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

指1960~1969年

20世紀60年代,指1961~1970年(而不是1951~1960年),在人們的記憶中,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尤其是學生參加了政治抗議活動,並且爆發了許多反對越戰和任何形式的戰爭。

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為婦女和各色人種爭取更多權利。其中一些美國和英國的年輕人開始吸毒,並且比其父輩享有更多的性自由,尤其有了避孕藥以後更甚。

基本介紹


那一時期的音樂和服裝也反映出青年人新的思想方式。英國那時是音樂和時尚很有影響的中心,因此人們有時會稱這個時期為“時髦放縱的六十年代”。有些人尤其是政治家現在對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批評,說20世紀六十年代有許多傳統思想如對婚姻或教育的態度等都被時髦觀點取代了。這些人還把當今許多社會問題歸咎於那個時代。但有些人認為那是一個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

年代人物


60年代出生作家
在青年作家隊伍中,最早於80年代中期走上文壇、引人注意的是遲子建、陳染蘇童、龐天舒等人。隨後,程青以《那竹籬圍隔的小院》、余華以《十八歲出門遠行》、劉西鴻以《你不可改變我》、呂新以《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格非以《褐色鳥群》、孫惠芬以《變調》初露頭角,加上北村的小說和韓東的詩歌創作,形成了目前青年創作隊伍的最初陣容。這一陣容最初是試探性的,連同同時出道的同齡評論家李書磊、李潔非、王干、汪政、曉華等人的評論,也還沒來得及找到自己年齡上的恰當定位。但是,他們已經初露鋒芒。隨後不久的“先鋒”、“實驗”小說———以語言的顛覆和重構為先導的敘事革命,開始以一個群體的形式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成為上一世紀80年代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60年代出生的歌星
如今的流行音樂正風靡大江南北,昔日的經典老歌也曾紅遍整個中國。其中,演唱那些經典老歌的著名歌星中有一大部分人生於60年代,如下:
伊能靜(1969年),代表作品有:《螢火蟲
劉德華(1961年),代表作品有:《忘情水》、《愛你一萬年》、《來生緣》、《世界第一等》
劉歡(1963年),代表作品有:《好漢歌》、《千萬次的問》、《從頭再來》
宋祖英(1966年),代表作品有:《辣妹子
張也(1968年),代表作品有:《萬事如意》、《人間第一情》、《走進新時代》、《高天上流雲》
韓寶儀(1965年),代表作品有:《粉紅色的回憶》
高勝美(1969年),代表作品有:《千年等一回》
張學友(1961年),代表作品有:《吻別》
張雨生(1966年),代表作品有:《我的未來不是夢》
那英(1967年),代表作品有:《山不轉水轉》
王菲(1969年),代表作品有:《傳奇》、《因為愛情》

國際局勢


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局勢的主要特點及這些特點造成的重大影響是:
特點:戰爭與和平的緩期,各國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均存有餘心,各自都將本位主義放在前列,固地自封。
影響:這一特點針對國際經濟形式及經融發展來講,是束縛了商品與生產力的發展,針對增強政權及實力來講,是穩固及發展自我,發展自我的商品及生產力.

音樂藝術


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
60年代代表樂隊-----披頭士樂隊(TheBeatles,又譯甲殼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於世界範圍內搖滾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後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McCartney),對於世界各個角落的後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作者們的影響持續至今。

西方藝術


現代主義最早是引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指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藝術,具有前衛特色、與傳統文藝分道揚鑣的各種藝術流派和思潮,又稱現代派,20世紀60年代之後西方稱後現代主義。主要的派別包括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立體派畢加索)、表現主義蒙克的《吶喊》)、抽象主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藝術等,統稱現代主義。
極少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重要流派之一。它被用來稱謂上世紀60年代美國藝術家的一項藝術活動,包括繪畫和雕塑。。極少主義是第一個完全由美國藝術家發展出來,具有國際性意義的藝術活動,並且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女性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西方藝術領域中出現的一個全新的藝術流派。
後現代主義藝術當代西方藝術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70-80年代聲勢浩大地震撼了整個文化思想領域。代表人物有:凱奇(JOHNCAGE,1912-)、文杜里(ROBERT).

中非友誼


中非高層往來頻繁。早在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曾3次訪問非洲,提出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發展關係的五項原則和援外八項原則,為中非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澤民主席1996年訪問非洲時,提出了構築中非關係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五點建議,掀開了中非友好關係的新篇章。許多非洲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相繼訪問中國。這些訪問增進了中非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推動了中非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
2000年10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宣言》和《中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兩個歷史性文件。會議為中非友好合作樹立了新的里程碑,使中非友好合作在論壇框架內得到不斷深化和擴大。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2004至2006年)》,為今後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總體規劃。

美國事件


1960年以來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
保守主義的社會運動指保守派思想家從象牙塔走入社會,通過指導和建立政治組織和宗教組織、利益集團/政治行動委員會、基金會、思想庫等來擴大保守主義思想在社會和政治上的影響。這場社會運動內容比較廣泛,涉及經濟/財政保守主義運動、社會/文化的保守主義運動、聯邦主義運動、自由意志運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的保守主義運動,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運動。"宗教右派"雖然與"新右派"關係密切,但由於它的領袖主要是各教派的佈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義;既包含天主教正統派,又有猶太教正統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學色彩。此外,"新右派"與"宗教
右派"所處的時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則更加活躍於八九十年代和21世紀的當前。
正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對立面一樣,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對立面。"老右派"與"老左派"的對立主要是由於經濟問題而產生的;而"新右派"與"新左派"的分歧則是由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問題而引起的。新右派本來在六十年代就已開始醞釀,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比"新左派"滯后。自1962年在校園中成立的"民主社會的生"(StudentsforDemocraticSociety,簡稱SDS)組織開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如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運動、性解放運動,他們對社會的批評及這些運動的發展,促使民主黨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系列改變歷史的法律,如民權法案、戰爭授權法案等;他們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休伯特*漢弗萊、喬治*麥戈文分別在1968、1972年兩次大選中獲得民主黨的提名,然而,他們的影響在70年代後日漸式微。而在保守主義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導下、於1960年在校園中成立"為自由的美國青年"(YoungAmericansforFreedom,簡稱YAF)的右派學生組織,直到80年代才解體;這一組織的學生大多出身於是共和黨人的家庭,他們對共和黨沾上自由主義不以為然,認為共和黨內的自由主義沒有"保守"古典自由主義所尊奉的自由、傳統和秩序;而華盛頓的集權制正是民主黨式的自由主義發展過頭的結果,政府職能的擴大使其在給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時奪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實行新的強制性的種族融合、肯定性行動等。這一組織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義運動培養了不少幹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領袖:曾任YAF首任執行主任的理查德*維格里成為保守主義政治運動的直郵籌款專家、YAF的老戰士霍華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義核心會議"組織、保守主義活動家保羅*韋里奇發動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義運動。
一般認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過四類組織來進行活動:(一)政治行動委員會。政治行動委員會是指對競選公職的候選人進行捐款的利益集團的政治組織,它的活動主要是籌款和捐款;目的是幫助幫助保守派人士進入領導階層,從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張,如1974年,韋里奇領導成立了旨在幫助保守人士當選國會議員的"爭取自由國會生存委員會";1975年,菲利普斯領導建立的保守派核心會議主要在基層活動,在全國每個國會議員選區均設分會,約有30萬會員;1974年,特里*多蘭領導建立的全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等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守派政治行動委員會。(二)單議題的利益集團。反對墮胎的全國生命權利委員會聲稱有1000萬會員;主張取消最低工資法的全國工作權利委員會號稱有150萬捐助者;反對高賦稅的全國納稅者同盟有45萬名會員,號稱全國最老最大的納稅者組織;反對槍枝管制的美國持槍者協會,也擁有186萬名會員。(三)宗教組織。七八十年代興起的宗教保守集團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先是羅伯特*格蘭特1978年建立的基督教之聲、愛德華*麥卡提爾、詹姆斯*羅賓遜牧師1979年建立的宗教圓桌會議、羅伯特*比林斯建立的全國基督教行動聯盟、傑里*福韋爾1979年建立的"道德多數",其中道德多數派聲勢最大,有40萬名成員、6萬名牧師,在全國各州設有分部,年度預算超過600萬美元;后是帕特*羅伯遜的"宗教右派";前者聲稱曾使12位自由派的民主黨議員在1980年的選舉中失敗,後者聲稱它對共和黨在1994年重新取得國會的領導權有功。事實上,"宗教右派"不斷壯大,已擁有170萬成員。自1992年起,它已成為共和黨內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某些州(如在阿拉斯加州明尼蘇達州),"宗教右派"的分支機構福音基督教和生命權運動事實上已控制了州的共和黨組織。這類政治性比較強的宗教集團在共和黨最近三次的總統選舉提名程序中非常活躍。與大多數利益集團一樣,宗教集團也採用新技術來進行政治活動,如電話庫、傳真、衛星電視、電子布告、收音機講話和直接郵遞等。"宗教右派"每隔兩年公布一次它對國會議員在有關議題上的打分,它最關注的是家庭道德,因此它反對任何墮胎、同性家庭等提案。(四)思想庫和出版物。1973年,保羅*韋里奇創辦了新右派的思想庫--傳統基金會,在進入80年代前,傳統基金會很少超越共和黨保守派的活動,因而不太引人注目,80年代后,隨著里根的當政,傳統基金會的活動範圍漸漸擴大,常以內政、外交、經濟和社會問題為研究對象,經常舉辦研討會,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是90年代以來,傳統基金會對政策的影響尤為明顯,1994年,共和黨的新議員一改常例,不去哈佛大聽取有關立法方面的報告,而是去傳統基金會,這反映出新右派對共和黨的影響。小布希上台以來統基金會的影響大大加強,布希內閣的許多提名都是由傳統基金會人才庫推薦的。新右派的出版物主要有維里1975年創辦的月刊《保守文摘》,已成為"新右派"的機關刊物。此外,"新右派"的許多組織都有自己的出版物,如傳統基金會的《政策評論》季刊和《今日傳統》月刊。與四五十年代的保守主義思想運動相比,"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社會運動是右的平民主義運動,它的影響深遠而且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其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美國社會中自稱是保守派的人數穩步增長,到1993年幾乎與自稱是溫和派的人士持平(40%)。宗教右派在南部、中西部影響很大,這些地方因而被稱為"聖經帶";(二)對
共和黨的影響越來越大,保守主義在80年代後日益成為共和黨的主流:人們大多傾向於認為,70年代末的保守主義運動高漲是里根上台的重要原因,而1994年中期選舉中共和黨以壓倒性勝利奪回國會的控制權也與得到"宗教右派"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三)80年代后,對美國公共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譬如"新右派"利用草根組織直接將政策主張付諸實踐:菲利斯*施拉芙萊領導的擁有5萬名會員的"鷹論壇"通過在州議會作證、舉行集會、聚眾請願、遊說等方式"成功"地使國會在1972年通過的"平等權利修正案"於1983年失
效;在反對墮胎的"新右派"和"宗教右派"的眾多組織的壓力下,自1976年開始,共和黨的政綱連續四次寫入支持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以恢復保護未出生孩子的權利"1981-1982年,"新右派"還在31個州提出了118項議案,其中"人類生命權利修正案"規定:除挽救母親生命外,禁止以任何理由墮胎;禁止使用宮內避孕器,因為生命始於受孕。60年代中期,宗教右派希望共和黨控制的保守的第104屆國會能通過禁止墮胎的法案,但並未完全實現,他們在1995年通過了《與美國家庭的契約》以表示對共和黨議員的不滿。(四)對全體美國人政治觀念或公眾哲學的影響。根據芝加哥輿論研究中心的一般社會調查的研究,自1974年後,人們在一系列議題上的立場越來越趨於保守。在1988年大選中自由主義更是成為一個"髒詞",成為大手大腳、沒有節制的代名詞。1996年即使是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也聲稱"大政府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表明,保守主義思潮不僅成為共和黨的主潮,而且已對民主黨的政策觀念已然產生影響。
冷戰結束以來,保守派加強了"搶佔"思想庫和大學的努力,企圖使美國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繼續發展,並在社會政治中產生更大影響。"全國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機構委員會"的調查發現,自1992至1994年,美國12個主要的保守基金會向研究所、大學、思想庫、媒體和利益集團提供了2.1億美元的資助,其中標榜"自由市場"的傳統基金會得到的資助最多,為890萬美元,其次是美國企業研究所,690萬美元;卡圖研究所,390萬美元,赫德遜研究所330萬美元,曼哈頓研究所210萬美元。韋里奇的自由委員會得到500萬美元威廉*克里斯托爾的《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雜誌得到190萬美元,《新標準》得到170萬美元,波多霍羅茲的《評論》得到100萬美元,另外320萬美元給了小威廉*巴克利和本*瓦騰伯格的電視節目。在著名大學中,保守思想的堡壘芝加哥大學獲得的資金最多,達1000多萬美元,其次是哈佛大學,960多萬美元,喬治*梅森大學,800多萬美元,耶魯大學590多萬美元。這些思想庫和大學對十年來美國的社會政策(如福利改革、肯定性行動、社會保障、教育改革)、經濟政策(如平衡預算、減稅等)、外交/防務政策(如北約東擴、新日美安全條約的重新修訂、NMD的提出)等產生過重大影響。保守派清楚地知道:思想產生影響,因此在思想方面的投資更加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