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

海地

海地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奧爾語:Repiblik Ayiti),簡稱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印第安語意為“多山的地方”。海地東接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面積2.78萬平方公里。

1492年哥倫布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1502年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該島西部被割讓給法國,稱法屬聖多明戈。 1804年1月1日法屬聖多明戈宣告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是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海地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失業率也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1995至1999年間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海地與台灣當局保持著所謂的“外交關係”。

歷史沿革


殖民地時期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奧拉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著約100萬印第安人,主要為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著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印第安土著政權,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里,捕捉鳥類、魚類、嚙齒類動物,並耕種土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
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裡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哥倫布登上伊斯帕尼奧拉島
哥倫布登上伊斯帕尼奧拉島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16世紀時,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和野豬,做成腌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煙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制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著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168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發布了“黑人法令”,規定種植園主要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許他們對黑人奴隸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曾經是黑人奴隸、後來成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了白人種植園主的種種酷刑:“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裡,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在白人種植園主的虐待下,許多黑人奴隸選擇逃亡。他們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來,組成被稱為“馬龍”的社區,不時下山襲擊孤立的種植園。這些逃亡奴隸被稱為“馬龍人”。
法國殖民時期的海地
法國殖民時期的海地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佈在乾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裡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1780年,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當地所需的食糧一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1790年,聖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法蘭西角(即海地角),人口已經達到1.5萬,擁有許多繁華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時人口為6000人。其他城鎮也大多位於沿海,起到港口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在內地密布種植園,在種植園和港口之間修建了鋪砌石塊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橫跨河流的石橋。
海地
海地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西半球的法國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衝擊。1790年,黑人起義前夕,聖多明克島上的白人有3.2萬,大多數是法國移民。他們分為兩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包括大種植園主、高級官員和大商人,及其眷屬;第二個階層包括小土地佔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層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數大約有3.5萬到5.6萬之間。此外還有大約3萬名自由黑人。黑人奴隸們可以通過被主人釋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種植園主在奴隸老得不能勞動時將其釋放,以免負擔其衣食供養。與主人發生關係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會獲得自由。不過,自由黑人不能從事法官和軍官的職業,被禁止使用火槍,禁止佩劍,衣服的式樣和質料也有規定。在海地革命前夕,聖多明克的各種植園中約有50萬黑人奴隸。從1783年到1791年,聖多明克的奴隸進口量佔西半球奴隸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奴隸大多來自西非的達荷美、剛果和幾內亞,他們將西非的伏都教帶入了聖多明克。
海地
海地

革命前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制訂有關有色人種自由民權利的立法,遭到來自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羅·德聖梅里的反對,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國民議會竟不幸制定關於黑白混血人種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將認為自己是被出賣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們朋友(按:指法國的“黑人之友”等主張廢奴的自由主義組織)的慫恿,將會採取最極端的手段。然後,奴隸們——他們也有同樣的朋友和同樣的行動手段——將會力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的屠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莫羅的預言在聖多明克逐漸成為現實。當地殖民當局拒絕履行法國國民議會提出的自由民有權參加省議會和殖民地議會選舉的法令;當地的混血人則拿起武器,要求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白人與混血人之間的爭論吸引了殖民當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沒有注意到黑人即將造反的信號。
海地歷史
海地歷史
1790年,聖多明克的黑人奴隸就通過夜間的伏都教秘密集會互相傳播準備起義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萬黑人奴隸以擊鼓為號,紛紛起來造反。白人種植園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襲擊。奴隸們放火焚燒甘蔗田和房屋,屠殺白種居民。當地的一萬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規部隊根本無法將起義鎮壓下來,幾個星期內,海地北方已經成為廢墟。大約有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與靛藍種植園被毀壞,1萬多名奴隸在戰鬥、飢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兩個月後,海地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奴隸手中,只有法蘭西角與西部山區一帶有防禦工事的營地還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沒有發生奴隸叛亂,不過卻發生了白人與要求分權的混血人種的戰爭,除了太子港(當地貧窮白人組成了自發武裝,反抗白人上等階級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種軍隊在交戰中佔上風。在海地南部,白人種植園主將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反對混血人種。
1791年10月,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已經演變為白人上等階級與貧窮白人、白人保王黨與革命派、混血人與白人、混血人與黑人、南部武裝奴隸與北部起義奴隸之間的交迭混戰。唯一恢復秩序的希望在於從法國派遣軍隊,然而國民議會中的雅各賓派反對任何支持聖多明克殖民者與王家總督的動議。直到1792年9月雅各賓派控制國民議會後,才向聖多明克派去“革命軍隊”,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自法國派去的革命軍隊面臨聖多明克保王黨的抵抗,只好與叛亂的努力聯合起來。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蘭西角,並洗劫了這個城市。
1793年8月,法國頒布法令,解放聖多明克的奴隸。當地倖存的白人為了躲避黑人報復,紛紛逃往美國、古巴、牙買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來自聖多明克的法國難民建起了富於法國特色的馬亞圭斯城)。
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及隨後的戰爭引起西屬聖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屬牙買加當局的嚴重恐慌,他們懼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兩國都向聖多明克派遣了遠征軍。一支英國軍隊在1794年3月攻佔太子港,受到法國殖民者的歡迎。但是1795年牙買加爆發馬龍人起義(這次起義是法國人在幕後操縱的)后英國撤回了軍隊。
杜桑·盧維杜爾
杜桑·盧維杜爾
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領導了反抗英國人的戰爭。他原為種植園的奴隸,1791年黑人起義后在聖多明克北方流浪擄掠。西班牙與法蘭西共和國爆發戰爭后,他加入西班牙軍隊,成為保王黨的雇傭兵。
1794年,由於英國軍隊的入侵,他帶領部隊從西班牙軍隊中嘩變,並轉而參加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杜桑·盧維杜爾得到了美國的支援,從美國得到船隻和物資供應。1798年,英國干涉軍統帥梅特蘭與杜桑·盧維杜爾簽訂了和約,撤回軍隊。
英國撤軍后,杜桑·盧維杜爾轉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盤,屠殺了1萬多名混血人婦女和兒童,聖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盧維杜爾成為聖多明克實際上的統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國執政內閣任命為總督),隨後命令那些被釋放的奴隸結束遊盪,回到土地上去勞動。1800年到1802年間,幾乎被完全毀滅的聖多明克經濟又逐漸復甦過來。

革命後期

海地國父杜桑·盧維圖爾
海地國父杜桑·盧維圖爾
1801年7月1日海地頒布第一部憲法,宣布永遠廢除奴隸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財產不可侵犯,提倡貿易自由。杜桑-盧維圖爾任終身總統並有權選擇繼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崙·波拿巴任命查爾斯·勒克萊爾為法國遠征軍司令,率領54艘戰艦組成的艦隊和 3萬名士兵遠征海地。
1802年2月2日,抵達海地角。起義軍在亨利·克里斯多夫指揮下堅決還擊,下令燒毀海地角。不久,為了擺脫法軍的包圍,起義軍撤退到內地和沿海山區起義軍另一將領德薩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戰役中亦嚴重受挫。在起義軍失利的情況下,杜桑·盧維杜爾被迫與法軍議和。
1802年6月,勒克萊爾設計誘騙杜桑-盧維圖爾到海地西部的戈納伊夫,將杜桑-盧維圖爾逮捕並押送到法國,勒克萊爾背信棄義的行動激起海地人民極大憤怒。在德薩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領導下,起義軍發動強大攻勢,痛殲法國遠征軍。
1803年11月18日德薩林攻陷法軍最後一個堡壘佛悌埃斯,法軍被迫投降,在這次遠征中法軍共損失 3.5萬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獨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盧維圖爾的屬下讓-雅克·德薩林將軍宣布成立海地國,並於當年9月封自己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詞來自泰諾語,意為“多山的”。德薩林發動了滅絕全部倖存白人的戰役,在法蘭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軍隊屠殺;在太子港屠殺了800人,熱雷姆屠殺了400人。只有拿破崙軍隊中的波蘭人得到了赦免,因為他們當初拒絕參加鎮壓黑人的戰鬥。有400多名波蘭人選擇留在海地,他們的後裔至今仍說波蘭語。

獨立后

讓-雅克·德薩林是海地的第一位統治者和第一位皇帝,為海地制訂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權的憲法,在海地北部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驅逐的法國人的產業分配給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軍事手段實施管理,恢復農業,並把農業收成平均地分配給農民和工人。但是當他試圖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這套制度用在南方時,卻遭到了反抗。德薩林採取強硬手段來推行改革,這些措施反過來又造成政變。
1806年,德薩林被暗殺。當年在太子港製訂了新憲法,規定海地為共和國,並限制總統的權力。當上總統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對此感到憤恨,試圖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亞歷山大·佩蒂翁的手下遭到了失敗。海地隨即被分為兩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為首都統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為首都統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稱“海地總統”,在1811年自立為王,稱亨利一世。他驅使黑人為自己修建了6座宮堡、8座宮殿,並驅使20萬民工為自己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拉費里埃爾堡。亨利·克里斯多夫還創建了貴族等級制度,冊封了4個親王、8個公爵、22個伯爵、37個男爵和14個騎士。他對人民的壓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變中吞槍自盡。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將大地產劃分為小塊的農耕地,此舉雖然得人心,但在經濟上卻是災難性的。蔗糖的出口從1791年的1.63億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統一了海地,並一直統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奪佔了聖多明各(在1809年重歸西班牙統治,1821年宣告獨立)。
福斯坦·蘇魯克
福斯坦·蘇魯克
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后,對海地提出了索賠要求,要求其賠償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絕,法國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來封鎖伊斯帕尼奧拉島,強索3000萬美元的賠償。布瓦耶最後同意支付1800萬美元,但是海地無力支付,於是同法國展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把賠款減為1200萬美元,在30年內支付,每年支付40萬美元。為了應付賠款,布瓦耶減少了政府開支,並在農村採取軍事管理政策,以期維持農業生產。
184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則毀於大火。在混亂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爾·埃拉爾發動了政變,迫使布瓦耶逃往牙買加。此後四年中,海地先後出了四位黑人總統,並在1844年喪失了聖多明各。
1847年,海地參議院將不識字的黑人衛隊長福斯坦·蘇魯克選為總統,福斯坦上台後即將那些試圖操縱他的參議員放逐,並在1849年廢除了共和國。福斯坦自稱為福斯坦一世皇帝,於1852年4月在太子港舉行了豪華隆重、耗資巨大的加冕典禮。
福斯坦上台後即試圖重新征服聖多明各,但是吃了敗仗。到1858年,隨著戰爭帶來的開支增大、以及維持皇室排場所需的費用,已經使海地國庫極度空虛。1859年1月,身為參謀長的塔巴拉公爵法布爾·熱弗拉爾將軍發動政變,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總統。
法布爾·熱弗拉爾
法布爾·熱弗拉爾
熱弗拉爾被視為海地最好的總統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醫藥、航海、藝術諸學院,鼓勵在城市中建立工業技術學校,還派遣學生去歐洲留學。熱弗拉爾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設施,扶助農業和小型工業,並聘用外國人協助開發國家。他在對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復國派(該國在1844年獨立,1861年因擔心被海地吞併而重歸西班牙統治),並幫助多米尼加流亡者發起反西班牙人的戰爭,為此招來西班牙的報復,威望降低。1867年,熱弗拉爾在國內政治騷亂中被迫辭職。
熱弗拉爾下台後,海地即陷入內戰狀態中,並最終招來外國干涉。在獨立后的海地保留了壁壘森嚴的種姓制度,在所謂“高貴人”種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統比較純粹的黑人,他們居住在城市中,在鄉下擁有地產,壟斷了文武官員、法官、律師、醫生等職業;全國另外97%的人口(幾乎全部是黑人)則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發動起義,總統從北方農民中徵召部隊來鎮壓,從而引起海地北方與南方之間的長久敵意。

外國干涉

總統府
總統府
1908年到1915年,海地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陷入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中。雖然海地憲法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法國和德國的商行通過當地代理人在海地獲得了許多土地所有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在海地的利益集團受到了美國的猜忌。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引申”而擴大了門羅主義的範圍,獲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國家發生內亂或“歐洲人佔領”時實行干涉作了辯護。1914年11月,海地政變時,美國海軍就派了一艘巡洋艦到太子港,將海地國家銀行的50萬美元保證金運到紐約(1919年歸還),以免被叛軍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發了另一次政變,為了撲滅政變,統治者讓-維布倫·紀堯姆·桑下令殺死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則在不久之後被沖入法國公使館的暴亂民眾殺死並被肢解。海地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招致使美國的入侵。1915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陸,控制了局面,並遴選出一個美國認為合適的總統。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海關被置於美國監管之下。美國監督海地參議院制訂了新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規定總統任期四年,參眾兩院議員任期為六年和二年,賦予年滿21歲的公民選舉權。
讓-維布倫·紀堯姆·桑
讓-維布倫·紀堯姆·桑
此後8年中,海地的經濟獲得改善,國債從2400萬美元減至1200萬美元,出口額從1916年的893萬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萬美元。海地的本國工業獲得扶植,此外美國還建設了公共衛生機構、公路、給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以及公立學校。此外美國還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隊,以代替不可靠的總統衛隊。但是美國的佔領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義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20世紀30年代之後,美國在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外交政策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睦鄰政策取代。1934年,美國軍隊撤出海地。
1934年,最後一批佔領海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海地。美國撤軍后,斯泰尼奧·文森特總統統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內修改了海地憲法,將總統任期改為5年。當多米尼加獨裁者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下令屠殺和驅逐多米尼加的海地僑民時,文森特採取了剋制措施,通過其他美洲國家向多米尼加施壓,獲得了75萬美元的賠償。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戰,之後不久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總統埃利·萊斯科同美國密切合作。在美國的請求下,海地在戰爭期間加強了橡膠、植物纖維和植物油的生產。美國則制訂衛生援助方案,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
海地
海地
由於美國的戰時援助物資和款項大量湧入,導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賄賂活動增加,此外橡膠增產方案也將數萬名海地農民從其小農場驅逐走,這些情況導致農民不滿,觸發了1946年1月的政變。接管政權的軍事委員會舉行了議會選舉,議會則在1946年5月選舉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埃斯蒂梅謀求修改憲法以連選連任,從而導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變。軍事委員會的保羅·歐仁·馬格盧瓦爾上校成為總統。在他的任期內,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並推行廣泛的疫苗接種計劃,以消滅島上的瘧疾黃熱病、天花和梅毒。馬格盧瓦爾政府制訂了新憲法,鼓勵外國投資,並得到美國的貸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電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並開始大規模開採銅、褐煤礬土資源。1951年,海地的農業五年計劃則擴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種植,並獎勵糧食生產。

獨裁統治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1956年,親美的馬格盧瓦爾總統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軍事委員會選為海地總統,從而開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29年的統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
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
1988年舉行首次民主選舉。
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為總統。
2004年爆發動亂,阿里斯蒂德總統流亡國外,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進駐。
2006年2月7日,海地的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
2017年10月,聯海團結束維和任期,由聯合國海地司法支助團接任。11月,海地宣布重建軍隊。

新政府成立

2021年7月20日,海地新政府成立,阿里埃爾·亨利出任總理。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海地是西印度群島中的島國,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總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接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公里。

地形地貌

海地
海地
海地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

氣候特徵

海地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5℃。
氣候成因:本地位於東北信風帶,常年盛行來自海洋的濕潤的東北的信風,在該國北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雨且水量豐富,以此形成該國氣候南北的差異。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水系分佈

海地
海地
戈納伊夫島為海地全國最大島嶼,面積約207平方公里。最大湖泊為伊坦沙烏馬特湖,面積約181 平方公里。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自然資源


海地雨林
海地雨林
海地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金、銀、銅、鐵等,其中鋁礬土儲量較大,約1200萬噸。由於長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旱生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葉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

自然災害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3級強烈地震,造成至少22.3萬人死亡,近15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40億美元。10月起爆發霍亂,造成9000多人死亡。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再遭颶風重創。2018年10月,海地北部發生5.9級地震,造成15人死亡,333人受傷,近7000間房屋被毀。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劃分為10省,省下設區,共42個區,區下設市鎮,共144個市鎮。
海地 行政區劃
海地 行政區劃
省 DépartementCOKCp2003.8.7C1982.8.30面積(Km)首府ACp2003CCp2003CC1982
北部 Nord107735465640022106海地角 Cap-Haïtien111094107026
東北 Nord-Est113004931895731805利貝泰堡 Fort-Liberté15589
西北 Nord-Ouest204450802935302176和平港 Port-de-Paix27100
阿蒂博尼特 L'Artibonite3010703977329324984戈納伊夫 Gonaïves10482563690
中部 Centre315650433614703675安什 Hinche23599
西部 Ouest40309369815517924827
太子港 Port-au-Prince
卡勒富爾 Carrefour
德爾馬 Delmas
1977036703023
917112
306074
257247
東南 Sud-Est414495853679112023雅克梅勒 Jacmel26077
南部 Sud506273115026242794萊凱 Les Cayes4809548838
大灣 Grand'Anse513375164899573310熱雷米 Jérémie2751026803
尼普斯 Nippes52266379Miragoane
海地 Haiti7929048505379127700太子港 Port-au-Prince

首都

太子港
太子港
太子港(Port au Prince) ,人口約276萬(2015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6℃。全國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島著名良港。太子港始建於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為法屬聖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獨立,太子港成為首都。太子港飽經地震、颶風和戰火破壞,發展緩慢。城市的建築為圓梯形,由低處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狹窄,港口商業區街呈拱式。

國家象徵


國旗

海地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上藍下紅。旗面中央為白色長方形,其中繪有國徽圖案。海地國旗的顏色源於法國國旗。鑲國徽的國旗為官方用旗。

國徽

海地國徽
海地國徽
海地國徽啟用於1807年,樣式用於1986年。國徽圖案中間高聳著一棵棕櫚樹,樹上插著一根“自由之竿”,竿頂是“自由之帽”。樹前的綠地上有一面戰鼓,兩旁為戰斧、大炮等武器;樹兩側各有三面海地國旗和一面三角旗;樹後有六支帶刺刀的步槍。白色飾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就是力量”。

國歌

《德薩利納之歌》(法語:La Dessalinienne) 是海地的國歌,歌名是為了紀念海地革命領袖讓-雅克·德薩林。由Justin Lhérisson作詞,Nicolas Geffrard作曲,於1904年採用為國歌。

人口民族


1200萬(2017年)。95%為黑人。

政治


政體

2015年10月,海地舉行大選首輪投票,執政黨光頭黨候選人莫伊茲和反對黨進步與解放黨候選人塞萊斯坦勝出,但第二輪投票一再推遲。2016年11月20日,光頭黨候選人莫伊茲當選總統。2017年2月7日就任。3月21日,海地新政府成立,拉豐唐任總理。2018年7月,由於政府大幅上調油價,海地多地爆發打砸搶暴力遊行,總理拉豐唐引咎辭職。9月,新總理塞昂正式組閣。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87年3月29日通過,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中止實施,其後少數條款被廢止。憲法規定:海地是不可分割、主權、獨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國家主權屬全體公民;三權分立是神聖原則,國民議會享有立法權,總統和以總理為首的政府內閣分享行政權;政府向議會負責,議會有權彈劾政府;公民直接選舉總統、議員;總統任期5年,不得連任,任期不超過兩屆。修改憲法須經參議院和眾議院各2/3成員的同意。

議會

國民議會分參、眾兩院。議員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成員。眾議員任期4年,每四年全部換屆。參、眾議員均可連選連任。參議長兼任國民議會議長,任期2年。眾議長兼任國民議會副議長,任期1年。本屆國民議會於2016年1月成立。參議長約瑟夫-蘭伯特(Joseph-Lambert),2018年1月9日當選。眾議長加里-博多(Gary-Bodeau),2018年1月10日當選。

政府

總理由總統提名、經議會批准,內閣由總理商總統組成。每屆內閣部長人數不少於10名,總理可酌情決定增減。本屆政府於2018年9月成立,讓·亨利·塞昂(Jean Henry Céant)出任總理,主要內閣成員包括:計劃與對外合作部長讓·克勞迪·皮埃爾(Jean Claudy Pierre)、外交和宗教事務部長博奇·埃德蒙(Bocchit Edmond)、經濟和財政部長羅納爾德·德尚布爾(Ronald Decembre)、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村發展部長羅貝爾·安格朗(Jobert C. Angrand)、公共工程和交通部長弗里茲·卡約(Fritz Caillot)、貿易和工業部長羅內爾·吉爾(Ronell Gilles)、環境部長儒特·約瑟夫(Jouthe Josephe)、旅遊部長瑪麗·克里斯汀·斯特凡森(女,Marie-Christine Stephenson)司法和公安部長讓·魯迪·阿里(Jean Roudy Aly)、僑務部長瑪瑪塔·伊蕾娜·泰爾米埃(女,Mamatha Irène Ternier)、內政和城鄉管理部長讓·瑪麗·雷納爾多·布呂內(Jean Marie Reynaldo Brunet)、教育和職業培訓部長皮埃爾·阿蓋諾爾·卡代(Pierre Agénor Cadet)、社會事務和勞動部長愛麗絲·基蘭(女,Elise Gelin)、衛生和人口部長瑪麗·格爾塔·魯瓦·克萊芒(女,Marie Gréta Roy Clément)、婦女狀況和權益部長埃弗琳娜·桑維爾(女,Evelyne Sainvil)、青年、體育和社會活動部長艾德文·查理(Edwing Charles)、文化和通訊部長讓·米歇爾·拉蓬(Jean Michel Lapin)。

政黨

1986年8月海全國委員會頒布法令規定,合法政黨的創建者應不少於20人、支持者不少於2000人。目前合法登記的政黨逾百個,主要有:
(1)光頭黨(Parti Haïtien Tèt Kalé, PHTK):執政黨,2012年8月由時任總統馬爾泰利組建。現為議會第一大黨。總協調人安娜·瓦萊麗·蒂莫泰·米爾福爾(Anne Valérie Thimotée MILFORT)。
(2)民主團結聯盟(Konvansyon Inite Demokratik, KID): 2005年5月成立。總協調人艾諾爾德·約瑟夫(Enold JOSEPH)。
(3)團結黨(Inite):2009年9月由前總統普雷瓦爾聯合其之前領導的“希望平台黨”(Plateforeme de l’Espoir)部分成員組建。黨主席約瑟夫·朗貝爾(Joseph LAMBERT)。
(4)拉瓦拉斯之家(Fanmi Lavalas):1996年10月由前總統阿里斯蒂德創建。2000~2004年執政。總協調人前總統讓·貝爾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 Bertrand ARISTIDE)。
(5)進步與解放黨(Ligue Alternative pour le Progrès et l’Emancipation Haïtienne, LAPEH):2011年7月20日成立。總協調人總協調人裘德-塞萊斯汀(Jude-Célestin)。

司法

設最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級法院、治安法院和特殊法庭。最高法院共設12名大法官,其中10名由總統任命,其餘2名由參議院選舉產生。最高法院目前暫有6位大法官,院長為儒勒-康塔夫(Jules-Cantave)。

政要

若弗內爾-莫伊茲總統出生於1968年6月26日。自1996年起從商。2012年創辦Agritrans公司,經營香蕉種植園,產品出口。同年建成海地首個、加勒比最大的農業加工出口區。2016年11月20日在大選中以55.67%的得票率當選總統,2017年2月7日就職。

經濟


概況

海地
海地
屬拉美最不發達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外援。2009年加入加勒比共同體。2010年,由於地震的嚴重破壞,經濟負增長7%。2011年以來,政府以災后重建為工作中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經濟有所恢復,但災后重建進展未達預期目標。
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83.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54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2%
貨幣名稱:古德
匯率:1美元≈75古德
失業率:23.9%

農業

海地農村以山地為主,耕地缺乏,產量很低,但農業仍為海地主要經濟部門,全國近2/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糧食不能自給,每年耗費2億多美元外匯進口糧食。可耕地面積55.5萬公頃,其中12.5萬公頃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數有灌溉系統,因此,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擴展可灌溉地面積。此外,有少許種植園,約佔可耕地面積10%,多由美國公司經營咖啡和波羅麻。由於人口壓力,造成了由傳統經濟作物的生產,如咖啡、波羅麻、糖、可可等逐漸轉向農作物的生產,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海地由於長期大面積乾旱和病蟲害,農業出現負增長,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2.48%。

工業

海地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儘管政府大力鼓勵外國和私人投資,但國內治安混亂,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使投資者望而卻步。2000年工業產值增長率為1.74%,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36%。其中製造業佔7.5%,建築業佔13.9%。加工工業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水電工業由於投資不足和油價上漲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商業

海地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商業、餐飲業、旅遊業和交通電訊業。2000年增長率為1.41%,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5.4%。
海地旅遊業收入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變后,旅遊人數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萬人次,1992~1993年僅4萬人次。政府在旅遊業領域進行了改革,統計,99-00財政年度遊客已超過15萬人。1996年有標準客房843間,1999年減至493間。

對外貿易

2016/2017財年海財政收入為714億古德(約合11.33億美元),支出934億古德(約合14.82億美元),財政赤字220億古德(約合3.49億美元),外債餘額30億美元。主要出口咖啡、可可、芒果、香精油和加工製成品等產品,進口食品、燃油(成品油)、工業製成品、機械設備、運輸設備和日用消費品等。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和歐盟。

貨幣

海地貨幣:古德(Gourde)。
古德(Gourde),1美元約合78古德。

文化


語言

海地官方語言為法語和克里奧爾語,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奧爾語。

宗教

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農村中盛行伏都教。

重要節日

獨立日:1月1日。國旗日:5月18日。海地發現日:12月5日。

文學

海地
海地
1898年,海地雜誌《圓周》創刊,集合了一群後期浪漫
主義詩人,如埃塞·維萊爾(1872~1951)、喬治·西爾萬(1866~1925)、埃德蒙·拉福雷(1876~1915)等。馬西雍·克瓦庫(1867~1908)是激進的民族民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對進步和改革的強烈要求,后被捕槍殺,著有詩集《民族詩歌》(1892)、《預言》(1902)、《印象》(1903)。他也是民族戲劇的創建者,以生動的現實手法,表現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喜劇《相互的教育》、歷史劇《自由》。
在小說方面,突出的作家有:弗雷德里克·馬塞林(1848~1917),他於1909年創辦雜誌《海地文學》,著有小說 4種,其中的《馬里利塞》廣泛描寫了海地社會。若斯坦·萊里松(1873~1907)是“青年海地”運動的倡導人,著有以下層社會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小鵪鶉的家》(1905)。皮埃爾·費爾南·伊培(1873~1928)傾向於自然主義,作品有《塞納》(1906)、《西摩拉克雷》(1923)、《我朋友的書》(1923)。安東·安諾桑(1874~1960)在《米摩拉》(1906)中探索海地與非洲在思想上的淵源關係。
20世紀30年代,海地文學中出現了表現黑人民族的土著主義傾向,在詩歌方面尤為明顯,主要要求表現海地人民思想感情中的非洲情調。著名的抒情詩人有萊昂·拉洛(1892~ )、多米尼克·伊波利特(1889~ )、路克·格里馬爾(1886~1954)、埃米利·魯梅爾(生於1903年)、弗雷德里克·布爾-雷諾(1886~1946)以及雅克·羅曼(1907~1944),他以小說《露水的統治者》(1944)而著名。其他小說家有:菲力浦-托比·馬塞林(生於1904年),著有《綠華蓋》(1941);讓·巴普蒂斯特·西內亞斯(1895~1957)以及雅克·斯特凡·阿萊克西斯(1922~1961)。

軍事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總統復職后宣布解散軍隊,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警察部隊來維持社會治安。1995年,聯合國民警特派團逐漸取代了原海地警察力量。
2004年爆發動亂,阿里斯蒂德總統流亡國外,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進駐。2017年10月,聯海團結束維和任期,由聯合國海地司法支助團接任。11月,海地宣布重建軍隊。

交通


公路

海地觀光巴士
海地觀光巴士
海地的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截至2014年,海地公路總長4300公里,其中國家級瀝青、水泥鋪面公路600公里,碎石路1500公里。2000年每1000人擁有汽車36輛。

鐵路

海地的鐵路總長240公里,只用於運輸甘蔗。

空運

截至2014年,海地的航空主要由外國航空公司控制客貨運市場。首都有國際機場一座,承擔全國94%的客運量。海地航空公司成立於1969年,截至2014年,有飛機35架。1999年民航客運量781684人次,70%為本國乘客。

海運

海地首都太子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Miragoane是最主要的外貿港口,海地角港是海地第三大港口。

社會


教育

海地學校
海地學校
海地法律規定7~13歲的兒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64%的學齡兒童可獲得小學教育。1999年中學畢業會考參加人數達10.2萬。城市成人文盲率為57%,農村則高達85%。全國中小學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學校佔85%以上。有海地大學等7所高等學校。

醫療

海地醫院
海地醫院
海地為乙肝、瘧疾、傷寒、登革熱、艾滋病的高發地區,艾滋病毒感染率為5.6%。醫療條件差,尤其是首都以外地區。首都藥品供應尚可,但價格昂貴。

民生

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成人文盲率為47%。

治安

首都太子港貧民區
首都太子港貧民區
海地槍支泛濫,槍擊、綁架事件層出不窮,治安極差,位於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陽城系“危險之地”,當地警察也退避三舍。

媒體

海地主要報紙有《消息報》(NOUVELLISTE)和《晨報》(LE MATIN),均為私營,日發行量分別為5萬份和6000份。官方通訊社為海地通訊社,1981年成立。全國現有37家電視台,188家廣播電台。

通訊

截至2000年,海地擁有有電話10萬門,其中四分之一屬於公共部門。

外交


外交政策

海地地震遇難中國維和警察
海地地震遇難中國維和警察
與我無外交關係。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美洲開發銀行、加勒比共同體成員。3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在海設有常駐機構。2010年地震發生后,國際社會展開救援,並向海提供經濟援助,有關國家在聯合國協調下積極參與海地災后重建。

旅遊


飲食

橄欖油飯
橄欖油飯
海地人喜食橄欖油飯。做飯時,先把水燒開後下米,然後倒入橄欖油,水乾飯熟后,過冷水,再塗上牛油,上火再燜,水干即可。海地居民多吃兩餐,民族菜有辣椒炸豬肉、玉米粉鯉魚、豌豆或牛肉大米飯、香蕉、甘薯和山藥。城鎮居民多喝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飲料。農民常吃芒果、山藥、豆類、甘薯和玉米等。只有在節日里,才吃些肉、禽蛋和奶類等。

景點

景點名稱景點圖片
拉巴地
拉巴地在加勒比島國海地的東部,被加勒比郵輪公司包租下來專供郵輪遊客消遣遊樂。22萬噸的郵輪海洋綠洲從邁阿密出發經過二夜一天的海上旅程才能到達。由於郵輪公司的包租,當地的黑人除了服務人員外不能登島,去的也僅是郵輪的遊客,島上的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天青海藍山綠,到了那裡彷彿到了人間仙境。 
拉巴地
拉巴地
雅克梅勒
雅克梅勒(法語:Jacmel)位於海地南部加勒比海沿岸,是東南省的首府。面積約2.78萬平方公里,人口800萬。雅克梅勒無疑是海地最富特色的小鎮。它吸引著情侶們來此徜徉。這裡 有狹窄的小巷和紅瓦頂鐵器市場,保留了全部殖民地趣味的彩色石屋和木房;還有女商販和牽著騾子閑逛的人。婦女們在場地上分選著曬乾的咖啡豆,以前,由於高山擋道,雅克梅勒與國內處於隔絕狀態。雖然後來好歹辟出一條公路,雅克梅勒仍然是南部省半島的偏僻地區。 
雅克梅勒
雅克梅勒

名人


福斯坦一世勒內·普雷瓦爾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米歇爾·馬爾泰利
嘉絲莉·畢薇斯讓-皮埃爾·布瓦耶懷克里夫·金辛辛納圖斯·勒孔特

相關事件


2021年7月7日,海地總理約瑟夫說,海地總統莫伊茲遇刺身亡。
當地時間2021年7月9日,海地參議院投票選舉海地參議院領袖約瑟夫·蘭伯特成為海地臨時總統。
2021年7月19日報道,管理國家政務的臨時總理克勞德·約瑟夫(Claude Joseph)將卸任,同意將權力移交給前總統提名的總理人選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