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善七惡

五善七惡

“五善七惡”學說,是中醫外科學特有的判斷瘡瘍預后的重要臨床指針,較明顯的發端源於《諸病源候論》之“五逆”等描述,首載於宋《聖濟總錄》,經歷代補充、總結而完善。稍晚於《太平聖惠方》幾十年的《衛濟寶書》載有另一種定義的“五善七惡”說,但內容與前大同小異。後世對此的發展則大體分為兩類:一類以宋《太平聖惠方》和元·齊德之外科精義》為代表;一類以明·陳實功《外科正宗》和清·吳謙醫宗金鑒》為代表。區別在於:前者的癥狀是散在的,後者將五善七惡配屬於五臟。

詳細釋義


五善

1、心善:精神爽快,言語清亮,舌潤不渴,寢寐安寧
2、肝善:身體輕便,不怒不驚,指甲紅潤,二便通利
3、脾善:唇色紅潤,飲食知味,膿黃而稠,大便和潤
4、肺善:聲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勻,皮膚潤澤
5、腎善:並無潮熱,口和齒潤,小便清長,夜卧安靜

七惡

1、心惡:神智昏糊,心煩舌燥,瘡色紫黑,言語呢喃
2、肝惡:身體強直,目難正視,瘡流血水,驚悸時作
3、脾惡:形容消瘦,瘡陷膿臭,不思飲食,納葯嘔吐
4、肺惡:皮膚枯槁,談多音啞,呼吸喘急,鼻翼煽動
5、腎惡:時渴引飲,面容慘黑,咽喉乾燥,陰囊內縮
6、臟腑敗壞:身體浮腫,嘔吐呃逆,腸鳴泄瀉,口糜滿布
7、氣血衰竭:瘡陷色暗,時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語

歌訣


五善為順,預后較好;七惡為逆,預后不良
為方便記憶,可將上述“五善七惡”編成歌訣:
瘡瘍之症分善惡
五善七惡要知曉
第一心善精神爽
第二肝善身輕便
第三脾善唇滋潤
第四肺善聲音高
腎善水火自升降
再看七惡是哪樁
一惡神昏心煩躁
瘡形紫黑言語喃
二惡腰挺目斜視
瘡流血水心驚悸
三惡形瘦膿腥臭
瘡塌軟陷不知痛
四惡皮枯聲嘶啞
痰多喘息鼻煽翼
五惡消渴口乾燥
面黑囊縮腎虧虛
六惡浮腫腸鳴瀉
大便滑脫臟腑衰
七惡瘡形如剝鱔
四肢發涼瘡流水
五善七惡辯端詳
謹慎用藥從醫良

五善的現代解讀


如《外科樞要》中描述的五善其意思就是如果患者飲食正常,知道所吃的食物味道,這是第一個好的徵兆;大小便正常,這是第二個好的徵兆;患處外觀無惡化情形,腫脹消減,膿水或滲液不惡臭,這是第三個好的徵兆;患者神清氣爽,情緒及動作即使波動也能恢復平靜,這是第四個好的徵兆;脈動及呼吸有生氣,和季節時令吻合,生理及心理表現如常人平時變化,這是第五個好的徵兆。這些都代表患者的疾病預后是好的。而以臟腑學說的觀點來判斷患者表徵預后,心、肝、脾、肺、腎等臟器各有其主治功能及代表癥狀,若臟器功能完好,所代表癥狀也不會出現異常,如“心”臟器不受損,可表現出神清氣爽,言語清楚,舌質鮮潤,沒有口乾渴、心情煩悶的情形,睡卧皆安穩;若“肝"臟器功能不受損,覺得一身輕快,不輕易發怒或驚恐煩躁,指甲色澤紅潤,大小便正常;若“脾”臟器功能正常,表現為口唇滋潤,知道食物的滋味,碰到喜歡吃的會多吃,膿液呈黃色黏稠不腥穢,大便不稀或干硬;若“肺”臟器功能正常,說話聲音響亮,呼吸不喘不咳無痰,氣息安定,皮膚潤澤有光;若“腎’’臟器功能正常,不會有午後潮熱,小便清澈,睡眠安穩。在《外科心法要訣》中描述的也是類似的情形。

七惡的現代解讀


相對“五善"而言,患者不好的徵兆包括口渴身發熱、瀉泄或便秘,這是第一個不好的表徵;傷口潰爛流膿水,膿液腥臭污穢,傷口仍腫,這是第二個不好的表徵;外觀無精神,說話語聲不響亮,這是第三個不好的表徵;不管是吃東西或服藥均無法吸收,這是第四個不好的表徵;精神恍惚嗜睡、呼吸氣短乏力、身體覺沉重無力,這是第五個不好的表徵;外觀面目浮腫,口唇鼻顏色青黯,這是第六個不好的表徵;脈搏氣息不協調,無神韻,這是第七個不好的表徵。只要七個不好的徵象中存在四個,那麼病情就變壞。《外科心法要訣》中也是有類似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