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里河鎮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轄鎮.

十六里河鎮,是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轄鎮.,地處省城南大門,東與歷城區港溝鎮相鄰,南與錦繡川鄉、仲宮鎮接壤,西與黨家鎮毗鄰,因政府駐地在十六里河村而得名。

地理環境


十六里河鎮人口出生率14‰,自然增長率8‰。轄區“一縱兩橫”,省道103線縱貫南北,東南外環路和繞城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擁有優越的地理優勢。“三泉三景”,鎮內鬥母泉、林汲泉甘露泉屬濟南七十二名泉,其中斗母泉為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佛峪、青桐山、玉函山三大自然風景區鳥語花香,景色怡人,成為休閑旅遊的理想去處。積極打造以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為主的“三點一線”近郊旅遊品牌。“一大名產”,濟麗紅杏是該鎮的農業特色名產。2005年,該鎮先後榮獲“市級文明鎮”、“省級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市級計劃生育創新獎”、“市級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區級教育執法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轄區屬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在96米至800米之間,群山環抱,景色怡人;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40攝氏度,平均無霜期180天,年均日照時數2320小時,有效輻射率52%,年平均降水680毫米;地表岩性多為石灰岩,土壤屬粘性和褐土,現擁有耕地3.30萬畝,生態林34629畝,經濟林4500畝(不含果園),荒山13533畝,森林覆蓋率265.30%。

行政區劃


下轄村:
吳家村西仙村石匣村復興村石崮村瓦欲溝村大西村大東村東河村西河村柏石欲村分水嶺村華山峪村南康村石青崖村北康村
興隆一村興隆二村興隆三村白土崗村大嶺村小嶺村搬倒井村礦村村澇坡村王家窩坡村郭家窩坡村鄭家窩坡村侯家村義和村青桐山村斗母泉村
特色村屯
搬倒井村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位於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鎮東北部,與歷下區搭界。交通方便,二環路穿村而過。全村308戶,總人口1020人。現有面積5000畝的開發用地。人均年收入4000元。村民主要以養殖業、種植果樹、建築業、運輸業等為主要經濟來源。村名由來於一個傳說,相傳是漢代光武帝劉秀在公元二十五年前南征北戰,路經此地,人困馬乏,在此休整,見百姓從井中取水,欲借桶提水飲馬,與百姓發生口角。百姓曰:爾欲用水,把井搬倒即可用也,何用吾桶。說完擔水而去,劉秀大怒,雙臂神力,把井搬倒,水傾瀉而出,因而得名搬倒井。村北緊連千佛山風景區,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開元寺、橛子山中間的大佛頭、平頂山都位於此,東部靠近歷下區漿水泉水庫風景區、西臨佔地1500畝的“八一”園林,南臨新建1200畝的山大新校。
位於濟南南郊二環路與繞城高速公路之間。該村現有人口3750人,耕地面積280畝。環境優美,全村綠化面積80%以上。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旅遊資源。大嶺村三面環山,擁有一個容量近10萬立方米的水庫,位於村的東北方還有2個19世紀30年代修建的清水池,雨後好似花果山的水簾洞。池周圍蒼松翠柏,紅色的火炬樹點綴其間,崎嶇的石板路曲徑通幽,翻山而過到開元寺,該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特色產品。2004年起種植了特色林果--香菱核桃,共種植2萬多株。幾年就可形成規模,為村裡帶來新的經濟收入。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3129
27044
26085
家庭戶戶數14578
家庭戶總人口(總)47924
家庭戶男24067
家庭戶女23857
0-14歲(總)10315
0-14歲男5540
0-14歲女4775
15-64歲(總)39417
15-64歲男19904
15-64歲女19513
65歲及以上(總)3397
65歲及以上男1600
65歲及以上女179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4291

經濟


全鎮黨委下設11個黨總支、59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總支5個、黨支部32個;共有黨員1720名。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1700萬元,同比增長13.6%;本級財政收入達到2600萬元,同比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6元,同比增長12%。1999-2002年,連續四年被授予市級“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2004年先後榮獲市級“五好”鎮黨委,省級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市級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雙擁工作模範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1995年十六里河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452萬元,財政收入747萬元,人均純收入1450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2.6倍、5.7倍、1倍。農業有耕地2140公頃,果園426公頃。鎮黨委、政府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市場農業,抓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不斷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1990年秋全鎮掀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高潮,組織萬人上陣修建從東十六里河村通往石青崖村的2公里雙青路。先後投資2300萬元,投工180萬個,維修支渠1800米,打機井72眼,修大型蓄水池24個,建提水站2處,治理澇坡、礦村兩條小流域20平方公里,對大嶺、興隆、礦村3座水庫加固維修,1995年有效灌溉面積為590公頃,建立一類農田保護區988公頃,有林地面積增加1199公頃,達到3400公頃。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13518噸,比1986年增加264噸。在抓糧食生產的同時,不斷加快副食品基地建設。1995年有大牲畜3200頭,家禽78萬隻,奶牛存欄200頭,生豬存養1.3萬頭,分別比1985年增加2520頭、52萬隻、200頭、2400頭,向城鄉市場提供鮮蛋5850噸,鮮奶900噸,肉類總產1919.6噸,豐富了城鄉菜藍子。完成造林面積2840公頃,軍民共建“八一”園林1處,農業機械總動力23501千瓦,比1985年增加8057千瓦。
發展規劃
該鎮立足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和國民經濟發展趨勢,研究確定了“三條線、四大片”的總體經濟規劃布局。南二環路和省道103線沿線各村,立足區位優勢,抓開發,建載體,大力發展以市場網路、機械運輸、餐飲服務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形成市場、餐飲線。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興隆至侯家公路沿線各村,重點做好水、路、樹的文章,創新環境,營造近郊旅遊線。鎮駐地一大片,以旺山麗景苑、玉龍山莊為依託,重點抓好載體開發。大澗繞城高速公路立交橋周圍一大片,以繞城高速公路出入口為依託,重點抓好市場建設。興隆十字路口一大片,以山東大學、電力研究院和兩個俱樂部為依託,重點發展文化娛樂、餐飲服務業。澇坡一大片,以佛峪風景區和濟南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斗母泉為依託,重點抓好特色林果和環境綠化,發展觀光旅遊業。逐步形成“以兩個杏品基地為龍頭,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發展觀光旅遊為重點,以‘三條線四大片’為依託,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區域化經濟發展格局。在此基礎上,該鎮確定了“大力強化四個抓手,努力加快經濟發展”的具體工作措施。
十六里河鎮
十六里河鎮
1、立足優勢抓調整,努力增加山區農民收入堅持把提高農村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面向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在“橫抓生產基地建設,縱抓主導產業延伸”上做文章,以發展特色林果、特種養殖、觀光旅遊為重點,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的路子,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第一,發揮品牌和產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充分發揮紅荷包和濟麗紅兩個優質杏品的品牌和產地優勢,按照“合理布局,連片開發,適度規模,科學管理”的原則,採取示範引導、無償提供苗木和行政驅動等措施,以“兩杏”為重點,結合冬棗、薄皮核桃、石榴等耐旱型經濟林木,統一規劃、連片開發,變品牌優勢為市場競爭優勢,逐步形成濟麗紅杏、紅荷包杏、園豐核桃3個林果基地和19個林果專業村。第二,發揮傳統優勢,積極推廣特種養殖。在進一步提高傳統養殖業生產經營效益的同時,充分發揮每發展一隻散養土雞扶持0.3--O.5元的優惠政策,積極發展以奶牛、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肉食鴿、散養土雞為主的特種養殖業。第三,發揮自然人文優勢,大力發展觀光旅遊業。按照“夯實基礎、招商引資、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思路,以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三點一線”自然和人文景觀開發為重點,結合兩杏基地和觀光林帶建設,大力發展觀光旅遊。一是按照“山頂松柏刺槐戴帽,山腰花椒柿子冬棗纏腰,山腳栽植核桃杏桃”的總體布局,著力抓好大環境綠化,建好觀光林帶。二是抓好以水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澇坡節水灌溉工程和“雙增”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發展觀光旅遊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三是多種渠道加大對各旅遊景點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佛峪、斗母泉、興隆水庫等旅遊資源的知名度,積極營造觀光旅遊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利用社會投資開發旅遊資源,加快觀光旅遊業的發展。第四,著力推進勞動力轉移,靠非農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充分發揮近郊優勢,加強對農村勞務輸出的組織領導,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用轉移農民、減少農民的辦法致富農民。
2、創新環境抓引進,著力培植後續財源按照“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工作思路,優化兩個環境,落實一個責任,大力進行招商引資,著力培植後續財源。一是優化軟環境。充分發揮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的激勵作用,對凡是引進了項目、產生了稅收收入的,按新增地方財政收入的10%重獎中介人和引進人;在用地、用水、用電、子女入學入托、信貸協調、手續辦理等方面給予協調服務;堅持定期在各“窗口”行業開展行風評比活動,及時整治各種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不良現象,努力營造親商、愛商、招商、護商的濃厚氛圍。二是優化硬環境。大力完善以水電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區管理水平,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綠化、美化、凈化鎮容鎮貌,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招商環境。三是嚴格落實引進引辦目標責任制,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幹部的引進職能,形成層層抓引進、人人抓引進的工作局面。
3、突出重點抓開發,大力實施三產富民戰略
十六里河鎮 設施
十六里河鎮 設施
4、強化措施抓扶持,進一步壯大基礎財源按照“扶持、改制、服務”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強化服務措施,促進工業企業的穩步發展。一是扶持骨幹企業。從政策、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加大對骨幹企業和稅收大戶的扶持力度,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促進企業的穩步發展。集中全力抓好龍頭企業建設,積極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強企業“兩本”管理,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企業產品的轉化升級,提高廠企經濟效益。二是扶持民營企業。在徵用土地、供電供水、信貸協調、道路維修等方面,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生產發展中自身想辦而辦不到的事情,鼓勵他們發展新興產業,實施外向發展,壯大企業規模,培植更加雄厚的財源。三是改制鎮直企業。本著“積極穩妥、一廠一策、成熟一個、改制一個”的原則,採取改組、聯合、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加大鎮直企業改制力度,實現鎮直企業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同時,進一步落實外向發展戰略,努力擴大對外出口,繁榮對外經濟貿易,著重抓好出口創匯企業產品和出口創匯農產品的開發建設,努力培植一批外向型企業,進一步增強群體出口實力,提高全鎮的出口總量和創匯水平,促進鎮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文化


名優特產
濟麗紅杏
濟麗紅杏
濟麗紅杏
濟麗紅杏是一個地方農家品種,系自然實生變異。起源於濟南市市中區十六里河鎮。自1994年始,科技工作者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資料的收集整理。1999年進行了果品性狀測評,2000年由山東省有關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進行了正式鑒定,一致認為,該品種具有中晚熟、特豐產、果個大、色澤艷麗、品質好、耐擠壓、葉片果實具有明顯的抗病能力、適應性廣。是現有杏品中的珍品,具有極大的開發前景,並建議定名為“濟麗紅”。
濟麗紅杏是中晚熟品種,果實生育期85-95天,6月底7月初成熟,採收期七天左右。果實近圓形,果個大,平均單果重85g,最大果重132g。果面光滑,底色黃,向陽面濃紅,色澤艷麗。肉質清脆,耐擠壓、耐貯運(據2004年試驗,正常成熟[7月2日]採收的果實在室溫30℃條件下,存放7天後仍有一定硬度,保持原有風味,低溫儲藏70天後,保持原貌不變)。品質好,風味佳,果肉橙黃,果汁中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味濃香,離核,種核小,甜仁,核仁飽滿,種子出仁率28.5%。特大型果(100克以上),種子雙仁情況較多。早果性好,特豐產。幼樹生長健壯,成形快,成花早,栽后第二年可結果。花朵自然授粉座果率30%以上,利用二次生長枝的花結果,可以減輕早春凍害的損失。據2000年調查,三年生樹單株結果112個,株產達10?。五年生樹坐果505個,株產達40?。該品種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廣。濟麗紅杏在原產地已發展6000畝,年產量150萬公斤,產值500萬元。三年內建成萬畝基地。5年後產量可達400萬公斤,現產品遠銷上海、深圳、哈爾濱等地市,產品供不應求。
紅荷包杏
紅荷包杏
紅荷包杏
紅荷包杏源產於十六里河鎮大澗溝西村,有“珍果良品”之稱,1987年被農牧漁業部列為全國杏優良品種,生長期較短,比早熟的麥黃杏還早7至10天,填補了春季杏品種的空白。
杏果肉桔紅,肉質柔細、味甜、離核,,較耐貯運,是杏中成熟最早的品種。目前已發展1萬畝,年產量近100萬公斤。

社會


教育科技
1985年十六里河鎮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初中布局分散,三分之一的小學生不能進入初中就讀,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很低,教育質量受到影響。10年來,從改善辦學條件入手,加強“兩基”工作,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投資450萬元,對90%的校舍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校舍面積1.8萬平方米。1995年新建教學樓4幢,在建1幢,18所初中、完小已有半數學校建起教學樓。投資180萬元,建成5100平方米鎮中心中學教學樓。新建幼兒園10所,改建擴建小學5所,礦村、澇坡、興隆、東十六里河、西仙庄等建起高標準的教學樓。中小學校舍和內部配套達標率分別為100%和85%。1995年全鎮有中學3所,在校生1887人,教職工142人;小學18所,在校生4036人,教職工218人;幼兒園29所,在園幼兒1307人,教職工63人,有4所區合格幼兒園,有3所濟南市標準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2%和100%,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為100%,向各類學校輸送初中生1920人。實施弱智兒童隨班就讀,弱智兒童入學率達80%以上。有科技機構13個,科技人員450人,農民技術員320人,農民技術研究會31個。1986~1995年,圍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廣新技術40項,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45項。其中科研攻關6項,新成果推廣17項,新產品開發22項,累計新增產值5億元,實現利稅4000萬元。除塵設備廠開發的高壓靜電除塵器,被省科委列入’94火炬計劃。遠紅外設備廠與省中醫研究所聯合開發的中藥飲片乾燥機,被省科委列為’94星火計劃。
村鎮建設
文化、衛生1974年建文化站,至1995年全鎮陸續建立起村文化大院20處,有文化專業戶30戶。1986~1995年舉辦書畫、攝影展10次,展出作品300件,舉辦文藝創作、文物、文化市場管理培訓班9期,培訓各類文藝人才3800人次。市以上報刊發表文學作品30件。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活躍,逢年過節,民間戲曲、吹打樂舞龍燈踩高蹺等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用品經營單位,也由1993年的1個發展到8個。1986年全鎮計劃生育率為98.8%,人口出生率15.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34‰。10年來,鎮、辦事處、村、組四級計劃生育網路體系逐步建立並完善,促進了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1995年全鎮有計劃生育服務站(室)26處,人口學校22所,計劃生育協會會員4100人,計劃生育率為98.6%,人口出生率13.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4‰。【村鎮建設】1985年小城鎮開發以東西十六里河村村民住宅為主。10年來,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的原則,實施了5平方公里總體開發建設和002線商業一條街的規劃。先後引進資金8000萬元,投資3000萬元,拓寬了3公里的濟新公路,新修雙青路2公里,居民街道4條2.5公里,架橋4座,建可供1.5萬人用水的加壓泵1台,鋪設自來水管道3公里,新上150門程式控制電話總機,建商品房12萬平方米,辦公設施4.5萬平方米。省新華書店、市畜牧局、市林業局、省電力專科學校、鐵路十四局基礎公司在鎮上落戶。1995年11月18日,鎮政府辦公大樓交付使用,形成了行政辦公一體化。
機構設置
政府、黨委主要領導及其他人員分工情況
徐廣玉: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政治、經濟等重大問題的研究、討論、決策;
當地政府領導
當地政府領導
劉秀才: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直管財審所、統計站、經管站等,協調國稅、地稅工作;
郭存安黨委副書記分管黨群工作,包括黨政辦公室、組織科、宣傳科、統戰、團委、婦聯、工會、老幹部等;
趙以華黨委副書記分管政法工作,包括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
王金剛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武裝部長主持紀委、武裝部全面工作,分管管站;
趙延生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協調日常工作,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側重企業科工作;協助趙以華同志分管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包括綜治辦、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協調工商、信用社;
宋洪芹黨委委員、宣傳科科長主持宣傳科全面工作,協助分管書記抓好精神文明建設、黨員幹部培訓工作;
李廣林黨委委員、組織科科長主持組織科全面工作,協助分管書記抓好班子建設、黨員隊伍建設、後備幹部考察培養和人事、老幹部工作
支應泉副鎮長分管城鄉建設辦公室、土地資源管理所、居委會,協助鎮長協調國稅、地稅,協調交管所、交警中隊;
劉慶剛副鎮長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側重農技推廣站、林業站、水利站、農機站、畜牧獸醫站、供銷社、糧所;
孟慶彬副鎮長分管社會事務辦公室、包括民政、計生辦、教育辦、文化站、衛生院、體育等,協調廣播站;
高連仲科技副鎮長協助鎮長搞好經濟工作,側重引進引辦工作。

旅遊


佛峪古般若寺遺址
佛峪古般若寺遺址
位於該鎮廣村東北方向約2公里處的佛峪古般若寺遺址,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寺依山而建,現存隋唐風格雕像20餘尊,歷代名人摩崖題記30餘則。從般若寺舉目北望,可見懸崖上山泉溪流,匯成一條條長長的瀑布。每年夏秋,懸流十丈;寒冬臘月,冰簾垂掛。水流沿石階三迭而下,如紗如練,飄渺而去,匯成溪潭,人們稱之為林汲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佛峪景區集人文和自然於一體景觀於一體,著名的勝景名勝景之一。景區春日黃花遍地,山青樹綠,鳥語花香;夏季松濤林海,山澗溪水透明,山風清涼,盛夏無暑;秋天漫山紅葉,果實累累,景色最佳;冬天氣溫雖低,但陽光直射,毫無寒氣,是旅遊、休閑、避暑的理想去處。斗母泉位於斗母泉村一處山崖畔,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最高泉。始建於清代,康熙十五年重修。旺季三股泉水汩汩而出,因水流量大,又稱“大泉”。泉水自岩壁岩孔流出,匯落方池,晶瑩碧透,清冽甘美,村民們爭相飲用。傳說飲此泉水“治病保健”,泉周圍“百米之內無蟲”。
該鎮按照市中區委區政府有關指示精神,充分發揮佛峪、斗母泉等人文自然景觀優勢,結合特色林果,著力打造興隆水庫-佛峪-斗母泉“三點一線”的近郊旅遊線。為此2004年該鎮投資224.8萬元,打機井6眼,建谷坊14個、攔水壩3座、塘壩1座、蓄水池10個,整修、新建水窖255個,對釒廣村、小嶺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投資1100多萬元,完成了興隆市場路、大黨路、吳家至石崮等全長40.2公里的路網改造,全面落實了公路綠化工程,植樹9200株,綠化新修公路25公里;投資266萬元,栽植綠化苗木123萬株,完成荒山綠化9000畝;投資181萬元,挖高標準魚鱗坑27萬個,栽植側柏40.3萬株,黃櫨10.7萬株,香花槐1.5萬株,治山整地5360畝。進一步夯實了發展旅遊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