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大道
平襄大道
平襄大道是西漢武帝時期開通的絲綢之路,東段從長安出發,分南北兩路進入河西。一路沿涇河谷地向北,經平涼、會寧、靖遠,在蘭州以東渡黃河入西河;另一路沿渭河谷地向西,經天水、隴西臨夏,在蘭州以西渡黃河入河西。
目錄
作為區域政治中心和西漢政權開拓西北邊疆的戰略前沿,與東段絲綢之路相枝輔,通渭進內至少形成了兩條重要通道,即東南緣牛谷河、安逸河聯接渭河中下游地區的南道,西北、東北沿長城邊塞至於隴西、隴道的北道。兩道東承西迎,南轅北轍,成為隴右交通鎖匙,其路經走向基本上奠定了近現代通渭道路交通的線性輪廓。
秦漢以來,由於隴山隔阻,秦隴交通取道迂迴,關河懸遠。東漢初年,隗囂佔據平襄,橫絕隴右,東西交通斷絕。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割據河西的竇融歸降東漢。次年東漢政府聯合竇融征討隗囂,開始了兼并隴右的統一戰爭。為了解決軍糧運輸困難,掃除隗囂政權的戰略屏障,建武八年(32年)初,東漢西征軍將領來 調集2000士卒,在回中道以南的隴關(既大震關,在京清水東部)一帶伐山斬木,開闢出從關中徑直通往隴右的軍旅要道。隴囂政權敗亡后,這條道路進一步向西拓展,經隴縣(今張家川)、略陽(今泰安)、平襄(今通渭)。道(今安定區)、勇士(今榆中)、金城(今蘭州)直達河西,成為絲綢之路東段的便道捷徑,世稱關隴大道。關隴大道橫貫通渭全境,其中東起今泰安王家鋪,中經今雞川、碧玉、平襄、錦屏、馬營,西至今安定杏園鄉共60多千米的路段,又被稱之為“平襄大道”,在東漢以後的東西交通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時期,在平襄大道的西北和東南方向,又生出兩條新的支線道路。北宋中葉,宋軍依據秦州治今天水,開拓西北邊疆,在通渭東南部開闢出涇由渭河北岸支流葫蘆河、散度河上游地帶通往關中的重要通途。同時,隨著宋夏之間互市貿易的發展,在平襄大道西北方向,形成了沿祖厲河、關川河流域進入河西地區的茶馬通道。在於關隴大道相連接的平襄大道上,軍旅往還,商隊蹱繼,干戈與玉帛共同演繹出宋夏邊疆名族關係生動鮮活的真實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