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初

李養初

李養初(1881~1959)名培基,字養初。陝西藍田縣人。人物生平幼時在家鄉私塾讀書。稍長,到距家十公里的芸閣學舍,從牛兆濂學習程朱理學

李養初


(1881~1959)稍長,到距家十公里的芸閣學舍,從牛兆濂學習程朱理學,清廷在西安發布廢科舉、興學堂的《興學詔》。兩年後,陝西巡撫升允將設於西安的關中書院改為陝西第一師範學堂,並聘牛兆濂為總教習。李隨後考入這所學堂,繼續攻讀儒家學說,並接受西學教育。時值清朝末年,庚子大賠款給家鄉和全國人民帶來的災難,使李看清了清廷的腐敗和無能。他開始閱讀在學堂內秘密流傳的《民報》,《回天》等刊物,逐漸接受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主張,並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他認為救國還需習武。於是,師範學堂畢業后,他從軍到甘肅新軍步兵第三標周務學部當兵,學習軍事。
1911年10月陝西辛亥起義成功,西安和各州縣相繼光復。卸任陝甘總督升允被清廷委任署理陝西巡撫,率甘軍由西路向陝西反撲。已經回陝的李養初,參加了曹印侯的敢死軍,任副標統。敢死軍奉命赴西路阻擊清軍,李率本標人馬據守永壽禮泉
曾與清軍在南坊、泔河等地激戰,有力地配合了陝西軍政府兵馬都督張雲山的乾州保衛戰。
1914年,袁世凱以陝督“征剿白朗不力”為借口,派其親信陸建章率20萬大軍入陝,接替張鳳翙督理陝西軍務,稱“威武將軍”(同年6月,袁世凱下令各省廢除督軍,改稱將軍)。這個以鎮壓革命黨人而著名的“屠伯”,一上任就把辛亥革命中建
立起來的陝西軍隊,除陳樹藩部外全部裁汰解散,激起革命黨人的強烈不滿。加上袁世凱復辟帝制,全國人民同聲反對,有志之士紛紛起而護國。這時的李養初,全身心地投入了陝西人民的“反袁逐陸”鬥爭。
1915年冬,李和長安王紹文、康毅如,咸陽郭英夫乾縣吳希真,興平南南軒、李桂森,華縣李秋軒,渭南白雨亭、郭中村,臨潼焦林涇陽薛西軒,周至熊子耀,淳化吳鯤化等在西安秘密集會,商討組織討袁軍事宜,公推康毅如為臨時總指揮,李養初、吳希真、李秋軒、曹世英和高峻分任東、西、南、北路總司令。會議約定以長安、藍田、乾縣、二華(華陰、華縣)和白水各路所在地為據點,聯絡黨人,聚集槍支,待機發動。會後,除北路曹世英、高峻與郭堅、耿直聚集數千人進入陝北誘陸部深入北山外,其他三路都因機密泄露為陸建章偵知,遭到瘋狂的鎮壓,王紹文、南南軒、李桂森、焦林、陳德卿等17人被殺害於西安北關西火巷。李聞訊急走富平美原鎮,加入了曹世英、高峻、郭堅、耿直率領的北路軍。陸建章終於被驅出陝西。取代陸建章督陝的陳樹藩,原是革命黨中人,但為了謀取督陝大權,他先與陸建章演出“獻城贖子”醜劇,接著又宣布取消陝西獨立,效忠北京政府。陝西人民認清了這個趨炎附勢的地方軍閥的嘴臉后,群起討伐。
1918年1月,張義安舉義三原,李養初隨曹世英部自耀縣南下星夜馳援,共舉陝西靖國軍旗幟,曹任左翼司令,李任曹部連長。同年8月,于右任回陝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編各地靖國軍為六路,曹任第三路司令,李是第三路第二支隊營長,駐防臨潼交口鎮,與陳樹藩部隔渭河對峙數年,雙方戰事幾無一日停歇。在著名的關山戰役中,李協助支隊司令王祥生率部堅守介坊、青寺一線,與陳軍激戰兼旬,終與友軍配合,把北渡渭河的陳軍逼回渭河南岸。
1921年5月,在直皖戰爭中獲勝的直系軍閥,免去了投靠皖系當上陝督的陳樹藩的職務,派閻相文馮玉祥先後督陝。馮玉祥利用驅陳勝利之機,加緊促使靖國軍受編。靖國軍內部意見分歧:胡景翼、曹世英、高峻等各路司令官為保存實力同意受馮
改編,而總司令于右任則極力反對。李養初支持于右任。他由富平趕回臨潼交口、雨金,說服同在二支隊任營長的馬青苑甄士仁等反對受編,又在三原臘八會(1922年1月)期間,與吳希真等到第三支隊司令石象儀在三原北城的家裡,爭取石反對受編。就在這時,發生了胡景翼部包圍靖國軍總司令部、下掉靖國軍旗幟事件,更激起包括李在內的反對受編的人的緊張活動,終於導致了石象儀等拒絕曹世英入城的高陵事變。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解體不久,馮玉祥率部出關參加直奉戰爭,把督軍職務交給了省長劉鎮華代理。劉鎮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咨意橫徵暴斂,殘酷蹂躪百姓。正如李養初在詩中描繪的“屍填九鼎鳳翔府,戶絕千家大荔城”。在陝西暫編第一師任職的他,參加了轟轟烈烈的驅劉鬥爭。
1924年10月,胡景翼部參加北京政變,改編為國民軍第二軍,李所在的馮子明部改編為國民軍第二軍下轄的第十混成旅,李被提升為該旅第二團團長。
1930年中原大戰后,楊虎城任陝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對李堅持靖國軍不受改編的作為甚為欽敬,遂聘他擔任綏署的高級參議。他恪盡職守,于軍務政事多有建議,很得楊的器重。西安事變后,楊被解除兵權,出國考察。李痛恨蔣介
石背棄承諾,誤黨誤國,賦詩詰問:“芒陽賊就豺狼性,何故亦懸革命旌? ”“百二山河糜爛盡,更誰高調唱和平? ”但他無力回天,決心辭去公差,歸隱田園,“任他名利爭朝市,閑對青山自掩門”。
1937年辭職還鄉后,李養初一心農耕,不問政事。
1945年藍田縣成立參議會,拗不過鄉親故舊的推舉,當上了縣參議員。當年5月,縣長田雲漢發布討共檄文,李在參議會領頭提出反對議案,被田雲漢以“通匪”罪下獄。他毫不畏懼,大量書寫揭露
田搜刮民財、鎮壓民主的材料。李對探監的親朋講:不要送吃送喝,多帶些紙、墨進來。中秋節那天,他寫詩給家裡,不讓親人為他牽掛,詩云:“吉凶榮辱尋常事,年老誰還惜此身。寄語家中今夜月,莫因佳節念囹人。”由於找不到“通匪”罪證,加上各方人士奔走營救,李在被關押六個月後獲釋。
新中國成立后,年近古稀的李養初又煥發了青春。他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參加家鄉的各項民主改革,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尊敬,1953年還被聘為陝西省文史館館員。
從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到1937年辭職回鄉,李從戎從政二十餘年,一直兩袖清風,
一塵不染。從他初回藍田時寫的七絕《歸來》中,看出了這位革命老人的情操和品德:
“一別家鄉二十年,歸來容鬢半凋殘。路旁父老爭迎顧,笑指行裝依舊寒。”
1959年4月23日病逝於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