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禪
書禪
書禪,屬於“行禪”的一種,是古代大德高僧所普遍喜愛的一種修行方式。以書定心,以心描書,終達“無我”“凈心”之禪修境界。禪書合一,用心去感悟其幽遠的禪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禪與書結合,從宋代“持法外之意”的禪意書法到晚清竹禪創立“九分禪書”,可謂源遠流長,名家輩出。至於當代,以禪書名世,繼往開來,在書壇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家,當數湖北歸元禪寺的昌明大和尚。昌明(1917—2007年),俗姓曹,祖籍湖北枝江,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武漢漢陽歸元寺住持。昌明禪書已彙編成《昌明大師書法集》、《昌明方丈法偈選》、《昌明禪書系列》出版,深得各界人士喜愛,被譽為“佛教界的法寶,藝術界的墨寶。”昌明禪書貴在書禪合一,“書以禪而神於中,禪以書而形於外”,個中三昧,法師在其《禪書緣起》中的論述,正是夫子自道:“昔畫竹通禪者日竹禪,吟詩志禪者日寄禪,今潑墨透禪者書禪也。禪凈融合,頓漸徹悟;方便多門,歸元無二;精進萬化,寂默是本;禪書若舟,渡人渡己。”
一 精進萬化,寂默是本
以佛法悟書道,晚清書法巨匠竹禪的“九分禪書”,以“方便多門,歸元無二”的禪學思想來參悟書法中“有法”與“無法”的辯證關係,唐朝僧人亞棲的書論自勉:“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后皆變其體,以得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稱書奴,終非自立一體,是書家之大要”,“九分禪書”則淵源於東漢王次仲所創立的“八分書”。“八分書”實為一種帶有明顯波磔的隸書。唐人張懷□在《書斷·八分篇》中的解釋為:“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竹禪在八分隸書的基礎上,兼取小篆筆意,形成一種結體長方,意趣高古,禪味悠長的書法。名為“九分禪字”,皆因”所加一分即禪味矣。然而,八分書乃書體變易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字體,竹禪以之為主體,兼以小篆筆意,在形制上刻意求古,書雖名為“八加一”。終有以“八分書”害“一分禪”的本末倒置之嫌。
“方便多門,精進萬化”的曹洞禪學理念,在書法形制上,主張“原心返本”,符合自然之道。其禪書結體,隨手萬變,任心所成,筆畫粗細長短隨勢而置,搭配巧妙多變;章法布白看似不重字與字的映帶關係,每字都明珠散落,悠然自立,彷彿開悟的禪僧,寂然無求,但總體卻錯落有致,俯仰成趣,心息相通。所以,竹禪,結體長方,運筆從方入斜,以平追欹,線條拙樸而具張力,但是,相對於“九分禪書”在落筆結字上拘泥於隸書和小篆,“八分書”,拾取“一分禪”,恰如“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西東?”於此一舍一得之間,書與禪形神一體,相得益彰,既深得竹禪真諦,又脫落“九分”形骸。唯其如此,才真正能夠做到“歸元無二,寂寞是本”。”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論道:“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禪師將書法與其禪學思想融為一體,於落筆結字不亦步亦趨、循規蹈矩,而是博採百家,隨緣萬化,古為今用,達到書以禪勝,禪因書馨的自由境界。
禪書乃寂默之道,清人笪重光曾論黃庭堅禪意書法:“涪翁精於禪說,發為筆墨,如散僧入聖,無裘馬輕肥氣,視海岳眉山別立風格。”其中“散僧入聖”一語可謂道出了禪書的神韻,其形拙樸、散淡、自然,看似無跡可循,其神則超邁高遠,既歸一而意有所向,又精妙而無可言傳。正因為禪書因禪意而別具風骨,所以表現於不同的書家,則因人而異,個性鮮明,即使是一家之不同作品,亦多姿多彩,氣象萬千。而後來者若非既精於禪理,又諳於書道,則對禪書不僅無法求其形似,更不必說求其神似了。啟功先生在《論書百絕》中錄其師勵耘老人言日:“學書宜多看和尚書,以其無須應科舉,故不受館閣字體拘束,有疏散氣息。且其袍袖寬博,不容腕臂貼案,每懸筆直下,富提按之力。”昌明法師作書,無論字體大小,都習慣於大筆懸腕,用墨飽滿,自由酣暢,一氣呵成。他“不尚枯筆,不求扁薄,不縱橫奇肆,不劍拔弩張,以豐潤之美見長。在追求端莊靜穆的同時,也常著意營造出俊邁險勁之美。”如果說黃庭堅禪意書法追求對晉唐楷則的反叛而驚世駭俗,竹禪“九分禪書”返源復古而透出一股山林隱逸之氣,昌明法師則秉持太虛人間佛教理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禪凈融合,頓漸徹悟,其禪書繼往開新,自立一體,氤氳出一種慈悲、幽遠的人間祥和之氣,更顯“結廬人境,心遠地偏”的禪學真意。
二 禪書若舟,渡人渡己
禪書既非可有可無的閑情雅緻,更非牟取稻糧和聲譽的技巧手段。“禪書若舟,渡人渡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在禪師眼中,書即是禪,禪亦是書,書禪合一,悲智雙運,福慧並修。禪師常言:“如何不是修行?何處不是修行?何事不是修行?何時不是修行?”可以一日不食,不可一日不書。“心無左右,法無左右,禪無左右,禪書也無左右。”禪師每有所作,必先坐禪入定,於心如止水,無妄無我,萬念歸一之時,揮毫播禪,其寂默雷霆,如暮鼓晨鐘,意境幽遠;又如春風化雨,潤入心田。
就一般書家而言,字品與人品並無直接聯繫。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品格,精深的修持,以及“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獻身精神,是無法真正窺入禪書門徑的。
昌明禪師是當代中國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領袖人物之一,既是愛國宗教界的傑出代表,又是充滿慈善和智慧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其書法與道德交相輝映,堪為世范。其於1935年7月在枝江彌陀寺出家受戒,1937年雲遊各地參學,1940年秋到湖南法光佛學院學習。1941年秋參加太虛大師組建的抗日僧伽救護隊,兩度奔赴衡陽前線,出生入死,救護傷員,為報國土恩而身體力行。“文革”期間,為法忘軀,堅守歸元寺,護持佛、法、僧,並臨危上書周恩來總理,周總理接到信后,批示“據歸元寺曹昌明來信,歸元寺搞得很亂,各級黨委按照保護國家名勝古迹的政策加以保護。”才使這座名剎完好地保存下來。1979年昌明大師升座為歸元寺方丈。他2007年圓寂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凈慧法師在《挽昌明長老》中,滿含敬仰與深情地追憶其為:“大悲大智大師風,領袖佛門四海崇。瀟灑人間播法雨,超然出世見禪功。高僧德譽乾坤滿,老衲生涯陋室空。半世論文師亦友,歸元遙望淚。”禪師視禪書既是坐禪入定的修持法門,又是參與社會,濟世渡人的方便媒介。禪師在其重要禪書選集《昌明方丈法偈選》序言中寫道:“佛在人間,樂土在人間,凈己凈人凈人間,適應社會主義社會,貢獻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文明建設,此系當今中國佛教發展之根本。”法師願以禪書結萬人緣,開達善根,啟迪智慧,書寫人間真善美,使佛教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禪書內容往往隨緣隨喜,除了佛經、偈語外,大都為格調高雅、清新向上、催人奮進的詩詞、格言、警句、賀詞、吉祥語等。數十年來,法師揮毫播禪竟逾十萬幀之多,遍及海內外,被譽為“墨寶、法寶、國寶”。在慈善拍賣會上,法師禪書享有一字萬金之美譽,累計已為失學兒童、貧困學生、孤寡老人、受災群眾、希望學校、修橋鋪路等募集了大量善款。法師在臨終前兩個多月,還帶病參加慈善募款活動,以其禪書為希望工程募得十多萬元。《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法師以禪書為舟,踐行渡人渡己的宏大誓願,古今書道,無過於此。
書禪,作為中國禪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為歷代禪師所推崇,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現代很多僧侶都以的經懺佛事創收為主,“書禪”這一高雅的禪修方式也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近幾年有很多中國佛教禪宗僧侶都在為恢復“書禪”生活而努力,中嶽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45世、永化堂上第三十一代嗣法沙門德政禪師所駐錫開創的廣東省清遠市御金街少林禪院首開“禪書堂”,恢復了消失在歷史中的禪師所鍾愛的“書禪”生活,為復興中華禪宗文化中之書禪文化邁出了步伐。
書禪
從“書禪”開始,相繼有了“書禪、解禪、剪禪”等一系列與“禪”相關的話題和故事。將照片簡單編輯,雖然粗糙,但也可以算作一次很好的記錄。都有怎樣的故事,請大家看下面引用的視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