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巢元方的結果 展開
- 隋代醫家
- 隋代醫家
巢元方
隋代醫家
巢元方約生活於隋唐年間,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一說為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5)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博士,業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於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五年八月,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症,隋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於歷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病因學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
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醫學教育“太醫署”,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見於記載的、規模宏大的官辦醫學教育。隋王朝還組織海內學者廣泛搜集中醫藥資料,主要是歷代及民間方劑、驗方單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劑學著作《四海類聚方》2600卷編撰成書。由朝廷下詔,命巢元方主持編纂的中國第一部病因徵候學專著《諸病源候論》,就是在這社會時代背景下成書問世的。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史冊中第一部系統化、科學化地詳細論述疾病發生原因、證候表現及分類的巨著。《諸病源候論》又稱《巢氏病源》,足見巢元方對這部巨著問世刊行之功高不可沒。《諸病源候論》全書50卷,按病因證候分為67門,共載列專論1720條。書中每條專論包括疾病發生原因、病理轉、病變表現,專論后附有導引按等外治方法,卻不同於歷代方書那樣列法載方,以示本部巨著專為探討諸病之“源”、“候”而設。《諸病源候論》問世,標誌著中醫病因學、證候學理論得以系統建立。它“薈萃精說,沉研精理,形脈證治,罔不該集”,唐代孫思邈撰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燾編著《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書《太平惠方》,其中關於疾病病因及證候的論述及分析,大都以《諸病源候論》為宗。
寄生蟲病因證候的新發展《諸病起源論》對寄生蟲病發病原因、不同病的發病區域、各疾病的證候表現及對寄生蟲性狀、生活習性和侵入途徑等一系列進行觀察記載,至今仍然具有大的領先意義。巢元方在論述血吸蟲病(古名為射工、溪毒、水毒等)時指出:血吸蟲病發病具有地域特殊性,參吳(江浙一帶)以東、江南一帶的山洞溪水、水澤沼地為該病流行區域。血吸蟲的生活習性發病季節,巢元方認為血吸蟲冬月蟄服土內,夏月在水內,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時易患病;雨水過大,便隨水流入人家。
發病季節多為春秋兩季,患者有疫區水域接觸的經歷。關於血吸蟲病的徵候表現,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溫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現為初起寒熱惡冷、頭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煩、洞泄、齒齦溢血,繼則飲食不入,神志錯亂恍惚等等。並在當時可能實施的條件下提出一獨特的診斷方法:以大蒜數升搗碎放入溫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后遍身赤色斑紋出現者,即為血吸蟲感染。這方法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或許早已落後不足一提,然而對一千多年前的醫學及社會發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膽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關於沙虱(恙蟲病)感染人,巢元方指出系由於在疫區的山洞水澤中洗浴,或陰雨天行涉於草叢中,細不可見的沙虱便“著於人身”,“鑽入皮里”。關於預防發病的方法,巢氏指出應以微火熏燎有可疑接史者全身,以期沙虱畏熱而自行墮地。在關於沙虱病的記載中,古老的以毒攻毒思想具有免疫學意義上的萌芽作用,巢氏提出在冬季將沙虱研為細屑,合麝香末塗於周身,以期預防日後發病。
關於疥瘡病,經過詳盡地臨證觀察,巢氏對疥瘡的好發部位為手足之間,以後漸及身;致病原因為狀如水內疥蟲感染;疥瘡發病部位潰爛處可用尖細物挑出疥蟲;而治癒該病的關鍵在於蟲死病除等等,均有較為準地論述。他指出感染途徑為身接;愈后善惡在於疥蟲侵入體內的數量及深淺程度;治療時可採用艾灸瘡面的簡便易行方法以殺滅疥蟲。腸道寄生蟲的記載關於絛蟲病,巢元方指出是由於食入不熟的牛肉導致發病。命名為“寸白蟲”,為九蟲之一,每節長一寸而形扁色白。或因食生魚飲乳酪而致使寸白蟲入侵內。關於蛔蟲,書中稱為“蛇瘕”,因蛔蟲形狀似蛇,發病時多纏繞成團而似瘕,成因在於飲污井之水、吃不之食、吞蛇鼠之精等不飲食習慣。巢元方在沒有任何可以藉助的觀察檢測儀器的條件下,通過大量精細入微的臨床觀察和天才猜測,對於各寄生蟲病的論述大都比較切合實際,以至在千餘年後我們在了解了《諸病源候論》的這部分有關內容時,仍然深刻地感受到巢元方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滅的理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