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

記者、媒體策劃人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您對青海做了一個基本的概括,實際上是提出了青海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中國經濟時報:青海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地區的資源大省,青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如何做到保護生態、關注民生的?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在青海的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個人簡介


藏名央金卓瑪,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策劃人、,聯合國文化總署中國執委會理事、
聯合國藝術家收藏家聯合會副主席、著名書畫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徐悲鴻再傳弟子何江作品經紀人;
中國文化遺產與中華民族品牌聯合會常務理事兼外聯部主任,北京“百名老將軍”書畫藝術品經紀人等。
著名畫家薛林興畫院作品經紀人;
華人奇人藝術大師哈羅特別顧問兼特別經紀人;
國家畫院范楊(中國著名國畫大師范曾侄子)工作室作品經紀人;
著名影視明星經紀人。
記者何紅在《甘肅工人報》、《甘肅青年報》、《蘭州晚報》、《中國改革報》、《人民日報<大地>》、《中國經濟時報》、《國際日報》等任編輯、記者、主任記者、首席記者、副主編、主編、總編助理等職務,對工作兢兢業業,不畏勞苦和辛勤,敢於揭露不良現象,勵志為不斷剷除腐敗和蛀蟲盡到自己作為記者的應盡職責!謳歌新一代的領導集體的經濟改革成果,為建設小康社會發揮好新聞人的喉舌功能。
個性:含蓄不失激情,理性不失浪漫!渴望寧靜,追求獨立思維的過程,用個性表現魅力。
宗旨:用淡泊的心態面對大千世界,用睿智的思緒和堅強的胸懷包容人間滄桑。

榮譽成就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國經濟時報三版發表《專家為甘肅發展把脈》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優秀稿件,獲甘肅省一等獎。
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央級媒體記者唯一成功採訪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兩位省級領導的記者,即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和青海省長宋秀岩的採訪。
2008年3月,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青海:保護三江源 發展高原經濟》《青海:柴達木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兩會委員聯名提案:加快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為此,在全國兩會期間掀起全國保護青海自然環境、保護三江源、保護柴達木的熱潮,同時也給青海的經濟建設帶來了很多商機。
2008年被騰訊網評選為“全國兩會名記”。

社會影響


2000年7月21日《甘肅工人報》“股市怪事多多 炒股謹加小心”;迄2000年7月止,記者何紅在新聞媒體上
首次披露蘭州證券黑市由社會黑幫製作模擬操作系統,坑害股民。因此,記者何紅的報道謹慎告誡了股民炒股需冷靜頭腦,辨別真假股市,行騙者手段高明,騙局多多。
2000年9月1日,記者何紅在《甘肅青年報》發表“千年古塔回歸故里”甘肅省華池縣一場強大沙塵暴過後,姊妹千年古塔其中一座神秘消失!這座宋代古塔被盜,引起當地群眾的驚惶,被視為不祥之兆。千年古塔很快被犯罪分子轉賣到了台灣省,警方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從台灣追回了千年古塔!
2003年7月24日,記者何紅在去鄉村採訪的路上,遇見一位貧困母親,因為自己兒子考上大學而無錢時,急攔記者採訪車求救!記者何紅在《蘭州晚報》以《貧困母親攔車求救》做了大篇幅的連續報道,引起甘肅省社會各界的關注。求救信件如雪花般從西北五省市區各地飛來。在此次的報道中呼籲社會擁有愛心的人士,幫助和關注這些貧困學子,發起社會力量救助貧困學生上大學。在一個月內籌集義款16餘萬元,救助貧困學子近56人。如今這些得到救助的貧困學子已經走出大學校門,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2005年08月25日在中國經濟時報三版發表《專家為甘肅把脈發展》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優秀稿件。
2006年2月21日,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高原水塔告危 瑪曲濕地急需列入保護區》,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6年3月15日黨中央國務院專為此事召開會議,評審通過瑪曲濕地保護規劃,此項目與青海三江原濕地保護規劃已列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規劃總投資66.4億元。從此解救了甘南州政府瑪曲濕地保護資金的重大難題!
200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成功採訪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青海省長宋秀岩,寫出“青海:保護三江源 大力發展高原經濟”“青海:大力發展柴達木經濟”刊載在《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3月6日、7
日頭版頭條新聞,在全國兩會期間掀起保護青海自然環境,發展青海高原經濟的熱潮,為青海的投資開發帶來了商機。幸運的被騰訊網評為2008年全國兩會名記。
2009年01年05日,在騰訊網發表“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征地調查”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土地被先征后批后,政府給先鋒村村委會的賬戶先期打入所征地補償款40%的資金,結果被村官揮霍一空,幸被群眾告發,村委會主要領導班子成員被捕,警方追回土地補償款的資金所剩無幾。剩餘的60%補償資金至今還沒有發放到村民的手中,資金無法完全到位,眼看工地的工期逼近,村民耕地被征還沒有拿到錢,村民據理力爭不讓工程開工,孰對孰錯?記者接到投訴后,前往武漢市東湖旅遊風景區先鋒村八組進行調查。

保護三江源


——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書記強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何紅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青海,一起為生態環境保護和青海這片土地的發展建
設奉獻自己的愛。”
3月3日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剛從青藏高原風塵僕僕回到北京參加完十七屆二中全會後,又在代表駐地接受了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採訪。
初見強衛感到他很謙和,思維敏捷,談笑之中不失做過軍人的嚴謹。他沒有官架,侃侃而談。“青海就是我的家鄉”,他已經把自己看做青海人。這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採訪在輕鬆愉快之中進行。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到青海上任一年,您對青海的總體印象和感受是什麼?您眼中的青海省情是什麼樣的?
強衛:我對青海的總體印象是兩句話:第一句話,就是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委員長曾經說過的“青海是祖國一個十分可愛的地方”;第二句話,“青海是祖國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
說到青海的省情,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資源富省、經濟窮省。地域大省,是說青海國土面積72萬平方公里,排在全國第四位。人口小省,是說青海只有551萬人口,佔全國人口的0.4%多,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資源富省,是指這裡地大物博、資源富集。在已探明的129種礦產資源當中,有54種的儲量居全國前十位,有23種的儲量居全國前三位。有9種的儲量居全國首位,潛在價值達17.25萬多億元。經濟窮省,是說由於歷史和自然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300多萬農牧民中還有四分之一的貧困人口,城鎮低保人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達10%以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您對青海做了一個基本的概括,實際上是提出了青海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那麼青海省在國家總體戰略布局中所佔的戰略地位具體有那些內容?
強衛:青海總體有四個戰略地位。
第一、青海具有生態上的戰略地位。青海是我們國家的黃河、長江、東南亞湄公河青海境內叫瀾滄江 的發源地,所以叫三江發源地。青海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占黃河49%、長江26%、瀾滄江16%和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40%的水量是從青海流出去的,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和“江河源頭”之稱。凸顯出青海生態保護的極端重要性。
第二、青海具有資源上的重要戰略地位。青海的資源十分富集。17.25萬億元潛在價值的礦產資源,僅僅是對全省總面積的7%部分進行1∶5萬地質勘查探明的,而達到礦產勘查祥查程度以上的僅佔4.63%。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32種,其中18種礦產的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有望成為國家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之一。素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資源儲量可觀,這種地區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第三是維護穩定上的戰略地位。青海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的少數民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46%,位居全國第三位,民族區域自治面積達98%。由於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蘭教,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基本上全信仰藏傳佛教,加上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區形成了三種文明或是三個文化圈。
第四是地理位置上的戰略地位。“東越蘭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中亞,南越西藏通印度”,歷史上著名的羌中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這裡貫通,素有“海藏通衢”、“天河鎖鑰”之謂。西寧自古以來是重鎮,自漢朝以來叫“西平”,到宋代改叫“西寧”,其名字實際上就寓意著歷代中央政府寄希望於西陲安寧之願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多民族地區,青海省新一屆領導班子通過怎樣的執政理念,促使社會發展、人民團結和社會穩定?
強衛:近年來,青海經濟社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地區生產總值連續七年保持了12%的增速,去年達到760億元。
首要任務是加快發展。立足自然資源富集、生態環境獨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點,大力實施資源轉換戰略,發展壯大特色經濟。發揮高原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優勢,改善農牧民生活水平。
保護生態是重要責任。把青海建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生態屏障,這是青海對國家、對中華民族擔負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改善民生是當務之急。對青海來講,總的思路就是“小財政辦大民生”,堅持“低水平、廣覆蓋,量力而行”的原則,以發展促民生、以實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同步推進、同步提高。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如何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改善民生方面抓出成效,實現十七大提出的“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一目標?
強衛:由於青海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社會事業發展更為滯后,改善民生任務相當艱巨。我們的目標是:改善民生的決心不能落後,改善民生的標準不能降低,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2007年,全省財政支出約282億元,其中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支出就達200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0%。正是由於在民生方面肯於投入,才使得我們在經濟總量小、自有財力弱的情況下,許多民生措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2005年就比全國目標提前三年實現了全覆蓋,目前參合率達到95.6%,受益率達到74.3%。
一年來,我跑遍了全省州、地、縣,幾乎沒有看到一幢新的黨委政府辦公大樓,從省委省政府到地市縣黨政機關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的辦公樓里辦公,有的還在平房裡辦公。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青海一定能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如何加大宣傳力度,提升青海形象,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青海、走進青海?
強衛:青海如今還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中。青海有冬蟲夏草崑崙玉、柴達木枸杞子等,但由於品牌建設、對外宣傳等跟不上,世人知之甚少。隨著青藏鐵路建成通車,“青恰會”、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公路賽、青海國際藏毯博覽會等一系列文化、體育、商貿活動的連續成功舉辦,加上藏羚羊申吉成功和崑崙玉被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鑲玉等等,青海的形象和知名度正在提升,開始一步步地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008年“全國兩會”採訪青海省長
大力發展柴達木經濟循環經濟——訪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長宋秀岩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何紅
“我們青海考察團到濱海地區考察,有人問我們:青海是在青島嗎?我頓感愕然。才知道青海的影響力在內地和沿海竟然是如此的淡漠。我們歡迎你們更多地採訪和報道青海,宣傳青海。讓更多的人了解地處西部地區具
有多種礦產資源、多民族地區的青海省。”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長宋秀岩在代表駐地接受記者採訪時開門見山地宣傳開了青海。
中國經濟時報:青海省新一屆政府有哪些新的執政綱領和發展經濟的思路?
宋秀岩:我們新一屆省政府領導班子,是在今年年初召開的省人代會上選舉產生的。青海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層次的關鍵時期,履職於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新的歷史階段,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在深入分析青海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今後五年全力推進“五個發展”的政府工作總體思路:
一是推進速度質量效益並重的高效發展,堅持好字優先、好中求快,促進優勢資源轉換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和後勁的統一。
二是推進經濟社會同步的全面發展,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快進步,解決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突出問題。
三是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和諧發展,堅持把擴大經濟總量與分享發展成果統一起來,把促進發展與擴大就業統一起來,集中有限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
四是城鄉區域互動的協調發展,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施一批著眼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互促。
五是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形成主體功能區分工合理、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新格局,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實現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青海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地區的資源大省,青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如何做到保護生態、關注民生的?
宋秀岩: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青海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明顯扭轉。
在重點生態功能區,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寧肯犧牲一時的發展速度,也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在生態功能核心區,提出不考核生產總值、不提工業化口號,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引導和支持當地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遊業和民族特色加工業,促進生態功能恢復和民生改善。目前,青海局部地區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在重點開發區,我們著力抓項目建設、資源轉換、新農村建設、旅遊名省培育、招商引資等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集約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使發展建立在經濟效益提高、能耗排放降低的基礎上,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繳納”的原則,在礦產品銷售收入中預提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用於治理和保護礦山生態環境。
“小財政”、“大民生”是青海的特殊省情。我們堅持把擴大經濟總量與分享發展成果統一起來,用於改善民生的財政資金提高到70%。2007年省政府承諾改善民生的八項實事全部兌現,解決了一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柴達木被稱之為“聚寶盆”,它的亮點是什麼?
宋秀岩:青海是一個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其中54種儲量排在全國前10位,尤其是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到目前為止,盆地累計發現各類礦產86種,佔全省的64%;大型礦床72處。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經濟價值15.5萬億元,佔全省的90%以上。
盆地資源種類多、品質高、組分好、關聯強,有利於發展循環經濟,國家把柴達木盆地列入循環經濟試驗區,充分說明這一地區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表明青海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擔負的重大責任。要說亮點,這就是最大的亮點。
中國經濟時報:循環經濟發展和科學發展觀有共同點嗎?如何讓共同點成為青海人民的寶貴財富?
宋秀岩:科學發展觀是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而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循環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靈魂。在資源約束趨緊和環境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柴達木的資源就得不到很好利用,資源效益就得不到充分體現;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就無法實現;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優勢就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建設新型工業基地的任務就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把發展循環經濟貫穿於發展的全過程,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加快發展的原動力,讓循環經濟成為青海人民的寶貴財富。
在培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將以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西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加快循環經濟發展,促進青海資源優勢同后發優勢的緊密結合,推動青海經濟在更高層次上又好又快發展,使青海與全國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讓青海老百姓與全國人民一道共享科學發展的成果,這也是全省各族群眾的共同期盼。
中國經濟時報:請您談談柴達木發展循環經濟的立足點是什麼?
宋秀岩:青海有“資源大省”之稱,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長期以來,我們工業生產沿襲著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模式,資源利用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不高,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並沒有真正發揮“資源大省”的潛力。
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佈集中、組合度高,所以,我們提出了建設“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構想,國家也於2005年10月確定柴達木地區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之一。
中國經濟時報:柴達木循環經濟能帶動青海省其他產業的發展嗎?能否實現青海省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
宋秀岩:善謀奕者謀全局。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就是在全省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的要求和我省區域發展的總體格局,全省一半以上土地將被列為限制或禁止開發區,而柴達木盆地資源富集,具有省內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比較優勢和較大的環境容量,是全省的重點開發區,在青海今後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載體,建設新型工業化基地,為青海乃至整個西部創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這是我們發展柴達木循環經濟的出發點。
柴達木循環經濟建設,在青海的發展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於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煤焦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產業橫向擴展鏈接,提高資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綜合利用水平,構建循環產業鏈,加快青海新型工業化進程。
二是有利於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壓力,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三是有利於聚集有實力、有影響力、有潛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入駐試驗區,形成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
採訪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經銷採訪協會會長
2010年03月15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何紅
“我今年提出兩個建議:一個是把定西的馬鈴薯納入國家的糧食直補,第二是把定西建成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
的生產和供應基地。”3月11日,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會長劉大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說。
據劉大江介紹,因為馬鈴薯產業正處於發展中階段,定西地區群眾生活水平低,尚不能完全接受高價位的馬鈴薯脫毒種薯,大部分農戶還是在用商品薯代替種薯。據測算,種薯企業生產的原種3元/公斤,國家補貼1元/公斤(100元/畝,畝播種量150公斤/畝)。與商品薯之間的差價在1.2元—1.4元/公斤。“如果納入直補了,就擴大了脫毒原種補貼範圍,提高了原種補貼標準,縮小了群眾購買原種與商品種薯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