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派的結果 展開

海派

海派

海派代表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對中國近代的文化與風氣有很大的影響與領頭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中國的文化。

海派有多種含義,第一種指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至廿世紀初期時,活躍於上海地區的一群畫家,所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第二種指以上海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風格,第三種指主要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文學流派,第四種指那些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

基本介紹


海派(上海話拼音:hepa,發音:[hē̞pʼä́])代表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對中國近代的文化與風氣有很大的影響與領頭作用。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中國的文化。
“海派”一詞之出典依然待考,一般認為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后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因從正統文化來看,上海的繁華只是離經叛道,左宗棠便稱“海上”為“江浙無賴文人之末路”。海上畫派之名因此得來。其名聲最卓著者為“四任”,以善花鳥、人物、肖像、山水的任熊為首,包括任薰任伯年任預。此外還有趙之謙、吳昌碩虛谷等知名畫家。隨後又有海派京劇的崛起。海上文壇的興起又將海派文化推上新高峰。據統計,從1902年到1916年的十五年中,中國新創文學期刊達57種;其中29種以小說命名,上海獨佔其中22種。而當時的北京一家小說雜誌都沒有。
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在全中國興起,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發展,其早期骨幹胡適、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雖在北大成軍,但其文化能量莫不起源於上海。京滬兩地在新文化運動的頭十年大致平分秋色。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會,以北大教授為核心形成另外兩個著名文學社團。1924年11月創刊的《語絲》,以魯迅為主將,集合了周作人顧頡剛、錢玄同、劉半農等。另一派是以英美派為代表的胡適集團,由徐志摩、蔣延黻、梁實秋等創辦的《現代評論》以自由主義為標榜。林語堂是一個例外,他沒有參加《現代評論》,而加入了《語絲》。後來《現代評論》的骨幹又組織了新月派。1926年張作霖入京,實行文化高壓,大學教授紛紛南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的大本營。隨後伴隨著“左聯”以及“孤島文學”的興起,上海文學界出現了持續繁榮。
上海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西方歐美地區的各國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屬於上海的獨特文化。海派文化對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49年以前,上海甚至是遠東地區的文化藝術中心。1949年以後,由於諸多原因,上海的文藝時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國大陸地區的文藝中心。
如今,作為中國大陸的時尚前沿,上海市政府每年都會舉辦繁多的文化、藝術活動。同時,民間的文化交流也不斷地興隆,國際、國內的交流、訪問演出不斷,是許多國際、國內知名演出團體和文化機構登陸中國的首選地點。

名詞解析


文學中的海派是指區分於鴛鴦蝴蝶派的擁有“現代質”的海派,是指站在現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化的立場上來打量上海,用現代上海人的口氣講述上海故事的文學流派。

作家

海派 小說作家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組成:
一是從五四文學分離出來走向都市大眾讀者的張資平葉靈鳳、曾今可、曾虛白、章克標、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30年代在上海都市讀者群中風靡一時的新感覺派小說家穆時英、劉吶鷗、施蟄存、黑嬰、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謂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40年代湧現的後期海派作家張愛玲、蘇青、徐訐、予且、無名氏等人。

初期特點

第一,世俗化、商品化傾向。初期海派小說注重商業化,以賺錢為目的。他們往往以迎合市民的口味而拉開與反映現實生活的主流文學的距離,單純描寫市民的衣食住行,平庸世俗。
第二,情愛小說成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創作傾向。海派作家的性愛小說,有反映現代青年婚戀的一面,表現他們對愛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但他們更多的情愛小說格調不高,往往在他們所追求的愛情幸福之中,夾雜著舊的貞操觀念及卑瑣的佔有慾等陳腐意識,有時甚至粗製濫造,低級庸俗。
第三,注重小說形式的創新。初期海派作家能夠熟練地運用曉暢流利說我白話語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寫,有的還嘗試運用心理分析手法,變敘事切入的角度,這都表現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鋒性。
代表作品
張資平:《飛絮》、《苔莉》
葉靈鳳:《姊嫁之夜》、《女媧氏的遺孽》、《摩伽的試探》、《明王》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
施蟄存:《上元燈》、《鳩摩羅什》、《將軍底頭》
穆時英:《白金的女體塑像》、《公墓》
張愛玲:《傾城之戀》、《金鎖記》

評說

海派本是貶抑之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拍”相結合;魯迅則指出:“要而言之,不過京派是官的幫閑,海派則是商的幫忙而已。”
文學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學之說,但文學史上並不存在一個標舉“海派”旗幟的創作團體。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禮拜六派”,也有後期創造社的某些成員(“革命羅曼蒂克”)、“現代派”和“唯美派”,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予且等人。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為主要代表的“新感覺派”,他們熱衷於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於表現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了流派的特徵。

概述

“海上畫派”的簡稱。中國畫流派之一。形成於近代,即清末上海闢為商埠以後,一些文人墨客從各地流寓於上海,以賣畫為生,日久,遂成繪畫活動中心。
海派
海派

表演流派


代表名家

“老牌滑稽”王無能(1892—1933,江蘇)、“社會滑稽”江笑笑(1900—1947,浙江杭州)、
“潮流滑稽”劉春山(1902—1942,上海市)、“叫花滑稽”易方朔(1891—1960浙江紹興)、
“摩登滑稽”程笑亭(1908—1961,上海市)、“冷麵滑稽”程笑飛(1918一1971,上海市)、
“方言滑稽”包一飛(1911一1991,浙江紹興)、“元老滑稽”張樵儂(1910—1998,上海市)、
“文化滑稽”姚慕雙(1918—2004,上海市)、“文明滑稽”周柏春(1922—2008,上海市)、
“精神滑稽”唐笑飛(1913一1961,浙江嘉興)、“快口滑稽”袁一靈(1917一1992,上海市)、
“神童滑稽”笑嘻嘻(1919—2006,江蘇吳縣)、“馬甲滑稽”文彬彬(1915—1972,江蘇南京)、
“馬褂滑稽”范哈哈(1907—1987浙江杭州)、“時尚滑稽”龔一飛(1929—2003,上海市)、
“唱功滑稽”田麗麗(1921—1966,江蘇鎮江)、“麒派滑稽”楊笑峰(1918一1994,江蘇常州)、
“社會滑稽”楊華生(1918—2012,浙江紹興)、“戲迷滑稽”筱咪咪(1914,江蘇無錫)、
吳媚媚(1918—2012,江蘇南京)、綠楊(1922,浙江鎮海)、嫩娘(1926,上海市)、
林燕玉(1930—2000,上海市)、“戲迷滑稽”劉俠聲(1915—1978,江蘇江都)、
”戲迷滑稽“徐雙飛(1930,上海市)、“潮流滑稽”小劉春山(1926,上海市)
“社會滑稽”王汝剛(1952,上海市)、錢程(1962,上海市)、
”社會滑稽“毛猛達(1956,上海市)、“冷麵滑稽”陳國慶(1953,上海市)、
”文化滑稽“姚祺兒(1949,上海市)、“呆派滑稽”龔仁龍(1951,上海市)、
沈榮海(1954,上海市)、秦雷(1963,上海市)、“快口滑稽”徐世利(1949,上海市)、周立波(1967,上海市)、胡晴雲(1964,上海市)、“唱功滑稽”顧竹君(1961,上海市)等。

清口

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周立波所創立,是從上海本幫的(小熱昏)、單口滑稽精華。清口就是一個人在台上表演,說的全是社會熱點、焦點,加上演員自己的演繹,傳達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