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泉圖
松泉圖
《松泉圖》是元代畫家吳鎮在元代至元四年(1338年)創作的水墨中國畫,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松泉圖》畫一蒼老的孤樹榦其上,中部畫飛泉,下部有小雜樹,皆在迷霧之中。畫面雖沒有畫人,但通過對松樹與飛泉的如此配合。儼如有一種高士傲岸的氣度在畫中。此畫用筆堅實,尤其那種蒼茫荒率的畫風,更表現出松泉“一高一逸”的精神。
松泉圖
圖上部自題詩:“長松兮亭亭,流泉兮泠冷。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風兮吟秋聲,景幽佳兮足靜賞,中有人兮眉常青。松兮桌兮何所擬,研池陰陰兮清徹底。掛高堂兮素壁間,夜半風雲今急飛起。”款題:“至元四年夏至日奉為子淵戲作松泉,梅花道人書。”
以“漁”作為隱居方式在江南文人中是有悠久傳統的。唐代詩人張志和隱而不仕,往來於江湖之間,以乘一葉扁舟垂綸捕魚為樂,自號“煙波釣徒”。他以獨創的格律寫了《漁父詞》和創作了描繪其隱居生活的《漁隱圖》,從此“漁隱”作為繪畫題材經久不衰。吳鎮以其所處的時代以及生活的地區,與張志和所創導的漁隱精神產生共鳴是不難理解的。可以看到,吳鎮一生活動和他的繪畫無不貫穿了這一內涵,就連這幅《松泉圖》也不例外。
該畫是吳鎮於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創作的作品。
吳鎮的《松泉圖》看起來非常奇險,用筆不無簡率,大段題詩(書法)則成為構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內容也頗具內涵,表達了詩人(畫家)對清白人格的讚賞、對幽靜生活的嚮往和對長生不老的渴望。
以此作為掩映村托,水口為雜木所布枝點葉,富於層次。雖不見潭水而水霧迷濛,構圖奇險。這種平中帶險的構圖是吳鎮畫山水畫的有時危峰突起,有時長松倒掛懸崖。取景有平遠、高遠、闊遠等多種形式。
松泉圖(局部)
畫家用淡墨渲染山體,在對松樹的描繪上,畫家用筆蒼勁剛健,用淡墨寫出樹體,又以濃墨點苔,提寫針葉;而對於畫中其它的樹木,畫家則直接用墨彩暈染點寫,營造出水氣空的景緻。吳鎮在此畫中容納了南宋的骨體,但在畫法上捨棄了一味剛勁清味,趨於較溫潤的一種,別具一格。該畫以水墨為主,畫家高超的技藝,將水墨畫蒼勁有力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徐湖平《古代名畫賞析》:若論“抗簡孤潔”,則以《松泉圖》為第一。相比之下,《松泉圖》在這類畫作中最為簡潔,最為含蓄,技法也最為成熟,不僅剛中帶柔、氣韻雙高,而且其草書長篇詩跋更是獨絕,因而歷來為美術史家推重,多次被收入各種有關重要的畫冊圖錄。
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辦公室副主任崔陟《名家名作中的為什麼 藝術卷·書法》:我們從中看到他的用筆是非常流暢的,彷彿還是在點染松枝。筆畫在紙上盡情地跳躍著,表現出無限的情趣,真是令人陶醉。這首詩既是獨立的書法作品,又是全畫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巧妙地利用有意留下的空白,很瀟灑地完成了“接龍”,給人以從容有致的感覺。
美術史論家徐建融《元代書畫藻鑒與藝術市場》:詩意縱恣,書風飛動,與奔放的畫筆若合符契,是其詩、書、畫三位一體的代表作。
吳鎮(1280—1354),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嘉興(今浙江)人。同元代眾多畫師一樣隱居不仕。“抗簡孤潔”,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一生清貧,以賣卜賣畫為生計,常以作畫為自娛,並工詩、書法。擅畫水墨山水,師法巨然長披麻皴,兼以斧劈和括鐵皴;善用濕墨表現山川林木郁茂的景色:他寫山水學的是董源、巨然的風格。同時他還是域松竹的高手,有《竹譜》冊傳世,繪竹22幅,各幅各有姿態,筆法均簡潔蒼勁。後人把他與王蒙、黃公望、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他所表現的中國文人理想境界的山水畫評價尤高。存世畫跡有《漁父》、《雙檜平遠》、《秋山圖》、《蘆花寒雁圖》、《秋江漁隱圖》。吳鎮竹石畫亦很出色,以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竹譜》冊最著名。又有《梅道人遺墨》一卷,系後人輯錄他的詩和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