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地區

冀中南地區

冀中南地區是指河北省內位於京津以南的地區,包括保定市、石家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及邯鄲市六市全部及廊坊市一部分(除北三縣),面積9.04萬平方公里,人口5427.05萬,與北京、天津、唐山、北三縣、秦皇島同屬河北平原,分佈於河北省中部及東南部地帶,主要由山麓平原、中部平原和濱海平原組成,海河流域貫穿全境。冀中南是京津冀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天津港、黃驊港的經濟腹地。

地區簡介


本地區北鄰京津,西依太行山,東臨渤海,有黃驊港等重要港口;南面接魯西北、豫北。京廣、京滬、京九三大鐵路縱貫南北,擁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等航空門戶,京石城鎮走廊位於區內,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城市人口(萬)面積(平方公里)
保定1042.522190
石家莊1078.4615848
滄州755.4914000
衡水446.048815
邢台789.9212400
邯鄲951.1112073.8

自然地理


冀中南地區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大部屬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資源較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自然災害危險性較低,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

歷史文化


三皇五帝時期

冀中南地區歷史悠久,在全區各地,遍布著早期人類的遺址。河北保定,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曾“北逐葷粥、合符釜山”。釜山究竟在何處?多年來眾說紛紜,文史資料中重點推舉的釜山就有四五處。幾年來,相關人士經查閱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物、地理、民俗等資料,專家座談論證,初步認為徐水釜山遺址很可能是黃帝“合符釜山”之地。有專家認為,釜山是我國大統一的開端之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源。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是人文始祖初國之地,《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顓頊,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二十歲即帝位,初國於高陽,建都於高陽古城,今舊城村,周圍九里。古志載“高陽,古頊帝墟,歷代沿革”。自顓皇建號,四千多年來,高陽為郡國,為軍鎮,為關隘,其名不易,是繼黃帝建都涿鹿之後的遠古第二故都。
河北保定順平則是帝堯故里,而河北唐縣則是唐堯最早的都城。堯帝,史稱唐堯,姓伊祁,名放勛,公元前2297年(翦伯贊《中外歷史年表》)正月十五日誕生於伊祁山堯母洞。後人為紀念堯帝,在伊祁山上建廟立祠,經多代重修和續建,逐步形成了以太子庵為中心的古建築群,每年的正月十六和七月七日,附近州縣的黎民百姓及朝廷命官,都要上山朝拜,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順平人仍稱伊祁山為堯山。
伊祁山是堯的誕生地,也是華夏民族的始封之國--唐侯國的所在地。《漢志》云:“張晏曰,中山唐縣,堯為唐侯國於此是也。”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堯史封於唐,今中山唐縣,后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此皆在冀州之域,故曰:唯彼陶唐,有此冀方。”
酈道元在《水經注》的寇水注中,對堯生於完、唐、望一帶做了詳細的考證,而現代著名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科學出版社,1960年版)一書中,也堅信帝堯生在這一帶,其實就是生在完縣(順平舊稱)。

先秦和秦朝時期

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朝代是公元前21世紀開始的夏朝。
夏朝之後是商朝,商朝曾在今河北邢台建都。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是從周朝開始的。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始稱為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
西周時期,廣置封國,今冀中南境內的較大封國北有燕國,南有邢國。到了東周春秋時代(公元前770至前476年),奴隸制行將解體,封建制孕育待生,王權衰落,邦國林立,諸侯國有一百多個。
經過長期激烈的兼并戰爭,到了東周戰國時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主要諸侯國只剩下魏、趙、韓、齊、秦、楚、燕七國,即所謂“戰國七雄”。其中在冀中南建都的北有燕國,南有趙國,中部還有北方少數民族狄人建立的中山王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餘郡,其中在冀中南境內陸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巨鹿、代、恆山等八郡。

漢唐時期

漢朝,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冀中南北部主要屬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屬冀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
漢代以後,幽州、冀州、豫州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在冀中南境內,歷魏、晉、南北朝而不改。
隋朝統一中國以後,文帝廢郡置州,以州直接轄縣。到煬帝時,又更州為郡,以郡統縣。郡治在冀中南的有恆山等14郡。從隋朝始,冀州、幽州作為一級政區之名消失於史籍。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勢將全國分為十道。今冀中南地區轄域主要為河北道。
唐朝滅亡以後,形成“五代十國”。當時河北境內的中南部,先後為梁、唐、晉、漢、周之屬地,北部則主要為契丹遼政權。

宋元明清

宋朝初年,曾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今冀中南地區主要屬河北路,後來又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兩個行政區。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位於元朝大都(今北京市)附近的今冀中南全境為“腹里”地區,歸中央中書省直轄。
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市),改北平為京師,今冀中南地區歸京師管轄。
清朝繼續實行行省制度,冀中南隸屬於直隸省

民國以後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直隸省改稱河北省(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舊京兆地方20縣劃歸河北省,冀中南境域主要屬河北省。
1949年8月,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河北保定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屬於河北省,省會設在保定。
1949年8月,成立平原省,將河南省的武安、涉縣、臨漳三縣劃歸河北省邯鄲市,將河北省的南樂縣清豐縣濮陽縣長垣縣東明縣五縣劃歸平原省,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將原屬於河北省的南樂縣、清豐縣、濮陽縣、長垣縣、東明縣5縣劃歸河南省,冀中南地區仍屬於河北省。
河北曾以保定、北平、天津為省會,1968年河北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
區位優勢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莊為中心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和技術產業基地,區域性物流、旅遊、商貿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務中心。
――構建以京廣沿線為主軸,以石家莊、保定、邯鄲等城市為重要支撐點的空間開發格局。
――壯大京廣沿線產業帶,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等產業,改造提升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
――提升冀中南地區整體競爭實力,完善服務功能,建設區域性科技創新基地;增強石家莊、保定、邯鄲、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提高區域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網路化水平。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南水北調中線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濕地建設,構建由防護林、城市綠地、區域生態水網等構成的生態格局。

區域發展


地域範圍

冀中南 魯西北 豫北
冀中南 魯西北 豫北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同處華北平原腹地,包括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燕山之南、渤海之西的區域。
魯西北是指山東省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不包括鄒平縣和博興縣)3個地級市,以及濟南市的商河縣、濟陽縣東營市利津縣河口區
豫北是指河南省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安陽、濮陽、鶴壁、焦作、新鄉5個地級市及濟源1個省管縣級市。

同源關係

冀中南、豫北、魯西北三區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000萬,人口以漢族為主,語言主要有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晉語邯新片。三區地勢中東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太行山山脈,背山(太行山)面水(渤海),地勢平坦,自古就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三區域緊密相連,三區域作為整體北靠燕山,西依太行山,南濱黃河,東臨渤海,具有天然地理同源性。早在遠古時期,三區同屬冀州,位居九州之首。在隋唐時同屬河北道、宋代同屬河北路、元代同歸中書省直轄,所以三區也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

經濟發展

冀中南、魯西北、豫北三區位於華北平原腹地。區內既有京廣、京滬、京九鐵路,京港高鐵、京滬高鐵、青太客運專線,又有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中線縱貫南北,還有黃驊港出海口,因此交通發達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區內大致分為沿海經濟帶和平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主要以黃驊港、黃河三角洲為中心,平原經濟帶以京廣鐵路為軸,以石家莊為中心,包括保定、邯鄲、邢台、新鄉等城市。
為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山東省提出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涵蓋魯西北地區,並提交國務院批准通過;河北省針對冀中南地區提出了冀中南經濟區建設;河南省也提出了中原經濟區建設,涵蓋豫北地區,這樣三區都有了政策的支持,加上河北省為了振興經濟,特別擴建的黃驊港,為冀中南、魯西北、豫北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硬體基礎。

京津冀協同發展

冀中南地區是河北省的主體部分,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有著重要地位,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區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北京集聚過多的非首都功能,“大城市病”問題突出,人口過度膨脹,交通日益擁堵,大氣污染嚴重,房價持續高漲,社會管理難度大,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同時,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嚴重超采,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我國東部地區人與自然關係最為緊張、資源環境超載矛盾最為嚴重、生態聯防聯治要求最為迫切的區域,加之區域功能布局不夠合理,城鎮體系結構失衡,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公共服務水平落差明顯。上述問題,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加強統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三省市整體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