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明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
溫海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心理學學士(華東師範大學,1994)、哲學碩士(北京大學,1999)、哲學博士(夏威夷大學,2006)。Asian Philosophy 編委,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副主編。著有: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儒家實意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2012年破格升為教授。2006年獲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博士,1999年獲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1994年獲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學士。曾為北京大學博士后(2006-2012),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0),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在《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曾獲美國陳榮捷(Wing-tsit Chan)比較哲學獎學金、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學員獎學金等;先後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根特大學等校作學術訪問和學術研究。其《中國哲學思想》被譯為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國外出版。
著作
1. 英文專著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儒家實用主義, 美國Lexington出版社 2009年, 350頁;
2. 英文Chinese Philosophy,劍橋大學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中國哲學思想》,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
論文(部分)
4. “A Reconstruction of Zhuangzi’s Metaphysical View ofDao from the Heavenly Axis Perspective,” in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2011;
5. “Continuity of Heart-mind and Things-events: A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Neo-Confucian Epistemology,” inAsian Philosophy, August 2011, Volume 21, Number 3;
6. “Two Versions of Metaphysical Ethics: Levinas and Guo Xiang,” inLevinas and Asian Thought, forthcoming;
7. “A Survey of Roger Ames’ Methodology on Comparativ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vol. 41, no.3, Spring 2010, pp. 53-64.
“One and Many: Creativity in Whitehead and Chinese Cosmology,” in , March 2010;
9. 《儒家實意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三期;
10. “Confucian Religious Creativitybetween Guodian Texts and Received Tradition,”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英文版)》2010年;
11. 《從認識論角度看宋明理學的哲學突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收入《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2010》;
12. 《郭象順中為常的中道倫理觀》,《文史哲》2010年第三期;收入《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2010》;
13. 《後現代視域中的“儒家民主”》,《跨文化對話》第25輯,2009年11月;
14. 《安樂哲比較哲學方法論》,《雲南大學學報/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9;
15. 《荀子心“合”物論發微》,《中國哲學史/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8年第2期;
16. 《先天學之自得,後天學之無奈》,《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
17. 《儒家人己關係與社群民主》,《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
18. 《人己中道:杜威與儒家》,《哲學門》2008年第二期;
19. 《心通物論——<繫辭上>的形上意蘊》,《現代哲學》2008年第3期;
20. 《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光明日報》2008年;
21. 《郭象與薩特命運觀之比較》,《哲學家》2007年;
22. “From Substance Language to the Vocabularies of Process and Chang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of Key Philosophical Term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Focusing the Familiar’,” in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2004, III, pp. 217-33;
23. 《朱子早年易學本體思想之形成過程》,《東南學術》2001年第1期;
24. 《朱熹河圖洛書說研究》,《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
《陽明易學略論》,《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
主編與編輯
26. 2010- 編委,英文刊物《比較哲學》“Comparative Philosophy”;
27. 2008- 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海外中國哲學研究叢書”;
2007- 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海外中國哲學精譯系列”。
美國哲學年會(APA)會議
1. 2010年12月,波士頓,美國哲學年會東部會議,發表“Continuity of Mind-heart and Things/events: A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Neo-Confucian Epistemology”;
2. 2009年12月,紐約,美國哲學年會東部會議,發表“Confucian Pragmatism on Contextualizing Mind and Experience”;
3. 2008年12月,費城,美國哲學年會東部會議,發表“Confucian Pragmatism”;
4. 2007年4月,芝加哥,美國哲學年會中部會議,發表“Meaning and Naming: Chinese Relational Creativity”;
5. 2006年12月,華盛頓,美國哲學年會東部會議,發表“One and Many: Chinese and Whiteheadian Metaphysical Creativity”;評論Ashby Butnor “Perceptual Intimacy: Moral Perception & Action in Zen Buddhist Philosophy”;
6. 2005年12月,紐約,美國哲學年會東部會議,發表“What is Chinese Philosophical Creativity”;
7. 2002年3月,西雅圖,美國哲學年會太平洋會議,發表“From Substance Language to the Vocabularies of Process and Chang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of Key Philosophical Term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Focusing the Familiar’.”
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表英文論文
8. 2011年2月,日本,“儒學與法華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英文論文“Two Versions of Desire-based Subjectiv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alects and the Lotus Sutra”(《兩種基於意欲的主觀主義版本:關於<論語>與<法華經>的比較哲學研究》;
9. 2011年1月14-30日,希臘雅典,“倫理學基礎(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元倫理學工作坊,交流論文《好的道德理由是內在地還是外在地導致道德行為:王陽明論道德判斷與動機 Emotional Internalism or externalism: Wang Yang Ming on moral judgment and motivation》。
10. 2010年10月22-25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古典今讀’名家論壇——《論語》解讀”國際學術研討會,英文論文《On Confucian Family Reverence as the Root of Humanity 論儒家的“孝”為“仁”本》;
11. 2010年10月2-16日,夏威夷,國際非暴力研討會,英文報告《中國儒家非暴力哲學 Confucianism as a non-violent philosophy》;
13. 2009年10月,北京外國語大學,“We論壇-金融危機與中國文化”;
14. 2009年6月,北京大學,“科學、哲學、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16. 2008年12月,海口,“亞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外國語大學;
17. 2008年6月,北京大學,國際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學會第三屆“建設性交鋒-交融”國際會議,美國聖荷塞州立大學比較哲學中心,北京大學哲學系與外國哲學研究所;
國際性學術會議,發表中文論文
20. 2010年9月28日,山東尼山,首屆尼山論壇“責任與信用:儒家與基督教的基本價值”,論文《儒家共生倫理學:自我與家庭》;
21. 2009年12月,人大,國際儒學論壇·2009;
22. 2009年6月,山東泗水,“東西文化比較的新視野:安樂哲師生論道”國際學術研討會;
24. 2008年12月,人大,國際儒學論壇·2008——“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價值”;
25. 2008年5月,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第十一屆輔大人大哲學論壇,“哲學思辨與跨界對話學術研討會”;
26. 2007年12月,人大,國際儒學論壇·2007——“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
27. 2007年11月,杭州,華東師大,“儒道經典與中國思想學術研討會”;
28. 2007年11月,人大,中華孔子學會年會;
29. 2007年11月,北京大學,中國博士後學術研討會;
30. 2007年10月,成都,中國近現代哲學研討會;
31. 2007年6月,武漢,國際中國哲學大會;
32. 2007年8月,北京大學,“禪文化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34. 2006年9月,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政治哲學國際論壇會議。
國外受邀講座
35. 2011年1月,中國駐希臘使館講座:《儒學與當代國際關係》;
36. 2010年11月,丹麥哥本哈根商業孔子學院(Copenhagen Business Confucius Institute (CBCI))主題演講《儒家實用主義》(“ ”);
37. 2011年7月29-31日,共識、文化與理性: “中國-歐洲哲學與宗教國際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議(Consensus, Culture and Reason: The Inaugural Con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European-Chines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中心(King’s China Institute, King’s College London);
38. 2011年7月26日,“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研討會”(Author Meets Critics: A Workshop onRichard Shusterman’s 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aesthetics);
39. 2011年7月19日,“安樂哲《儒家角色倫理學》研討會”(Author Meets Critics: A Workshop on Roger Ames’sConfucian Role Ethics: A Vocabulary)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蘇黎世大學亞歐研究重點項目(University Research Priority Program "Asia and Europe", University of Zurich);
40. 2010年7月,“心學的文化與政治含義:杜維明思想研討會”(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arning of Heart-and-Mind: A Discussion of Tu Weiming's Thought),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蘇黎世大學亞歐研究重點項目
41. 2010年7月10-11日,“2010年中國哲學形上學與認識論”國際會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國中國哲學家協會(ACPA),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第二屆年會;
42. 2009年7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中國哲學與比較哲學研究中心2009“比較哲學方法論”研討會;
43. 2009年7月16日,英文國際會議,“2009 中美哲學論壇——全球化背景下的哲學發展”(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osophical Forum-Glob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與美國紐約古西堡州立大學哲學與歷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ld Westbury)合辦;
44. 2009年6月26日,英文研討會,“當代哲學北京圓桌會議”(Beijing Roundtable 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主題“當代形上學與中國古典形上學思想之比較”(Contemporary Metaphysics and Metaphysical Thought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與國際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CWP),美國加州聖荷塞州立大學比較哲學中心(Center for Comparative Philosophy,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協辦。
45. 2008-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青年哲學論壇”系列講座。
1. 2010年 中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 2010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發文項目
3. 2009年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
4. 2009年 中國人民大學十佳優秀班主任
5. 2009年“教社醫”聯校論文獎
6. 2008年 中國人民大學985“自由探索”項目
7. 2007年 人事部中國博士后基金
8. 2006年 教育部歸國人員啟動基金
9. 2005, 2002年 美國Chung-fong and Grace Ning 基金
10. 2004-5年 美國Chun Ku and Soo Yong Huang 獎學金
11. 2004, 2002年 夏威夷大學-北京大學交換學者基金
12. 2000-2005年 美國東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學生獎學金
13. 2000-2002年 美國陳榮捷比較哲學獎學金(Wing-tsit Chan Fellowship on Comparative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