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台城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的遺址
台城是東晉和南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宮的所在地,位於都城建康城內,遺址在今南京市玄武區。“台”指當時以尚書台為主體的中央政府,因尚書台位於宮城之內,因此宮城又被稱作“台城”。台城是晉成帝時在孫吳苑城的基礎上營建的,咸和六年(331年)十一月建成。開皇九年(589年)隋軍攻入台城滅亡了陳朝,將建康的宮苑蕩平為耕地。五代時的楊吳在建康城故址之上營建了金陵城,台城遺跡從此湮沒了。
現在所稱的“台城”位於南京城內北極閣北麓、玄武湖以南,是從解放門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朝城垣。朱元璋築應天府城時,原計劃將這段城牆向西修至鼓樓崗並與石頭城相接,後來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新筑後湖城”,這一段城牆便遭廢棄。這段城牆以條石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燒制的城磚包砌,長253.15米、高20.16米(其中條石城基高7.36米、城磚部分高18米),西端寬9.8米,東端寬10.3米。後人多將這段城牆附會為六朝時的台城,並訛傳至今。現在這段城牆上設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
南京台城
指六朝時的禁城(宮城),又稱“苑城”,是當時的皇帝用於辦公居住的場所。當時建康從外到內由郭城、都城(京師)、宮城(台城,另台城內還有一道內城)幾個主要城圈構成,郭外為郊。宋·洪邁《容齋續筆·台城少城》:“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台,故稱禁城為台城。”按,晉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雞鳴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成帝時咸和中改建作新宮,遂為宮城。歷宋、齊、梁、陳,皆為台省(指中央政府,晉、宋時稱朝廷禁省為台,故稱)和宮殿所在地,因專名台城。宋·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台城在鍾阜之側,其地據高臨下,東環平岡以為固,西城石頭以為重,帶玄武湖以為險,擁秦淮、清溪以為阻。”
“及台城陷,簡文在中書省,景帶甲將兵入朝陛見,過謁簡文。”——《陳書·不害傳》
據《上江兩縣誌》記載:“雞鳴寺后之城,乃是明擴建都城時所造。”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大概是想把城牆蓋在雞鳴寺后,向西經鼓樓崗接石頭城,後來為了把雞鳴山、獅子山、馬鞍山、石頭山等山崗圍進城內,擴大了建築範圍。因此雞鳴寺后這段約250米長的城垣,只好棄之不用了。
另外根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南京台城城牆所在地,就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朝廷舊址,中國史學界稱為台城。南京台城城牆作為六朝時封建王朝的統治中心後宮禁城,台城位於都城中部略偏東北,在今東南大學一帶,是東晉和南朝諸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統治中心,代表了“六朝金粉”的興衰。六朝時期皇宮的規模很大,僅東晉的宮內大小殿宇就有三千五百多間,至南朝四代,更是重樓四起,殿閣櫛比。此後台城在歷史上屢遭破壞,第一次是侯景之亂,第二次是三年後梁軍收復台城時“王師之酷甚於侯景”,第三次是隋滅陳,將建康“城瘭宮闕蕩平耕墾”,到了五代十國,楊吳先後三次築金陵府城,台城被徹底廢除。
南朝梁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台城。陳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隋兵南下,活捉陳後主於胭脂井中。這些經歷使台城雖無跡可尋,但卻名揚天下,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來到金陵,總忘不了去台城憑弔一番,留下了不少難忘的詩文。如唐代著名詩人韋莊曾在此憑弔:“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詩句膾炙人口。因世事滄桑,古台城早已蕩然無存。後人曾據韋詩將玄武湖之柳與台城連在一起,並將雞鳴寺后的一段明城牆附會為台城。
台城至太平門段城牆長1.7公里,在台城,建有明城垣博物館。登臨城上,東眺鐘山龍蟠蒼翠,山色空明;北賞玄武十里煙柳,煙波浩淼;南觀九華塔影婆娑,寶塔高聳;西覽雞鳴黃牆青瓦,古剎鐘聲蕩氣迴腸。此外,台城之下也是垂柳依依,北極閣、原“中央研究院”舊址、宋子文公館等建築,綠樹掩映,如詩如畫,果然是“依舊煙籠十里堤”。
南京台城位於今南京市玄武湖南岸、雞鳴寺北邊,她是南京古城牆的一部分,她的東端與明都城相接,西端為城牆盡頭不再向西延伸。南京台城城牆全長253.15米,外高20.16米,下以條石為基,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磚高12.8米,台城至太平門段城牆長1.7公里。由於南京台城城牆距離六朝時代的皇宮建康宮不遠,史學家把這段南京城牆台城。此外,台城之下周圍有北極閣、原“中央研究院”舊址、宋子文別墅等建築。
台城1
作者
正文
宮殿余基長草花,景陽宮樹噪村鴉。雲屯雉堞依然在,空繞漁樵四五家。
台城2
別名
《金陵圖》【作者】韋莊,請參見作者詞條介紹。
正文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