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頭
中國AAAAA級景區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城區西部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東起二道沙溝南護林房,西至頭道墩,北接騰格里沙漠,南臨黃河,長約38公里,寬約5公里,海拔在1300~1500米,總面積4599.3公頃,占中衛市城區土地總面積的3%。是全國二十個治沙重點區之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全球環保500佳單位,全民健身二十個著名景觀,科技進步特別獎。
沙坡頭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有黃河文化代表古老水車,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
沙坡頭主要保護對象為自然沙漠景觀、天然沙生植被、治沙科研成果、野生動物、明代古長城、沙坡鳴鐘等人文景觀及其自然綜合體。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休閑旅遊目的地。
1984年9月,寧夏沙坡頭自然保護區成立。
1986~1987年,對保護區進行了首次全面的綜合考察。
沙坡頭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所屬的中衛市城區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西端,寧、甘、蒙三省區的交界。轄域坐標為東經104°17′~105°37′,北緯36°59′~37°43′。地處黃河前套之首,南依香山,北接騰格里沙漠,中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地總面積4599.3公頃,是全國二十個治沙重點區之一。
保護區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沙丘縱橫,高低起伏,覆蓋在第二紀或第三紀紅砂岩和高河漫灘階地以及沖積洪積平原上,保護區沙漠由騰格里沙漠前移堆積而成,沙層厚度一般在20~30m,最厚達50m。多為壟狀沙丘、新月形沙丘鏈、新月形沙丘和格狀新月形沙丘,構成了典型的風沙地貌。
保護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在全國自然區劃中屬溫帶乾旱氣候區。具有乾旱少雨、蒸發強烈、冷熱溫差大、光照充足、風大沙多,冬寒長、夏熱短、春暖遲、秋涼早和氣象災害較多等特點。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6.2×10J/m,日照時數2776.72小時,年平均氣溫9.6℃。一月份最低氣溫為-25.1℃。7月份最高氣溫為38.1℃,年較差達63.2℃,≥10℃積溫3017℃,≥0℃的無霜期平均179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86.6mm,年蒸發量在3000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16倍,乾燥度2.4,年起風沙時數達900小時以上,年平均風速2.8m/s,風沙日以3~6月為多,最大風力可達八級。大風常伴有沙暴,沙暴日年平均5~19天。風向多為西北風。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乾旱、霜凍、大風、暴雨、冰雹、熱干風、低溫冷害等。
保護區的地表水主要有過境的黃河水、大氣降水徑流和泉水湖泊。黃河豐水期和枯水期徑流量變化較大,水面自然比降為1/1300左右,洪水期流速2.2~4.0m/s,常水期為1.7~3.0m/s,枯水期為0.77~2.0m/s。平均水深洪水期1.8~8.7m,常水期1.7~5.2m,枯水期1.6~3.7m。平均流量為1038m/s。由於受基地構造的控制,形成一些封閉的內陸湖盆。如鹼鹼湖、小湖、高墩湖、馬場湖、荒草湖等內陸湖泊,總面積721公頃,是本區多種脊椎動物類群的棲息地。
沙坡頭保護區土壤類型較為複雜,分佈有6個土類,土壤總面積13262.6公頃,以風沙土為主,另外尚有灰鈣土、潮土、新積土、灌淤土、鹽土分佈。風沙土面積10610公頃,占保護區土壤總面積的80%左右;灰鈣土面積1127公頃,占保護區土壤總面積的8.5%;潮土面積1326公頃,占保護區土壤總面積的10%;另外新積土、灌淤土、鹽土合計面積只有199.6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5%。
沙坡頭
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東起二道沙溝南護林房,西至頭道墩,北接騰格里沙漠,沙坡頭段向北延伸1000~2000米,沿“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基線向東北延伸至定北墩外圍300~500米,南臨黃河,東西長約38km,南北約5km,地理坐標:東經104°49′25″~105°09′24″,北緯37°25′58″~37°37′24″。保護區內有沙坡頭村、鳴鐘村、黑林村、夾道村、孟家灣村、長流水村6個行政村。
分區 | 面積(h㎡) | 占保護區總面積比例(%) |
---|---|---|
核心區 | 3956.76 | 28.18 |
緩衝區 | 5414.12 | 38.55 |
實驗區 | 4672.21 | 33.27 |
總面積 | 14043.09 | 100.00 |
保護區共有裸子植物4科8屬14種(包括種下等級),被子植物75科220屬426種(包括種下等級),合計種子植物79科228屬440種,占寧夏回族自治區種子植物的24.30%。其中栽培植物共176種;自然分佈的野生植物264種包括雙子葉植物190種,單子葉植物12科41屬72種。保護區被列入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植物有裸果木、沙冬青和胡楊。阿拉善地區特有植物有阿拉善鹼蓬、寬葉水柏枝和百花蒿。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植物共計63種,占保護區種子植物的14.32%。
沉水植物,整株沉於水下,為典型的水生植物。他們的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細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氣體、營養物質和水分;葉綠體大而多,適應水中的弱光環境;無性繁殖較有性繁殖發達。這類植物在保護區的代表種類有狸藻、茨藻等。
挺水植物,植物體挺出水面,機體細胞大,通氣通水性能好。保護區代表植物有香蒲等。
保護區的濕地植被可劃分2個植被型組,3個植被型,6個植被亞型,11個群系。
保護區有脊椎動物194種,其中魚類18種,兩棲類3種,爬行類5種,鳥類147種,獸類21種。魚類占寧夏回族自治區魚類種數的58.1%,兩棲類佔50.0%,爬行類佔27.8%,鳥類佔51.9%,獸類佔29.6%。保護區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種類有23種,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的11.9%,其中一級保護動物5種: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和大鴇,二級保護動物18種:灰鶴、蓑羽鶴、白琵鷺、荒漠貓、猞猁、鵝喉羚、岩羊等。保護區列入CITES附錄的脊椎動物有21種,占保護區脊椎動物種類的10.82%,其中列入附錄Ⅰ的只有白尾海雕一種,余均為附錄Ⅱ。列入《中日保護候鳥及棲息環境協定》鳥類名錄並分佈於保護區的鳥類有65種,占保護區鳥類種數44.2%。
濕地是多種脊椎動物類群的棲息地。保護區的濕地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種類都是鳥類,共有7種,占保護區國家保護動物的30.43%,其中Ⅰ級2種:玉帶海雕和白尾海雕;Ⅱ級5種:鶚、大天鵝、灰鶴、蓑羽鶴和白琵鷺。
保護區濕地有魚類18種。其中分佈於計劃調入保護區的過境黃河的有8種,占保護區魚類的44.44%。
保護區的濕地可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型。保護區的天然濕地由河流和沼澤湖泊組成。黃河從沙坡頭流過,與生活其岸邊和水中的生物共同構成河流濕地生態系統。這次調整計劃將過境的黃河划入保護區,以增加保護區的濕地面積。由於黃河流水大量滲入地下,儲於沙礫層中,形成地下水豐富的含水層。在低地,地下水溢出,形成相當面積的沼澤,主要分佈於馬場湖(30公頃)、高墩湖(80公頃)、小湖(30公頃)和荒草湖等。保護區人工濕地是人類活動形成的濕地,保護區這類濕地主要是魚塘。現有的魚塘大部分是1987年以來開發的,總面積達218公頃。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定名為“寧夏中衛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直屬寧夏環境保護局領導,行政級別為處級。自然保護區對自然資源的管護實行管理局—保護管理站二級管理體系。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
根據保護區的保護任務、職能範圍和管理項目等實際情況,管理局內部下設辦公室、財務科、管理科、技術科、公安派出所5個職能機構和1個科研宣教服務中心,下轄5個保護管理站。
通過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繁殖培育基地建設、實施核心區、緩衝區防護工程,能進一步控制和杜絕人類活動對核心區、緩衝區的干擾與破壞,使保護區內的鳥類得到有效保護,自然植被得以恢復。
(1)保護野生沙生生物物種和生物群落生長繁衍發展。
(2)明顯體現水源涵養和調節小氣候的能力,使自然保護區內形成獨特的沙區小綠洲生態系統。
(3)阻擋沙漠前移,減少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
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自然沙漠景觀、天然沙生植被、治沙科研成果、野生動物、明代古長城、沙坡鳴鐘等人文景觀及其自然綜合體。
沙坡頭
保護區氣候獨特,地貌和土壤類型多樣且較為複雜,黃河流經保護區邊緣,集灌溉、發電為一體的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建於此。複雜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各種生物及生態類型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多種生境。保護區內以麥草方格沙生植物為主的“五帶一體”固沙防護林工程保護了包蘭鐵路和銀蘭公路的暢通無阻,成功地抵禦了騰格里沙漠的南侵,在西北荒漠中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小區。同時,區內的“三北”防護林工程體系像一條綠色的生態屏障,保護著中衛市城區以西中寶鐵路交通樞紐以及工農業生產基地的生態安全,使其免受風沙危害。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結合水鳥保護救護項目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採取動物樣線調查、紅外相機拍攝及野外高清視頻監控等多種監測方式,對保護區內6條野生動物監測樣線、10餘處湖泊濕地及5處野生動物人工飲水點進行了生態監測,及時掌握和發現保護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動態。
截至2020年5月10日,通過對17台紅外相機、5台高清雲台攝像機的監測記錄及回收數據分析,共發現68種陸生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金雕、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1種,包括鵝喉羚、鶚、烏雕、白琵鷺等;其他動物55種,包括赤狐、環頸雉、蒼鷺、白鷺等。
沙坡頭
寧夏沙坡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物種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化,是我國最早建立的7個荒漠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具有廣泛的區域代表性和地域分界特點,在自然地理、農業區劃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次監測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充實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料,增強了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物種的保護成效,提升了保護區管理局在野生動物監測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沙坡頭旅遊區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是第一個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三大鳴沙一一沙坡鳴鐘所在地,豐碩的治沙成果於1994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保500佳單位”的光榮稱號,同年被國務院授予“科技進步特別獎”被世人稱為“沙都”。2004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民健身二十個著名景觀”。2007年5月8日,中衛市沙坡頭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通過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自然保護區內資源得到合理保護與科學合理利用,有利於自然保護區內荒漠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進一步保障西北鐵路大動脈“包蘭”鐵路的暢通,使鐵路運輸效益每年在1080萬元以上,保護區治沙成果在全國沙漠化地區及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推廣,將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項目規劃完成後,保護區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可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極大的改善與提高保護區的自養能力。
沙坡頭
荒漠生態旅遊活動的開展,每年旅遊收入達2000餘萬元,可增加當地的旅遊和其他服務業收入,帶動沙坡頭地區餐飲、運輸、交通、旅館等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