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歌曲

阿拉泰、騰格爾等演唱的歌曲

蒙古歌曲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讚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生動地反映蒙古社會的風土人情。

歌曲特點


內蒙古地域遼闊,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風格上的統一性,又有地區色彩的多樣性。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在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呼倫貝爾風格區、科爾沁風格區、錫林郭勒風格區、鄂爾多斯風格區和阿拉善風格區。大體上來說,呼倫貝爾民歌多華彩重裝飾;科爾沁民歌旋律平和流暢、蘊藉深沉;錫林郭勒民歌蒼涼而古樸;鄂爾多斯民歌旋律活潑跳蕩、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則顯得沉著而有耐力。各風格區之間既有音樂風格上的重疊,也偶有交錯現象。

歌曲歷史


蒙古民族向有“詩的民族”之稱,蒙古族居住的遼闊草原,世人稱之為“歌的海洋”。自古以來,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稱。作為一個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他們不僅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也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化。在絢麗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僅是蒙古族音樂藝術的基礎,而且也是整個蒙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民歌堪稱草原上盛開的一朵最鮮艷的藝術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廣泛,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特徵,有著極其完美的藝術性,深受蒙古人民喜愛。蒙古民歌,曲調優美,節奏舒展,在情感表達方式上樸實大方,深沉內在,帶著強烈的抒情性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財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數量和種類之多更是令人驚嘆!民歌在蒙古族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蒙古族廣大勞動者創造了不同體裁的民歌。而每一種民歌形式在用音樂手段反映生活,表達情感時則往往表現出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對“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來說,民歌乃是最生動、最豐富、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歌曲分類


首先,是敘事民歌。這類民歌有述事歌、古代狩獵歌、牧歌、宴歌等。這類民歌在敘述事物的同時,表達了民歌的感情色彩,褒揚或貶斥、歡樂或愁苦。音樂旋律多以歌曲內容或歌唱環境或平平述來、或激越歡快、或抑鬱深沉。
1.述事歌。述事歌是近百年來在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和農業區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複雜情節、人物眾多的大型民歌體裁。其形成過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思想、生活方式上都有其深刻原因的。從民族藝術的角度講,蒙古人素來善於運用巨大的、史詩性的藝術形式來反映自己的生活,塑造心目中的高大英雄形象。例如,早在14世紀,蒙古民歌中就有古代敘事民歌,主要內容是歌唱有關成吉思汗的傳奇故事。應該說,這一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無疑對近代長篇敘事歌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價值。本世紀初,清朝政府在內蒙古地區推行“移民實邊”政策,肆意開墾草原,掠奪土地。蒙古人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拿起武器舉行武裝起義,猛烈地震撼著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同時,蒙古人民用長篇敘事民歌體裁,生動地歌頌和再現了這些可歌可泣的起義鬥爭。長篇敘事歌《嘎達梅林》堪稱是這類歌曲的優秀代表。嘎達梅林長篇敘事民歌形式靈活、語言生動、富有生活氣息。它的音樂特點是,曲調簡短方整,同語言緊密結合,帶有濃厚的說唱性。
清朝年間,由於受地主階級殘酷剝削,加之災荒頻繁,許多漢族農民背景離鄉,由鄰近的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的部分農村湧入蒙古地區墾荒謀生。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蒙漢人民結下深厚的友誼。隨著漢族農民的大量湧入,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隨之而來,並影響著蒙古草原地區的發展。急劇發展的時代潮流同樣衝擊著人們的思想。述事歌正是在這種社會變革的背景下,在蒙古族居住的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發展起來的具有群眾性的民歌體裁。此類民歌結構方整、句法規整、節奏歡快,曲調比牧歌要短得多,因此,從形式上講,人們稱它為短歌或短調民歌。
述事民歌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是極為多樣的。首先,反映近代史上蒙古人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的具有強烈人民性歌曲,以及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中產生的革命歷史民歌,是蒙古民歌遺產的精華。具有強烈人民性的革命歷史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2.古代狩獵歌曲。狩獵歌曲是獵人們在深山密林中進行狩獵勞動時歌唱的一種民歌體裁。13世紀前,生活在現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流域的蒙古族先民,曾以狩獵業為主要生產勞動方式。狩獵歌曲的產生,同原始社會蒙古人的狩獵生產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為了捕獲更多的獵物,要發出一種齊心合力的呼喚和吶喊聲,用以鼓舞士氣,統一狩獵行動。這種呼喚和吶喊聲,也就是蒙古民族最原始的藝術——狩獵歌曲。不少的歌唱是和舞蹈相結合在一起的。獵人載歌載舞形象地摹擬被他們捕獲的各種飛禽走獸的動作神態。如一直流傳於內蒙古科爾沁一帶的狩獵歌舞《狩獵鬥智歌》就屬於這樣的原始狩獵歌舞。它通常由兩個人分別裝扮成獵人和動物,在表演中有歌有舞,非常生動風趣。
3.牧歌。早在七百多年以前,由於元朝的統一,全國各地都減少了戰亂所造成的災難。隨著全國各地經濟的繁榮和元朝政府扶植髮展畜牧業經濟措施的實施,散居在額爾古納河西岸的蒙古人走出山林地帶,遷徙和游牧於遼闊無邊的草原。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生產勞動,他們對社會的種種變化和壯美的自然景觀及周圍的生活環境,用他們悠長緩慢的節奏,自由粗獷的歌喉,抒發自己的情感。草原牧歌這一新的體裁就是在這種生活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牧歌佔據了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形成了蒙古音樂的典型風格。
牧歌作為一種民歌體裁,它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一面鏡子。它反映的社會生活是多方面的。歌唱草原、讚美駿馬是牧歌中常見的題材。因此,蒙古族人民在牧歌中集中歌唱草原和駿馬是很自然的。例如:《遼闊的草原》、《牧歌》等。從以上這首歌曲可以看出,牧歌的特點,一般音調高亢、節奏自由、旋律起伏,具有較強的華彩性和抒情性,是一首有代表性的草原牧歌。
4.宴歌。宴歌,也有人稱之為酒歌宴歌是蒙古人民在飲酒或筵宴的場合歌唱的一種有濃厚生活風俗的歌唱體裁。特別是當草原上舉行那達慕盛會或草原婚禮時,更是載歌載舞,熱鬧非常。如《金杯》這首歌曲旋律優美動人,富有濃厚的鄂爾多斯鄉土氣息。這首幾乎每個蒙古人都會演唱的膾炙人口的酒歌,它的曲調質樸、簡練、舒展,音樂形象突出。第一樂句平穩的唱出“金杯里的美酒芳香流溢”,接著第二句出現了“塞啦爾白咚賽”的熱情歡快的襯語,使歌曲的情緒推進了一層。第三樂句唱出“讓我在一起……”,旋律出現高潮,之後熱情歡快的襯語再次出現,使喜悅的氣氛達到最高點。
其次是抒情民歌。這類民歌有苦歌、讚歌和愛情歌。蒙古民族的廣大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備嘗生活的艱辛與苦難。加之因生活環境、特殊職業、風俗習慣不同,每個人的心理感受是不盡相同的。這種不同的心理感受,通過民歌的形式表露或宣洩出來,就是表達各種實感真情的抒情民歌。因與蒙古民族生活的地域、氣候有關,這類歌曲多以長調來抒發各種感情。旋律悠揚、綿長、舒緩,歌聲嘹亮、激越、悅耳,各種感情的表達淋漓盡致。
(1).苦歌。幾個世紀以來,蒙古民族經歷了數不盡的苦難,連綿不斷的戰爭,不盡的苦役釀成了徵人之苦;原始的、封建的婚姻舊俗導致了遠嫁姑娘思念家鄉和親人之苦;王公貴族出賣牧場田園造成的遷徙之苦等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為數較多的苦歌。其分類如下:
1)徵人苦歌。這一類型主要表現為被征入伍的士兵和服勞役的人們控訴戰爭和勞役帶來的苦難,抒發了他們厭戰,不堪忍受奴役和思鄉的情感。也有一部分是他們的父母妻兒思念遠方親人的歌。其中最為珍貴的是許多古代士兵歌,如《諾麗格爾瑪》、《丁克爾扎布》等。
2)遠嫁苦歌。蒙古民族遠在氏族社會時期,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就嚴格執行著族外婚制,形成了遠嫁習俗。多少年來,這種婚俗一直延續下來。到了近代,遠嫁的緣由已遠非為了“血統純正”,而是帶有濃厚的經濟和政治色彩。遠嫁給姑娘們帶來無盡的苦難,她們隻身嫁到陌生的地方,艱難地為人之妻,在異常苦悶中無限思念家鄉親人。於是她們在內心深處流淌著血和淚,唱出了訴說遠嫁愁苦的歌。
遠嫁苦歌的藝術性是很高的。其特點是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舒展,表達情感細膩委婉,具有真摯感人的藝術特點。思鄉、遠嫁類體裁的苦歌,曲式結構嚴謹,調式運用豐富而大膽,常以摸進的手法發展曲調。因而富有內在的推動力。作品如《德日格日瑪》、《諾文吉雅》等。
(2).讚歌。讚歌是蒙古族人民在那達慕大會或其它公共集會、慶典活動等特定場合歌唱的民歌體裁。讚歌按其內容大致劃分為以下幾類:
1)英雄讚歌。這類民歌從古至今一直伴隨著蒙古民族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蒙古民族崇尚英雄的傳統,如《成吉思汗頌歌》。這首讚歌以其莊嚴肅穆的感情、高亢激昂的音調熱情歌頌了成吉思汗。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豐功偉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首流行於錫林郭勒地區的著名歌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堪稱是讚歌的典型代表。
2)駿馬讚歌。馬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它在人們的心目中遠遠超出了牲畜和工具的含義,因此,長久以來馬受到了蒙古民族神靈般的崇拜和讚美。這些歌不僅數量較多,而且用詞豐富,曲調優美動人,達到其他民族語言難以貼切翻譯的程度。流傳較廣的《小棗騮馬》、《長鬃馬》、《小黃馬》等。
(3)家鄉讚歌。它是人們抒發對生活、對家鄉的愛,從內心深處唱出的頌歌。這一類型又可分為久居家鄉的人們為讚美家鄉而作的歌;背井離鄉,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家鄉,抒發在異鄉的愁苦而作的歌。前者如《察哈爾八旗》、《我的家鄉》等,後者如《高高的興安嶺》等。
(4)姑娘讚歌。姑娘少女的純潔美麗,在蒙古人民心目中常常作為美好的象徵。這類歌曲充滿了動人的詩句,有著優美的旋律。作品如《其布蓋希里》、《烏尤黛》等。
(5)四季讚歌。這是人們讚美大自然四季風光而創造的一種民歌體裁。歌中多描述四季的交替及人們生產、生活的情景,充滿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這一類型的民歌到處可見。幾乎在蒙古族各聚居區均有風格獨特的《四季歌》。
3.愛情歌。這一類體裁的歌曲是蒙古民歌中最多的部分,表現手法也極為豐富。其主要內容為抒發男女相互思戀的情感,以及人們對愛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比如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縛,許多青年男女的美好婚姻不能實現,相戀難相聚,出現了不少像森吉德瑪一樣的愛情悲劇。愛情歌除上述哀怨悲劇型外,還包括相戀型、思念型等類型的歌曲。它們著力於抒發雙方熾熱的愛情。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手法,以生動的詞句唱出對另一方的傾慕和愛戀。語言華麗而樸實,體現了真摯的感情,同時伴以舒展的旋律。其代表作為《十五的月亮》、《丁香波爾》等。
蒙古民歌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它不僅是蒙古民族的珍貴財富,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難得的瑰寶。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都大有研究的價值。

蒙古族介紹


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人自古以來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藝術天才創造了豐富而寶貴的音樂財富。蒙古民歌具有民族聲樂的獨有風格,不論高吭嘹亮,還是低吟回蕩,都充分表現了蒙古族人民質樸、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蒙古族音樂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風格,又有各個地區的獨特風格,堪稱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很多藝術家在草原的歌海里採風,使蒙古族民歌得到進一步的整理、保護、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