懷著對革命的無限憧憬促使了延安的文藝繁榮。
第五集 延安的舞步
主題:黃土高坡上,交誼舞的舞步曾流行一時,隨著延安文藝創作隊伍越來越貼近群眾,秧歌的歡暢成為一代人的延安記憶。整個文藝界團隊的執行力也在秧歌的舞步中逐漸強勁。
內容簡介:上世紀30年代的延安,由美國人艾格妮絲·史沫特萊帶入延安的交際舞在周末和節假日晚會上流行起來。陝北黃土地上,寶塔山下,延水河邊,穿軍裝,著草鞋,明亮的汽油燈映照著一對對聞樂起舞的翩躚身影,是嚴肅緊張的工作、學習、生產、戰鬥生活之餘別一番生動活潑的革命生活歷史。延安文藝座談會帶來了文藝創作貼近群眾的潮流,1943年元旦,魯藝組織宣傳隊學習改編並試演陝北秧歌劇獲得好評,一時間延安城內湧現出27支秧歌表演隊,流行一時的交誼舞逐漸被秧歌舞取代。革命秧歌主題變了,人物扮相也變了。新的秧歌,新的熱情,將整個陝北帶入到激越的舞步中。
第六集 延安的課桌
主題:在延安開辦的大學曾匯聚過眾多革命先賢和培養了眾多棟樑之才,他們在延安度過了難忘的聖地歲月。
內容簡介:延安是一座學習城。在那段艱苦歲月,延安居然還建立抗大、魯藝、陝北公學、女子大學……等數所學校。抗大經費來源於軍餉,陝北公學陝甘寧邊區財政支持,當初延安辦學實屬不易。魯藝在創立之初,因最初想請蔣介石擔任校長,致使這一職位空缺一年半的時間,成立的專門的校董會來解決學校創辦的資金問題。與這樣艱苦的條件相比,是學生們高漲的學習熱情。爭分奪秒,互相比賽。延安時期教育與生產運動相結合、與政治鬥爭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和學習精神值得後人敬佩和學習。
第七集 延安的小米
主題:本集以小米作為載體,講述黨中央在延安時期親民愛民為當地百姓所制定的一系列農民政策。
內容簡介:一場雷電劈死人的事件,激起了延安當地老百姓對毛澤東的怨怒,民間的這種情緒也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農民負擔過重是根本原因,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一系列新的農業政策出台,流民、難民、當地農民齊心齊力,投入生產運動,改良品種,生產力大大提高。農民積極交糧,為延安根據地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這中間湧現出不少著名農民人物:吳滿有、楊步浩、馬杏兒等等,他們都做了些什麼?毛岸英又向他們學到了什麼?更難能可貴的是影響後世的農民醫療制度開始建立,毛澤東甚至準備在延安實行農民退休養老制度。這個偉大人物是如何使農民信任並支持他的呢?歌曲《東方紅》的出現是偶然的嗎?
第八集 延安的紡車
主題:延安紡車,一架原始的手工勞動工具,搖動的是艱苦奮鬥的精神,紡織的是集體生活的溫暖。
內容簡介:“有飯大家吃,有吃大家飽。”這是延安早期流行的一句話,也是那些奔赴延安的知識青年對延安最初最新鮮的感受。在延安革命隊伍里,一個革命同志的衣食住行悉數皆由公家集體全套安排供給,再按月發給少量的津貼和生活必需品。1942年延安大生產運動掀起后,黨政軍機關學校全民開荒紡紗,多種經營,生產自給,生活自足。知識分子們經歷過整風運動后,參加生產勞動,學會紡紗,並組織開展紡紗競賽。
第九集 延安的窯洞
主題:“窯洞”是紅軍戰士在延安的主要居住地,相當於“家”的概念。這一集將著重筆墨講述延安時期在供給制的分配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誼,並展現延安時期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領袖們的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1938年,日本侵略軍多次轟炸延安,延安城幾乎變成一座廢墟,紅軍不得不轉移進延安土窯洞中,開闢了具有獨特陝北風情的“家”。窯洞不夠多,紅軍就成群結隊地挖窯洞,為了給老、弱、婦、殘特殊照顧,窯洞的分配實行供給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是成為延安獨特的風景。窯洞里同吃一鍋飯、同睡一間房的平等生活,讓老百姓與領導人成為一家人,曾有老百姓專程找到毛澤東請他為自己的小孩取名,也有年輕人因為朱德的籃球技術而調侃總司令。此集將著重筆墨講述領導人在窯洞中的普通生活,是十二集中唯一表現領導人的一集,將以普通老百姓的視角講述延安後方最真實的生活。
第十集 延安的選票
內容簡介:民主選舉好像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可是當年的延安農民卻用小調把它唱出來:“咱們選舉什麼人?辦事又好又公平,還不耍私情。”1937年、1941年、1945年的三次大規模的選舉中,都是哪些人哪些事引人矚目?周揚的拉票選舉、林伯渠的主動退出、足不出戶的小腳老太太、不識字的延安農民是如何行使民主權力的呢?農民參議員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張聞天的落選、王明不多的選票,都是當時民主政治的表現。
第十一集 延安的老外
主題:通過1944年美國派到延安的美軍觀察組的視角,展現延安生機勃勃的氣象和最終能贏得整個中國的趨向。
內容簡介: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政府決定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了解共產黨的力量,美國派出被稱為“迪克西使團”的美軍觀察組到延安考察。本集將以“迪克西使團”的視角來講述延安的生活,在延安的一年中,他們不僅發現有大量的外國志願者如醫生馬海德、記者愛潑斯坦主動地留在延安,更發現共產黨對日本戰俘實行優待政策,並專門成立了“日本工農學校”教育戰俘,使日本戰俘恢復了人性,並保住了個人尊嚴。延安當地的生機勃勃、老百姓對共產黨的堅決擁護打動了“迪克西使團”,在“迪克西使團”撤出中國后,他們得出了共產黨定能贏得中國的結論。
第十二集 延安的寶塔
主題:寶塔是延安精神的象徵,以延安寶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像資料串聯出發生在寶塔山下幾代人的往事和情懷,延展至今,揭示出人們不斷追求的延安精神內核所在。
內容簡介:重慶談判,人們聚首寶塔山下,盼望毛澤東安全歸來。內戰烽火又起,軍民依依不捨告別寶塔。
胡宗南、蔣介石出現在延安,歷史給他們在延安的表現只有一年,他們能征服延安的百姓嗎?
共產黨黨收復延安后,一部分軍民回到了延安,重建家園,從此留在了這片熱土之上。而走出延安的人們,則走向了全中國。延安對他們以後的人生意味著什麼?幾回回夢中回延安,他們再次到延安尋找的又是什麼?藝術家們回延安了,代表人物賀敬之、丁玲等人再次回到寶塔山下,追尋無法磨滅的延安情懷。毛澤東離開延安后,再也沒有回到延安,周恩來代表他回來看望老鄉了,延安人民和周恩來發生了哪些令人難忘的場面?
跟隨父親轉戰陝北的任遠征等人再回到延安的途中,為何激動難抑?
下放的知青紮根不走,種樹的老兵要把荒山變綠,延安老城牆與新建築,開荒生產與退耕還林,志願者、旅行者、當年革命者的後人,他們又是如何接 受延安精神的洗禮?而今天,寶塔山下,一座嶄新城市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只有寶塔,依然巍峨佇立,守望著延安這片熱土和延河的兒女。
作為建黨90周年獻禮作品,陝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曲江影視投拍,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視襲影視聯合製作的紀錄片《我們在延安》於日前在延安開拍,預計將於2012年完成拍攝並與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