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暘谷的結果 展開
暘谷
暘谷
王叔杲(1517—1601),熱心公益,造福梓里。字陽德,號暘谷。永嘉場二都英橋里(今龍灣區永昌堡)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為防禦倭患,帶頭集資七千餘金,率鄉人興築永昌堡,成羅東一方保障,為東南抗倭國防線上少有的民辦城堡。嘉靖四十一年中進士,歷任常州府靖江縣令、常熟知縣、大名府知府、蘇松常鎮四郡兵備副使、右參政。為官15載,政績卓著,60歲辭官離開三吳,地人建生祠紀念他。熱心家鄉文化事業,資助修葺江心嶼、仙岩寺、鎮寧樓、東甌王廟等勝跡。著有《三吳水利考》、《玉介園存稿》。《溫州文獻叢書》刊有《王叔杲集》。
yáng gǔ
①古書上、傳說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湯谷”。古人傳說太陽早晨從東方的“暘谷”出發,晚上落入西方的“禺谷”。一天之內,從東端,中經天穹,進入西極,有幾十萬里路程。暘,日出。據《列子·湯問》:“夸父不自量,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夸父渴死之地應為隅谷。隅谷,日落之地。
②原名徐揚,內蒙古呼市人。中共黨員。198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系。1969年參加工作,歷任呼市閥門廠車工,山丹文學月刊社主編,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二級。呼和浩特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短篇小說集《陽春三月》、《隕落的愛》,中篇小說集《徐揚中篇小說》,評論集《美的話語尋覓》(合作)等。
隅谷yú gǔ
即虞淵。古代神話傳說中日沒處。《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張湛註:“隅谷,虞淵也,日所入。”參見“虞淵”。
暘谷,古地名,被認為太陽出來之處,有“日出暘谷天下明”之說。暘谷也作湯谷。屈原的《楚辭·天問》云:“出自湯谷,次於濛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上文註釋說:“日出於東方湯谷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蒙水即今日的眉江,而湯谷(暘谷)在哪裡,是少為人知的。暘谷最早見於《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是說嵎夷那裡有暘谷。《尚書·禹貢》以為嵎夷在青州。許慎的《說文解字》“嵎”作“堣”,並說嵎夷在冀州。同是《說文解字》又引桂馥語:《後漢書》認為嵎夷是在樂浪、三韓之地,今之朝鮮。查《後漢書·東夷列傳》關於嵎夷和暘谷之說,幾乎完全照抄《尚書·堯典》,“宅是嵎夷,曰乃暘谷”,就算是新的見解了,從中實在看不出嵎夷和暘谷是在朝鮮。《後漢書》中所說的東夷,是指當時的東方或說中原之東的各部落和少數民族,其中涉及了淮北一帶、遼東半島、日本列島等處,毫無根據地把嵎夷定在朝鮮半島實屬附會。《中華大字典》中暘谷條下詮註:嵎夷,海嵎之地名。青州東極,現在的膠東半島東端,正是三面環海的海嵎之地。《齊乘》以為嵎夷在寧海州,即今之牟平、文登一帶。文登古屬寧海州所轄。《文登縣誌》載:“唐虞文登為嵎夷。”文登還有暘谷這個古老的地名。《文登縣誌》還登載:“暘谷在縣西六十里,堯命羲仲賓日處。”堪稱膠東半島屋脊的泰礴頂,是昆嵛山主峰,界於文登、牟平之間。泰礴頂之東有風景幽靜、土肥水美、背風向陽、氣候宜人的山谷,名暘谷。坐落於此谷的村莊得名暘里。這裡是古交通要道,因而設驛站、店鋪,所以又稱暘里店。在其西面觀日出,太陽正是在此處出現。由於古人知識的局限,因而認為太陽是出自於膠東半島一帶。春秋時的不夜城故址在文登縣東北八十里,今榮成境內。據《齊地記》云:“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萊子立城,以不夜為名。”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巡海上,相傳在不夜城東不遠的成山頭造石橋渡海觀日出,建日主詞。據《郊祀志》載:“齊有八祠,成山為日主。”漢武帝泰始三年至此,設日主壇,作朱雁歌禮日。暘谷、不夜城、成山頭古人皆認為日出處,清雍正以前都是文登轄區,秦皇、漢武也到此朝日,正好說明暘谷是在文登。暘谷即湯谷,都是日出處,是一個地方。“暘”從日,“湯”從水,這是兩個意思根本不相同的兩個字。暘谷因“日出於谷天下明,故稱暘谷”,“湯”古之字書詮釋為熱水。暘谷為什麼又作湯谷呢?暘谷,古之為文登八景之一,又稱“靈水長春”,我們可從清雍正年間文登縣令王一夔的《靈水長春》詩中得到啟發。其詩云:脈脈源通何處邊,丹成勾漏豈知年。溫生暘谷雲如沸,氣泄清流火似燃。白石日曛山徑暖,蒼苔風透水波煙。四時遞見寒暄易,長布春和是此泉。此詩是對暘谷作湯谷最好的註釋。暘谷所以四時溫暖如春,因有“長布春和”的溫泉。其溫泉水“氣泄清流”而“溫生暘谷”。溫泉俗稱“湯”,暘谷中有“湯”,因此也稱湯谷。由上可證,暘谷這個古地名,即文登之暘谷,是無可置疑的。
福建省仙游縣也有個暘谷村。
暘谷,其實早就演變成了陽谷。
源於中華文化的祖地窮桑
陽谷名的由來,是中華文明源頭古國窮桑的東夷地“暘谷”演變而來的,陽谷的谷字,既是河谷之谷又是五穀之谷,河台地叫眉田又曰谷,谷地作物謂谷,谷是谷的宗源本字。暘谷,窮桑國的日出之地,文化傳承至谷國又演變傳承至陽谷。暘暘各本作陽,陽是文化演變的暘。
“陽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陽谷是伏羲教民種五穀之地”等傳說詮釋著人文歷史的久遠。伏羲,史家尊崇為人文初祖,早於黃帝時代,是世界人文記憶里最早的智者和部族領袖。相傳伏羲教民種五穀、結漁網、作八卦。“陽谷北境”的伏羲之城,原址在茌平縣南部教場鋪附近“龍山文化”古城址群中的一處,今之陽谷北部的宓城村屬於移接文化,由來已久。
窮桑古國地域基本就是魯西地區,窮桑的文化含義是桑梓國邦,天壤無窮。聊城市大部及魯西地區的龍山等文化遺址,基本屬於窮桑時代以及夏代早期中心都邑的遺存。《帝王世紀》:“黃帝由窮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方國)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謂之窮桑帝”;“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濮陽)”等上古傳說時代的大事記就是發生在這裡。中心都邑就是古阿邑又叫柯邑,今之陽谷縣阿城鎮西北三公里處(地下龍山文化小城),“城中”猶存古阿井一口,是正宗阿膠產地,並且還是古東阿縣城舊址(地上大城)。冠縣的桑阿鎮,起名源於唐代,就是窮桑之阿含義的文化延續。
窮桑地還有桃丘,是人文始祖黃帝真正的故里“壽丘”,壽字由桃演變而來,上古時代桃代表壽,出現壽字后也讀桃音,至今仍有壽字旁的桃音字如濤等。曲阜的壽丘是移接文化,由來已久。
暘谷,陽谷的文化祖地
暘谷,在窮桑都城古阿邑的正東方二十公里處的魚山、陽谷山區域,這裡就是《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之地。魚山,就是嵎夷之嵎的訛傳;夷,平地。暘谷又叫湯(yang)谷,湯湯(shang)之谷,是古阿邑處觀看春分日出之地,日出暘谷天下“明”,就是春分節氣晝夜分明、時間均等。陽谷古八景之首的“谷山春曉”,真實內涵就是春分之曉。魚山上的古祭壇就是上古帝王的祭日場所,也是天壇文化的祖地。“黃帝命羲和占日”;堯帝命羲仲宅嵎夷觀日出定四時、編著黃帝歷等文明首創就誕生在這裡;同樣也是“二十四節氣是在陽谷制訂的”古老傳說的還原地。
暘谷
谷國
明代《陽谷縣誌》序載:“今之邑(縣)古諸侯國也。國必有史,邑可無志乎?(張恂序吳鎧書)”;“谷邑為方圓百里古諸侯國也”。谷國大約始封於夏代,是暘谷和谷文化的主脈,也是陽谷的文化脈源。
谷國舊址就是谷(谷)城,今之平陰縣東阿鎮,在魚山東南七里。谷城東北部有出文石之山曰谷山或者谷城山。陽谷有個古老傳說“王子斗寶”的故事,就是講述的谷國時代的一次“世博會”。
谷國貴族很早就被遷移到了湖北方向,另建谷國,最終於公元前705年(周桓公七年)被楚國吞併,湖北谷城縣的古文化就是谷國溯源。
原始谷國舊址谷城,在春秋時期被齊王封給“天下第一相”管仲為食邑;秦代設置谷城縣;漢代張良的老師黃石公隱居於谷城東北的谷城山,后谷山改為黃山。明朝1375年,為避水患,東阿縣治所又遷原谷城縣城舊址,重新修建,谷城鎮由此改為東阿鎮。
東夷
夏代后羿奪權稱王,封夷國置於今青島北部,形成“東表之地曰嵎夷”的二次東夷概念,以至於東部的原始方國或封國均冠以夷,如萊夷、淮夷等。商周及以後各朝帝王逐漸入主中原,國家疆域不斷擴大,華夏文化廣播外圍荒蠻地區,窮桑中原文化逐步外移。國邦有界,文化無疆,很大程度上是中華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荒蠻,才有了今天中華文化廣闊的覆蓋面。
嵎夷暘谷文化符號第三次定位到了遼西,形成禺銕(鐵)崵谷。再後來的嵎夷暘谷定位到了朝韓地區甚至日本。“日本”的本意就是日出之地,就是中華暘谷文化東推到了極致的緣故,平壤、漢城、東京都屬華夏文化圈。嵎夷暘谷還有日照說、淮北說、天水說等等,原本的窮桑東部的平原地和日出之谷,成了說不清理還亂的“東夷文化”亂象,現在甚至有把涵蓋中國之“中”理念的窮桑地區也裹挾進了所謂的“東夷”範疇里了。其實,東夷只是個泛稱,相當於村莊“家東”平地的意思。周代以後,東夷概念指向了更遠甚至成為了蔑稱,原本的平原之“夷”逐漸被平字替代,如陽平、東平、茌平、博平等等。
陽谷邑
古籍出現“陽谷”二字在《左傳》,記述了幾次諸侯會盟,傳稱陽谷邑。陽谷邑在東平湖東岸,今之東平縣舊縣鄉王古店(陽谷店),考古界定為商周邑城遺址。陽谷屬於谷國範疇,谷國就是谷邑,不排除是谷國的另一個城邑的可能,又因為這裡是在谷城、谷山南部,又有“谷山之陽曰陽谷”的說法。今陽谷城南的“會盟台”,就是陽谷邑春秋時期諸侯會盟之所的文化移接景觀,被錄入陽谷古八景之一:盟台遺響。
人文天下第一山:谷山
谷山,本來是暘谷符號的地標記載叫陽(暘)谷山,由於谷國時代形成谷文化,又在谷城東北定位了個谷城山。谷城山由於黃石公被改為黃山後,谷城東門外的少岱山又被稱之為谷山。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為谷山題寫了第一山碑,是指這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研究分析認為,崇拜谷山應該有多重內涵:
1.敬伏羲。首先應該是對教民種五穀的人文初祖伏羲的敬仰之文化情結,“陽谷北境有宓城伏羲之城”的記載,就是對人文初祖的覲拜;
2.窮桑文化內涵,即“創世在東方”之地標,文明從這裡開始;
3.“黃帝歷”天下先。春分日,日值之而出,觀日出定四時,黃帝歷的始創地。
5.敬管仲。這裡是齊相管仲的采邑,他最著名的政治觀點就是“尊王攘夷”,被史家尊為“春秋第一相”。
6.敬黃石公、張良。這裡是世人緬懷漢朝“首相”張良以及為大漢朝的建立做出特殊貢獻的“仙人”黃石公的紀念地。
第一山碑現存於泰山岱廟。
陽谷置縣、治所遷移、文化移接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陽谷“縣”,縣城在景陽崗西部的張八及疊路橋村附近,志載“水沒城陽谷”。宋開寶六年(公元973),黃水淹沒陽谷縣城,志遷上巡鎮(張秋鎮西城坡);於1006年(宋景德三年)遷孟店,即今陽谷。
陽谷城再遷,仍然傳承著谷文化的主脈並文化移接到新址,所以今天的陽谷窖藏著窮桑谷文化。在今陽谷縣,宓城、無影地、古柳樹的故事、谷山、黃山、王子斗寶的故事即“紫坑窪里七十二眼井”、會盟台、西漢庄、第一山碑等,幾乎移接了所有的遠古文化。
阿井的挖掘人傳說有五個版本:1.炎帝所鑿;2.黃帝作井;3.少昊所掘;4.伯益作井;5.堯帝所掘。陽谷城明代擴為廣12里,成為“三里之城”,這個規格是遠古都城的標準,意指窮桑之都或谷國都邑。紫石街名被神話為“天降紫石”,其實這是晉王嘉《拾遺記·少昊》:“窮桑者,西海之濱,有孤桑之樹,直上千尋,葉紅椹紫,萬歲一實,食之後天而老。”中的紫實,暗喻窮桑文化。古柳樹的神話傳說不為信,或許是魚山之上的柳舒城文化移接,本在阿邑東40里,移至陽谷城東35里。
陽谷傳承著谷文化,從亘古伏羲那裡走來,沒有比谷文化再早的文化了,谷惠人文與天齊。谷山,人文天下第一山,詮釋的是華夏文明的起點,也是光芒四射的漢文化的一盞燈塔。深厚的文化伴隨著陽谷治所的遷移而被世代陽穀人傳承下來,從宋代以來重新塑造的一系列“谷文化景點”上不難看出,古人濃濃的文化情結盡顯其中,且深情、自豪。中華五千年穀文化就這樣被曲線拯救傳承下來,祖馨谷文化在陽谷紮下了根。這就是陽谷,擁有燦爛的、齊天文化內涵的陽谷,文化情結解不開的陽谷,研究中華上古史很值得研讀的陽谷。
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