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相洲

中國王維研究會原會長

吳相洲(1962年—2021年4月2日),男,漢族,出生於遼寧錦州,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曾在北京大學師從陳貽焮葛曉音先生。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樂府學會會長,中國王維研究會會長,日本廣島大學客座研究員,台灣逢甲大學客座教授。吳相洲先生著作等身,蜚聲中外,因成績突出,2004年入選“新世紀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入選“北京市創新拔尖人才”。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市重點項目“《樂府詩集》研究”的研究,並著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子課題“隋唐五代詩歌史”的寫作。

澎湃新聞記者從廣州大學吳相洲教授治喪小組方面獲悉:2021年4月2日16時,吳相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大事件

1962

出生

1962年出生於遼寧錦州。

2001-09

獲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01年9月專著《傳統的批判》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獲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04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4年入選“新世紀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21-04-02

病逝

2021年4月2日16時,吳相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病逝

人物履歷


曾擔任國家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
擅長唐代文學和樂府學研究,出版《樂府學概論》等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主編《樂府學》、《唐代文學研究年鑒》。擔任樂府學會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王維研究會會長,是當代樂府學的奠基者和重要推動者。

人物逝世


2021年4月2日16時,中國共產黨黨員、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相洲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研究專長


吳相洲教授的研究專長是歌詩和樂府學。在歌詩研究上吳相洲教授主張從歌詩傳唱的角度來解釋文學上的問題。曾連續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其中一項在鑒定時被評為優秀成果。這兩項是:
1.“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2000-2002),從音樂的角度對唐詩研究中許多問題做出了新的解釋,如近體詩的形成與音樂關係問題、唐代舊題樂府的入樂問題、盛唐詩的繁榮與歌詩傳唱問題、元白新樂府寫作與歌詩傳唱等等,都是前人未能提出和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
吳相洲
吳相洲
2.“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2003-2005),以翔實的材料和嚴密的邏輯分析證明了永明體的產生是詩樂結合的產物,從而糾正了20世紀學人普遍認為的永明體是詩樂分離的產物的錯誤觀點,是古代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這兩個課題的成果《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和《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后,在學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樂府學研究上吳相洲教授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意識,首次提出了“樂府學”這一概念,並提出了建構現代樂府學的系統構想,主編並出版了專門刊載樂府學研究文章的學刊《樂府學》。其論文《關於建構樂府學的思考》在《北京大學學報》發表后,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兩大文摘轉載。他率領的由11個人組成的團隊完成了北京市“十五”規劃項目和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樂府詩集》研究”(2003-2005),首次對《樂府詩集》從文獻、音樂、文學等角度進行了方位的研究,全面推進了《樂府詩集》的研究。該研究形成了10部專著,將於2007年上半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他正在率一個由5人組成的團隊從事北京市“十一五”規劃項目和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樂府詩集構成要素研究”(2007-2009)的研究工作。
吳相洲
吳相洲
吳相洲教授在有關歌詩和樂府學研究上連續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北京市重點項目,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北京大學學報》等全為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
吳相洲
吳相洲
正在從事《中國詩歌通史·唐五代卷》的寫作。該項目屬於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重點項目,意義在於改變中國古代文學各文體中唯獨詩歌沒有的局面。而《隋唐五代卷》作為10卷當中的1卷,又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唐詩是整個中國詩歌史發展的頂峰,大詩人的數量占整個中國詩歌史的一半,該卷完成的質量如何,關乎整個課題的成敗。該捲成果字數將達到60萬字,預計在2008年完成。
2009年,吳相洲教授主持的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規劃項目“《樂府詩集》分類研究”,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項目成果共有9部專著,分別是《郊廟燕射歌辭研究》、《鼓吹橫吹曲辭研究》、《相和歌辭研究》、《清商曲辭研究》、《舞曲歌辭研究》、《琴曲歌辭研究》、《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近代曲辭研究》、《新樂府辭研究》。該成果是北京市“十五”規劃項目和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也是首都師範大學“211”工程規劃項目。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一百卷,是一部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總集,收錄了除《詩經》、《楚辭》之外的絕大多數作品,是研究中國古代樂府詩歌的最重要典籍。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詩歌作品、特別是唐代以前的詩歌作品很多都是入樂可歌的,音樂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生髮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樂府學在古代甚至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可是,由於在近代學科劃分上發生了詩歌與音樂的分離,《樂府詩集》這部重要的典籍被人忽視,對它的研究也遠遠不夠,特別是從詩樂結合的角度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更是幾乎沒有。吳相洲教授主持的“《樂府詩集》分類研究”,第一次將文獻考證、音樂探索與文學分析這三者結合起來,根據本書對樂府詩的十二大類別劃分,從文獻的考訂到對詩歌史上的問題的關注,對《樂府詩集》所收作品,包括對收錄標準、分類依據的辨析,所涉樂府制度、曲調、術語的考證,各類樂府詩流傳變化的描述、各類樂府詩的音樂特點及對作品題材、主題、藝術特點、語言形式乃至風格的影響,其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內容豐富,創穫良多,並進而提出“樂府學”這一概念,這在當下中國文學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它不僅將會由此催生“樂府學”這門新的學科,而且對於中國古代音樂學的研究和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我以為,這是2009年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最富有創新意義的一套著作,也是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在2009年度科研上的最大收穫。

科研項目


主持:北京市教委項目:“傳統文化與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研究”(1997年—1999年,已經結項)。已結項。
主持: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21世紀初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計劃”項目“傳統文化教學價值評判體系重建與21世紀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2000—2002)。已結項。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2000—2002)。編號:00CZW003。已結項。
主持:北京市“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委重點項目:“《樂府詩集》研究”(2003—2005)。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2003—2005)。編號:03BZW032。已結項。
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三百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1998—2001年)子課題“唐代歌詩研究”負責人。已結項。
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詩歌通史”子課題“隋唐五代詩歌史”(2004—2006)。編號:04AZW001。
主持:北京市“十一五”規劃項目和市教委重點項目“樂府詩構成要素研究”(2007—2009)。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樂府詩斷代研究”(2008—2010)。

學術會議


2003年8月參加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和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中古文學(漢—唐)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論韓柳古文運動對前代文章的取捨》。
2004年5月參加由陝西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題目是《論唐代舊題樂府的入樂問題》。
2004年10月參加由廣島大學文學部主辦的中國中世文學研討會,提交論文題目是《論永明體的產生與音樂的關係》。
2004年11月在廣州參加由華南師範大學主辦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文學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論初唐浮靡詩風與近體詩律的關係》。
2006年8月主辦中國唐代文學第十三屆文學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杜甫沉鬱頓挫風格再探討》。
2006年10月赴香港浸會大學城市大學香港中央圖書館進行學術交流。
2008年1月應邀赴台灣大學及台灣逢甲大學進行學術講座。
2008年參加“中華吟詩調”學術研討會。
2009年2月到台灣逢甲大學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訪學,並擔任客座教授。
2010年7月參加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國古代詩學與詩歌史學術研討會”。
2010年9月參加由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漢學研究所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日本文學、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多元視野下的中國文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題目為《“綺靡”解》。
2010年10月參加“唐代文學第十五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了題為《二十世紀唐詩研究的反思》論文。
2011年7月參加由西安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二屆漢唐音樂史國際研討會”,發表了論文《論王維樂府詩》。
2011年8月主持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樂府歌詩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8月主持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討會”。
2011年11月參加第五屆中國韻文學暨海南詩詞文化國際研討會,並提交會議論文《樂府相關概念辨析》。

獲獎情況


1.《中國詩歌通史·;唐五代卷》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5年;
2.《中國詩歌通史·;唐五代卷》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特等獎,2014年;
3.《中國詩歌通史·;唐五代卷》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和首屆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2013年;
4.參與撰寫的《中國詩歌史通論》入選國家社科成果文庫,2013年;
吳相洲
吳相洲
5.指導的博士研究生王淑梅畢業論文《魏晉樂府詩研究》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9年;
6.《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2008年9月。
7.《中國古代歌詩研究》(排名第二),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2006年9月。
8.專著《傳統的批判》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9月。
9.《面向21世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方案》(排名第三),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2001年9月,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12月。
10.《中唐詩文新變》,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1998年12月。

主要榮譽


2013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2012年入選北京市長城學者支持計劃;
吳相洲
吳相洲
2006年入選北京市屬市管高校人才強教計劃拔尖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著作

1.《中國人的性格》,譯著,延邊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2.《禪詩今譯百首》,(與王志遠合著)台灣佛光出版社,1996年4月版。
3.《中唐詩文新變》,台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版,學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歷代詞人品鑒辭典》(實為詞論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指月錄》,台灣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版。
6.《中華史詩詠史詩本事》(參編,負責元代部分,於植元等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月版。
7.《傳統的批判》,華文出版社,2000年1月版。
8.《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版。
9.《唐宋詞誦讀》,語文出版社,2000年7月版。
10.《武帝與強漢風采》,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1.《玄宗與盛唐氣象》(筆名:王萍洲),大象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2.《大學語文》,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2002年9月第2版,2005年1月第3版,2006年1月第4版。
13.《〈資治通鑒〉精華解讀》,中華書局,2001年版。
14.《高校統戰工作》,主編,華文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5.《大學語文應試模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2005年2月版。
16.《唐詩十三論》,學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7.《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8.《高適岑參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8月版。
19.《中國古代歌詩研究》(排名第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版。
20.《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1.《樂府學》1-6輯,主編,學苑出版社,2006年至2010年。
22.《<樂府詩集>分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論文

《豪放與浪漫主義精神——兼論宋詞中的放風格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物是人非事事休”——中國古代抒情模式之一》,《廣西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
《建國以來豪放詞研究述評》,《大連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也談辛棄疾的以文為詞》,《煙台師院學報》,1988年第3期。
《從當代科學美學看詞話的價值》,《廣西師院學報》1991年第3期。
《論漢武帝時期士的精神風貌》,《漢中師院學報》1992年第4期。
《歐陽修對豪放詞的開拓之功》,《錦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庾信杜甫老成境界之比較》,《內蒙古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6期轉載。
《論元結詩的特點及影響——兼論〈篋中集〉諸家的詩》,《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4年第4期,《北方民族文化遺產研究論文集》,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指月錄〉綜述》,《人海燈》復刊號,1994年7月。
《一個五四作家的古典文學研究——讀〈靜農論文集〉》,《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從系統論看盛唐之音》,《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韓愈白居易思想比較論綱》,《齊魯學刊》1995年第4期。
《論中唐詩文演變特徵及其原因》,《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6期。
《文以明道與中唐文的新變》,《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一部“活”文學史——讀林庚先生〈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中華讀書報》1996年1月31日。
《朱德的人生境界》,《光明日報》,1996年11月24日。
《論盛唐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對盛唐詩風的決定作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論唐肅宗黜華用實主張對詩風新變的影響》,《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評介》,《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論盛中詩人構思方式的轉變對詩風新變的影響》,《首都師大學報》199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9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唐代文學研究年鑒》轉載。
《從傳統看職業道德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筆談》,《首都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初盛唐詩歌的“歷史—文化”研究》,《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
《對傳統認識的誤區》,載《文化反思與文化建設》,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8年7月版。
《陳思情采源於騷——論曹植在實現漢樂府向文人五言詩轉化過程中對屈賦的繼承》,《首都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轉載。
《二十世紀詞學研究述評》,《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論中唐前期兩派風雅觀》,《文藝研究》1999年增刊。
《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利用傳統資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年第4期。
《引起學術界關注的文學主題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8期轉載。
《論初唐近體詩律的形成與詩歌入樂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2期摘要。
《從岑參在封常清幕府的處境、職責看其詩歌戰報式的特點》,《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2期。收入《國際交流日本學研究》,アルク株式會社2000年7月初版。
《岑參西域四首戰事詩解讀》,中華書局,《文史》總第51輯,2000年第2輯。
《讀王叔磐先生〈元代蒙古族漢文詞選〉》,《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年第6期。同年《中華讀書報》有刊載。
《“文藝明道”的內含與形成過程再探討》,《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古代詩歌如何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光明日報》,2000年11月30日。人大複印資料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3期轉載。
《古代文學怎樣才能進入現代人的生活》,《河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論王維的歌詩創作》,《王維研究》第3輯,陝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的不同文化解讀》(排名第二),《漳州師院學報》,2002年第1期。
《略說杜甫的“小臣議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論永明體的出現與音樂之關係》,《中國詩歌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2002年6月版。
《論永明體的產生與音樂之關係》,《文藝研究》,200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11期轉載。
《略談唐代舊題樂府的入樂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轉載。
《論元白新樂府的創作與歌詩傳唱的關係》,《中國詩歌研究》,第2輯,中華書局,2003年8月版。
《王維歌詩的認定》,《王維研究》第4輯,遼海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王維詩歌的重新解讀——讀王志清〈縱橫論王維〉》,《王維研究》第4輯,遼海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論唐代舊題樂府的入樂問題》,《國學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三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0月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論點摘要。
《注意建構中國文學研究的認證體系》,《人民政協報》,2005年1月24日“學術家園”第2版。
《永明體的產生與佛經轉讀關係研究》,《文藝研究》,2005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6期轉載。
《關於構建樂府學的思考》,《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4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6期轉載。
《永明體始於詩樂分離說再分析》,《文學遺產》,2006年第5期。
《提高文學描述的清晰度已成為唐代文學研究者的努力方向》,《人民政協報》,2006年8月28日“學術家園”第1版。

人物評價


吳相洲教授的逝世,是廣州大學及人文學院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古代文學研究界的重大損失。(廣州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