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識
霍香結創作的中國大陸先鋒異端小說
《地方性知識》是霍香結創作的中國大陸先鋒異端小說,由新世界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作品主要描述了中國南方一個叫湯錯的山村,從疆域、語言、風俗、衡虞、列傳、藝文志等多個層面深入挖掘了一個一窮二白的村莊,被喻為微觀地域性寫作和人類學小說的開山之作。
作者後記
現在,似乎可以著手來談談微觀地域性寫作了。
對事物進行規定,向來認為是比較危險的,這種危險就好比有謀殺的意圖。但是,也要承認,這種規定也是承認事物的有限性,承認自己的範疇,也等於承認它的特殊性,因此是積極的。而將所有的界限取締,成為萬能的,這種萬能的虛假想象則是人人都會作的事情,所以並沒有難度。難就在難對所提出的問題找到邊界。那麼,我們不妨一起來試著找到這個邊界。對局限性有限性的認識是對微觀的一種深刻的見解。
地方性和地域性的差別在於,地方性並不從語言,傳習,人種,部落,特意去規定邊界。而自然邊界便是它的範疇。比如萊茵河,萊茵河的流域就是它自己的邊界,因為萊茵河三個字已經包涵了它自己的邊界;再比如,地中海,布羅代爾的《地中海史》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那麼,長江,橫斷山脈,鄱陽湖,南太平洋,南方,等等,有它們自己的邊界。這就是自然邊界。語言,人種,傳習等又可以劃分出意識形態邊界。用何種劃分,這是寫作者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而定的。泰納的“環境”,“時代”,“種族”三元界說,實際上等於我們日常還原后說的:時間,地點,人物。雖然縮小了,當用於一般概括並沒有出格。再者,環境-地方,時代-時間,種族-人物,或者反過來,它們三者也都各自具有自己的自性,也就是它們各自可以成為劃分的依據,從而在寫作中也可以是獨立參照系統。陳寅恪說,“我作歷史研究,使用的是幾何學里的三維直角坐標系”,核心意思是一致的,只不過,我們現在進行微觀地域性寫作時將這個直角坐標轉化為更高級的球極坐標系,還要考慮愛因斯坦的四維空間――在這裡,時間是抽象出來了的另一個體系。即把事物的運動更好的展示出來,這是史。變遷。等等。所以,地方性實際上等於相對而言的微觀地域性。它的概念規定的邊界又構成該系統的整體,宏觀。它的本質也就不是割據。而是從屬於上述自然邊界和整體的。該事物的整體的邊界相當於它之外的事物而言,是相互作用的關係。這種邊際關係在地方性研究中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只有界定成功后,我們才能更加清晰的看到系統能量的交換和各自的特殊性。
我們這裡強調邊界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反厘事物的整體。致於地方性知識是什麼,那是寫作者自己要去考察和體悟的。本人私下認為,該事物邊界界定以內的所有事物都屬於這個範疇。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以地方性知識為底蘊的微觀地域性寫作才是相續的整體。這也要求,寫作者必具有全面的才能。
認識貧困這個說法可以用在現有小說,詩歌寫作的大多數,也可以說,現階段的寫作早已進入認識論反思的階段了,在很多場合我不止一次提到:“小說和學術一樣,開始走向實證性,這意味著小說的根本精神在發生改變,小說寫作者必須有足夠的精力和定力去學習新的東西,做田野考察。”
虛構和幻想僅僅停留在文學的初階。
一門精緻的學科的知識譜系其具有何等的拓展野心和無論如何圈定自己的領地都無可非議。對於微觀地域性寫作也是如此。它涉及的知識譜系是人類現有的知識譜系,這是由文學的寫作對象決定的。再則,對於大自然中任何一物的研究都可能窮盡人類所掌握的全部知識,甚至還遠遠不夠。
所以,我們只討談進行微觀地域性寫作的可能性,即具備微觀地域性寫作的基本條件。作為地方性知識的來由,有以下三個途徑:
a.田野考察
b.半經驗方法
c.經驗(包括童年經驗)
它涉及的內容,首先是語言能力,即語言學,內部之眼,以及在場的獲得,這是基本的,其次是可以進行厚描述所需的知識譜系。這些知識譜系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為地方性知識和這種寫作的思維能力。
我把這種寫作稱之為微觀地域性寫作,也即人類學小說的一般界定。
地方性主要是經驗性,而地方性知識則是一個較為現代的,也可以說是人類學的叫法,在我們的史學譜系中習慣稱之為方誌,地方志。本書志的對象就是“湯錯地方”,它在祖語中的意思是“藤之地”,所以,謝秉勛有時候也叫它“藤村”,當然延續這種叫法的人也包括我在內。因為地方工作者的僭越,現在叫著“銅座”。在沒有對焦這些條狀山脈之前,最早引起我興趣的是湯錯地方的獨特方言,最近有語言學家開始注意到了這裡,把湯錯語叫做“直話”,稱其為語言學中的珍惜品種。湯錯本來沒有任何東西值得我花費十年的時間浸淫其間。但是,隨著與我的嚮導的逐漸深入,我越來越相信,中國的地方志之所以有編纂的必要是因為,每個村落的確有其獨特的值得書寫的地方,大江健三郎說,村莊=國家=小宇宙的森林,大概說的也是這種遠離帝國的邊緣事件吧。在這塊看起來一窮二白的村落土壤上,我開始點點滴滴的記錄這裡的人、與事、與物。十年過去了,我發現,我遠遠寫不完整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落。在我的寫作計劃當中,安排了八九部的寫作,目前為止,只寫完了四部,本書是其中的三部,內容包括疆域、語言、人種、風俗研究、虞衡、災異、疾病、藝文諸志,經濟、政治等尚未深入,其他各卷尚在整理之中。我對“微觀地域性寫作”所持的基本態度是,在一種冷卻的枯燥當中發掘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寫作。這是初次嘗試,也可以說這是一部粗糙的田野筆記,儘管遠未完成。作為文學的微觀地域性寫作之基本信念和微觀史學、年鑒學派、闡釋人類學等學科所持的方法一致,即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它涵蓋了一個無盡的可能性系統。與之以往的以情節織體為主的小說方法比較,這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開放體系。並且,這種講述必須同時具有對話主體意識,即寫作者和寫作對象都須如此,否則又容易演變成一場無謂的敘述。實證雙方須進行對話,寫作對象具有被闡釋和理解的可能。顯然,本書並沒有抵達想象中的樣子,隨著時間的遞進,增補和修訂其中的某些觀念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真正的志是集體勞動的成果,我設想中的寫作是編纂某部體系的書,每個知識點或所涉領域都由該領域裡的專家來完成,以儆醒目前各式寫作者把自我當作本體的泛濫抒情,我們不可能再按照沈從文等一些前輩那樣來提留地域性,而需要一些實證來結束這場盛大的衰敗。這裡擇選分類條目中的若干條則我認為較可一觀的匯成一編。對枯燥的關愛,是目前在各種寫作潮流的對抗中可以提供另一種閱讀味覺的嘗試,也算是對經驗回歸的一種夢想吧。而寫作這種行為導致我之曾經懷念的一些東西消失了――難道這不是更大的預設?在對我之全部寫作的審視當中,它走向了一個無限內驅的維度。我也試圖將此文字分類,像植物的科與科,屬與屬那樣,但總有些模糊地帶,它們像一種過渡,分辨不清它們的屬性,這便構成本書的體例,它更像一種編程的結果。
作者
二〇一〇年二月七日於桂林改后
編輯手記
從拿到這份書稿審讀時,一直以為這是一部學術著作。因為,此書體例鮮明,是田野考察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一部地方志。從沒想到過虛構二字,對湯錯這個地方也深信不疑。書中對湯錯地方的地理、語言、風俗習慣、動植物等進行的考察無微不至,栩栩如生,歷歷在目,沒有容許我產生別的想法。直到審讀完畢,恰巧碰到此書的責編,言語間才知道這竟然是一部小說。這意味著,我誤會了這部書。或者說,一開始我就被這種本能的實證與虛構的博學所牽引而沒有產生判斷的動機。再加上,藝文志部分――這部分作者聲稱是在探賾虛構的底限――雖然有虛構的前提聲明,但也是在前五卷的基礎上生成的。現在的問題是,那麼,前五卷是不是虛構的?這個問題,責編也在探問作者本人,作者只是說――這是小說。顯然,已經把問題推給了所有進入到這部作品的讀者身上了。鑒於這種疑惑,出版社提議,不妨寫份“手記”,以示來君。那麼,這些問題也只好留給讀者自己去判斷了。如果您在進入之前恰好翻到過最後一頁,情形或許有所不同,此書的文本屬性――即波粒二象性大概會體會的更具體一些吧。
第一章 | 模糊的體載:社會思想的重塑 |
第二章 | 譯釋中的察知:論道德想像的社會史 |
第三章 | 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論人類學理解的本質 |
第四章 | 作為文化體系的常識 |
第五章 | 作為文化體系的藝術 |
第六章 | 核心、王者和魅力:權力符號的反照 |
第七章 | 我們現在思考方式:現代思想的文化人類學探討 |
第八章 | 地方性知識:從比較的觀點看事實和法律 |
長篇小說《地方性知識》在 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描述了越城嶺山脈下嶺南文化和湘楚文化交界地帶的一個叫做湯錯(銅座)的村落,創作時間十年,涉及湯錯地方的詩學與政治。也可以說這是一部有關“物”的微觀地方性作品,作家以方言和人類學家的深廣視野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深度描述了這個桂北山村。作品起用了“方誌”體例,從疆域、語言、風俗、衡虞、列傳、藝文志等多個層面深入挖掘了一個一窮二白的村莊,從寫和寫作本身來講具有普遍方法論意義,乃本土小說開拓性的集成實驗,被喻為微觀地域性寫作和人類學小說的開山之作。《小說前沿文庫》是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也是繼長江文藝跨世紀文叢之後又一次對漢語先鋒和實驗小說的拔梳,整理。該文庫集“先鋒、實驗、異端、集成”式的史詩作品於一體,網路本土新新寫作勢力,被坊間稱之為“中國小說的頭腦風暴”。編撰主旨旗幟鮮明地指出,小說創作主體之知識譜系和學問功底已經不同於前三代作者。她是漢語文學新高峰的集結號,新千年華語文學高端閱讀將從這裡開始。
內文
這並不是一部普通的湯錯地方志,也不是一本所謂的札記,而竟然是一部“小說”,用作者的話說“是在探賾虛構的底限”,而人類學方誌的體例和小說的內核又讓文本屬性難辨雌雄,“波粒二象性”實為很確鑿的隱喻。我們隱隱約約看到,作者扛起了大旗,向“認識貧困”的現代小說發起了一場政變。這就是我認為這是一本充滿“冒犯”的書了的緣故――作者顯然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博通天文、地理、植物學、動物學、歷史、民俗等等,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文本當中,作者對超文本和文體泛化進行了實驗。這樣挑戰體例睥睨同行的功力到底怎麼可能被一個現代人獲得?這是我逐漸迷陷進湯錯以後心頭盤旋的一個越來越迫切的疑竇。我不禁抄錄那些文字。
-- 戴濰娜《湯錯在哪裡?》新京報
湯錯一詞,出自霍香結《地方性知識》(木鐸文庫,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與考證歷史地理學不同,此書所要重建的是寫作史中一切浪蕩子的精神地理譜系,這註定是一幅不能完全給出的大命相隨圖式。湯錯是一個詞,是故鄉的外掛之屏,並且擁有它的象徵群眾。
地方性第一章,描述土地種類,大可與尚書禹貢篇相發明。撥水放水一節,幸虧我有農村生活經歷亦深有同情,而又可以與詩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相證。
-- 賈勤《湯錯--詞條》
在霍香結之後寫小說,無論是講述一個故事,還是描寫一個故事,或者像米蘭-昆德拉那樣兩邊討好,既要在故事上佔便宜,又要在思想上抖機靈,都顯得不合時宜了,用霍香結的小說觀去衡量,離不開故事的小說寫作,尚處於小說寫作的吃奶階段。
-- 烏蒙《一部沒有故事的新小說》
對於一部《地方性知識》這樣的作品,我們無法沿著從頭到尾前行,它是在螺旋式探索過程中,有時會如古德曼說的,反覆觸及藏在不同樹上的同一隻浣熊,或者藏在同一棵樹上的不同浣熊,甚至所有的樹上都沒有浣熊。這是“藤”文本的一個特性,一旦發現自己在同一個阻礙面前不止一次受挫,它就繞過它,反螺旋方式轉向其他依靠物,它並不獵取任何獵物,而只是從螺旋式探索的過程中,觸及很多東西。唯一恰當的評論方式就是去用它,去肢解它,讓它抱怨和反抗。
-- 惡鳥:雙螺旋:地誌文本與作為人類學小說的厚描述
這是一部高貴的,潔身自好的文本,絕無這個庸碌時代那些可以嘲笑的印跡。整個閱讀過程像一場奇妙的盜墓,若能抵住開始的異界氣息,就能順著作者安置的各類秘道,看到真正吸引人的聞所未聞的驚艷與奇迹。
--柴靜《珠江晚報·一句話書評》
要說明霍香結筆下的“湯厝”的真理性殊非易事。在霍香結看來,鄉土/自然是“本體自身”而不是觀看的對象,“湯厝”是第一主體,也是惟一的主人公,由這個詞來釋放所有別的東西。這個原始的、盤古般的“湯厝”是第一生產力,是首要的、先驗的。人們的理解只能是後於“湯厝”的,而不是在理解辨認過程中產生一個名叫“湯厝”的評議對象。這是霍香結的神話:如果我們以為“湯厝”是一個被辨認者,這是錯誤的,情況其實相反,我們才是那個被辨認的東西——被“湯厝”辨認。這是反轉過來的:去看的人其實是被看者。在這一關係前提下,霍香結孜孜澄清他的鄉土製度,也對看與被看的倫理展開規範。其中依稀有一絲泰戈爾在南亞現實中試圖重建鄉村社群文化的理想的回聲。在中國西南城市—非城市地區之間兩地來回、長大成人的書生霍香結,同樣也是那位隨著思想變遷而似乎被遺忘了的東方賢哲的讀者。霍香結的鄉土/自然並不完全是盧梭式的,以田園畫面對抗城市社會。鄉村成長背景與城市成長背景之間的差異性,成為霍香結寫作的空間,而並不指向執拗的城鄉對立性(這在許多中國青年文學作者筆下常見)。
-- 王煒《漫遊,以及“地方性”作為變數 ——關於霍香結《地方性知識》》
《地方性知識》正是以“地方形上學”的思想在語言的礦床上尋找治療的靈藥。這部元小說或無視小說的小說告訴我們:我們理解的其實永遠是事物性的語言和語言性的事物,是深藏在大地、天空中的圖幾,而這個時代要麼物慾橫流牛鬼蛇神,要麼在精神、語言的圈套中越走越遠。我們在祈求中無所祈求,傑作要麼隱而不顯,要麼成為兀立在時代之巔的石頭。
-- 徐淳剛《物指和指物:語言的礦床或土地的靈藥——論霍香結長篇小說《地方性知識》》
面對一部形同天書的著作,多數讀者或許會選擇逃跑。比如霍香結的方誌小說《地方性知識》就是這樣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這部天書我已經面對很久了,我承認它帶給我不少恐懼,因為面對一部更像學術著作的小說,對作者和讀者的知識譜系都構成了巨大挑戰。
-- 姚偉《追憶流逝的村落——讀霍香結《地方性知識》 》
《地方性知識》再造的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大世界,而是一個極小的村子,一個與現實世界相似的村子——甚至可以借用這個世界的材料去建築它。但那不是一個漂浮在半空中的村子,它的存在,即是另一個世界的象徵或隱喻。
-- 夢亦非《再造一個世界--讀霍香結《地方性知識》》
新快報:《地方性知識》:一部貌似虛構的地方志
作者:侯磊
《地方性知識》,這是一部令我大跌眼鏡的書,它不是一部講述“性知識”的科普教材,但我實在不知該如何稱它為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空前的程度早已超過了我的預期,它宣稱在研究湯錯這個位於廣西省桂林市下屬的小村莊,卻又讓人覺得這個村莊肯定是虛構的,不存在的;它宣稱本書中沒有任何故事,卻又吸引著人不停的讀下去。看來,要說說這部小說,還是先得打個比方:
如果說一般作者都是站在小說的面前,帶著讀者走進到小說內部,一步一步的進行小說森林的探險的話,本書的作者是帶著讀者在高空中俯視湯錯這一片地方,然後一一講解給讀者聽,最後帶著讀者降落到小說森林當中。換句話說,一般小說的讀者如果是步兵,這本書的讀者就得是傘兵。如果傘兵們沒有在高空中聽懂作者對下面這片森林的分析,他們降落後就會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永遠也走不出這片森林。而且那些跳傘技術不夠過硬的人,甚至會摔死在這片小說森林中。而我,還沒有來得及背上降落傘包,就被作者一腳給踹下去了。
湯錯這個地方名不見經傳,卻在瑤族史詩《過山榜》中,記載有:“盤瓠居湯錯,其妻商女生十子三女,湯嚳賜外孫子、外孫女為湯古氏、湯水氏、湯木氏、湯盤氏、湯元氏、錯氏、盤氏、螻氏、蟻垤氏、屠羊氏、女宮氏、公羊氏、頓丘氏,號稱‘湯錯十三姓’。”在中國漢民族的神話中,盤瓠是三皇之一帝嚳的後代,而在瑤族神話中,盤瓠是創世紀的大神。由盤瓠的後代很多都是湯氏,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做湯錯,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湯錯就是上古神人的後代們居住的地方。而在《地方性知識》中,湯錯是一個世外桃源,這裡有獨特的語言、詩意的風景,還有一些奇怪的思維方式。然而最要命的是,這個地方竟然沒有發生過一個貫穿全書的故事,作者只是寫他看到了什麼,這裡有什麼,曾經發生過什麼,什麼東西以哪樣的狀態存在著。可是,每一種存在後面都能編織出無數的故事來,只是它們都藏起來罷了。
就當我在這本書中看那些外鄉人看不懂的事物時,作者就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冒了出來,來給你一一的講解,什麼是湯錯的方言、巫術、信仰、曆法、節氣、遊戲、婚嫁、動植物、生存哲學、甚至湯錯人的文學創作(包括小說和詩)……這些都是從哪裡來的?它們有什麼特點等等。在一個人講不過癮時,作者還會把一個名為謝秉勛的朋友叫出來,兩個人對聊,或者乾脆他一個人自言自語,不管你有沒有用心聽。而所講述的這一切,就都叫做《地方性知識》。
如果全天下的小說家要都這麼寫,那其他人可就真沒得混了,幸好,這麼寫小說的只有本書作者一個。
在有關湯錯的眾多知識中,語言學的知識是最讓人望而卻步的,風俗學(巫術)的知識最為神秘誘人也最古奧深邃,有關鄉村生活的知識最為詩意,湯錯人的文學創作是超一流的。可是如果讀者躲開了語言這一部分(第二章),那麼就等於錯過了森林中最為美麗的風景。作者的故事都是從湯錯的方言入手,講一個方言詞,其中融入了眾多故事,同時把那些隱匿在湯錯的“物”後背的歷史全抖落出來了。以此為例,如果讀者跳過了書中那些不大好懂的章節,就等於放棄了整個小說森林的遊覽,那些最為精妙的東西都無法體會到了,最後湯錯人的文學創作更是難以欣賞。然而,當我們轉了一大圈,迷迷糊糊的從森林裡走過時,才發現作者在小說開頭的《凡例》中,就已經將森林的遊覽圖公之於眾,並且告訴讀者其中遊覽的秘籍,那些看似不好到達的地方,實際上都有其中的捷徑,而湯錯人的文學創作更是直入人心。
總之,這部小說在全部閱讀之後,才會給人一種“恍然大明白了”的感覺。那些貌似艱澀的段落,實際上非常的明朗開放,沒有路的地方實際上是最好走的,隨便邁上幾步就可以過去,關鍵是要敢於邁過去。而這時,已經沒有必要去思考,湯錯這個地方到底是虛構還是真實存在的了。
作者: 霍香結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10年10月第一版
定價: 39.80
叢書: 小說前沿文庫
ISBN: 9787510413575
霍香結,籍貫、出生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