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卧薪嘗膽

成語

卧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迹,后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卧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解釋


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迹,后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前都嘗一嘗苦膽。

出處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卧薪;躺在榻上
示例
明·李贄《詠古》之一:“卧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人物簡介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
越王 勾踐 (?-前465)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四九六年,當越王勾踐(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后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卧薪嘗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四七三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既平吳,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但這時,春秋時代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實乃春秋末期最後的一個霸主。

勾踐滅吳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
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后,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賞析


卧薪嘗膽
卧薪嘗膽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傳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經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紅顏不是禍水,禍水都是貪色男人們弄出來的。戰爭年代的“美計”和平時期的“軟刀子”。平民百姓對此放鬆警惕,大不了毀掉身家性命而已;若肉食者紛紛沉溺於美色,輕則自己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重則足以擾亂朝綱、傾城覆國。殷紂王荒淫暴虐,“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抵不住周武王“胭計”的進攻,終於丟了萬里江山。而頗有戲劇性的歷史變化是,後來的周幽王竟也忘了祖宗曾用“胭粉計”讓紂王在荒淫生活中喪失警惕的成功經驗,也不從反面汲取紂王失敗的深刻教訓,色迷心竅拿國之軍事行為當兒戲,為逗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叵料真的“狼來了”,卻無人願意發兵救天下。
在現實生活中,經不住美色誘惑的“官人”也並非絕無僅有,如成克傑之流雖“食色”有術,但最終都無法逃脫滅頂之災。那麼,“美人計”這把“軟刀子”,為何如此管呢?答非常簡單:古今無數男人都無法做到“物色美色俱空”,尤其當官的男人一旦貪婪成性就會失去理智,淪為“物色美色”的俘虜。
不過除此之外,我“小瞧夫差”的真正原由,卻是夫差的“食色”表現非同一般。夫差敗於勾踐,儘管原因複雜,但歸根結底也是從誤中“美人計”開始的。吳、越交戰,先是吳國勝券在握,越國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勾踐無奈之下,號令於三軍說:“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文種聽后,便對勾踐說:“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覺得文種這話很有道理,便與文種攜手共商復仇大計。計從安出?首先使用的依然是“美人計”。文種出使吳國,對夫差及其大臣們說:“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 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率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毀宗廟,系妻孥,沉金玉於江,有帶甲兵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兵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夫差聽了怦然心動,伍子胥卻諫曰“不可”,說應該趁勢殺了勾踐,滅了越國才對。越國見此計受阻,又“飾美女八人”,前去收買吳國太宰。果然夫差聽信太宰讒言落入圈套,與越國達成休戰協議,並以勾踐為質。三年後,勾踐歸越,卧薪嘗膽,大肆收買人心,重修君民好合,增強綜合國力,加緊復仇備戰,直到復仇名命令一下達,越國軍民同仇敵愾,“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一舉滅了吳國。
綜觀勾踐復仇始末,“美人計”無疑起了重要作用。假如夫差能夠抵住“物色美色”的進攻,那吳、越爭霸的歷史便要重寫。不過,夫差最使我瞧不起的地方,卻是他死到臨頭時的那一番拙劣表演。據載,夫差眼看大勢已去時,曾親向勾踐求饒說:“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按理,勝敗乃兵家常事,男子漢大丈夫,頭被割了也就碗大個疤。但夫差面對死亡,毫無男子漢氣節不說,還把勾踐日弄他的那套辦法原本拿來日弄勾踐,這真可謂“黔驢技窮”、可憐至極,不能不令人汗顏側目。當然,若非此類醜劇還可能在當今官場上重演,我們便不必“小瞧夫差”了。
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夜郎自大,目中無人,誰都不在眼裡夾,這決非為人處世的好習慣。然而能否受人尊重,光靠尊重別人不行,還得自己確實有些值得人們尊重的修為。我等無名小輩,理智做人第一,不必奢望別人睜目仰視,既無資格也不應該小瞧別人。吳王夫差統治一方,威勢兼備,其言行即便令人作嘔,想必吳人也不敢對他不尊重。況且他能世襲國君之位,無論怎麼說,也會有些值得人們尊重的地方。可是單憑他一見窈窕女人就心花腿軟的那點王者出息,卻很難叫人把他看得多麼“五大三粗”。

評價


現在人們經常用“卧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逐漸強大起來的越國與北邊的吳國結有冤讎,經常相互交戰。勾踐當上越國國王的第一年,吳王闔閭帶兵進攻越國,被越國大將射成重傷而死。闔閭的兒子夫差繼承王位當上吳王。三年後,夫差為報父仇,親自率兵戰敗越國,把勾踐和五千殘兵團團圍在會稽山,迫使勾踐投降。勾踐被押解到吳國,讓他住在闔閭墓旁,一邊看墓一邊養馬。勾踐忍受了許多折磨和凌辱,表面上裝著十分忠誠,暗地裡讓大臣送美女和珍寶玉器賄賂吳國大臣,在吳王面前說好話,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忠心服侍吳王夫差,每當吳王坐車出門,勾踐總是拿著馬鞭子走在前面。有一次吳王生了病,勾踐為了表示誠心,竟然去嘗他的大便的味道,以預測病好的日期,就這樣慢慢博得了吳王的好感。過了三年,一心發奮圖強,立志報仇雪恥。他為了團結百姓發展生產,親自下田耕作。為了激勵自己不忘國恥,夜裡睡覺不用被褥,而是躺在柴草里,還在房樑上吊著一個苦膽,每次吃飯都要嘗一嘗,以時刻提醒自己不忘過去的屈辱。這樣苦心經營十年,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也在悔恨和羞愧中自殺了。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用卧薪嘗膽作為成語,形容為了一個目的,在艱苦危難的環境中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歷史考證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卧薪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鬥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勾踐卧薪嘗膽
勾踐卧薪嘗膽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