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劇

北劇

中國北方戲曲,北劇的作者多為落拓文人和隱逸之士,以雜劇作為寄寓心志的工具,其作品常常表達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對歷史、人生的思考。

基本介紹


北劇藝術的代表是京劇,特點是男人扮女人。

興起的內外原因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雜劇勃興的主要原因
我國祖先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地理環境中,人民“世居其土,世勤其疇,世修其陂也,世治其助耕之氓”(《船山遺書·讀通鑒論》)。
“以農立國”、“重本柳末”從春秋就已產生,後來一直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之道。
重農耕、輕工商成為傳統的民族心態。農耕文化成為中國文化主潮。
元代以前文學作品基本樣式就是詩、詞、賦、散文,其內容就是抒情寫志,其目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天下。
孔子的“興觀群怨”,到白居易的“為時為事”論,再到梁啟超的“熏浸刺提”觀,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政教功利觀的三大高峰。
《元史·食貨志》記載:“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蠶而衣,不待耕而食……”
元史》第2393頁記載:“商賈之稅,本以抑末,國用亦資焉。元初未有定製。”“逮至大曆之際(1328——1329)天下總入數,視至元七年(1273)所定之額蓋不啻百倍雲。”
《錄鬼簿》載,大德以前有三百四十五個劇本,著名的關、馬、王、白就在這一時期,正是元雜劇鼎盛之時。

元統治者對文人的不重視

使大批富有才華的作家投身雜劇的創作
人強分十級,有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
所謂“書會”,就是文人用民間藝人合作編寫劇本和講唱文藝的腳本的創作團體。
鍾嗣成的《錄鬼薄》載其前輩玉京書會趙燕才人……自金元董解元先生並元初關漢卿已齋叟以下,前後凡百五十一人。
如關漢卿是“玉京書令”才人;馬致遠李時中花李郎,乃“元貞書會”才人;肖德祥,乃“武林書會”才人。此外還有“古杭書會”、“九山書會”等。
書會活動:①編寫劇本;②組織“對棚”,即各創新劇本,各找劇團演對台戲;③書會內部之間也競賽,如睢景臣的《高祖還鄉》套曲就是書會才人出題而作出的奪魁之作。
“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王季思先生說:“科舉既廢,儒家正統思想的統治跟著鬆弛,當時流落都市的知識分子才有可能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以新的眼光看待通俗文學的創作,從而開創了一條新的創作道路,形成了一支新的創作隊伍。”(《百科知識》1983年9月號《元代雜劇》)

元代一批優秀演員

的多才多藝對戲曲的普及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元末復庭芫的《青樓集》是我國第一部記錄戲曲演員藝術活動的著作,記錄大都名妓117人,其中優伶就佔半數之上,他說“我朝混一區宇,殆將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億萬”(《青樓集志》)。
《青樓集》記載資料如下:
“小春宴:姓張民,自武昌浙西。天性聰慧,記性最高,句欄中作場,常寫其名目,帖於四周遭樑上,任著官選揀需索。近世記者,少有其比。”
“梁國秀:歌舞談謔,為當代稱首,喜親文墨,作字楷媚,間吟小詩亦佳,所制樂府如《小梁州》、《青歌兒》、《紅衫兒》等。世所共唱。”
珠簾秀更負盛名,“雜劇為當今獨步”,與關漢卿交往甚深,關氏還寫過《南呂一枝花·贈珠簾秀》稱讚他:“金鉤光錯落,綉帶舞蹁躚,似霧非煙。”
“賽簾秀:珠簾秀之高弟,侯耍俏之妻也。中年雙目皆無所靚,然其出門入戶,步線行舞,不差毫髮,有目莫之及焉。聲遏行雲,乃古今絕唱。”
“天然秀:姓高氏……丰神靚雅,殊有林下風致,才藝尤高越流輩,閨怨雜劇,為當時第一手花旦、駕頭亦臻其妙。”
此外還有翠荷秀、喜景春、王金帶等,都是“藝絕一時”的演員。
孫秀秀甚至有“人間孫秀秀,天上鬼婆婆”之譽。

都市經濟的畸形發展

造就了大批觀眾,即使皇家、貴族也對雜劇不無愛好。這是元雜劇繁榮的又一原因
元代一方面圈佔農田,對社會生產力起著破壞作用。但另一方面,對各種工匠卻相當重視和優待,建立各種作坊,集中人數眾多的工匠於大都市裡。
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一書中,談到元朝宮內團拜時,即記有“席散后,有音樂家和梨園子弟演劇以娛從賓”的事。
第五,元代的社會矛盾為作家提供了雜劇創作的生活源泉
吏治腐敗,冤案叢生。
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第六,諸宮調等說唱文學對元雜劇的直接影響
所謂諸宮調乃是取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聯成短套,首尾一韻,類似散曲的套數,再用不同宮調的許多短套,聯成長篇,雜以說白,以說唱一個長篇故事,這種形式被稱為諸宮調。因為主要樂器是琵琶,故又叫搊(zòu)彈詞
諸宮調與北雜劇的關係:
①諸宮調是唱完一個宮調曲子,立即改唱另一個宮調的曲子,頻換宮調,又常換韻,而北雜劇一折一宮調,一韻到底,一般是四折,四個宮調。
②諸宮調,每個套曲用曲子很少,大都在五支曲子以下,所以套曲短得很,而北雜劇的每個套曲,一般用曲子十餘支,多則二十餘支。雖也有短的,但少見。
③諸宮調用的曲子,常為全闕,並且大都有后疊,甚至一曲包含三疊、四疊,而北雜劇用的曲子,相當於詞的豐闕,如要續用,就採用“么篇”的格式。
④諸宮詞,每一宮調的首曲,無一定的規矩,而北雜劇,每一宮調的首曲,有一定規定,如[仙名宮]第一支曲子必為[點絳唇],[南呂宮]第一支曲子必為[一枝花]。
⑤諸宮調用第三人稱,而北雜劇用第一人稱。所以,北雜劇聯套,比諸宮調嚴整雄肆。
北曲南曲的區別主要有如下:
①所用樂器不同:北曲以弦樂為主,琵琶是主要樂曲;南曲以管樂為主,簫、笛、嗩吶之類。
②聲情不同:北曲雄渾慷慨;南曲婉轉悠揚。北曲字多調促,南曲字少調緩。北曲力在弦,南曲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
③宮調不同:北曲有嚴格的宮調,南曲則不尋宮數調。
宮調理論是在古代的七音、十二律的科學基礎上產生的。
七音是: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當於簡譜的1、2、3、4、5、6、7七音。
十二律即: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它們近似近代音樂的十二個音名。即:C,#C,D,#D,E,#E……每一音名,標誌一種固定的音高。
以七音十二律相乘,可以產生八十四個宮調。但實際上運用就沒有這麼多。唐代燕樂,只有二十八調。宋代只用七宮十二調,到了元代北曲,只有十二個宮調了。
現今保存下來的諸宮調僅僅三本。
金代無名氏《劉智遠諸宮調》和元代王伯成天寶遺事諸宮調》都僅存殘本。
②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完整保存下來。為王西廂起了奠基作用。
此外唱賺,對北雜劇聯套形式,也有一定影響。第七,各種藝術對元雜劇形成的影響
除了戲劇本身的傳統外,音樂、舞蹈、建築、雕塑、文學,都以不同方式影響著戲劇,戲劇就是它們的綜合體。
歷史傳記、傳奇小說的發展為戲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繪畫藝術、雕塑的發展,對戲曲的布置、化妝、臉譜、造型等舞台表演藝術以影響。

南傳奇和北雜劇形式特點對照表

南傳奇形式特點
副末開場
往往長達數十齣
以生、旦為主
各種角色均可唱
聲有入
一出之中可換韻
襯字少
用南曲
北雜劇形式特點
用宮、商、角、徵、羽五聲
一出之中可變宮調
字少而調緩 北雜劇形式特點
題目正名
一般四折一楔子
以正末、正旦為主
一人主唱
無入聲
每折一韻到底
襯字多
用北曲
兼用變宮、變徵共七聲
每折用同一宮調套曲
字多而調促

與南戲的區別

1. 產生的時代不同。南戲起自宋朝,發源地是溫州;北劇是元代形成的,最初流行於河南河北一帶。
2. 分場的原則不同。南戲按人物上下場來分場次,整齣戲篇幅較長,都有幾十折;北劇是一套曲唱完為一折,一般戲都是四折加一個開場。後來大雜劇家寫劇本,實在受不了這種限制,就寫成幾本,每本還是四折,如《西廂記》是五本二十一折。
3. 曲制不同。南戲比較靈活,一折戲里可以轉調、轉韻,可以從這宮調轉到那宮調;北劇嚴格按照套曲來,一折戲里一調到底,一韻貫穿。
4. 演唱方式不同。南戲里有獨唱、對唱、合唱,每個角色都可以唱;北劇規定只有一人主唱,即男女主角一唱到底,其他角色都是插科打諢的。
5. 唱腔的調性不同。南戲採用五聲音階,北劇用的是北方音樂,七聲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