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志

史正志

史正志,字致道,丹陽人,南宋大臣。《嘉定鎮江志》載:“史正志,字志道,丹陽人,賦籍揚之江都。”

目錄

正文


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山川形勢險要,素有“虎踞龍蟠,帝王之宅”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歷史上記載南京的方誌有許多部,而最早的一部為《乾道建康志》,該書卻是丹陽人編的,這人就是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1119-1179年)。
一、初入官場識軍機
《嘉定鎮江志》載:“史正志,字志道,丹陽人,賦籍揚之江都。”可見他是從江都徙居丹陽的。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史正志與狀元趙逵同榜登進士第,授官徽州歙縣東尉,從此步入官場。當時宋金南北對峙,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早已不在,如何抵禦金兵入侵是國家首務。為此,他博覽兵書,援引歷史經典,撰《保治要略》八篇進獻朝廷,提出“國家根本在荊襄巴蜀,防守利害在兩淮”的戰略觀點。又上疏論當今之務,最急而宜先者八事,分別為:“御將,抑奸,節財,謹法,士風,軍政,均用,畏天。”所論之事,切中時弊,道理精確。作《兵鑒》十篇,從十個方面闡述用兵之道。又撰《邊問》一篇,專論江淮防守,文中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軍事思想,即:“江淮防守利害,當以紹興初守淮為法,建炎末守江為術。”陳康伯丞相讀後甚奇之,推薦入朝,任樞密院編修官,兼樞密院檢祥諸房文字。時金人覬覦淮西,他大膽進言,建議朝廷築和州城壘,加強舒,揚,荊,襄等地的防守,受到朝廷的重視並採納。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高宗從臨安出發巡視建康,命史正志扈從隨行。高宗率一班大臣沿運河北進,過蘇州,次呂城,宿丹陽,年底到達鎮江。下船后,沒有立即去行宮,而是乘馬赴江邊觀划船,巡視水軍。在鎮江行宮小住幾日並過了年。這期間,史正志撰《恢復要覽》五篇進於高宗,闡述了自己對恢復中原的見解,受到高宗的賞識。正月庚午,高宗一行改乘馬從鎮江出發,壬申到達建康府,駐蹕金陵。史正志隨駕巡視,悉心觀察金陵山川形勢后,深感金陵的戰略地位重要,向高宗進言:“三國六朝形勢與今不同,要當無事則都錢塘,有事則需幸建康,為東西都。”高宗覽后深為所動,御批:“史正志議論確實古今判然,下侍從台諫集議。”大臣們討論這一建議,都認為史正志的觀點正確,從其說。高宗在建康巡視一個多月後回臨安,由於史正志扈從“勞績”顯著,遷奉議郎。
二、孝宗賞識擢侍郎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高宗禪位,孝宗接帝位,授史正志承奉郎。孝宗久聞史正志之名,召之內殿聽對。史正志陳述了對時局的看法,並提出一整套江淮防守策略,提出“守成先恭儉,平亂在智勇”的觀點。孝宗稱是。陳康伯丞相據史正志所提防守之策,歸正利害,制定出一套新的防禦策略,薦於孝宗。孝宗閱后御筆批准,遣密諭宣撫司送達兩淮帥守執行。又令史正志赴江防前線,催築塢壘,建置般運倉等設施,鞏固長江防線。史正志出色完成任務,回朝,擢度支員外郎。
孝宗下詔求直言,史正志應詔上書言:“求實才,節財用修軍政,明賞罰,謹守備。且策督府用兵必敗。”孝宗覽后非常重視,將書奏宣付三省,並御批:“史正志議論尤為切當。”隆興元年(1164年),遷吏部員外郎。宋孝宗初登大位,雄心勃勃欲光復中原,起用主戰派將領張浚經略北伐。五月,派李顯忠邵宏淵兩將渡淮作戰。起先宋軍節節勝利,克靈壁,下虹縣(今安徽泗縣),平宿州,軍威大振。史正志密切關注這一戰役,當宋軍攻下靈壁,虹縣后,他用戰略眼光審時度勢,綜合權衡兩軍實力及全軍主力部署,上書孝宗:“二邑既下,復難深入,則小利不足為勝,既得之,后勢難遠守,則旋師適足,顧自疲,得淮陽而可以為喜。”孝宗初嘗勝利甜頭,如何聽得進此言,擱之不理。果然,宋軍不久在符離之戰中大敗,死傷慘重,張浚只得退守揚州,北伐光復計劃成了泡影。
宋軍的失敗,對史正志來說是莫大的打擊。他尋思在京城任閑職不如外出任辦實事的地方官好,於是求補江西運判,朝廷批准了,但上任不久,又召回戶部任員外郎,旋改福建運判,不幾又召回戶部。這次回朝,孝宗特地召見,討論國務。史正志從容提陳當今急務七策,再三強調修繕江防設施,增築塢壘。談到金人慾割唐,鄧、海、泗等地一事,他又提出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策略,既不失土,又使金人腹背受敵,無暇南顧,而宋國可以養精蓄銳,以圖光復。然而孝宗雖知為良策,終因諸多因素不能採用。史正志無奈,更求外出。任江東運判,未赴任,改江西運判。在此任上,他開源節流,削減冗餘費用,使“府庫充盈,剩錢四千萬,緡米五萬石助國用。”秩滿,又召回朝廷,授左司兼權檢正,轉朝奉郎,不久又遷吏部侍郎。
來年,又兼刑部侍郎。他在任地方官時,親眼目睹國貧民窮,民生凋敝的實情,深感調整經濟政策已勢在必行。他再次上書,如實反映國情,言:“太倉無一歲儲,左幣無三月積,九穀散於飢歲,百姓凶於豐年,望與大臣熟論大計。”孝宗覽後為之動容,嘉納。並召史正志入內殿,命坐賜茶,細論策略。史正志退歸,又條條整理財用事宜,凡國家通常儲蓄之數,以及三代以來理財變通之術,或得或失,形成文字材料,獻給孝宗覽鑒。孝宗細閱后非常滿意,授其兵部侍郎。
一次孝宗召大臣聽對國事,吏正志身為兵部侍郎,坦然進言。他直言不諱指出國有八事值得擔憂,並陳出奇之策,諸如保江淮,擇將才,遺間諜,選精銳等戰略戰術。又論水軍利害,以及治水軍舉措。此外,他又殫思極慮,將三國六朝東南水軍攻守備廩經典實例整理成文,上書孝宗,闡明治水軍的重要性以及治軍方略。
時朝廷議修刑書,加重刑法,其中欲增處“強盜,姦淫者死罰”之款。史正志認為不妥,建議“使免死,而至配所,復受杖”。群臣議后認為合理,隨被採用。不久,史正志又回吏部。乾道三年(1167年),朝廷批准了史正志外出的請求,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康府。臨行,他又向孝宗上陳三事:其一,兩淮城壁簡陋,軍貧,乞令淮北歸正忠義軍首領率其部屯邊,而替回正軍;其二,委派有能力的將才點檢和州關隘;其三,緊急加固邊防城牆,謹防金軍偷襲。孝宗深以為然,令邊將郭振“遵用其言”。史正志遂離京赴建康。
三、鎮守建康出政績
建康即今南京,又名金陵,地處長江邊,山川形勢險要,易守難攻,進可圖中原,退可保江浙,軍事地位突出。歷史上曾是六朝都城,更是南宋江防要塞,朝廷在此建行宮,稱作留都,故而建康守官一般由朝廷重臣擔任。由於史正志熟諳軍事,通曉韜略,智勇兼備,故而朝廷派他鎮守這一要地。七月,又令兼沿江水軍制置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職務,實際上是掌管南宋沿海水軍的大帥。十一月,史正志招水軍五百人,增強建康府水軍實力。
史正志在建康任軍政要職三年,做了幾件值得稱道的事:
其一,乾道四年(1168年)春,在建康府設立船場,增造戰船。據《宋令要稿》記載,史正志曾製造過一艘100噸的戰船,由12個葉片組成的槳輪驅動。這在當時是很先進的槳輪船,大大提高了水軍的戰鬥力。
其二,乾道四年以蔡寬夫宅創建建康貢院。這是供科舉考試的場所,後來發展成著名的江南貢院。地點在今秦淮河畔夫子廟附近。
其三,乾道五年重修建康府城牆,增強防守能力。又修建鎮淮橋和飲虹橋,便利城內交通。
其四,乾道五年創修建康府志,編成南京歷史上第一部方誌《乾道建康志》。全書共十卷,頗具規模。雖原書已佚,但佚文大量見錄於《景定建康志》,《輿地紀勝》,《至正金陵新志》等書,極具史料價值。
史正志在《乾道建康志》序文中描繪金陵云:“坐鎮江淮,為國陪都,行宮萬鑰,禁旅千營。斗星呈祥,金陵表慶,戶納千呈,囊括六代。觀埋金,鑿淮之舊跡,則知王氣之長存;尋烏衣,青溪之故里,則知衣冠之素盛;訪結綺,望仙之遺址,然後知淫奢之可戚;驗石頭,白下之高壘,然後知備御之有方;以至愴新亭風景,則見王導有克服之心;登冶城回望,則知謝安有遐想高世之志……。”這段序文行辭優美,引典精準,被南宋王象之錄入《輿地紀勝》卷十七。
四、詞聖欽佩留佳篇
史正志的德政受到朝野人士的認可。著名愛國文學家辛棄疾時任建康通判,對史正志非常欽佩,尊敬有加。兩人交往甚密,經常探討富國強民,恢復中原的大計。一次史正志宴請同僚,辛棄疾在宴席上賦《滿江紅》一首,其詞曰:
鵬翼垂空,笑人世,蒼然無物。還又向,九重深處,玉階山立。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
佳麗地,文章伯,金鏤唱,紅牙拍。看尊前飛下,日邊消息。料想寶香黃閣夢,依然畫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約鐘山,長相識。
該詞寫得渾放通脫。鵬翼垂定之狀,蒼然無物之境,玉階可行,補無可成,憂國之愁,報國之志,形象注入詞間,展現了一代詞聖的雄心壯志和創藝才能。
在另一首《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中,辛棄疾這樣寫道:
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閑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處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
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運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
此時,辛棄疾已聞史正志不久將調離建康,故相約再登賞心亭,為共處幾年的戰友賦詞話別。該詞弔古詠今,淚落抒懷,字裡行間充滿凄涼,深深流露出南宋將領們報國無期,壯志未酬的無奈。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
乾道五年十二月,辛棄疾又作《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一詞,為即將離任的史正志祝壽,其詞云:
塞垣秋草,又報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譚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
莫昔金尊倒,風詔看看到。留不住,江東小。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千百歲,從今儘是中書考。
該詞語美詞工,格調恢宏,字裡行間,不僅讚頌了戰友的功績,還熱切期望將領們揮軍北伐,凈掃強虜,恢復河山。這也是眾多愛國志士們的共同心愿。
辛棄疾是宋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中有獨特的地位。《四庫全書總目題要》評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辛棄疾在建康與史正志交往而結下的深摯的友誼,在詞壇一直傳為佳話。辛棄疾為史正志所作的這幾首詞,也以其特有品位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五、專職發運管財賦
乾道六年春,史正志調任成都知府,旋改戶部侍郎,領江、浙、京、湖、淮、廣、閩等路都大發運使,檢查諸路財賦,置司於江州。朝廷撥緡錢三百萬貫作均輸和糴之用。當時國庫空虛,財力匱乏,軍餉虧短,史正志躊躇滿志,一心要為朝廷解決財政困難,採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並加重了各州郡的財賦。五月,設立舒州鐵鹽監,每歲以五十萬貫為額;十月,又倡議造《會計錄》。均輸舉措實施后,國庫得到了充實,孝宗非常滿意。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因史正志與主戰派宰相虞允文友善,加之均輸名義上取之於州郡,實質上取之於民,故而一些士大夫藉此理由指責其經濟政策,排擠虞允文和史正志,最後孝宗不得不以“奏課誕謾,廣立虛名,徒擾州郡”之名,貶史正志為團練副使,永州居住。江州的發運司也罷廢。
然而史正志的才幹和政績有目共睹,不久復出,授右文殿修撰,知靜江府,未赴而罷。后又賜文安縣開國男,轉朝議大夫,歷知寧國贛州、廬州諸府。淳熙初年歸老姑蘇
六、江南名宅萬卷堂
在蘇州,史正志將所築住所稱“萬卷堂”,因為他酷愛書籍,藏書萬卷;又名其花圃為“漁隱”。在圃中植牡丹五百株,及其它花卉樹木。在這裡,他垂釣養花,讀書著述,號“樂閑居士”、“柳溪釣翁”、“吳門老圃”。史正志一生著作頗豐。根據《宋書·藝文志》,《光緒丹陽縣誌》記載,史正志除編有《乾道建康志》十卷,《保治要略》八卷,《恢復要覽》五篇外,還著有《菊譜》一卷,《清暉閣詩》一卷,《大隱文集》三十卷。其中《菊譜》又稱《史氏菊譜》,是宋代留存至今的四大菊譜之一,共錄菊花二十七種,成書於淳熙二年(1175年)九月,收入《四庫全書》。至今仍是花卉研究者必讀之典籍。淳熙六年(1179年)以疾終,享年60歲。
史正志當年所築的萬卷堂,由宋至清,歷時數百年,園主換了一代又一代。到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將其改建成園林,命名為“網師園”,仍取“漁隱”原意,自比漁父。網師園位於今蘇州市闊家頭巷,佔地九畝。全園分為三區,東部為住宅區,中部為山水景物區,西部為內園區。縱覽此園,結構緊湊,建築精巧;假山與水池互相襯托,廳台與樓閣參差錯落;小巧玲瓏,尺度適中,有迂迴不盡之致;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致”。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當年史正志在園中手植的兩株古柏,相伴相生八百餘年,至1958年西側一株枯死,而東側一株尚活。大廳萬卷堂就是當年史正志的書房。被載入四庫全書的《菊譜》就在此寫成。堂前抱柱上有楹聯,云:
南宋溯風流,萬卷堂前漁歌寫韻。
風谿增旖旎,網師園裡游侶如雲。
遊人在此駐足觀覽,徜徉盤桓,不僅可感受到當年萬卷堂豪華氣派,還可依稀想象當年史正志歸老在此“藏書萬卷”,博覽廣閱,揮毫著述的情景。
本文主要史料出處及校對資料:
1、《宋史》卷167、34、204。中華書局,1977。
2、《嘉定鎮江志》卷19,史正志傳。宋·盧憲撰,台灣成文出版公司,1983年影印本。
3、《續資治通鑒》宋紀卷129—140。嶽麓書社,1992。
4、《誠齋詩話》宋·楊萬里。——《歷代詩話續篇》本。中華書局,1983。
5、《全宋詞》辛棄疾詞卷部分。中華書局,1965。
6、《輿地紀勝》宋·王象之。中華書局,1992。
7、《首都志》卷16,歷代大事表部分。葉楚倫等編。正中書局,1935。
8、《光緒丹陽縣誌》卷18、35。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5。
9、《南京之最》,南京出版社,1991。
10、《史氏菊譜》史正志撰。《四庫全書》本。
11《南京史話》大事記部分,蔣贊初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12、《宋詞一萬首》辛棄疾的詞卷及評語部分,張巨才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3、《景定建康志》宋·馬光祖。《四庫全書》本。
14、網路上有關網師園、辛棄疾作品及評價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