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戰爭

明清戰爭

明清戰爭(1618年—1683年),戰爭的雙方,一為明國,一為后金國(清國),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明清戰爭是指在清國興起和明國滅亡的過程中,明清之間發生的多次戰爭。從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后金建立,到1683年明鄭淪陷,寧靖王朱術權殉國,大戰小戰連續不斷。

明清戰爭起自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首次交鋒,止於止於1683年明鄭政權覆滅最後一個漢族的大一統王朝淪陷,歷時超過半個世紀,其間大戰、小戰交替發生,從數十、數百人的武裝衝突,發展為千萬人的激戰,再擴大到幾十萬人的殊死搏鬥。它既有平原曠野上的往來衝殺,也有堅城之下壁壘森嚴的鏖戰,從運籌帷幄,到決勝千里,規模之大,鬥爭之複雜,戰局之多變,皆為亘古所少見。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為其他戰爭所不及,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

背景


明末遼東形勢圖
明末遼東形勢圖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早在戰爭之前,在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爾哈赤所兼并,他們試圖脫離作為當時的合法政權的大明王朝的統治,獨佔東北,建立后金政權。以實現其列土分疆,自立為王的野心。這個政權不斷挑戰明朝的正統地位,在東北邊疆頻繁挑釁。明朝作為光復漢族天下的正統王朝,絕不允許東北地區的背叛和分裂。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衝突,明清的長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過程


撫順之戰

明清間一系列戰爭中的首次大戰。萬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經過認真準備后,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兩萬(一說四萬)八旗勁旅,以所謂“七大恨”誓師征明。分兵為二,左四旗攻取東州、馬根單;努爾哈赤與滿族諸王率右四旗精銳部隊取撫順。
明清戰爭
明清戰爭
此前,努爾哈赤令大批部下假扮商人,混入城內,便於裡應外合。包圍撫順城后,邊攻城,邊招降。城破,明游擊李永芳率守軍五百餘人投降,后金得勝而歸。在歸途,后金兵與明援軍大戰於撫順城外,明軍陷伏,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一軍皆潰。撫順之戰,后金大勝,連下東州、馬根單、撫順三城,俘獲人畜三十餘萬。
七月,努爾哈赤又親領大軍從鴉鶻關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這兩次戰爭也稱“撫清之戰”。○奴酋(努爾哈赤)攻克清河堡,守將鄒儲賢張旆死之儲賢聞奴將至議嬰城自守副將張旆守堡官張雲程請戰不聽賊用大木板靠城從下穵牆以入事急儲賢斬馬燔宮率親丁戰於城南叛賊李永芳招之不從張旆亦力戰而死其中軍千把總韓天錫何良有等二十員兵民共約萬人皆陷沒時救者尚在數百裡外獨賀世賢自叆陽馳赴遇賊剿其一柵斬首一百五十一顆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左衞都督努爾哈赤宣布脫離明朝統治,並以「七大恨」誓師,曆數大明朝廷對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狀以及向明朝宣戰。以後便出兵偷襲遼東各堡,四月十五日,連陷撫順、東州、馬根單、撫安堡等地,東州守將李弘祖戰死,馬根丹守備李大成被俘。撫順游擊李永芳與中軍趙一鶴等及五百守軍乞降於後金,范文程兄弟亦投降後金,撫順守備王命印、把總王學道、唐鑰順等拒降而戰死殉國。遼東巡撫李維翰急命廣寧總兵張承胤、遼陽副總兵顧廷相、海州參將蒲世芳、游擊梁汝貴率軍前往救援,於四月二十一日遭後金軍反擊而大敗,明軍陣亡3158人,僅三百餘人逃回。]。戰後,明朝立即派援遼游擊將軍張旆率領五千兵馬支援清河。七月二十日,後金軍攻入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七月二十二日,攻佔清河堡(今遼寧本溪),清河副總兵鄒儲賢、游擊張旆、守備張雲程戰死,清河守軍達六千四百餘人覆沒。駐紮在叆陽的參將賀世賢聽聞清河有變,疾馳出塞,破后金一柵,擊殺百餘人。撫順、清河的失陷,致使全遼震動。萬曆四十六年九月,

薩爾滸之戰

撫順之戰,明廷震驚,決心北征后金。以消除對明朝的威脅。萬曆四十六年冬,明朝調募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地主客兵共約九萬人(明實錄中說明軍共116萬,其中九邊86萬,九邊里精銳9萬,全國精銳約十二萬,薩爾滸之戰出動精銳九萬),集於遼東。薩爾滸之戰,明朝出盡全力,
次年二月,軍分四路,圍攻后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村)。北路由總兵馬林等率領,聯合葉赫兵自開原出靖安堡;中路由總兵杜松等率領,從瀋陽出撫順關;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等率領,從清河出鴉鶻關;東路由總兵劉綎等率領,朝鮮援軍配合,從涼馬佃出趨寬甸。明遼東經略楊鎬坐鎮瀋陽指揮。明朝師期早已泄漏,后金作了應戰準備。明朝的戰略是分兵合擊,后金則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集八旗精銳首先指向杜松主力部隊。三月一日,中路明軍到達薩爾滸。杜松以兩萬人駐守薩爾滸本營,以一萬人攻吉林崖(鐵背山上界凡城)。努爾哈赤便分二旗兵援界凡,親率六旗兵沖向薩爾滸,大潰明軍。隨即回師夾擊界凡明軍,陣斬杜松,大敗明軍主力。杜松於初一自撫順提兵直渡渾河生擒活夷十四名焚克二柵隨乘勝追剿,二日,北路明軍與乘勝北上的后金兵在尚間崖和斐芬山接戰。明軍再次敗北,馬林隻身得脫。劉綎攻克馬家寨,
楊鎬又奏寬奠路獲捷本月初六日辰時據援遼總兵劉綎塘報二月二十九日點發領兵前進行至馬家寨口忽遇伏賊斬獲真夷八十五級生擒夷漢八十八名夷器二十件牛馬五十八匹只三月初一日又據鎮江游擊喬一琦報稱直抵奴寨一百二十里去所忽有夷賊精兵五百餘騎直逼對山誘戰連誘連退對壘打傷達賊數多馬進忠單騎殺入賊隊砍傷夷賊三人斬首一級行至五裡外復斬
首三級朝鮮副元帥金景瑞與金延蘇斬首一級本日申時又據把總崔茂光塘報徐九思從叆陽邊外出口抄合大營行至離邊二百餘里撞遇達賊斬首一十五級生擒夷男婦五名等情各報到臣又於本月初三日先據劉綎差夜役口稱兵丁將次深河子口有達賊截路斬首二級生擒一名據此為照剿夷四路分兵瀋陽不遵期約遂並開鐵路同致覆敗臣恐清河寬奠兩路逾遠難進俱以令箭馳止去后清河路李如柏遵奉回師沿邊赴瀋陽兼防開鐵惟是寬奠劉綎今報生擒斬獲共二百一名顆及牛馬等物臣謹會同總督薊遼汪可受遼東巡撫周永春奏聞章下兵部
明朝令李如柏劉綎回師。東路明軍亦於二日經深河至阿布達里岡,朝鮮援軍到達富察曠野,距赫圖阿拉僅五六十里,沿途明軍頗有所獲,但是努爾哈赤把在中、北兩路已取勝的援軍調來之後,劉綎陷入圍困,力戰而死,全軍盡沒,朝鮮援軍投降。
楊鎬聞三路喪師,急檄李如柏撤軍。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調集了全國的兵力物力,期望通過犁庭掃穴,摧毀后金,阻止其入犯內地。
結果因為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志而徹底失敗。在此場戰役中,大批明朝精銳部隊遭到剿滅,為清兵入關埋下伏筆。

開鐵之戰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后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后金從這裡掠回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七月,努爾哈赤親自領兵攻佔鐵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說:“開原,河東根柢也”。他把開原、遼瀋和京師視作一條不可分割的防守鏈條。而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鎮。萬曆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619年9月3日),后金開始攻打鐵嶺。明軍堅守英勇抵抗,從寅時血戰到辰時,但被后金內應開城,遂陷,參將丁碧以下,將士殉國者頗多,有千總盧孔時手執鐵棍,殺死數十名后金軍,力戰身亡]。鐵嶺被圍時,同時向瀋陽總兵李如楨和駐虎皮驛的總兵賀世賢求救,李如楨路近卻不去,賀世賢路遠卻急馳往救,遇到援助后金的東蒙古各部聯軍,大戰一場],因城陷而還。
后金佔了開原,既形成了進取遼瀋的有利態勢,也導致明朝邊患日益嚴重,還有了牽制蒙古的條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遠的意義。
萬曆四十八年,八旗軍兩入明邊,略花嶺山城,俘獲約四百人。六月,八旗軍“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明光宗實錄》第4卷)。后金旋退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寨(國榷記載掠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發生在七月十七,)“挖取窖里糧食”,抓走3人而歸。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曆死,朱長洛即位,年號泰昌,朱常洛即位后,便借皇帝遺詔的名義,發內帑(朱長洛的工資)百萬犒勞邊防將士,由大內銀庫調撥二百萬兩銀子,發給遼東經略熊廷弼和九邊巡撫按官,讓他們犒賞將士;並撥給運費五千兩白銀,沿途支用。朱常洛還專門強調,銀子解到后,立刻派人下發,不得擅自入庫挪為它用。相比較,萬曆很吝嗇,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即泰昌元年八月,努爾哈赤帶領諸王大臣統兵圍懿路、蒲河(焚掠很慘,引自明實錄),兵臨瀋陽城下。熊廷弼乘馬趨救,督將策應,八旗兵在瀋陽被擊敗,八旗兵退屯灰山(國榷記載),熊廷弼進攻灰山,努爾哈赤撤回建州界凡。努爾哈赤因師行不利,令將十餘名官將捆綁,額亦都自縛請罪。九月,八旗兵又進入懿路、蒲河地方,搶掠糧食,被賀世賢率兵斬殺八十九人。
但是,正當明朝遼東形勢初步好轉,后金揮戈南進屢受挫折的時候,明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重大政治變化。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死去。其長子朱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皇帝位,是為光宗泰昌帝。
明神宗實錄里的萬曆四十八年六月: ○大學士方從哲又奏適接遼東巡撫塘報達賊以二萬餘眾深入犯搶離瀋陽只二十餘里此時遼瀋之間不知作何光景乞允經略請賞之以鼓舞軍士俾拚命殺賊實今御虜安邊之急務不報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迎面攔截)怏怏而去(很不高興的回去)然大眾(軍隊)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計 明光宗實錄: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疏言東夷入犯查劾失事官員本年六月十二日(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十二)奴賊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斬級四顆賊退去其所屬王大人屯百官人屯共十一屯盡破擄去男婦三口(七月十七后金攻克王大人屯等十一屯並抓走男女三人)查核失事游擊祖天壽周守廉革職戴罪立功游擊馮大梁酌議降處是役也按臣言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幸經略屯兵豫設二帥力御賊始少卻然屯堡一空中朝不無異議而經略熊廷弼遂萌謝事之志又廷弼疏言各官功過不掩有,明實錄中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后金進攻瀋陽和奉集堡被賀世賢和柴國柱擊退,但是后金進攻不歸賀世賢和柴國柱防守的王大人屯等十一屯時,后金攻克十一屯,在當地防守的祖天壽周守廉馮大梁被擊敗並受到降級等懲罰。滿文老檔對這場戰爭的記載: 十二日,率步兵掠糧,入撫順路,直至瀋陽城外十里處,殺明兵百人,俘獲四千,掘取窖糧載歸。明清戰爭史略:六月十二日後金進一步採取的軍事行動證明它不想捨近求遠。那時后金乘熊廷弼巡閱邊境,離開遼陽的機會,分兵兩路,一路由撫順入,一路由東州堡入,進至僅距瀋陽十里的渾河,搶走了大批的糧食和人口。當時瀋陽有總兵賀世賢、柴國柱防守《明光宗實錄》,卷4,又《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譯註,第2冊,230頁。。這是后金一次真正進攻瀋陽的預演。明朝文武將吏對此非常重視,經略熊廷弼先奏報:“奴賊招降榜文一紙,內稱后金國汗,自稱曰朕,皆僭號也。大略賊自言為天所祐,中國為天所怪,逾各將率城堡歸降,各屯堡人民,縱投山海關西,我兵不免隨後又到,不如投朕保全家室。”《明神宗實錄》,卷595。繼而又對努爾哈赤的新動向作了認真分析,看出后金的目標不把遼瀋得到手不會罷休。他指出:“惟傾巢引其人馬,移住新寨,添築山城,扎屯關口,專心并力以圖我遼瀋。謂遼瀋得,而寬、叆、鎮江可無更舉,此賊扼要之計。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怏怏而去。然大眾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舉。”熊廷弼:《扶病看邊疏》,見陳子龍:《明經世文編》第6冊,5285頁。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也有同樣的看法,認為“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集堡)”《明光宗實錄》,卷4。泰昌元年十月是萬曆四十八年十月,泰昌元年八月(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熊廷弼因為在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的戰爭中失敗,馬上被彈劾,十月朝廷派袁應泰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在統治集團政治鬥爭中被擠下台。
明天啟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日,后金在有利形勢下,開始向瀋陽進軍。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十二日抵瀋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副將尤世功等分兵守城。努爾哈赤遣偵騎挑戰,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擊,中伏敗亡。尤世功出兵相救,亦戰死。十三日後金佔領瀋陽城。此時,明援軍行至渾河,其中川兵欲營橋北,浙兵營橋南。但結營未就,后金兵至。先戰敗橋北明軍,后在橋南展開激戰,明軍以萬餘人當后金數萬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大多英勇戰死。遼陽是東北的首府,瀋陽是它的屏蔽,瀋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明朝為保住遼陽,調集了附近營堡的兵將,挖了三四層城濠,引太子河水注濠,環城列炮把守。三月十八日後金髮兵攻遼陽。明遼東經略袁應泰督催總兵官侯世祿、李秉誠等出城紮營與后金兵對壘,本人也宿營中。二十日後金兵分兩路攻城,右翼攻東門,左翼攻小西門閘口。努爾哈赤在右翼指揮。他們堵塞入水口,城濠開始乾涸,遂布列楯車攻城。明朝步兵在前,騎兵在後,騎兵先動搖,步兵力戰不支,向城內敗退,人馬擁擠、踐踏及墮水而死者極為慘重。攻小西門的后金兵欲挖開閘口,為明軍炮火所阻,又冒著炮火奪橋而入並登上城牆。二十一日後金髮起更猛烈的攻勢,袁應泰督諸軍應戰失利。傍晚,城內起火,守軍大亂,袁應泰知城已陷,遂自焚。巡按御史張銓被俘,勸降不服,自縊死。瀋陽、遼陽既被攻佔,遼河以東大小七十餘城都迅速降服。后金從此完全走上與明朝爭奪統治權的道路。當年後金遷都遼陽。天啟五年遷都瀋陽。遼瀋成了清朝征服中國最高統治權的中心和根據地。

廣寧之戰

遼徠沈被后金攻佔后,廣寧(今遼寧北鎮)成為明在關外的最大基地。為了挽救殘局,明朝再次起用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駐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又用王化貞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廣寧。熊廷弼議用“三方布置策”,集馬步兵於廣寧,綴敵全力;天津、登萊各置舟師,乘虛入南衛,動搖其人心;登萊設巡撫如天津制,首任陶朗先因涉臟遭免,明廷以袁可立代之;經略駐山海關節制三方。
王化貞卻布置諸將沿三岔河設營,畫地分守,企圖利用遼人對后金的反抗、西部蒙古的援助和降將李永芳為內應,以不戰取勝,對一切防守俱置不問。而熊廷弼認為“河窄難恃,堡小難容”,要求調集二十萬兵馬和充足的武器糧草加強防禦。但是明朝內閣和兵部都支持王化貞的主張。其時廣寧有兵十四萬,熊廷弼僅有四千,徒具經略虛名。經撫不和,直接危害了廣寧的防守。天啟二年正月,后金開始向廣寧進軍,二十日渡過遼河,包圍西平堡,守將羅一貫城破被殺。鎮武堡、閭陽驛兵皆潰,王化貞棄廣寧,踉蹌而走,至大凌河遇熊廷弼,王化貞痛哭流涕,議守寧遠及前屯。
熊廷弼說:“已晚,惟護潰民入關可耳!”二十三日後金下廣寧,並占遼西四十餘城。因廣寧失守,明朝逮捕王化貞,罷免熊廷弼。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於天啟五年八月逮斬熊廷弼,傳首九邊,王化貞緩刑至崇禎五年(1632)處死。廣寧之戰使后金得以鞏固其在遼瀋地區的統治,而明朝實際上是喪失了整個遼東。
此後,明廷用孫承宗為督師,袁可立巡撫登萊備兵遼海。明熹宗實錄里的天啟六年二月:○兵部尚書王永光奏據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已於二十六日拔營從興水縣白塔峪灰山菁處遁去三十裡外紮營李卑授兵尚在中后李平胡援兵不滿六七百人已退在中前並無進援虜退未遠尚宜戒嚴逗遛諸將亟當正法得旨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賊勢進退尚屬叵測援兵不集孤城安能壯膽且兵少不濟事還著經督鎮臣星夜亟發重兵出關直趨寧遠以為後勁相機追截務收萬全 ○乙亥兵部尚書王永光言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姦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若周守廉歷年哨探在在先逃宜梟示軍前以為慣逃者之戒得旨袁崇煥已獎諭加升周守廉情罪待經督奏報定奪 ○丙子經略高第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擡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二十八日總兵滿桂開南門追剿去訖得旨虜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關門既已無虞宜亟發重兵相機追剿以收全勝所獲功次一體優敘 ○丁亥大學士顧秉謙等題昨晚接經略高第塘報奴賊潰敗東歸已於初十日盡數過河去訖臣等伏思奴賊自撫順發難於今九年彼大入大利小入小利遼瀋廣寧相繼陷失而我兵非望塵奔北則聞風先逃曾不能以一矢加遺以全力而屈於一隅之醜虜豈強弱之勢殊哉法不立誅不必文武不和調度無法故鮮克濟耳 皇上年來勵精圖治朝列既清紀綱大振喪師失地者斷以嘗刑宣力封疆者時加體恤懲柳河之失亟易馬世龍而威令克張念寧前之重責成袁崇煥而緩急有賴一時中樞經督鎮道諸臣孰非 皇上所特簡而新任者乎惟委任方新故精神振勵且一聞賊報人心皇皇我 皇上本之以憂勤出之以鎮定懸有功之賞嚴失事之誅 聖諭一頒士氣百倍無何而寧遠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四夷共凜 天威九塞咸稱廟筭所關恢復大計實非眇小臣等備員密勿力短心長但見兩旬以來 皇上宵旰焦勞披覽章奏隨上即下事無留行固知 九重雖高而於邊疆之事未嘗頃刻忘也因得奴賊敗歸過河之報輒敢具揭恭慰 聖懷伏惟 慈鑒抑臣等又有說焉功或隳於垂成病每加於小愈今之東事是小愈之時非垂成之日也關門兵力單虛西虜乘機窺伺且奴賊失利以去其計益深捲土重來更為可慮前 皇上獎諭邊臣而戒其毋以小勝自滿真 大聖人之用心超出尋嘗萬萬者安不忘老有備無患是今日第一著數臣等夙夜兢兢業與大小臣工共相規勉復因恭慰而並及之伏惟 聖明留意封疆幸甚○辛卯薊遼總督王之臣查報犒賞優恤山海寧前軍士用過銀一萬八千三百六十六兩有奇兵部覆敘寧遠功次先是巡關御史洪如鍾題據袁崇煥報正月十八日奴賊率眾渡河左輔蕭昇鄧茂林陳兆蘭等俱從右屯等處收回二十一日城外收聚畢時城中士卒不滿二萬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皆習見奴兵未可爭釒夅以死守爭大壽遂發塞門之議諸將朱梅徐敷奏並王喇嘛皆主大壽議而何可綱按劍決之於是王喇嘛請撤西洋大炮入城彭簮古率勍兵挽而登之盡焚城外民舍積蒭令同知程維模查察姦細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飲食衛官裴國珍鳩辦物料諸生守巷口有一人亂行動者即殺城上人下城者即殺滿桂提督全城而以東南首沖身任之左輔分西面祖大壽分南面朱梅分北面蓋二十二日而城中部署定二十三日賊薄城矣先下營西北遠可五里大炮在城上本道家人羅立素習其法先裝放之殺賊數十人賊遂移營而西二十四日馬步車牌勾梯炮箭一擁而至箭上城如兩懸牌間如蝟城上銃炮迭發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其至城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然止小炮也不能遠及故門角兩台之間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球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郤而金通判手放大炮堯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次日又戰如昨攻打至未申時賊無一敢近城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賊死傷視前日更多俱搶屍於西門外各甎窯拆民房燒之黃煙蔽野是夜又攻一夜而攻具器械俱被我兵奪而拾之且割得首級如昨二十六日仍將城圍定每近則西洋炮擊之賊計無施見覺華島有煙火而冰堅可渡遂率眾攻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次日賊引去是役也守城力戰之功滿桂提督四面功宜首敘左輔獨當西面功次之朱梅當北面而應援西北角次之祖大壽當南面而應援西南角次之徐敷奏又次之正面亦有陳兆蘭槍手功又次之蕭昇功又次之張邦才功又次之鄧茂林功又次之劉邦功又次之竇承功率援兵五百名在城下至午時方調之上城功又次之呂應蛟李永培蕭昇之所屬功又次之其都司以下官守中千把百如孫紹祖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通判金啟條派城內士民供守兵飯食手自擊賊至火傷而死此為文職首功程維楧次之經歷孫正氣劉應鶴訓導張大觀又次之而掌印屯捕衛所官生□民人如裴國珍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西夷不撫奴勢不狐王牧民與朱梅祖大壽孫懷忠王世忠王喇嘛李喇嘛此撫夷有功者也然中右不堅寧遠失其據矣參將劉永昌力居多苦馬爌挺身赴援松錦本道令回守中右與都司尤岱孔登科張奇化王承蔭俱與有功中后不堅中右亦搖其壁而勁守者副總兵楊應乾王牧民都司孫懷忠等之力也中千把等官與馬前屯則總兵趙率教發其屬兵一千五百名守備陳應元等援錦松而貼守寧遠此寧遠後勁首功也參將徐應垣都司金國奇鄭一麟加御都司任韜與閑住游擊婁雲龍加銜游擊楊朝文及守千把等官皆與有力也中前所加銜游擊鄭世彥亦能堅壁本所遼民西徙者多依之其合營之勞自不可泯若同知毛宗萇訓導賀君卿經歷滕自新與印捕陳志尹等俱與有力者也然經略部院之運籌實多而總督部院之纓冠往救巡關御史之執法詰戎及主事陳祖苞牢閉關門不放一逃卒參政石維屏等總兵許世臣等俱與有勞者也角□羊送軍器至寧遠太監劉應坤胡良輔紀用陶文等俱有成勞其有功死而當恤者金啟倧與廣武營千緫守備王勝材官嘗明德與寧遠城內陣亡各官兵是也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王錫斧王鰲李一葵張其性翟繼皋徐國蕃金冠金士麒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西虜乘隙肆暴邀絕吾□賈擄掠我堡軍我軍極力逐殺割首級亦一百一十五顆功亦非細覺華島兵之喪者七千有餘□民男婦殺戮最慘與河東堡筆架山龍官寺右屯之糧無不焚毀其失非小但此番奴氛甚惡攻寧遠不下始遷戮於覺華倘寧城不保勢且長驅何有於一島哉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文□□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今宜厚恤者也至是尚書王永光議奏恢邊勝筭以寧遠為第一功而滅奴要會以敘寧遠為第一務文武將吏從此立為腳富貴功名從此發軔 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將有功大小文武諸臣論功升賞以普 皇仁傷亡軍丁照例議恤並將失事在逃者正法革職庶功罪不淆而激勸無窮矣得旨寧遠挫賊恢復有機朕心嘉悅內外文武各官功既經勘明具覆宜加褒敘元輔顧秉謙特加進光祿大夫太保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裡加賜坐蟒一襲次輔丁紹軾黃立極馮銓各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各蔭一子錦衣衛副千戶世襲還各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仍各賜坐蟒一襲原任輔臣孫承宗改吏部尚書余官如故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都照新銜給與應得誥命廠臣魏忠賢緝獲巨奸潛消釁孽預發大器大壯軍威功雖奏於封疆謀實成於帷幄特加恩三等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都指揮使世襲給與應得誥命其先角□羊軍器劉應坤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胡良輔紀用陶文各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百戶世襲俱與應得誥命王永光加太子太傅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袁崇煥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照舊巡撫蔭一子與做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給與應得誥命巡關御史洪如鍾升京堂用滿桂趙率教各升右都督蔭一子本衛副千戶世襲各賞銀二十兩左輔實授都督僉事賞銀二十兩朱梅授署都督僉事祖大壽授副總兵各賞銀一十五兩何可綱升都司僉書賞銀十兩彭簮古鄧茂林蕭昇陳兆蘭各授游擊各賞銀十兩徐敷奏實授都司僉書實承功授游擊靳國臣鍾宇王成曹參成加都司僉書職銜陳應元孫繼武張弘謨高如彩孟繼孔實授守備程維楧補員外郎仍加俸一級金啟倧贈三級襲陸三級仍給優恤銀八兩羅立授把緫賞銀二十兩王勝等十員各照本職贈一級襲升一級各給優恤銀一兩嘗明德給優恤銀十兩王家倫賞銀十二兩孫紹租等二百八十一員名各撫夷大小武職官各賞銀六兩劉定邦呂應蛟李永培張邦才准復原官王喇嘛給副緫兵廩給增其徒從余俱依擬

松錦大戰

松錦大戰,又稱松錦之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禎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清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義州城(遼寧義縣),“駐紮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錦州守將祖大壽向明廷報稱:“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朴、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援錦州解圍。洪承疇不敢冒進,駐紮寧遠,窺探錦州勢態。由於當時明朝財政困難,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后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
明清戰爭
明清戰爭
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極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晝夜兼行500餘里,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洪承疇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分成兩路突圍,屆時“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總兵吳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洪承疇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到了五月剃髮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嘩。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從此,明朝山海關外,僅剩下寧遠一座孤城.關寧錦防線徹底被摧毀。

清軍入塞

寧錦大捷以後,閹黨借口袁崇煥不救錦州,迫使他一度辭職。崇禎元后(后金天聰二年,1628)閹黨事敗,袁崇煥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他的用兵方略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袁崇煥到寧遠整頓兵馬,訓練騎卒,加強戰守,皇太極決心佔領全中國統,因有袁崇煥在寧遠堅守,直接進兵北京的道路受阻,便改從長城各口入塞,長驅南下,於是明清間發生了多次“入口之戰”。
明崇禎二年十月,后金十餘萬大軍以蒙古兵為先鋒,繞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龍井關。明朝重兵皆在寧前、錦右,山海關以西軍伍廢弛。后金大軍來攻,明總兵趙率教、督師袁崇煥、總兵滿桂等相繼率兵入援。十一月,后金軍圍遵化趙率教戰死,后金兵進迫北京城下,袁崇煥尾隨於后至廣渠門外。《清史稿》稱清方設反間計以陷袁。明朝內部有人藉此攻擊袁崇煥縱敵入侵,袁被逮下獄,次年八月被正法。可惜這種說法與明朝處決指控袁崇煥的罪名並不符合,隨著史料的進一步開放,“反間計”一說正被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和草根們所懷疑,這可能是擅長“文字獄”的乾隆帝始料未及的。后金兵轉而東去,內閣大學士孫承宗軍聯合,陸續收復了灤州、永平、遵化、遷安四城。三年六月,后金兵還至瀋陽。
崇禎七年七月,后金再次發動入口之戰。兵分四路向明朝腹地進攻,以宣府、大同為主要攻擊目標,影響所及至於北京戒嚴。這次入塞,蹂躪逾五旬,殺掠無計其數。
崇禎九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滿清,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當年六月,清軍由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領,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兵部尚書張鳳翼、宣大總督梁廷棟皆按兵不敢戰。清軍遍蹂畿內,攻略城堡,掠奪人畜十八萬。九月清軍從建昌冷口出邊。
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令睿親王多爾袞、克勤郡王岳托等率領清軍分兩路,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至通州會師,到涿州分為八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山河之間六路並進。明督師盧象升十二月在鉅鹿賈庄被清軍包圍,突圍奮戰,馬蹶遇害。次年初,清軍攻下濟南,明德王被執,全城焚毀一空。二月清退兵。入口共五個月,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
清軍入關前的最後一次深入腹地是崇禎十五年,在貝勒阿巴泰率領下,分路從牆子嶺入,會於薊州,然後分道,一趨通州,一趨天津。十一月,北京戒嚴,明勛臣分守九門。清軍鐵騎繼續南進,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次年四月北還。明朝將帥擁兵觀望,無一敢戰。

松山之戰

皇太極以大軍屢次入口而不能佔據明朝尺寸之地,都因為山海關在明朝控制下,受到阻隔,而要攻取山海關,必先奪下關外錦州等城。崇禎十四年正月,命睿親王多爾袞等領兵攻錦州,未能攻克,改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繼續進兵並包圍錦州。明將祖大壽奮力拒守,圍不解,告急於明廷。為援救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調集王朴、唐通、曹變蛟、吳三桂、白廣恩、馬科、王廷臣、楊國柱八總兵,十三萬士兵、四萬匹馬及足支一年的糧草聚於寧遠。洪承疇擬用持久戰,建立一條從寧遠到錦州的糧道,大兵步步為營,以守為戰。而兵部尚書陳新甲恐師久餉匱,趣兵速戰。崇禎帝也密敕刻期進兵。
洪承疇不得已於七月二十六日誓師援錦州。明兵倉卒出發,二十八日抵松山,留餉於寧遠、杏山及塔山外之筆架山。大軍紮營於乳峰山之西,其山之東即為清軍。明軍的陣營和初期的交戰都佔優勢。八月,皇太極率軍來援,形勢急轉直下。清軍自山至海,橫截明兵餉道,使錦州受困,松山也被包圍。洪承疇欲傾全軍孤注一戰,八總兵各持異議,兵部職方郎中張若 又鼓動回寧遠支糧,以致無法整軍再戰。王朴怯懦無能,首先逃走。吳三桂等更番殿後,各軍跟著向杏山奔去。清軍早有埋伏,前面迎擊,後面追擊,明軍一敗塗地。曹變蛟、王廷臣突入松山城。與洪承疇堅持困守。洪承疇、邱民仰組織將士五次突圍,均未成功,傷亡極大。
明清戰爭
明清戰爭
皇太極又預料明杏山兵必棄寧遠,便在中途設伏於高橋,襲擊明軍,王朴、吳三桂等僅以身免。此役明兵被殲五萬餘人,駝馬器械損失數十萬。從此松山城中餉援皆絕,清軍又掘濠圍困。崇禎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副將夏成德等縛洪承疇,以城降清。清軍入城,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被殺,洪承疇降清。祖大壽守錦州一年多,力竭亦以城降。接著杏山、塔山相繼被清軍攻克,山海關外僅余寧遠孤城。
松錦之戰使清朝取得了進佔遼西的決定性勝利,為佔領北京進一步掃除了障礙。但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已於崇禎十七年三月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清入關后便轉入同農民軍及南明作戰了。

歷史記載


萬曆朝記載

《明神宗實錄》: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大學士方從哲又奏適接遼東巡撫塘報達賊以二萬餘眾深入犯搶離瀋陽只二十餘里此時遼瀋之間不知作何光景乞允經略請賞之以鼓舞軍士俾拚命殺賊實今御虜安邊之急務不報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迎面攔截)怏怏而去(很不高興的回去)然大眾(軍隊)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計。

泰昌朝記載

《明光宗實錄》: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疏言東夷入犯查劾失事官員本年六月十二日(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十二)奴賊共二萬餘分為二股一股自撫順關進境總兵賀世賢御之一股從東州地方直抵奉集堡總兵柴國柱御之斬級四顆賊退去其所屬王大人屯百官人屯共十一屯盡破擄去男婦三口(七月十七后金攻克王大人屯等十一屯並抓走男女三人,此段引自國榷。)查核失事游擊祖天壽周守廉革職戴罪立功游擊馮大梁酌議降處是役也按臣言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幸經略屯兵豫設二帥力御賊始少卻然屯堡一空中朝不無異議而經略熊廷弼遂萌謝事之志又廷弼疏言各官功過不掩有,明實錄中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后金進攻瀋陽和奉集堡被賀世賢和柴國柱擊退,但是后金進攻不歸賀世賢和柴國柱防守的王大人屯等十一屯時,后金攻克十一屯,在當地防守的祖天壽周守廉馮大梁被擊敗並受到降級等懲罰。滿文老檔對這場戰爭的記載: 十二日,率步兵掠糧,入撫順路,直至瀋陽城外十里處,殺明兵百人,俘獲四千,掘取窖糧載歸。明清戰爭史略:六月十二日後金進一步採取的軍事行動證明它不想捨近求遠。那時后金乘熊廷弼巡閱邊境,離開遼陽的機會,分兵兩路,一路由撫順入,一路由東州堡入,進至僅距瀋陽十里的渾河,搶走了大批的糧食和人口。當時瀋陽有總兵賀世賢、柴國柱防守《明光宗實錄》,卷4,又《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譯註,第2冊,230頁。。這是后金一次真正進攻瀋陽的預演。明朝文武將吏對此非常重視,經略熊廷弼先奏報:“奴賊招降榜文一紙,內稱后金國汗,自稱曰朕,皆僭號也。大略賊自言為天所祐,中國為天所怪,逾各將率城堡歸降,各屯堡人民,縱投山海關西,我兵不免隨後又到,不如投朕保全家室。”《明神宗實錄》,卷595。繼而又對努爾哈赤的新動向作了認真分析,看出后金的目標不把遼瀋得到手不會罷休。他指出:“惟傾巢引其人馬,移住新寨,添築山城,扎屯關口,專心并力以圖我遼瀋。謂遼瀋得,而寬、叆、鎮江可無更舉,此賊扼要之計。昨六月十二日之舉,雖被堵截,怏怏而去。然大眾尚全屯撫順城下,圖為再舉。”熊廷弼:《扶病看邊疏》,見陳子龍:《明經世文編》第6冊,5285頁。遼東巡按御史陳王庭也有同樣的看法,認為“賊謀不在搶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集堡)”《明光宗實錄》,卷4。泰昌元年十月是萬曆四十八年十月,泰昌元年八月(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熊廷弼因為在王大人屯等十一屯的戰爭中失敗,馬上被彈劾,十月朝廷派袁應泰代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在統治集團政治鬥爭中被擠下台。

天啟朝記載

《明熹宗實錄》里的天啟六年二月:○兵部尚書王永光奏據山海關主事陳祖苞塘報二十四五兩日虜眾五六萬人力攻寧遠城中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已於二十六日拔營從興水縣白塔峪灰山菁處遁去三十裡外紮營李卑授兵尚在中后李平胡援兵不滿六七百人已退在中前並無進援虜退未遠尚宜戒嚴逗遛諸將亟當正法得旨寧遠以孤城固守擊退大虜厥功可嘉賊勢進退尚屬叵測援兵不集孤城安能壯膽且兵少不濟事還著經督鎮臣星夜亟發重兵出關直趨寧遠以為後勁相機追截務收萬全
○乙亥兵部尚書王永光言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姦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而該道員缺則聽崇煥自擇以代若周守廉歷年哨探在在先逃宜梟示軍前以為慣逃者之戒得旨袁崇煥已獎諭加升周守廉情罪待經督奏報定奪
○丙子經略高第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擡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二十八日總兵滿桂開南門追剿去訖得旨虜遭屢挫打死頭目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關門既已無虞宜亟發重兵相機追剿以收全勝所獲功次一體優敘
○丁亥大學士顧秉謙等題昨晚接經略高第塘報奴賊潰敗東歸已於初十日盡數過河去訖臣等伏思奴賊自撫順發難於今九年彼大入大利小入小利遼瀋廣寧相繼陷失而我兵非望塵奔北則聞風先逃曾不能以一矢加遺以全力而屈於一隅之醜虜豈強弱之勢殊哉法不立誅不必文武不和調度無法故鮮克濟耳 皇上年來勵精圖治朝列既清紀綱大振喪師失地者斷以嘗刑宣力封疆者時加體恤懲柳河之失亟易馬世龍而威令克張念寧前之重責成袁崇煥而緩急有賴一時中樞經督鎮道諸臣孰非 皇上所特簡而新任者乎惟委任方新故精神振勵且一聞賊報人心皇皇我 皇上本之以憂勤出之以鎮定懸有功之賞嚴失事之誅 聖諭一頒士氣百倍無何而寧遠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四夷共凜 天威九塞咸稱廟筭所關恢復大計實非眇小臣等備員密勿力短心長但見兩旬以來 皇上宵旰焦勞披覽章奏隨上即下事無留行固知 九重雖高而於邊疆之事未嘗頃刻忘也因得奴賊敗歸過河之報輒敢具揭恭慰 聖懷伏惟 慈鑒抑臣等又有說焉功或隳於垂成病每加於小愈今之東事是小愈之時非垂成之日也關門兵力單虛西虜乘機窺伺且奴賊失利以去其計益深捲土重來更為可慮前 皇上獎諭邊臣而戒其毋以小勝自滿真 大聖人之用心超出尋嘗萬萬者安不忘老有備無患是今日第一著數臣等夙夜兢兢業與大小臣工共相規勉復因恭慰而並及之伏惟 聖明留意封疆幸甚
○辛卯薊遼總督王之臣查報犒賞優恤山海寧前軍士用過銀一萬八千三百六十六兩有奇兵部覆敘寧遠功次先是巡關御史洪如鍾題據袁崇煥報正月十八日奴賊率眾渡河左輔蕭昇鄧茂林陳兆蘭等俱從右屯等處收回二十一日城外收聚畢時城中士卒不滿二萬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皆習見奴兵未可爭釒夅以死守爭大壽遂發塞門之議諸將朱梅徐敷奏並王喇嘛皆主大壽議而何可綱按劍決之於是王喇嘛請撤西洋大炮入城彭簮古率勍兵挽而登之盡焚城外民舍積蒭令同知程維模查察姦細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飲食衛官裴國珍鳩辦物料諸生守巷口有一人亂行動者即殺城上人下城者即殺滿桂提督全城而以東南首沖身任之左輔分西面祖大壽分南面朱梅分北面蓋二十二日而城中部署定二十三日賊薄城矣先下營西北遠可五里大炮在城上本道家人羅立素習其法先裝放之殺賊數十人賊遂移營而西二十四日馬步車牌勾梯炮箭一擁而至箭上城如兩懸牌間如蝟城上銃炮迭發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當其至城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然止小炮也不能遠及故門角兩台之間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球火把爭亂髮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郤而金通判手放大炮堯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次日又戰如昨攻打至未申時賊無一敢近城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賊死傷視前日更多俱搶屍於西門外各甎窯拆民房燒之黃煙蔽野是夜又攻一夜而攻具器械俱被我兵奪而拾之且割得首級如昨二十六日仍將城圍定每近則西洋炮擊之賊計無施見覺華島有煙火而冰堅可渡遂率眾攻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次日賊引去是役也守城力戰之功滿桂提督四面功宜首敘左輔獨當西面功次之朱梅當北面而應援西北角次之祖大壽當南面而應援西南角次之徐敷奏又次之正面亦有陳兆蘭槍手功又次之蕭昇功又次之張邦才功又次之鄧茂林功又次之劉邦功又次之竇承功率援兵五百名在城下至午時方調之上城功又次之呂應蛟李永培蕭昇之所屬功又次之其都司以下官守中千把百如孫紹祖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通判金啟條派城內士民供守兵飯食手自擊賊至火傷而死此為文職首功程維楧次之經歷孫正氣劉應鶴訓導張大觀又次之而掌印屯捕衛所官生□民人如裴國珍等各有可見之勞者也西夷不撫奴勢不狐王牧民與朱梅祖大壽孫懷忠王世忠王喇嘛李喇嘛此撫夷有功者也然中右不堅寧遠失其據矣參將劉永昌力居多苦馬爌挺身赴援松錦本道令回守中右與都司尤岱孔登科張奇化王承蔭俱與有功中后不堅中右亦搖其壁而勁守者副總兵楊應乾王牧民都司孫懷忠等之力也中千把等官與馬前屯則總兵趙率教發其屬兵一千五百名守備陳應元等援錦松而貼守寧遠此寧遠後勁首功也參將徐應垣都司金國奇鄭一麟加御都司任韜與閑住游擊婁雲龍加銜游擊楊朝文及守千把等官皆與有力也中前所加銜游擊鄭世彥亦能堅壁本所遼民西徙者多依之其合營之勞自不可泯若同知毛宗萇訓導賀君卿經歷滕自新與印捕陳志尹等俱與有力者也然經略部院之運籌實多而總督部院之纓冠往救巡關御史之執法詰戎及主事陳祖苞牢閉關門不放一逃卒參政石維屏等總兵許世臣等俱與有勞者也角□羊送軍器至寧遠太監劉應坤胡良輔紀用陶文等俱有成勞其有功死而當恤者金啟倧與廣武營千緫守備王勝材官嘗明德與寧遠城內陣亡各官兵是也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王錫斧王鰲李一葵張其性翟繼皋徐國蕃金冠金士麒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西虜乘隙肆暴邀絕吾□賈擄掠我堡軍我軍極力逐殺割首級亦一百一十五顆功亦非細覺華島兵之喪者七千有餘□民男婦殺戮最慘與河東堡筆架山龍官寺右屯之糧無不焚毀其失非小但此番奴氛甚惡攻寧遠不下始遷戮於覺華倘寧城不保勢且長驅何有於一島哉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文□□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今宜厚恤者也至是尚書王永光議奏恢邊勝筭以寧遠為第一功而滅奴要會以敘寧遠為第一務文武將吏從此立為腳富貴功名從此發軔 皇上深嘉清野堅壁之偉伐酬報於前而姑免失糧棄島之深求策勵於後將有功大小文武諸臣論功升賞以普 皇仁傷亡軍丁照例議恤並將失事在逃者正法革職庶功罪不淆而激勸無窮矣得旨寧遠挫賊恢復有機朕心嘉悅內外文武各官功既經勘明具覆宜加褒敘元輔顧秉謙特加進光祿大夫太保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裡加賜坐蟒一襲次輔丁紹軾黃立極馮銓各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各蔭一子錦衣衛副千戶世襲還各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仍各賜坐蟒一襲原任輔臣孫承宗改吏部尚書余官如故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都照新銜給與應得誥命廠臣魏忠賢緝獲巨奸潛消釁孽預發大器大壯軍威功雖奏於封疆謀實成於帷幄特加恩三等賞銀五十兩紵絲四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都指揮使世襲給與應得誥命其先角□羊軍器劉應坤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胡良輔紀用陶文各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裡蔭弟侄一人與做錦衣衛百戶世襲俱與應得誥命王永光加太子太傅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袁崇煥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照舊巡撫蔭一子與做錦衣衛正千戶世襲賞銀四十兩紵絲三表裡給與應得誥命巡關御史洪如鍾升京堂用滿桂趙率教各升右都督蔭一子本衛副千戶世襲各賞銀二十兩左輔實授都督僉事賞銀二十兩朱梅授署都督僉事祖大壽授副總兵各賞銀一十五兩何可綱升都司僉書賞銀十兩彭簮古鄧茂林蕭昇陳兆蘭各授游擊各賞銀十兩徐敷奏實授都司僉書實承功授游擊靳國臣鍾宇王成曹參成加都司僉書職銜陳應元孫繼武張弘謨高如彩孟繼孔實授守備程維楧補員外郎仍加俸一級金啟倧贈三級襲陸三級仍給優恤銀八兩羅立授把緫賞銀二十兩王勝等十員各照本職贈一級襲升一級各給優恤銀一兩嘗明德給優恤銀十兩王家倫賞銀十二兩孫紹租等二百八十一員名各撫夷大小武職官各賞銀六兩劉定邦呂應蛟李永培張邦才准復原官王喇嘛給副緫兵廩給增其徒從余俱依擬

崇禎朝記載

《度支奏議》卷9 :回奏督師軍中糧料疏:二十日戌時,始聞督師戰捷,收兵札營於廣渠門下。
《平虜傳》:又兵部一本,奏逆酋被事。奉旨:據奏逆酋敗,截其遺孽。督師總領將士,用此奇捷,朕心嘉悅。奴如潛遁西山一帶,相機尾孽。袁崇煥、孫承宗、劉策,著偵探出奇制勝,務使匹馬不還。祖大壽子陣亡,深可憐憫,念著即與優恤,該部知道。
《明季北略》:“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計,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云:“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云:“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余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又余鄉一縉紳從虜歸,言前遼事甚悉,以語卧子,卧子奮臂而毆其紳者,即此時之事也。”
《清太宗實錄》:“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雲。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卧竊聽。悉記其言。
○庚戌。縱楊太監歸。后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結果


明清戰爭的結果,清朝佔領全中國,這和他們的政治野心有很大關係。雖然明朝有廣大的幅員,人口眾多,但是因為明朝的制度腐朽僵化,國力衰弱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性質


明清戰爭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是大明王朝維護祖國統一,鎮壓民族分裂活動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一為清朝(后金),一為明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這三個政權的性質各不相同。主要的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制的民族國家,這場戰爭是一場民族戰爭。戰爭爆發時,清朝(后金)以“七大恨”誓師,發動戰爭,他們聲稱東北是自己的土地,在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吳三桂等的投靠下消滅了反清復明的民族力量。

評價


明清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戰爭中比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裝鬥爭。在這場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策略多為其他戰爭所不及,帶給我們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明清戰爭的結束,標誌著中國封建王朝完成最後一次輪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