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特納菌

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一種革蘭陰性桿菌

Gardner及Dukes二氏(1955年)首先從非特異性陰道炎的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一種革蘭陰性桿菌,認為是非特異性陰道炎的病原菌,被命名陰道嗜血桿菌。(中文翻譯也可稱之為“加德納菌”)

多形性桿菌,無莢膜,無鞭毛,革蘭染色陰性或染色不定(含血清的新鮮培養物可染成陽性)。陰道分泌物直接染色鏡檢,上皮細胞多於白細胞,並可見黏附大量革蘭陰性桿菌的上皮細胞(線索細胞),而乳桿菌(革蘭陽性桿菌)減少或缺如。

發現


其後經電鏡觀察及DNA-DNA雜交研究,發現它不屬於現今所知細菌菌屬。Greenwood(1980年)建議,由Gardner所分離出的陰道嗜血桿菌確定為一個新菌屬,即Gardnerella,菌名為G·vaginalis(陰道加特納菌,GV)。有的學者認為,應當把陰道嗜血桿菌看做一種陰道特異性疾病的病原體;也有的學者認為,由於患有陰道炎的婦女其陰道嗜血桿菌的檢出率較未患陰道炎者相對偏高,而經過治療后陰道分泌物減少,陰道嗜血桿菌也隨之消失,因此認為陰道嗜血桿菌很可能同白色念珠菌一樣,是婦女的一種帶菌狀態,由於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被破壞,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厭氧菌過度繁殖,多於乳酸菌100~1000倍,便會產生陰道發炎的癥狀,引起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紊亂有恢復作用。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與患病婦女有過性接觸的男性性伴侶的尿道中約90%可以找到陰道嗜血桿菌。不過,男性帶菌者一般沒有癥狀。本病還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如共用毛巾、浴盆,使用公共廁所的坐便器,醫源性傳播等都是傳播方式。

形態


GV的菌體通常是革蘭陰性桿菌或變異的球菌樣小桿菌。菌體長0.3-0.5um,寬0.1-0.2um,兩端呈圓形,無莢膜及鞭毛。電鏡觀察顯示細胞壁有一種獨特薄片結構及革蘭陰性菌才有的脂多糖(黃鈞葯1991年)。呂文和等(1994年)曾對74例培養陽性標本進行研究,GV菌體呈革蘭染色陰性或染色不定小桿菌或球杆菌,著色不均勻,排列呈多態性,無鞭毛莢膜和芽孢。在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37℃微氧環境中培養48小時,菌落為灰白色,細小半透明,無黏性S型菌落,在羊血瓊脂平皿培養基上,不出現溶血現象。在人或兔血瓊脂平皿上出現溶血環。生化反應。氧化酶及過氧化氫酶皆(-),葡萄糖、麥芽糖、糊精、澱粉皆(+);甘露糖醇山梨醇(-)。

分類位置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由生長表面及型態特徵為依據,是將Gardnerella vaginalis歸類為Haemophilus或Corynebacterium這兩屬之一。經由現代的rRNA序列及DNA比對技術,便將之獨立為一個屬,並為了紀念在1955年首次發現該菌的Gardner及Dukes,就將這個屬稱為Gardnerella,此菌亦正式更名為Gardnerella vaginalis。而屬名的vaginalis意指「陰道的」。此菌即為Gardner氏陰道菌。

棲息地


人類的生殖或泌尿道。

生長環境


Gardnerella vaginalis的適合生長環境生長溫度(℃---25~42最適生長溫度(℃)---35~37最適生長pH值---6.0~6.5氧氣需求---兼性厭氧

培養特性


接種后需放在蠟燭缸中或含有5%CO2的潮濕空氣中。營養需求為可求性〈fastidious〉。但是並不需要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V factor〉、hemin〈X factor〉或其她類似輔?的物質。其她已知必需的營養物:biotin,葉酸〈folic acid〉,煙鹼酸〈niacin〉,維她命B1〈thiamine〉,維她命B2〈riboflavin〉及兩種以上的嘌呤與嘧定。在NA上呈現不生長或微量生長;在大部份一般的選擇性培養基上亦不生長。若以Vaginalis agar培養,菌落成針尖狀,圓形,不透明狀,菌落邊緣平滑。在接種后48小時內菌落可長至0.4~0.5mm,周圍有透明環圍繞,為β型溶血〈β hemolysis〉。

發病機制


關於GV引起BV的機制尚不清楚,例如BV陰道壁黏膜活檢,並未發現潰瘍糜爛漫及炎見異常。由此可見,GV並不是直接作用於陰道黏膜,而是由於陰道內寄生的厭氧細菌的繁殖增多與陰道分泌物中有多量GV,而抑制乳酸桿菌繁殖,並分解氨基酸生成氨和胺,使pH值增高GV獲得適合pH環境。胺可以引起陰道上皮的脫落,陰道分泌物增多和特殊的魚腥臭味。加特納菌(gardnrella vaginallis,GV)與非特異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有關。BV可以導致多種嚴重的婦科併發症,如子宮全切的術后感染、絨毛膜炎、羊水感染、早產、產後子宮內膜炎等。陰道加特納菌還能引起新生兒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敗血症和軟組織感染。因其可通過性傳播,所以近年來許多學者將其列入性病病原體的範疇。與經典性病相比人們對它了解還不夠深入。1980年Greenwood和Pickett經DNA雜交等研究,新建立一個菌屬,即加特納菌屬,此菌屬唯一的一個菌種即陰道加特納菌。本菌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具有多形性,革蘭染色因菌齡不同而異。一般而言,實驗室保存菌株趨向革蘭陰性,而新鮮的臨床標本分離株趨向於革蘭陽性。大小約為0.5×1.5~2.5μm,兼性厭氧。
GV與非特異性陰道炎(BV)有關,BV是陰道內正常的乳酸桿菌菌群被另一組厭氧菌為主的細菌所取代,同時伴有陰道加特納菌、類桿菌、消化球菌及支原體等的大量增殖。該病為混合感染。儘管有上述的病原學基礎,但並非陰道加特納菌陽性就是非特異性陰道炎,因為20%~40%的正常婦女也可以檢出此菌,不過量多少有所不同。因此,診斷BV,一般情況下,不作GV的細菌分離培養。BV的診斷標準為①陰道分泌物增多,稀薄均質灰白色,有惡臭味;②分泌物Ph>4.7;③分泌物胺試驗陽性;④鏡檢有線索細胞。也就是說,單純檢出陰道加特納菌,而不結合其他實驗室及臨床指征是沒有診斷意義的。
GV的所有的菌株對氨苄青霉素羥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萬古黴素和甲硝噠唑敏感,對萘啶酸、新黴素、多粘菌素和磺胺耐葯。

致病原理


1.非特定性細菌增生型陰道炎〈bacterial nonspecific vaginitis〉:在陰道中Gardnerella vaginalis、Mycoplasma hominis及乳酸菌等皆為正常菌叢。但若體內H2O2缺乏,使得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厭氧菌過度繁殖,多於乳酸菌100~1000倍,便會產生陰道發炎的癥狀(過多的陰道份泌物,陰道pH值大於4.5,產生大量的clue cells)。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正常人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紊亂有恢復作用。2、產後婦女的菌血症(bacteremia)。

檢測方法


對GV的實驗診斷,主要有直接塗片找線索細胞、分離培養法、免疫熒光法及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等。
革蘭染色法
取無菌生理鹽水中的陰道分泌物直接塗片,常規革蘭染色,找到線索細胞者為陽性。與其他診斷方法相比,這種方法不論是運用在不同醫務人員還是同一醫務人員重複進行都具有很好的重複性,且標本可長期保存,需要時可以複查。在實驗室的可操作性大,適用於研究及複查。
吖啶橙染色熒光法
該方法是一種新的較為理想的檢測手段。取無菌生理鹽水中的宮頸或陰道分泌物直接塗片,自然乾燥,火焰固定,0.1 mmol/L吖啶橙染色37℃30 min,用0.01 mmol/L PBS沖洗2次,0.01 mmol/L氯化鈣分色1 min,用0.01 mmol/L PBS緩衝液沖洗一次,甘油封片。熒光顯微鏡觀察結果,在上皮細胞中發現成堆橘黃色細小桿菌者為陽性。
分離培養鑒定法
該法是國際公認的金標準,將無菌生理鹽水中的陰道或宮頸分泌物以無菌手續接種於陰道加特納菌專用的分離培養基上,置5%二氧化碳培養箱37℃孵育48 h,挑取灰色、半透明、光滑、露滴狀菌落。如為革蘭染色陰性小桿菌,進行生化鑒定。
PCR檢測法
PCR技術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選用特異的寡核苷酸引物序列,檢測時病原體的遺傳物質DNA不受抗生素等藥物治療的影響,對徹底根治病原體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GV抗體的檢測
採用酶標葡萄球菌蛋白A(HRP—sPA)檢測細菌性陰道病患者血清中陰道加特納菌抗體,按ELISA常規操作,底物用鄰苯二胺,用HRP—SPA液代替常規法中第二抗體,當酶標檢測儀測得P/N值≥2.1判為陽性。
免疫熒光技術
取分泌物塗片,自然乾燥,甲醛固定10 min,吹乾,做免疫熒光染色(採用GV免疫標記特異性抗體試劑盒),用熒光顯微鏡觀察,陽性可見染成發暗的陰道脫落上皮細胞上粘附著大量亮綠色熒光的細菌,長約1~2μm,兩端鈍圓。該方法特異性高,診斷快速,是進行臨床診斷及流行病學調查的較好方法。
nPCR(套式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檢測
採用PCR檢測GV,其靶基因為致病株的16—23 rRNA基因序列。終產物長433 bp,該法有較高的特異性.

流行病學


傳播方式
GV通過性交傳播,其理由是:從細菌性陰道病患者性伴的尿道可分離到該菌;使用避孕套的分離不到。國外調查發現15%的年輕性活躍女性罹患GV感染,患者配偶或性伴侶尿液GV培養陽性率高達79.92%,且生物型相伺。還有報道少數15歲以下健康女孩陰道也存在陰道加特納菌,表明該菌還能以非性接觸方式傳播。
檢出率
在BV患者與健康無癥狀婦女中,GV的檢出率存在明顯差異。據Aroutcheva等報道,BV患者中的檢出率為87.5%,處於中間態婦女的檢出率為34.0%,而健康婦女的檢出率為26.4%。而且在BV的微生物菌群中GV處於優勢地位,含量明顯高於其他非正常菌群。Vontver等在總結了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后發現,有癥狀婦女檢出率為31%~96%,無癥狀婦女為0~80%。雖然GV可從97%-100%的細菌性陰道病患者中檢出,但也可從40%。50%的非細菌性陰道病患者或正常婦女的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來。
GV是否為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特別是性傳播感染(Sex transmitted infection,STI)的病原菌,報道尚不明確。孫蓉等的研究顯示76例男性STI患者中有15.8%為GV陽性。且亦有在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檢出此菌的報道。

致病性


1. 非特定性細菌增生型陰道炎〈bacterial nonspecific vaginitis〉:在陰道中Gardnerella vaginalis、Mycoplasma hominis及乳酸菌等皆為正常菌叢。但若體內H2O2缺乏,使得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厭氧菌過度繁殖,多於乳酸菌100~1000倍,便會產生陰道發炎的癥狀(過多的陰道份泌物,陰道pH值大於4.5,產生大量的clue cells)。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正常人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紊亂有恢復作用。 2、產後婦女的菌血症(bacter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