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為存世孤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經該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的專家考證,《補遺雷公炮製便覽》原有十四卷總目一卷,其繪成年代比現在享譽世界的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金陵初刊本(1593)還要早2年。全書分作金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十部,共載葯957種。1128幅精美的彩色葯圖和其中罕見的219幅炮製圖,為中國古本草(尤其是炮製工藝及設備)的研究,乃至古代美術研究,增添了大量絢麗而極具學術價值的新材料,它的浮現令本草界為之震驚,乃我國國內現存古代彩繪本草中最為完整的一部傳世典籍。

主要版本


1.明萬曆19年辛卯(1591)彩繪稿本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存十三卷)。
2.200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據明萬曆19年彩繪稿本模擬影印本。

內容簡介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全書有正文十四卷,總目一卷,書中沒有留下編繪者的名字,從書的形制、版式、用紙等考察,系出自明內府,由明宮廷畫師工筆精寫彩繪而成。根據此書手繪牌記的記載,成書於明萬曆辛卯春(1591年)。十四卷內容分作十部,分別為金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其中卷十二果部佚失不傳,現存13卷實有完整葯條906種。書中各葯多配有1-3幅彩色藥物形態圖、藥物採集圖和炮製圖,計達1128幅之多。原書1600餘頁除去目錄,幾乎每頁都帶圖。這些圖繪製得非常精美,尤為稱奇的是,圖的色彩歷經400餘年居然仍艷麗如新,彌足珍貴。

書名釋義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書名中的“雷公”,世有二說,一為上古醫藥家,傳說中的黃帝侍臣。《黃帝內經·素問》有黃帝與雷公論醫道的記載。二是南北朝劉宋雷敩,擅長藥物炮製技術,撰有我國第一部中藥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後人多有將兩人混為一談的。本書對雷公的解釋就是這樣,而且畫的也是上古雷公的故事,用的卻是後世雷敩的文。

流傳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此書在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各家公私目錄中均未見記載。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在對國內圖書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編成,也沒有收錄此書。如此一部頗具篇幅的本草和炮製著作,淹沒世間400餘年而未為人知,實屬罕見。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此書繕寫工整,繪製精美,一千餘幅圖的大書,要大量傳抄幾乎不可能,而明萬曆年間的套版印刷才剛起步,還遠不足以表現如此豐富的精美彩圖,當時的生產力限制了此書在更大範圍的傳播,幾百年後尚有此孤本傳世實屬萬幸。二是由於是宮廷畫師所為,其一開始就可能定位為陽春白雪式的宮廷收藏,隨著改朝換代而深藏宮內無人知曉。但也許正因此,才規避劫難,得以倖存(卷十二在“文革”中散失,並遭水浸,幸損失有限)。依此推想,此書很有可能是清末從宮中散出。從書中的藏印看,曾遭挖改,現有藏印表明曾為近人王聘賢(1895——1964)收藏。王是貴陽中醫學院教授,曾任貴州省中醫研究所所長。此書“文革”后捐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后又轉由中國中醫研究院收藏。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鄭金生教授發現此書後,不勝驚喜,經與流失海外的明官修本草《本草品彙精要》(以下簡稱《品彙》)和明俞汝溪《新刊雷公炮製便覽》比對后,確認《補遺》是以上述兩書為本,增加大量炮製圖和藥物採集圖,以及藥性歌訣后形成的一個新書種。此書的出現,可以說是建國以來我國古醫籍文獻發掘、整理的一個重要發現和成果。一部明代的藥學圖典,重現於400年後的今天,其奉獻給世人的價值是多元的。

文獻價值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自唐始行官修本草以後,宋、元、明都有官修本草之作。明官修本草是成書於弘治18年(1505年)的《品彙》,書成后,因主編劉文泰遭貶,加之有大量彩色圖繪,難以刻板印行,影響了推廣。直到清康熙39年(1700年),才由赫世亨奉敕組織宮廷畫師抄繪副本,並由武英殿將文字部分單獨銅板刊行(1937年商務印書館曾據以排版印行),以廣傳播。但遺憾的是,《品彙》原本已流失海外,清康熙抄本國內現僅殘存12卷,國人已無法得睹原書彩繪本草神韻。今《補遺》的出現,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據鄭金生先生考證,在《品彙》各傳本之中,惟有《補遺》和清康熙官方重繪本兩種是直接依據弘治原本葯圖繪製。《補遺》保留《品彙》藥物形態圖達880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明官修本草的圖譜情況,為今人研究《品彙》提供了直接的資料。當然,《補遺》圖譜中最具價值的是其新繪的302幅圖,其中按雷公炮製法創作的炮製圖有220餘幅。這些圖畫多根據雷公炮製法的描述,結合當時的中藥炮製技術創作,為今人研究古代中藥炮製技術和原理,傳承炮製古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示意圖。圖中展示的各種器具有各種刀具(鍘刀菜刀尖刀等)、粉碎器(杵臼研缽、鐵鎚、人力推動的雙輪碾盤等)、鍋(蒸鍋炒鍋、鍛鍋)、爐灶、盛器(壇、罐、缸、瓶、竹籩、籮筐、桶、盆等)、蒸籠、蒸桶、葯秤、笊籬、晾葯架,等等,這些器具至今仍有不少還在使用。炮製圖展示的各種炮製方法有凈選(挑揀、凈洗等)、乾燥(風乾、曬乾、陰乾)、切制(切片、切段或鋸截)、粉碎(舂搗、研磨、碾碎、錘碎、過篩)、水制(洗、漂、泡、淘)、火制(炙、炒、煅、烘焙、烤)、水火共制(蒸、煮、熬膠),以及一些特殊方法如童便制、火煅取瀝、醋熏、制曲等。上述圖像數據在古代本草插圖中極為罕見,是中藥炮製技術的珍貴遺存,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資料。應該說,這是一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帶有大量彩色圖繪的中藥炮製專著,其文獻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藝術價值


書籍圖片
書籍圖片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雷公炮製便覽
《補遺》除了醫藥文獻方面的價值外,一部有著一千多幅彩色圖畫的古典文獻驚艷現世,這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也會引起不小的震撼。《補遺》的圖畫屬於院體畫。院體畫起於宋翰林圖畫院,以後的明清宮廷繪畫亦秉承這種畫風,其特點是作法講究法度,風格華麗細膩,重視形神兼備,多以花鳥、山水和宮廷生活為題材。《補遺》中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圖均繪製精細,色彩艷麗,形態逼真。這些圖畫與其他刻版流傳的本草圖相比,在構圖和表現風格上都明顯更帶有藝術創作的成分。而《補遺》最大的亮點更在於它的人物畫。歷代院體畫中的人物畫多以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歷史題材為主,而《補遺》炮製圖中的人物畫表現的是明代葯工和他們的生產場景,這些短衫一族在院體畫乃至歷代的人物畫中都是較少表現的,他們形態各異,動作輕靈,表現服飾的線條生動流暢,衣服色彩鮮艷,層次分明,有的葯工神情表現專註,刻畫十分細膩。另外,《補遺》卷八的人部圖,更是宮廷畫師的別出奇想。歷來各本草的人部都無圖,《品彙》凡例甚至專門對此加以說明,認為:“人部舊本不圖,緣繪圖之設,蓋以取其便於識用耳。人身之物所同有者,故不復繪。”而《補遺》人部卻破天荒第一次為之配圖,雖然其中不免有失之科學的成分,但畢竟填補了本草人部圖的空白,同時又為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圖中的人物有農人、屠夫、工匠、民女、童僕等等,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如“人精”圖,畫面是一張古老的木床,帷帳垂閉,踏板有男鞋一雙,桌上有男子冠帶,用以表現難以描繪的物質。又如“人胞”圖,畫一婦新產,抱兒睡卧,另一婦持馬桶,欲將其中之物(當為胎盤)傾倒在戶外挖好的坑中,這就是古代的埋胞(胎盤)習俗。作為宮廷畫,表現帝王人物是常見的主題,此書卷首的兩幅圖一是根據《素問》中相關的記載繪製,表現黃帝向雷公傳授醫道的場面;二是表現雷公主持炮製中藥的場面,周圍有9名葯工在切葯、碾葯、杵葯、研葯、煮葯、蒸葯、炒葯、篩葯、淘葯,展示了古代炮製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又卷二金石部有一組命名為“犁下土”的圖,表現的是帝王親耕的場面。古代帝王每年要進行一次耕籍之禮,親自掌犁推行三周,稱三推。宮廷畫師能接觸到這樣的場面,因此這幅圖很可能部分反映了當時天子祭天操犁、象徵性親耕的場面。無論是帝王圖還是人部的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社會習俗,圖中的房屋建築,傢具樣式又都以明式為主,這對今人研究明代社會,可能都會有不小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