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同具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條件者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複合遺產,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早期複合遺產的登錄名單當中,有先被登錄為自然遺產或文化遺產,之後也被評價為另一種遺產,因而成為複合遺產。例如東格里羅國家公園(紐西蘭)及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秘魯)最開始是被登錄為自然遺產,之後也被登錄為文化遺產,結果就成了複合遺產。
依據世界遺產公約之主旨,複合遺產是指兼具自然與文化之美的代表,迄2017年7月25日,計有35件。泰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截至2017年7月8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52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一位。4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分別為:黃山、泰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世界遺產公約的一大特色在於過去被認為是分立的自然與文化遺產,開始被視為相互依存的遺產並一起進行保存工作。這是將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者的價值合而為一。而這樣的概念也反映在複合遺產的概念之上。
泰山
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在神話中其往上最接近統領“三界”的玉皇大帝,東鄰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萊與瀛洲,故詩曰泰山“魂雄氣壯九州東,一敞天門旭日升。百代帝王趨受命,萬方處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被譽為“五嶽之首”。泰山隸屬於泰安市。綿亘於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貫穿山東中部,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餘縣。
黃山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最長無雨期40天。景區林木茂密,溪瀑眾多,大氣質量常年保持Ⅰ級,空氣PM2.5日均濃度5微克/立方米,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2萬個/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
峨眉山
峨眉山保存了從前寒武紀以來比較完整的沉積地層,為研究地殼及生物演進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地質史料:岩漿侵入與噴溢所產生的侵入岩與火山岩,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過程、岩石圈的拉張破裂、地殼的動定轉化,提供了典型的實例;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複雜的地殼構造變形,又為研究地殼的表層構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同時,新構造運動,在峨眉山地質構造背景上所產生的雄偉壯觀,類型多樣的現代地貌,為生物類群的滋生繁衍和別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態王國的建立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背景和條件形成的有機統一的演繹整體,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學形象、科學內涵和在世界山嶽型風景區中獨領風騷的特殊地位。
武夷山
武夷山主要分佈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崗岩和碎屑岩。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繼之為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已發現本區有豐富的火山機構,為典型的亞洲東部環太平洋帶的構造特徵。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體。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對武夷山地貌發育也很明顯,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堅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紋岩等構成,東部紅色砂頁岩地區則往往發育有較寬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豐富的地貌類型是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武夷山四季分明地處中亞熱帶,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約12℃~13℃,1月均溫3℃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5℃,7月均溫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高達85%,霧日在100天以上。
波蘭時間2017年7月9 日下午19時10分(北京時間7日10日凌晨1時10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來自全球21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代表出席會議。此次世界遺產大會審議並通過了武夷山(江西鉛山)申遺提案,武夷山邊界調整項目在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審議通過。至此,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據了解,江西鉛山武夷山為江西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