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沅演講訪談錄
章開沅演講訪談錄
”章開沅的演講,有著邏輯的力量,語法的嚴謹,還有修辭的美麗。 “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啟真知與後人”是章開沅學術研究的目標,也是他演講的追求。有學者說,一篇精品的好文章,需要有文學家的文采,史學家的功力,還需要哲學家的思辨。
作品名稱:章開沅演講訪談錄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章開沅 作品體裁:文集
《章開沅演講訪談錄》系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的一部文集,是先生多年來治學育人思想和經驗的集合,也是其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的忠實寫照。章開沅先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界泰斗,在辛亥革命史、資產階級研究、中國商會史、教會大學史、南京大屠殺等領域皆有開創性的貢獻,其深刻獨到的史學思想影響了幾代學人。他曾多次應邀赴國內外講學和參加重大學術會議,其演講精闢深刻、幽默風趣、樸實率真、發人深思,備受學界和媒體的關注和好評。該書收錄了章先生的演講稿近五十篇以及多年來有關章先生的對話訪談錄十餘篇,按照專題分為史學思索、呼喚人文、維護和平、教書育人、痴迷辛亥、基督宗教、品評人物、歷史尋蹤以及附錄九個部分,大致可以反映章先生的治學育人歷程及理念,而先生作為一名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感,他對社會的關懷,對正義的追求和匡扶,對世俗弊端的鞭撻,對後輩學人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等也都寓於其中。
古人治學為文,尤重道德。王充講,“德彌彰者人彌明”,“德高而文積”。在史家,則體現為史德,體現為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章開沅極力倡導史學家“關心社會,參與歷史”。他認為,所謂關心社會,是指歷史學家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來設計史學研究的內容和方向,並在此基礎上積極投身於社會實踐中去,把學術研究融入社會實踐中去。而參與歷史,亦即走進歷史,理解歷史,把研究者自己重新體驗並賦予生命的真正歷史奉獻給社會。 《演講訪談錄》淋漓盡致地反映了章開沅“參與史學”的風貌和精神,也昭示了他的社會責任感。孔子講“有德者必有言”,章開沅正屬於德充之於內而言行之於外者。他曾說:“面對當代人類文明的嚴重缺陷和當今社會的腐敗等醜惡現象,歷史學家不應該保持沉默,更不應該無所作為。”書中處處充溢著對社會的關懷,對正義的追求和匡扶,對世俗弊端的鞭撻,對後輩學人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周承昭教授閱讀了這部著作后,稱該書是“一位老年學者滿懷愛國之心與憂世之念,對許多人許多事和許多問題獨抒己見,皆切中時弊,為賢者所欲言,事勢所當言,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實在難能可貴”;“書中不少地方,似在吶喊呼號,又似在為匡時而雄辯,鞭辟入裡,痛快淋漓,有一種很有力的動人力量。這種力量我在《孟子》、韓文中感到過,在孫中山和列寧的某些論著中感到過,讀之令人十分振奮。”“看了大部分篇章,眼前出現了幾十年來章開沅多方面成就的歷史豐碑,又彷彿看到一位有作為、敢擔當的健者、如孟子說的大丈夫的身影在健步前行。”如孟子所言,其“義與道者”積聚而成一股“浩然之氣”,體現了他作為一個傑出歷史學家的史德和史識。學問與文章有聯繫,但並不是一回事。張舜徽教授曾經說:“大抵學問與詞章不同,學問可由日積累功而成,詞章必有幾分天賦。顏之推所云‘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終歸蚩鄙’者,不誣也。”章開沅的學問與詞章皆好,背後則是勤奮與天賦兼備。山東大學李平生采寫的《章開沅教授與中國近現代史寫作》是篇專訪,他這樣談及章開沅:“中國史學‘文革’以後,在20世紀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曾經出現過一段時期的繁榮景象。具體到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而言,這種繁榮景象的出現,和當初你們那一代正當盛年的學者奉獻出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文章是分不開的。當年在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我們曾經私下裡討論說,撇開學術觀點不論,單就論文寫作而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面有三個寫作大師,或曰寫作高手,這就是陳旭麓先生、李時岳先生、章開沅先生。”章開沅的演講,有著邏輯的力量,語法的嚴謹,還有修辭的美麗。章開沅有很好的文章寫作意識,他說自己學生時代就很愛文學,也很愛寫作(包括寫過一些詩),“當年的文章比現在活潑,略有文采而無矯揉造作痕迹”。對於翦伯贊先生關於內蒙訪古的精彩文章,吳於謹先生晚年有關世界史的宏觀論析,海外唐德剛先生的史學著述,章開沅都從寫作藝術的角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痛心於新中國成立後學前蘇聯受洋八股影響,後來又“左”傾思潮泛濫,大批判之風盛行,政治對學術的干預無所不在,思想馳騁的空間愈益逼窄,文章也越寫越呆板。他認為“這是一個沉重的教訓,也是我國學術界的很大損失”。有感於此,章開沅在思想解放的同時,也自覺解放文風,寫出了一篇篇思想深刻又揮灑自如的精彩文章。而他出口成章,許多演講經記錄整理就是優美的文章。清代桐城派文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姚鼐曾提出義理、考據、文章論。他指出,學問之事有三個基本方面:義理、考據、文章,三者統一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而學者往往各有偏至,不能兼通;即使有兼長之美,又往往因為“自喜之太過”,“智昧於所當擇”,而“不善用之”,反而使三者相害。為此他特彆強調要“善用”三者而使之“皆足以相濟”,既有精深而不蕪雜的義理,又有翔實而不煩瑣的考證,並能用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才是最理想的完美文章。章開沅先生正是屬於善用三者而兼美的一類學問大家,在八股文風仍盛行的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演講訪談錄》體現了章開沅一流的演講藝術,而演講首先還是“內容為王”。章開沅的演講與訪談不少就是圍繞專業的學術領域展開的。他曾經多次應邀赴國內外講學和參加重要學術會議,其演講精闢深刻,發人深省。“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啟真知與後人”是章開沅學術研究的目標,也是他演講的追求。作為有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章開沅並非只限於一隅,而是廣泛關注社會現實,一些演講和訪談往往就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暢所欲言,獨抒己見。其思想之活躍,觀點之新穎,見解之獨到,往往令聽者折服。但他的話語表達又總是恰倒好處,正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有學者說,一篇精品的好文章,需要有文學家的文采,史學家的功力,還需要哲學家的思辨。這類似於姚鼐的觀點。其實,動人的演講也應該是理性與激情交融,思辨、功力和文采兼備的。聽過章開沅演講的人,對其思辨之美,學問之大印象深刻;而聽眾感覺更深的則是他的樸實率真和風趣幽默。2004年11月,章開沅在暨南大學作“史學沙龍”的演講時曾說:“剛才這位年輕同學前來鮮花,我非常感動。因為我經常講,史學是一種寂寞的事業,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可是來到貴校,卻有這麼漂亮的鮮花送來。(掌聲、笑聲……)也許是誰聽我說過上面的話,想推翻我的論斷啊!抑或是想給我一點安慰吧!(笑聲……)”“我曾經在武漢海軍工程大學做過一次演講,該校為部隊院校,又是工科大學。當時我強調史學家要甘於寂寞,不要追求表面的虛榮。但沒有想到,最後大家提問時,一名女研究生遞來張紙條,上面寫道,她不想提問,而是獻上一首小詩:‘真正的史學家也有鮮花,你的鮮花就是我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掌聲……)真正的史學家也有掌聲,這掌聲就是我們內心由衷的一陣又一陣的熱烈喝彩。’這首小詩可以伴我終生,對史學家真是莫大的鼓勵。”可見,他的演講也是文情並茂、生動詼諧的。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真詩”可廣義地理解為優美的詩篇、精彩的文章、動人心弦的演講與訪談等等。章開沅正是把三者有機融會在一起的一代大家。
章開沅教授,原籍浙江省吳興縣,生於1926年7月。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美國奧古斯坦那學院(Augustanac College)榮譽法學博士、日本創價大學與關西大學名譽博士。早年就讀於金陵大學,后長期執教華中師範大學,是享譽國際的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后改名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和領導人。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中國學者之一,先後應邀訪問了東西方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並先後受聘擔任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台灣政治大學及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許多著名學術機構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其深厚的學養和人格魅力深受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章開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中國商會史研究、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文獻研究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學術貢獻,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論著豐厚,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開拓者的足跡——張謇傳稿》、《從耶魯到東京:為南京大屠殺取證》、《傳播與植根——基督教與中西文化交流論集》等。章開沅教授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1983—1990)、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第一、二屆評議組成員、召集人,培養和影響了一批活躍於國內外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術界的中青年知名學者。還擔任過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華中師範大學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譽所長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