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乙肝小三陽潛伏期的結果 展開

乙肝小三陽潛伏期

乙肝病毒從感染到病發的時期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的疾病,通常分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等。乙肝在人體內的潛伏期,通常為6周到6個月不等。潛伏期的病人通常無明顯癥狀,不易發現。乙肝的傳播途徑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醫源性傳播及性傳播。

潛伏期


從乙肝病毒入侵人體后,到出現臨床癥狀的時期為乙肝潛伏期。乙肝潛伏期一般為6周-6個月,其間無明顯癥狀,所以不易被人發覺。
乙肝病毒感染人體后,如果身體抵抗力強,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療及時,那麼乙肝病毒會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癒。但一旦乙肝病毒沒能及時清除,乙肝會轉為慢性,病毒會長期攜帶,檢查表現為乙肝表面抗原陽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乙肝病毒攜帶者
乙肝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6周-6個月,平均3個月。潛伏期的長短與受傳染的途徑及感染病毒多少與人體的抵抗力有一定的關係,在大多數情況下,經注射(或輸血)感染的潛伏期較短,平均約65天左右,經體液或口感染的潛伏期較長,平均約98天左右。
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潛伏期
乙肝病毒攜帶者潛伏期可長可短,長者可達數十年。潛伏期的長短取決於患者的遺傳、種族、年齡及感染方式等方面的因素,眾多的遷延性和活動性肝炎,甚至於肝硬化常常由病毒攜帶者發展而來。一般認為,慢性病毒攜帶者的15%-20%可能向顯性肝炎方向演變。因此,病毒攜帶狀態更像是潛伏在人體中的一枚不定時炸彈,可能在一些外因(諸如重度疲勞、酗酒、悲傷等因素)和內因(重疊感染其他病毒、病毒基因變異等因素)作用的條件下,突然發病。因此,把病毒攜帶者視為不穩定的高危人群是恰當的,及時的防範和治療非常重要。

誘發原因


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研究發現沒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越小慢性化的機會越高,主要是因為年齡越小,免疫系統不完善,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較差,是 誘發乙肝的原因。
肝細胞病變取決於細胞免疫答應,臨床表現不同與機體的免疫反應密切相關。若感染乙肝病毒后成為無癥狀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則表明機體處於免疫耐受狀態,不發生免疫應答,繁殖則說明處於不完全免疫耐受,是 誘發乙肝的最主要的 原因

潛伏癥狀


乙肝潛伏期基本沒有什麼癥狀,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細胞內活動,複製繁殖,則可以出現臨床癥狀,常見癥狀有:感覺肝區不適、隱隱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慾減退、感到噁心、厭油、腹瀉。病人有時會有低熱,嚴重的病人可能出現黃疸,這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果延誤治療,少數病人會發展成為重症肝炎,表現為肝功能損害急劇加重,直到衰竭,同時伴有腎功能衰竭等多臟器功能損害,病人會出現持續加重的黃疸,少尿、無尿、腹水、意識模糊、譫妄、昏迷。
當人體感覺似患感冒、疲倦無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厭油、甚至有輕咳、低熱、渾身不適時就應及時觀察尿色。肝炎引起的尿黃早於眼及皮膚髮黃,如尿色變黃,則應立即去醫院化驗肝功及乙肝兩對半
但也有人剛開始表現為腹脹、腹痛或腹瀉,隨之出現噁心、尿黃,這時應及時就診,先排除肝病,特別是無黃疸型乙肝,然後再考慮其它。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常常感覺胃痛、吐酸水或苦水,也要警惕。
因為肝病有時也表現為胃不舒服,易誤診為胃病,所以還應檢查肝功能予以確認。如發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乾舌燥、皮膚痛癢、腹脹、腹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有可能已感染肝炎,應及時就診,儘早治療。

疾病癥狀


1.感冒,食欲不振,全身癥狀: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低熱等癥狀,同時肝炎患者還有尿黃以及皮膚髮黃等明顯癥狀,應該儘快去醫院進行檢查。
2.胃脹、胃痛等:這個時候會出現胃脹,以及吐酸水等,這個時候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胃病,其實這很有可能是肝炎發病的徵兆,同時還可能有渾身無力、腹痛、皮膚瘙癢等,這說明肝病比較癢,必須儘快進行治療。
3.肝區疼痛:肝區發生疼痛的時候,這會說明乙肝病毒正在複製,並且比較活躍,肝區會出現隱隱不適,並且會有厭油、腹瀉等伴發癥狀,嚴重的肝病患者有黃疸、少尿等。

傳染方式


從乙肝病毒入侵人體后,到出現臨床癥狀的時期為乙肝潛伏期。乙肝潛伏期有傳染性,乙肝病毒存在於乙肝患者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經、乳汁及淚液等分泌物中。
乙肝患者的傳染期比較複雜,很難說出一個確切的日期,一個人如果經注射發生乙肝病毒感染以後,在12天到24周內均有可能在血液中檢查出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可見乙肝在發病前幾周就有了傳染性。
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都可以認為有傳染性。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會沿著“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應採取治療措施,並定期檢查身體。
乙肝潛伏期會傳染嗎?這是關鍵時刻,很多乙肝家人在莫名奇妙被感染之後就尤為恐懼,認為乙肝病毒是無孔不入。這一度引發人們談乙肝色變,事實上是如此呢還是另有說法呢?
乙肝潛伏期就是指從乙肝病毒入侵人體以後到乙肝癥狀出現這一時期,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后並不會馬上發病,都會有一定的潛伏期,在潛伏期內感染者沒有癥狀表現,不易被發覺。乙肝潛伏期時間或長或短,很多人都以為乙肝潛伏期不會傳染.
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后都有一個潛伏期,而乙肝潛伏期的長短主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感染方式等來決定。但是乙肝潛伏期也會進行乙肝傳播,也是會傳染的。其實只要體內已含有乙肝病毒,不管有沒有癥狀表現,都是會傳染的,只是傳染強弱不同而已。一般來講,潛伏期的乙肝傳染性很弱,生活接觸傳染可能性不大,乙肝潛伏期的傳染大多存在於血液、母嬰和性生活傳播,尤其是母嬰,因此我們建議女性懷孕前,一定要做好全面檢查工作。

傳播途徑


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母嬰傳播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母親是家庭聚集的主體,我國約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嬰傳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嬰幼兒時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乙肝患者什麼有傳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體液具有傳染性,體液的具體包括精液,陰道的液體,乳汁,血液,淋巴液,腦脊髓的液體,肺腔的液體,腹膜的液體,關節的液體,羊水,等等。這些都屬於人體的體液,只要體液就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傳染性。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淚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與外界相連,儲存的體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觸,所以這些液體一般不稱為體液,而稱為外界溶液。母嬰傳播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垂直傳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傳播。大家一直認為母嬰傳播就是垂直傳播,其實不然。在宮內傳播引起的只佔10%,懷孕期間在子宮內在胎兒期間被傳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圍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觸水平傳播。作為一個大三陽母親,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達到90%—95%,E抗原陰性的乙肝母親生下的孩子感染幾率要比E抗原陽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二、醫源性傳染在醫院的檢查治療過程因使用未經嚴格消毒而又反覆使用被HBV污染的醫療器械引起感染的,這個叫醫源性傳播,包括手術、牙科器械、采血針、針灸針和內鏡等。三、輸血傳播輸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製品后,可引起輸血后乙型肝炎的發生。四、密切生活接觸傳播包括一起生活當中只要皮膚黏膜有受到損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膚黏膜受到損害之後乙肝患者的體液再落到你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鬚刀、牙刷等引起HBV傳播,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觸,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陰道分泌物等通過黏膜或皮膚微小的擦傷裂口進入易感者的機體造成乙肝病毒感染。五、性傳播對於乙肝患者是可以通過性傳染的,性傳播也是屬於體液傳播的一種。另外接吻也能傳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損了也有這種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間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種乙肝疫苗,獲得抗體;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好各項預防措施。蚊蟲叮咬不被確認為傳染途徑。到了傳染病醫院看著患者,被蚊子叮了一下就恐懼得不得了,沒有必要。

父嬰傳播

乙肝會發生家族聚集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很多家庭中,因為母親或父親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除了乙肝的母嬰傳播外,人們還發現患有乙肝的父親也會將病毒傳染給孩子,因此,小編在這裡提出了乙肝的父嬰傳播的問題。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嬰傳播主要是圍生期將病毒傳染給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嬰傳播也可稱為母嬰垂直傳播。但是乙肝的父嬰傳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於孩子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過生活中的密切接觸,感染乙肝病毒,這種感染方式,我們稱之為水平傳播。父嬰生活中密切接觸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兩個必要條件:1、孩子的機體免疫系統不健全,或孩子繼承了他們對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觸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膚粘膜的損傷給乙肝病毒的傳染帶來機會。而這種生活密切接觸的感染主要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免疫系統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預防乙肝


(一)乙型肝炎疫苗預防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預防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國衛生部於1992年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和高危人群 (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發生外傷者、HBsAg 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性同性戀或有多個性伴侶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乙
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共3 針,按照0、1、6 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 針疫苗后,間隔1 及6 個月注射
第2 及第3 針疫苗。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內接種。接種部位新生兒為大腿前部外側肌肉內,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內注射。單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87.8% (Ⅱ-3)。
對HBsAg 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后24 h 內儘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最好在出生后12 h 內,劑量應≥100 IU ,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μg 重組酵母或20μg 中國倉鼠卵母細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10, 26, 27] (Ⅱ-3)。也可在出生后12 h 內先注射1 針HBIG,1 個月後再注射第2 針HBIG,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 μg 重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間隔1 和6 個月分別接種第2 和第3 針乙型肝炎疫苗 (各10 μg 重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 。後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護率高於前者。新生兒在出生12 h 內注射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 陽性母親的哺乳 (III)。
對HBsAg 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μg 重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μg 重組酵母或1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對成人建議接種20μg 重組酵母或20μg CHO 乙型肝炎疫苗。對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者,應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和針次;對3 針免疫程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3 針,並於第2次接種3 針乙型肝炎疫苗后1~2 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進行抗-HBs 監測或加強免疫。但對高危人群可進行抗-HBs 監測,如抗-HBs< 10 mIU/ml ,可給予加
強免疫 (Ⅲ)。
(二) 傳播途徑預防
大力推廣安全注射 (包括針刺的針具),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按照醫院感染管理中標準預防的原則,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服務行業中的理髮、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
不共用剃鬚刀和牙具等用品。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 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性交時應用安全套。對HBsAg 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並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於母血的機會。
(三)意外暴露HBV 后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1.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抗-HBs、ALT 等,並在3 和6 個月內複查。
2.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 ,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型肝炎疫苗 (20μg),於1 和
6 個月後分別接種第2 和第3 針乙型肝炎疫苗 (各20μg)。
(四) 對患者和攜帶者的管理
各級醫務人員診斷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時,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時向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DC) 報告,並應註明是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建議對患者的家庭成員及其他密切接觸者進行血清HBsAg、抗-HBc 和抗-HBs 檢測,並對其中的易感者 (該3 種標誌物均陰性者)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對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根據其病情確定是否住院或在家治療。患者用過的醫療器械及用具 (如采血針、針灸針、手術器械、划痕針、探針、各種內鏡及口腔科鑽頭等) 應嚴格消毒,尤其應加強對帶血污染物的消毒處理。
對慢性HBV 攜帶者及HBsAg 攜帶者 (見本《指南》“五、臨床診斷”),除不能獻血和國家法律規定不能從事的特殊職業 (如服兵役等) 外,可照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但要加強隨訪。
乙型肝炎患者和攜帶者的傳染性高低,主要取決於血液中HBV DNA 水平,而與血清ALT 、AST膽紅素水平無關。對乙型肝炎患者和攜帶者的隨訪見本《指南》“二十一、患者的隨訪”。

檢查方法


乙肝病毒潛伏期一般來說是6周---6個月,從感染到血中出現HBsAg的時間間隔,與接種和感染的途徑及其數量有關。如數量大,則時間間隔短,約3周。如輸入HBsAg陽性的血液,在輸血后2周可檢測出HBsAg。用放射免疫法檢測,可在接種后6天檢測HBsAg。如數量小,則間隔時間長,可達4個月,甚至在6個月以上,在HBsAg出現后7周出現肝炎癥狀和肝功能異常,此時常常接近HBsAg滴度達高峰時間。有人認為癥狀和肝功能異常出現的早遲和感染途徑有關,經血感染65天,經口感染者98天在血液中出現HBsAg。
乙肝病毒感染后不一定會有癥狀顯示,如在自限性感染時,大多數病人的HBsAg在血中持續時間為6周:最長達20周。一般在肝炎癥狀出現后4周內大多消失。通常在患者血清轉氨酶達高峰后12周消失,如超過6個月仍不消失,患者可能變為慢性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無癥狀攜帶者的HBsAg持續存在血中可達數年、數十年,甚至終生。雖然無癥狀和體征,肝功也大多正常,但肝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飲食禁忌


乙肝患者飲食應該 忌辛辣食物,因為辛辣食品會引起患者的消化道功能障礙使得患者消化功能減弱。
煙也是乙肝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戒掉的,因為煙草中煙油多種的有毒物質,會造成肝臟功能損傷,對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不利。
酒是乙肝患者生活中必須要戒的,因為酒精大部分是通過肝臟進行代謝,會對肝細胞造成損害引起肝細胞的壞死,因此肝病患者應該不飲酒,即使是少量飲酒也會造成肝病的反覆發作。
不吃 加工食品,乙肝患者之所以忌食加工食品是因為這些食品中加入的防腐劑對肝臟都是害的,不利於病情的恢復。
乙肝患者應忌 食用抗生素和激素,因為是葯三分毒,藥物對肝臟是有損害的,乙肝患者應該在醫生的知道下合理用藥。
乙肝患者應該 避免亂用補品,因為對於肝病患者來說合理的飲食對病情時有幫助的,而亂用補品,造成滋補不當,就會導致肝臟功能失調,對身體恢復不利。
乙肝患者飲食禁忌之七忌 過多的使用高蛋白飲食和高銅飲食,這主要是因為多吃這些食物就會使本身消化功能不完善的乙肝患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脹等癥狀。

其他相關


各種病毒性肝炎潛伏期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的潛伏期為15-45日,平均30日。
②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的潛伏期為6周到6個月,一般為3個月左右。
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型肝炎)在輸血后潛伏期平均為7.8周(5—12周),最長可達30周,最短2周左右(見於血友病患者)。
④丁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丁型肝炎)的確切潛伏期尚不清楚。有人用丁肝病毒陽性血液輸給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后14日即出現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和類似乙肝的臨床表現。
戊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戊型肝炎)的潛伏朗一般為40日(10-60日),較乙型和丙型肝炎為短,但較甲型肝炎稍長。
⑥庚型病毒性肝炎(簡稱庚型肝炎)的潛伏期尚無公認的資料,有人認為輸血后庚型肝炎的潛伏期平均為6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