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孝張皇后

明仁宗朱高熾元配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詳,永城(今河南永城高庄鎮張大廠村)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幼,張皇后便成為實際上的攝政。她信用“三楊”、張輔胡濙等五大臣輔政,使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

正統七年(1442年),崩逝,謚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葬於獻陵。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395

封燕王世子妃

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

1404

進封皇太子妃

1404年,進封皇太子妃。

1426

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

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後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

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
1442-10

去世

1442年10月,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溥入宮,命宦官詢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

人物生平


孝順賢德

張氏為指揮使張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又冊為皇太子妃。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所以很得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
誠孝張皇後圖片
誠孝張皇後圖片
朱高熾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得成祖喜愛。成祖最喜愛次子漢王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但徐皇后和大臣們一直阻攔。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太子。

洪熙中宮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張氏被冊封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張氏被立為皇后之後,對朝中內外政事,她莫不周知。仁宗日夜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於洪熙元年(1425年)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宣德太后

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後為皇太后,張氏因而成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多受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當時海內安寧祥泰,宣宗對母親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張氏。兩宮慈孝天下皆知。
宣德三年(1428年),張氏出遊西苑,皇后、皇妃在旁侍候,宣宗也親自扶著車陪母親登萬歲山,並且奉酒拜壽,又過了一年後,張氏前往長、獻二陵拜謁,獻詩頒德。宣宗親自配帶弓箭,騎馬在前引導,到達河橋時,又下馬扶車。京畿百姓都夾道拜觀,陵旁老幼也歡呼拜迎。見此情景,張氏回過頭來對宣宗說道:“百姓擁戴君主,是因為君主能使他們安居樂業,皇帝應當將此牢記在心。”在返回途中,經過農家,張氏召來農家老婦詢問一些生活及農活方面的事,並且賜與錢幣。有的農家獻上蔬菜酒漿等東西,張氏便取來賜給宣宗,還說:“這是農家的口味啊。”隨行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請求謁見,張氏對他們加以慰勞,並說:“你們是先朝舊人,要儘力輔助嗣君。”此後的一天,宣宗對楊士奇說:“皇太后拜謁二陵回來后,說起你們的辦事能力時非常熟悉。她說,張輔雖是一名武臣,卻通曉大義。蹇義忠厚小心,但辦事優柔寡斷。你呢,非常正直,說起話來直言不諱,先帝有時很不高興,但最終還是聽從你的建議,得以不做錯事。還有三件事,當時先帝後悔沒有聽從你的意見。”張氏對外戚很嚴格,其弟張升為人淳厚謹慎,但皇太后仍不許他參加商議國家大事。
宣宗寵愛孫貴妃,廢皇后胡善祥改立孫貴妃為後,太后憐胡氏無過被廢,一直非常照顧胡氏,常召她到清寧宮,在宴席時也命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正統攝政

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駕崩,享年三十八歲。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宮中訛傳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氏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遵宣宗遺詔,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張氏而後行,並於二月戊申尊張氏為太皇太后。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張氏說:“不要破壞祖宗之法。只須將一切不急的事務全部廢止,時時勉勵皇帝向前人學習,並委任得力的輔佐大臣就可以了。”
一天,張氏在便殿落座,英宗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入內,張氏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如今皇帝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張氏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太后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過了一會兒,又派人把太監王振叫來,王振跪在地上,張氏突然臉色一變,厲聲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規矩,應當賜死!”身旁的女官們應聲而起,將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嚇得王振渾身顫抖。這時,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為王振講情,張氏才饒了他。接著警告他說:“你們這種人,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年幼,哪裡知道!現因皇帝和大臣為你講情,且饒過你這一次,今後再犯,一定治罪不饒。”此後,張氏時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獨斷而未交內閣商議的,就馬上派人召王振來責備他。所以在張氏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因病逝世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氏病重,召楊士奇、楊溥入宮,命宦官詢問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楊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建文帝朱允炆)雖死,但應當編修實錄。其二,太宗曾下詔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這條禁令應當解除。第三件事還未來得及上奏,張氏就已經崩逝。她在遺詔中勉勵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語氣十分誠懇淳厚。英宗為她上尊謚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十二月,張氏與仁宗合葬於獻陵,附祭於太廟。

主要成就


張氏在明代諸后中頗為精明能幹。據史書記載,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明宣宗都稟明母后再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由於張氏在朝廷政務的處理上,倚重“三楊”、張輔、胡濙及更早時的蹇義、夏元吉等賢臣名將,協調君臣之間關係,限制內宮對朝廷政事的干預,所以在正統初年,王振雖有寵於英宗,卻沒有達到專權擅政的程度。朝廷政局大體保持穩定。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張麒官至京衛指揮使。永樂九年(1411年)追封彭城伯,明仁宗即位後進爵為侯,謚號恭靖。
母親——封彭城伯夫人。
配偶朱高熾明仁宗
兄長張昶官至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彭城伯。
兄長張升官至左都督,掌左軍都督府事,封惠安伯。
兒子明宣宗朱瞻基——
兒子越靖王朱瞻墉——
兒子襄憲王朱瞻墡——
女兒嘉興公主——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王世貞:史於太后之聖政,王振之蠢國,蓋娓娓焉。
何喬遠: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談遷《國榷》:昭聖紹高文二后之盛,於獻陵則邑姜也;於景陵則太任也;至裕陵負扆,嚴外戚之預政,裁凶閹之竊權,社稷賴以宴如。而勢不馬鄧,席不向高。“受茲介福,於其王母”,誠昭聖之謂也。
張岱石匱書》:嗣後孝誠、孝庄,代有聖德,總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髮,亦足以光被彤管。嗚呼盛矣!
查繼佐罪惟錄》:誠孝整齊三朝,為妃,善太子失歡;為後為太后,知人,亦具稟可。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監振屏氣。先朝內政修已稱媲美,后所處特殊,得聞平決外朝,實關至計。至於嚴外戚惠安,不使干預;謝垂簾之請,專任閣議,凜持祖訓,故坤德無與比。倘垂簾例開,他日昭聖得自行其意,而二齡挾寵,適當武廟豹房之日,天下事尚忍言哉!嗟一振帝翼之為虎,后視之如雛,使長視得見正統之十四年,可無土木之變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宣皇晏駕,新主幼沖。王振以青宮舊侍,儼然自負顧命。其時三楊猶在位也。太后賢明,有漢馬氏、宋高后風。
蔡東藩《明史演義》:王振用事,禍啟英宗,太皇太后洞燭其奸,令女官擬刃於頸,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請,不即加誅,大奸未去,貽誤良多。至於慈躬大漸,垂詢國事,士奇擬上三疏,僅呈其二,而未聞列振罪惡,力請嚴懲,是士奇之謀國,尚不太皇太后若也。明多賢后。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黎東方《細說明朝》:即位之時,他年幼無知,國家大計方針,全由太皇太后張氏主持。張氏知書識禮,信任老臣,一切事由舊章,雖有對北元阿岱可汗(阿台)與麓川土司思任發的戰事,而國力未損。她也頗能制抑太監王振,要等到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她去世以後,這王振才專橫起來。
崔瑞德、牟復禮《劍橋中國明代史》: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後出人意外地死去,張太皇太后就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統治時期,她作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治的決策。

後世紀念


史籍記載

《名山藏·卷三十》
《國榷·卷二十五》
《石匱書》
《罪惟錄·列傳卷二·皇後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電影、電視劇飾演者
2006年《張娘娘傳奇》楚淑珍
2019年《大明風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