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陽浮證是指真陰不足,不能制陽,導致陽氣浮越於上的病機。
陰虛陽浮證
陰虛陽浮證病因
病理學術語。指真陰不足,不能制陽,導致陽氣浮越於上的病機。症見頭目眩暈,面色潮紅,唇若塗丹,
目赤耳鳴,
喉痛咽干,
牙痛等,治宜
滋陰降火。鑒別虛陽浮越證與
陰虛陽亢證為臨床上兩較常見而又容易混淆的證型。正確認識兩證的病理本質,對臨床準確地
辨證論治至關重要。
陽浮與陽亢的本質差異辨證要素,簡稱“證素”。證素是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臨床信息)的辨識,而對病變的位置與性質等本質所作的判斷。證素是辨證的基本診斷單元,臨床所作的具體證名診斷都是由證素相互組合而構成的。陰虛陽亢證是由證素陰虛、陽亢組成的;虛陽浮越證是由證素陽虛、陽浮組成的,二者有本質的不同。虛陽浮越證的本質虛陽浮越證,是指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所表現的虛弱證候。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故可表現為自覺發熱,欲脫衣揭被,面色浮紅如妝,躁擾不寧,
口渴咽痛,頭部汗出,脈浮大或數等頗似陽熱的證候表現。但因其本質為陽氣虛衰,陽虛生寒,肢體失其溫煦,水液不得輸布,氣化失常,故觸之胸腹必然不灼熱,且下肢厥冷,渴不多飲或欲飲熱,咽部不紅腫,面色亦非滿面通紅,並見疲乏無力,小便清長,或尿少而浮腫,大便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脈按之無力,
舌淡,苔白等里虛寒的證候,可知其所現
“熱”症為假象。陰寒內盛,逼迫已虛之陽氣在外遊盪——浮遊於上、格拒於外,故稱虛陽浮越,其病機是陰盛而
格陽。
陽虛陰盛為真寒,所顯“熱”症為假象。下真寒而陽浮於上,因而
張仲景稱其為“
戴陽”,日:“下利脈沉而遲,面色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下虛就是陽氣虛衰於下。陽浮是
陽虛較為獨特的表現形式,應注意與陽亢、火旺相區別。寒熱真假,歷來被視為辨證的難點。若能從本質上進行理解,全面收集癥狀進行分析,辨證並不困難,而身涼
肢厥,小便清長,是辨證的關鍵。陰虛陽亢證的本質真寒假熱一虛陽浮越證,本質上是陽氣虛衰,屬於
虛寒證。可是也有把
陰虛陽亢叫作陽氣浮越的,如“陰虛陽浮真陰不足,津血虧損而致
陽氣浮越於上的病理。證見頭目眩暈、面色潮紅、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陰液虧損,不能制陽,上面有熱,而形成陰虧於下,陽亢於上或火旺於上,出現
唇紅、顴紅、咽干、心煩、
頭暈頭痛、牙痛、
咽喉痛、舌紅嫩小、
脈細數等陰虛陽亢、
陰虛火旺的證候。陰虛陽亢、火旺是虛火,如同燈中油少,而燈火尚旺,將其稱作陽氣浮越或陰虛陽浮,並非絕對不可。然而,虛陽浮越、陰虛陽亢,雖都是以虛為主,但前者為陽虛,後者為
陰虛,病理本質有別。雖然不少癥狀都表現為是上部的
熱症,但一為假、一為真,一日“浮”、一日“亢(旺)”,機理並不相同。下部的癥狀則完全對立,前者為肢厥、尿清長、大便稀溏,證屬陽虛;後者為
手足心熱、尿短黃、
大便乾結,證屬陰虛。
面色潮紅,唇若塗丹,目赤耳鳴,喉痛咽干,牙痛等,治宜滋陰降火。
鑒別
虛陽浮越證與陰虛陽亢證為臨床上兩較常見而又容易混淆的證型。正確認識兩證的病理本質,對臨床準確地辨證論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