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姓

中國姓氏之一

盤姓有三支:《姓氏大觀》:盤古;《述異記》:盤古氏,夫婦陰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盤古國人以盤古為姓,後來盤古姓後裔簡稱為盤姓。

姓氏字典》說:“《通志氏族略》:盤姓,出盤瓠氏之後,與冉、元、巴、李、田為巴南六姓;《萬姓統譜雲》:明隆慶中有盤銘者,曾任江蘇省武進縣丞;望族在巴南郡。”源於盤庚,盤庚是商朝第十九代王,盤庚之後有以始祖名字為姓的。

廣東省高州市深鎮鎮盤姓家族約三四千人,整理有族譜。廣西來賓、忻城上林一帶有盤姓家族約五六千人。廣東省茂名電白縣羅坑鎮萬坑村有盤氏後人、廣東省新興縣、陽東縣有不少的盤姓。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內和容縣有不少的盤姓;廣西博白縣有幾百盤姓後人。河南的淮陽縣有不少的盤姓後人。

瑤族盤姓,系盤瑤,按姓氏輩份排為瑤家十二姓(盤、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沈)之首。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盤古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述異記》記載:“盤古氏,夫婦陰陽之始也,天地萬物之祖也,今南海中盤古國人以盤古為姓。”在盤古氏的後裔子孫中,有日御十日族湯氏主體,稱湯盤氏,後分衍簡稱為湯氏、盤氏。近有學者認為,“盤瓠”即“盤古”的諧音,而“盤”與“湯”二字同義互假,所以盤瓠族即是湯古氏崇日部族,盤瓠承襲了湯古氏族號,故為湯氏,又稱盤瓠氏。後來,盤瓠與商女(商,讀音作tāng)先後生下了十子三女,湯嚳賜外孫子、外孫女門為湯古氏、湯水氏、湯木氏、湯盤氏、湯元氏、錯氏、盤氏、螻氏、蟻垤氏、屠羊氏、女宮氏、公羊氏、頓丘氏,號稱“湯厝十三姓”,史稱此為盤氏之源正宗。
在傳說中,盤古氏的直系後裔為湯蚩尤,為姜姓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炎帝因湯蚩尤善戰英勇,在湯人中視其為“戰神”,因為“鴟梟”(貓頭鷹)被湯人視為“斗鳥”,因而其部以鴟梟為圖騰。後來黃帝軒轅氏擊斬湯蚩尤,封其子為“縉雲氏”,領黃帝朝的夏官之職。后縉雲氏南遷至洞庭湖地區,建立了史書中所稱的“三苗國”,其族大多演化為苗族、瑤族、畲族,史書合稱“三苗”。三苗族人以鴟梟為圖騰。今有許多苗族、瑤族同胞認為,其祖湯蚩尤被軒轅氏斬首,其首落地化為“饕餮”,所以縉雲氏後世之王又稱“饕餮”。“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膽大無比,什麼都能吃、都敢吃。后饕餮與雌龍結合,生下的龍子稱“貔貅”。貔貅沒有肛門,比它老爸饕餮還厲害,不光能吃,而且專吃金銀玉財珠寶,吃了還不拉,被後世人們用來當作斂財守富的神獸。據孔子第十一嫡孫、西漢時期著名經學家孔安國考證:“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也。”湯蚩尤族居地曰“縉雲”,“縉”字簡筆為“晉”,所以其間之地稱為“晉水”、“晉州”、“晉陵”等。湯(唐)堯時期,帝堯任用姚重華為攝政,遭到了日御十日族的強烈反對,饕餮率領三苗族部落聯盟參加了十日族的反叛,姚重華便假借湯(唐)堯的名義南征三苗,結果饕餮戰敗,姚重華便奏請湯(唐)堯,將三苗族流放到雍州三危地區(今甘肅玉門),逐漸融入了西戎族。
在典籍《集韻》中對湯氏、盤氏的解釋:“婸因盪”,因盪、湯、偒三字同義通用,所以解釋為“湯人”、“偒人”,其中的主體群落形成了歷史上的濮族。濮族於諸多部落融合,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百濮族。殷紂王時期,濮族人為了反對商殷貴族的壓迫,與庸、蜀、羌、髳、微、盧、彭等族共同參加了西周部落聯盟,在周武王姬發滅商的戰鬥中,濮族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周頃王姬壬臣二年(公元前611年),江漢地區百濮族人又聯合庸人、糜人、戎人叛楚,迫使楚國訂立了盟約。後來在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熊棄疾出師從水上乘船擊敗百濮族,迫使百濮族人大規模地向西南地區遷徙,散居在雲、貴、川、湘等省區,盤氏族人即為百濮族人的後裔。
在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便西戎。”《史記》中所指的荊州三苗,今屬湖南、湖北兩省之地,統稱“荊湖”。宋朝時期在湖南設荊湖南路,在湖北設荊湖北路。因三苗湯姓的祖籍為荊湖,所以在唐朝時期,湯氏世襲荊湖都統,后因唐朝荊湖都統湯振麟有功於大唐王朝,曾被封為中山侯。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傳說中帝湯嚳之女婿盤瓠,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黃帝軒轅氏的孫子顓頊,因承襲了伏羲氏太陽王的徽號,遂稱“高陽氏”。因“陽”與“婸”、“盪”、“湯”、“偒”同義互假,所以,高陽氏顓頊,又稱“湯顓頊”。帝顓頊最初活動在江水(今四川)一帶,其讓兒子吳回火正祝融,因而吳回改習祝融氏湯黎的火文化和崇日之俗。后吳回與鬼方氏(今湖北隨縣方城山)聯姻,讓兒子陸終氏娶了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鬼氏屬於湯狼氏犬戎族,因與方氏融合而稱“鬼方氏”,鬼方氏又曰“湯氏”。
據《黃姓族譜》記載證實:“陸終娶鬼方氏之女湯氏,生惠連,惠連封黃國,因以為姓。”因此,鬼方氏之女又被稱為“湯嬇”。
在史籍《史記》中記載:“湯嬇剖腹生六子,分別為昆吾崑崙)君已樊,參胡國君斟惠連、大彭國君彭篯、劊國君妘求言、曹國君曹安及楚之先祖羋季連。帝湯嚳代高陽氏湯顓頊而有天下,鬼方氏戎族不肯臣服而發動叛亂,帝湯嚳欲藉此機除異,則命火正吳回統率火師前去討伐犬戎族叛亂,吳回卻因剿滅不利,被湯嚳借故所殺。帝湯嚳則命女婿盤瓠討平犬戎族叛亂,封其為南王,統領犬戎部族;因盤瓠不學無術,被北人蔑稱‘南蠻王’”。在史籍《玄中記》中也記載:“高辛時,犬戎為亂,帝之狗曰盤瓠,去三月而殺犬戎,以其首來,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訓,浮之會稽(浙江)東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犬封氏。”巴南、桂北的瑤族盤氏,稱盤瑤,與冉氏、元氏、巴氏李氏、田氏為瑤族六著姓。而畲族盤氏與藍氏、雷氏鍾氏則為四著姓。據《盤氏宗譜》和神話相傳:其始祖龍麒衛國有功,高辛帝賜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帝賜長子“盤裝”就姓盤,名自能,受封南陽郡“立國侯”;次子“籃裝”就姓藍,名光輝,受封汝南郡“護國侯”;三子“雷公雲頭響得好,硃筆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馮翊郡“武騎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鍾,名志琛,受封潁川郡“國勇侯”。這一傳說,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家喻戶曉。
註:
盤瓠為昆吾(崑崙)君已樊的後裔。在典籍《周易·說卦》中註釋:“艮為狗,正西崑崙狗國”。艮,指山,在周卦中屬狗,因此,史籍《玄中記》中所記載的“帝之狗”,實際上是指女婿盤瓠來自昆崙山,為山民,並不是說盤瓠是狗。盤瓠之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盤”為姓氏者,稱盤氏,簡化字為盤氏。畲族盤氏族譜中所說的高辛帝,指帝嚳,即黃帝的孫子,少昊的兒子,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其時,帝嚳只是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談不上立郡封侯。因此,所謂南陽郡“立國侯”、汝南郡“護國侯”、馮翊郡“武騎侯”、潁川郡“國勇侯”等稱號,只是寄託了畲族同胞對祖先美好崇敬的願望。

第三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君王盤庚,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商盤庚,是商王朝第二十代君王的帝號,他的名字叫子甸。商王朝中期,盤庚在子奄即位以前,因連續九世諸弟子爭奪王位,不斷第引發內亂和屢次遷都,使得國勢已經衰落。商盤庚即位以後,不顧貴族和平民的反對,毅然決定把都城遷到殷。遷都以後,商盤庚著手大力整頓、改革朝政,他行商湯之政,抑制貴族,興修水利,獎勵農耕,使衰落的商王朝又開始出現生機。傳到到商盤庚的孫子、第二十三代商武丁子昭的時候,商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國土面積東到大海,西到陝西西部,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在商盤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帝號名稱為姓氏者,稱盤庚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盤氏、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史籍《萬姓統譜》中記載的:“明隆慶中有盤銘者,曾任江蘇省武進縣丞;望族在巴南郡。”當為盤庚的後裔子孫。

得姓始祖


盤古、槃瓠、盤庚。

遷徙分佈


盤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千六百二十五位,多以巴郡南郡蒼梧為郡望。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岑溪市、來賓市忻城縣、南寧市上林縣、玉林市容縣和北流市六靖鎮金秀瑤族自治縣博白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全州縣,廣東省的懷集縣、雲浮市雲城區、高州市、陽江陽東縣、新興縣、韶關市曲江縣、台山市、增城市、清遠清新,山東省的曲阜市,河南省的淮陽縣,上蔡縣,湖南省的永州市藍山縣、江永縣,四川省的南充市蓬安縣,重慶市的永川縣,湖北省的棗陽市、恩施市,海南省的儋州市,台灣省的高雄市,馬來西亞等地,均有盤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后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南 郡:歷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廢黜。②秦朝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
蒼梧郡:亦稱梧州府、新廣郡、廣信縣等。秦朝末期,中原群雄逐鹿,南海郡龍川令趙佗乘機絕道封關,兼并象郡桂林郡,屯兵嚴關、秦城關、桂嶺,於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建南越國。西漢朝呂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趙佗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廣東廣州),獨據嶺南,建趙佗王城。趙佗打敗安陽王后,又建蒼梧王國,封其族弟趙光為蒼梧王。“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趙光為蒼梧王,治廣信”。“古廣信土城也,昔蒼梧王趙光始居此土。其後漢置郡縣交趾刺史因之。考其舊基依茶山(今廣西北山),傍桂水(今廣西桂江),大江(今廣西西江)繞其前”。趙光即位,便興建王城,取“蒼梧”族之名,稱“蒼梧王城”。這是梧州建城之始。“
據1956年勘測,蒼梧王城周長424米,面積1.12萬平方米。蒼梧王城是座土城堡,為趙佗王國的行都,藉以控制桂林郡和象郡。城址在今梧州河東區東中路和東正路南。城東由東正路至傳經里;城西由東正路至東中一巷;城南由東中路一巷至傳經里;城北在東正路;城址的選擇,可依山據守,又可防洪。蒼梧王城存在七十餘年”。因此,地方志專家冼光位指出:“梧州市歷史悠久。
《史記·南越列傳》記有:漢初,南越武帝趙佗封趙光為蒼梧王,趙光即位,便興建蒼梧王城。這是今梧州市建城之始,也是今廣西有文字記載建城之始。《史記》、《蒼梧縣誌》記有梧州和廣西最早的這座土城。”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以其地為廣信縣,置蒼梧郡”。於是,改蒼梧王城為廣信縣城。廣信縣之得名,據《漢書·郡國志》說:“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因為廣信是嶺南最早開發的地方。
舜帝、秦始皇、趙佗到漢武帝,都十分重視開發這個地方。廣信縣城在蒼梧王城的基礎上,“向南筑成半梯形,北由今梧州東正路45~10號,中由東中路頂幼兒園至傳經里4號,南由東中路14號~文化路東三巷6號,周長六百米,面積兩萬五千平方米。三國東吳黃武元年(壬寅,公元222年),再次擴築至今大中路口和東正老幹部宿舍”。最早記載廣信縣治所在地的是唐初李賢的《後漢書注》。李賢在注《後漢書·陳元傳》時說:“廣信,故城在今梧州蒼梧縣。”其次是唐朝杜佑,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他在《通志》中說:“蒼梧,漢廣信縣城即此地。”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得更為明確:“廣信城,在今梧州府治東,漢置,自三國吳以來皆因而不改。”該書還引用《城邑考》說:“府舊城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南兩面臨江。”《廣西通志輯要》也說:“廣信縣蒼梧郡治,又為交州刺史治。”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在蒼梧郡設灕水關。《漢書》就有“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灕水關”的記載。“灕水關,在府(今廣西梧州)西南,漢置蒼梧郡有灕水關,即此”。這就是說,蒼梧郡、廣信縣同在灕水關,即今梧州桂江口。王國維在《水經注》中說:“蒼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開,王莽曰新廣郡,縣曰廣信縣,王氏《交廣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贏陛縣移治於此。”
中國歷史地圖集》在“西漢交州刺史部圖”和“東漢交州刺史部圖”,把蒼梧郡和廣信縣治所和灕水關分別標在今梧州市的桂江口處(潯、桂、西三江交匯處)。由此可證,梧州是蒼梧郡和廣信縣治所。《蒼梧縣誌》說:“漢廣信縣,武帝元鼎六年開。”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農曆7月,漢朝統一了南越,置蒼梧郡、廣信縣,蒼梧王城為蒼梧郡、廣信縣治所。趙光被封為隋桃侯,食邑三千戶。廣信縣是嶺南開發最早的地方。
因此,江藩在《炳燭室文雜》中說:“吳以廣名州,本於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於廣信也。”廣西、廣東之得名,就因為廣西在廣信西面,廣東在廣信東面。而廣州之得名,據《廣州考古輯要》說:“名廣州者,因制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為州名耳。”廣信建置以來,歷兩漢、三國、晉、南朝宋、齊,達七百年,廣信縣名不變,直到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才改為蒼梧縣

堂號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巴州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
蒼梧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廣西富川盤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時期手寫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檔案局。
廣東雲浮盤氏分支族譜,著者待考,民國末期鉛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新興縣大江鎮大塘村。
廣東高州深鎮盤氏族譜,現已更新,每戶留有一冊。

字輩排行


湖北施恩盤氏字輩:“大(達)朝□秦魁□聚進曰裕成載茂達永世其昌”。
湖北棗陽市盤氏字輩:學士登廷,名揚聖君,顯清榮己,治齊克勤,萬代宗之,正大光明。棗陽市境內盤姓有1000人左右,漢族,字輩相同,相傳同一祖先生八個兒子,發展為八門,居住在棗陽市相距十多里的三個自然村。
四川省南充蓬安縣鳳石鄉有一盤氏聚集地,依鳳凰山開枝展葉,族人約一萬人。
大概於2000年,修盤氏族譜。目前排有20個字輩,有一首詩歌形式如下:
“登氏石福天,世德克昌大。文光應秀明,?????”
(PS:個人記憶不全,或有不準確,有心人可修正補齊。)
目前“光”字輩,一般為中年。

歷史名人


盤 巧

(生卒年待考),瑤族,女,湖南江永人。著名“女書”創造者。在瑤族、畲族中,都流傳有盤巧姑娘造字的傳說。但盤巧姑娘是怎樣創造“女書”,為什麼創造“女書”,目前還是一個迷。一種只在婦女中流傳使用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女書”,被譽為“一個驚人的發現”。如今國內外文字學、語言學、民族學、婦女學、歷史學等各界專家學者,紛紛來到”女書”的發現地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好鎮,對這種自成一體、系統完整的獨特文字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考察研究。
“女書”,作為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它起源於南部湖南省的江永縣,所以又名江永“女書”。以前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瑤山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的神秘文字。
“女書”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所以又名江永“女書”。千百年來,只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近鄰一帶瑤族婦女中,它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傳下來。“女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而神奇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頗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兩千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劃,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誦或詠唱。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搜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遷就,變成彎彎的形狀。關於”女書”文字的記載,至今最早能見到的是太平天國清朝咸豐年間)發行的“雕母錢”。該錢背面用“女書”字元鑄印有“天下婦女”、“姊妹一家”字樣。
關於“女書”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結合目前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書”中存在與壯、瑤等民族織錦上的編織符號類同的字元為據,認為“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
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元,認為其起源的時間、空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形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之後;
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劃,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彙明顯存在的特徵。認為“女書”是一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係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
也有人認為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這種觀點認為:象形字、會意字是文字體系中最早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字創造者所處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據“女書”象形字、會意字構成中反映的文身習俗、“干欄”住宅建築特色、稻作文化及鳥圖騰文化現象。江永“女書”作品一般書寫在自製的手寫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為自娛自樂、歌堂對歌、書信往來、宗教祭祀、結拜姊妹、訴寫苦情、記傳等。江永“女書”作為婦女的貼身、隱私物品往往是人死書焚或隨葬,所以至今無法找到流傳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書”究竟產生於何時,其真正的淵源何在,“女書”與甲骨文的關係,“女書”與瑤族的關係等等,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了不解之謎。
據有關考證,“女書”起源於史前陶文,發源地應在黃河流域中、上游地區,尤其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或商縣一帶可能性更大。“女書”可能是當年居住於陝西商縣一帶的蒼梧族南遷帶到湖南江永山區的古老文字。那麼,我國文字史至少應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階段算起,距今約有六七千年歷史,比甲骨文還要早三千多年。如果是這樣,中國史前陶文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學的年代證明“女書”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說“女書”也是目前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這不能不說是文字史上的奇迹。儘管說法不一,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江永“女書”是女子創造的,反映了婦女們的心態。“女書”的存在,主要是由於中國過去的舊思想使當地女性不可以讀書識字:即她們所謂的“男書”,所以當地的女性發明了“女書”,以作為姊妹妯娌之間的秘密通訊方式。“女書”嚴禁男子學習,而一般男子亦會把“女書”當成是普通的花紋。“女書”的存在已經超過數百年。舊時當地不少才情女子採用這種男人不識的“女書”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將其刺繡、刻劃、戳印、書寫於紙扇巾帕女紅。目前搜集到的近二十萬字的“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現在的形式包括“女書”書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書”提包等。
“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無論哪種承載方式都十分講究形式美。如寫在紙張上的四角多配花紋,寫於紙扇上的多插繪花鳥圖案,而織綉在巾帕花帶和服飾上的,則是精美的女紅工藝品。雖然載體不同,但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書寫呈長菱形。其內容多是描寫當地婦女的生活,還用來通信、記事、結交姊妹、新娘回門賀三朝等,文體多為七字韻文。每逢節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誦“女書”作品。沒有規範的教材,沒有正規的教師和學校,全憑世代用手抄寫,民間又有將之殉葬的習俗。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是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幽怨私情、鄉里逸聞、歌謠謎語等。也有的編譯成漢字的唱本。就“女書”記載的敘事作品就內容而言,並非女性所獨創,但通過口頭傳承進入“女書”后,便成了女性心靈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寫實手法自敘自嘆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美好意願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並請出民間傳說中的神靈幫助逢凶化吉。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僅都是個性張揚的“女強人”,強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們極端厭棄鄙視男性所熱衷的功名富貴。文化大革命之前,女主人去世后,它們多作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為紀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間遺存極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有大量“女書”作品被銷毀:一方面,作者擔心自己用“女書”書寫的秘密會被識破;不少紅衛兵基於“破四舊”的緣故,把這些神秘的文字當作“四舊”來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後,只有少量“女書”作品得以保留下來。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後,由於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間不需要使用“女書”亦可交流,很少有婦女學習“女書”,“女書”因此開始瀕臨滅亡。
1982年,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了“女書”。到1983年發現“女書”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轟動。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近年來,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女書”,在最後只有極少數老年婦女才能閱讀和書寫,從二十世紀末開始,通過一批學者努力,這種罕見的女性字元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認識,並引起了海內外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獨特罕見的文化遺存,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保護“女書”。集研究基地與旅遊於一體的“中國“女書””村已於2003年底落戶宜昌。
2004年9月20日,陽煥宜——“女書”的最後一位自然傳人謝世。

盤桂興

(公元1934~今),瑤族;廣西富川人。著名中國畫畫家。1956年在廣西平樂師範學校畢業后參加小學教育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考入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中國畫,1962年畢業后在平樂中學任教,1964年到廣西美術家協會工作。曾任廣西美協秘書長、常務副主席,1995年退休。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常務理事、廣西書畫院院士、廣西民族書畫院高級畫師。
盤桂興擅長工筆人物花鳥畫,作品多以少數民族生活、亞熱帶植物花卉為題材,畫風樸實、色彩清秀、格調高雅、意境深邃,融傳統與現代於一體。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和省級美展,還有作品在法國、日本、越南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十幾次獲獎,其中《傲風》參加“首屆海峽兩岸書畫名家精品大展”,獲金獎,作品在台北九天書畫院收藏。《喜慶有餘》參加“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展”獲一等獎。《雙壽圖》由香港“石景宜、劉紫英伉麗文化藝術館”永久珍藏。有作品在《民族畫報》、《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廣西日報》、《美術界》等報刊發表。訪問過挪威、丹麥瑞典、越南,進行文化交流。
藝術簡歷已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鑒》、《世界名人錄》、《中華人物大典》等三十幾部辭書。

盤 襲

(公元1935~今),瑤族;廣西全州人。著名基礎教育家。中學高級教師。
1959年畢業於桂林師範專科學校。1959年8月~1962年7月在全州縣第五中學任教;1962年8月~1972年8月在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的七寶坑高小、東山農中,東山“五七”高中任教;1972年8月~1973年2月在廣西師範大學師訓班進修;1973年2月~1995年8月在全州縣東山瑤族高中任教,在職期間均任班主任工作。
1989年獲廣西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在職期間主要研究有關對少數民族學生如何進行教育教學的問題,由於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成效的教育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參加了全州縣數理化學會,桂林地區廣西區直數學學會,多次被評為地區先進教師,並被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榮譽勳章等。現在家仍關心中學的數學教學工作。

盤永權

(公元1936~今),廣東台山人。著名高級農藝師。1959年畢業於雲南省文山農校,1960年在雲南農業大學植保系培訓,1961年在省農科所新技術研究室學習。長期在祖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推廣農業技術工作。曾任縣農業局植保站長,縣科協副秘書長。在農業科技進步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曾在海拔3200米高寒山區調查落實馬鈴薯癌腫病,開展防治試驗研究;在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開展蘋果綿蚜防治試驗示範和推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兼水稻病蟲系統防除工作。獲縣政府四種科技進步獎和曲靖地區農業局兩種獎勵;改進粘蟲測報技術,取到方法簡單、節省開支、及時準確地撲滅粘蟲為害的效果。
在雲南植保刊物發表論文和文章。獲省政府和省級有關部門四次獎勵和表彰;在大面積防治試驗示範中,每年挽回一千五百萬公斤糧食的損失;通過多年的觀察研究,掌握縣內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基本查清危險性病蟲害的植物檢疫對象。參與曲靖市農作物主要病蟲害計算機模擬預報研究,獲曲靖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了省級鑒定。多次被農業部和國務院僑務部門評為優秀知識分子和先進個人。

盤才萬

(公元1936~今),瑤族;廣東乳源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盤梓華

(公元1956~今),廣東雲浮人。著名基礎教育家。中學一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

盤榮福

(公元1957~今),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人,著名醫生,中山醫科大學教授。

盤劍波

中共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

盤東海

四川省蓬安縣鳳石鄉人,蓬安縣縣長。

盤大早

生於四川蓬安鳳石鄉,台灣“國防部”秘書長2001年病逝於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