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葯浴
外治法之一
中藥葯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所謂香湯,就是用中藥佩蘭煎的藥水。其氣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徠在《雲中君》里記述:“浴蘭湯兮沐芳華。”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賦》中亦說:“沐蘭澤,含若芳。”從清代開始,葯浴就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歷代中醫的推崇。
在中醫中,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燙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稱,尤其燙洗最為常用。葯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葯。即根據各自的體質、時間、地點、病情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方葯,各司其屬。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後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製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然後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
葯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藥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因而產生效應。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藥理也證實,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
中藥葯浴屬於傳統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將水盛於器皿內,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溫本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於一般的洗浴、溫泉浴等,而是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因藥物不經胃腸破壞,直接作用於皮膚,並通過透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故較之內服藥見療效快,舒適,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也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
中藥葯浴,古已有之。我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嬰兒癲癇的葯浴方。《禮記》中講“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黃帝內經》中有“其受外邪者,漬形以為汗”的記載,可以講,葯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奠基於秦代,發展於漢唐,充實於宋明,成熟於清代。
葯浴又分為局部葯浴和全身葯浴兩種,局部葯浴多選用足部、小腿為浸泡部位,足部乃運行氣血、聯繫臟腑、溝通內外上下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陽與足三陰經均交接於此,足部有內臟及全身反射區,有52塊骨頭,60餘條肌肉,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而小腿的角質層較薄,且血管、神經、肌肉豐富,更利於藥物透皮吸收。全身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頭頸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積更大,藥物利用度更高,適合用病變部位廣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有抵禦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葯浴療法就是利用皮膚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機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體作用兩個方面。局部作用是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肌表,以及肌肉、關節,改善皮膚、肌肉、關節的代謝,恢復其功能,直接針對病位、病因發揮治療作用;整體治療是通過藥物透皮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調整全身陰陽氣血,調整臟腑功能。
現代研究表明,葯浴液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粘膜的吸收、擴散、輻射等途徑進入體內,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直接針對病因、病位發揮治療作用。同時濕熱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得以改善,從而使疾病向愈。
葯浴療法通過藥物作用,水的溫熱效應以及磁療效應,能夠到達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脈、透達腠理、祛邪和中、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養榮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療硬皮病、牛皮癬、濕疹、多發性肌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頑症,而且對失眠、便秘、骨折等疾病有確切療效,為患此類頑疾的患者帶來福音,取得了療效的突破,深受廣大患者的喜愛。
葯浴對人體具有獨到功效,自古以來一直受醫學界重視。沐浴前在水中“加料”亦有助促進健康,例如加入適量白酒,可清潔身體及消除疲勞,更能治療痔瘡、便秘及有助增強性能力。
用5,000c.c.的水,浸泡這些中藥材20分鐘。
泡完后再開火,將藥材與5000c.c.的水一起煮滾30分鐘。
再把中藥材的渣渣整個瀝掉,剩下這個熱滾滾的葯湯,就是我們要拿來泡澡的好東西了。
將珍貴的葯湯倒進浴缸后,還要放兩件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拍打過的薑母,以及一瓶米酒。因為這兩樣東西會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你吸收這些中藥材。
最後,就是你在浴缸里享受泡澡瘦身的時刻,記得至少要泡30分鐘喔!
健發美容方(清宮慈禧太後用):零陵香30克,玫瑰花、辛夷各15克,細辛、公丁香、山奈各10克,白芷90克,檀香20克,甘草12克。共研細末,用蘇合油10克拌勻入湯浴頭,可預防脫髮和白髮,使秀髮常年烏黑亮澤。
延年保健方:用枸杞子煎湯浴身,可令人皮膚光澤,百病不生,延年益壽。
牛皮癬葯浴方:穿山甲、癬清散、徐長卿、烏梢蛇、血蠍、皂角、蒺藜、紫花地丁、大青葉、地膚子、蟬蛻、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大黃、石膏、地龍、白朮、生地、羚羊角、黃葯子、太子參、金銀花、五味子、花椒、蕪花、蛇床子、木鱉子、鬧羊花、九節茶、貫眾、乳香、白芥子。研末入湯溫浴,可使皮膚恢復正常。
針對肌膚狀況:問題肌膚
目標——治療肌膚
加入中藥的葯浴,不光能解除疲勞,殺菌美膚,還可通過皮膚在水溫作用下的強滲透作用,充分吸收中藥成分,達到針對性的治療作用。經常用於沐浴的中藥有桑葉、菊花、薊草等。
問題肌膚的中藥浴方案
痱子:金銀花10g、連翹30g,一起煎后倒入溫水中。每次浸泡30分鐘,一劑葯可以洗浴2次。
痘痘及痤瘡:皂莢20克、透骨草30克、側柏葉15克、千里光15克、野菊花15克、石榴皮15克。煎后加溫水浸洗,約20分鐘。每天1劑,洗浴兩次。如果只是臉部長痘痘,可用馬齒莧30克、皂角15克、黃芩20克、黃柏20克,加入1000ml水煎成汁,涼后洗臉20分鐘,每天1次。注意配合清淡飲食。
溶解:用十倍於藥包(粉)的開水浸泡5—10分鐘。
調好水溫:根據自己的耐熱習慣在39-45度之間來調整水溫,如果首次泡浴沒經驗水溫就調到夏天39度、冬天42度,並且在泡浴過程中適當調整溫度。
把溶解好的藥包和藥水同時倒入木桶里以後要用手揉捏藥包,把裡面的有效成分擠壓出來。
首次泡葯浴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有一些身體反映后就有些害怕不敢再泡下去,只要在耐受範圍之內,鼓勵自己多堅持一段時間,最好達到10分鐘以上,直到發現有排毒反應后再休息,另外可以採用中間休息2-3次每次3分鐘的方法來緩解身體不適,只要累計泡浴時間達到20分鐘即可。
根據反應調整水溫:不同的人耐受力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第一次進水5—8分鐘時根據對於水溫的感受,及時調整水溫,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否則水溫高了會感到難以忍受,水溫低了又沒有效果,直到幾次泡浴后對水溫的耐受力有了把握,根據經驗就可以把溫度調整到位,達到滿意的效果。
中藥葯浴治療牛皮癬的使用方法是將所用藥物煮沸后,倒入浴缸內,浴缸以能適合患部為宜,藥液的溫度以患者能適應為主,大約在35度左右。中藥葯浴如發生刺激現象,應立即停止。浸泡時間一般為20分鐘,隔日一次。
中藥葯浴療法治療牛皮癬的藥理作用是溫熱刺激引起皮膚或患部的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和全身功能,同時促進藥物的滲透吸收,從而增加效應。
飯後一小時方可入浴。
浴前4小時內沒有進食一定要準備好牛奶、糖水、或其它流食,以備顧客感到不適時食用。
浸泡葯浴前、中、后應適當補充水份。
浸泡場地應注意通風良好,但不可受寒。
起浴后皮膚表面發紅,並持續30分鐘至1個小時的發汗均屬正常的藥效作用,但注意不可蓄意吹風,以免受寒。
泡過葯浴以後、在皮膚髮紅、發熱狀況沒有消退之前,請勿使用任何護膚品和化妝品。
有輕度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稍差者應在家人陪伴下使用,並注意場地通風,每次浸泡時間不宜太長(約3-6分鐘),如在浸泡過程中感到心跳加快或呼吸過於急促時,應起身於通風良好處稍適休息,待恢復后再次浸泡,一般分兩到三次浸泡即可。
部分使用者(尤其是較為肥胖的使用者)浴后皮膚出現輕微刺痛感或出現小丘疹,均屬排毒自然現象,可繼續使用。
產婦在分娩時如有手術行為,須持拆線后再進行泡浴,若無手術行為,可於產後7天開始泡浴
先淋浴、后泡浴,或先洗頭和臉再進入木桶泡浴,浴后無需再沖洗,直接擦乾即可。
身體虛弱者在浸泡過程中會出現:頭暈、心跳加快、噁心、全身酸軟無力等癥狀,屬於正常現象,隨著泡浴對體質的調整會逐漸消失。
體虛、受風寒、濕氣重的人群在泡浴後會出現風疹、濕疹、關節疼痛、並伴有瘙癢等癥狀,一般在2小時以後逐漸消失,屬於好轉反應。
中度以上高低血壓病史、心臟功能不良者慎用。
有嚴重哮喘病者應避免使用,或遵醫囑。
皮膚有較大面積創口時應慎用。
孕婦及女士月經期間避免使用。
具有嚴重過敏史的客人慎用。
《黃帝內經》中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讓邪從汗出),《禮記》中有“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葯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中藥浴是根據中醫辨證,將選擇的中草藥煎成湯液,稀釋後進行沐浴的一種水療方法,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的一種。中藥浴操作簡單,廉價無痛苦,只要在醫生指導下選對葯、按正確的方法使用,相對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給葯途徑所引起的毒副反應,便於患者實施自我葯療。
在中藥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中藥浴必須請中醫師針對病情對證下藥,並按照醫囑製作葯湯,切勿盲目自行擇葯。
泡浴前必須先淋浴潔身,以保持葯池的衛生。浴后應立即用溫清水沖洗乾淨,拭乾皮膚,及時穿衣服。一般而言,熱水葯浴(39℃~45℃)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後遺症、肥胖及銀屑病等;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葯浴溫度,以相當於或稍低於體溫為宜;25℃~33℃適用於急性扭挫傷。葯浴時,室溫不應低於20℃,局部葯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由於汗出過多,體液丟失量大;皮膚血管充分擴張,體表血液量增多,造成頭部缺血而發生眩暈或暈厥。如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時給病人喝些白開水或糖水,補充體液與能量。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患者、有出血傾向者以及老年人、兒童慎用水溫39℃以上的葯浴,而應以接近體溫之藥液沐浴,並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且沐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或經期不宜泡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全身泡熱葯浴易發生暈厥,故浴后要慢慢地從浴盆中起身;泡葯浴時出現輕度胸悶、口乾等不適,可適當飲水或飲料;若有嚴重不適,應立即停止葯浴。
飯前、飯後半小內不宜進行全身葯浴。飯前葯浴,由於腸胃空虛,洗浴時出汗過多,易造成虛脫。飯後立即葯浴,可造成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血液趨向體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腸不適,甚至噁心嘔吐。臨睡前不宜進行全身熱水葯浴,以免興奮后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