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於2011年10月8日發布的文件。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
教師〔201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師範大學:
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現就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教師教育課程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要圍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著力培養師範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開放兼容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科學設置師範教育類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課程不少於一個學期。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學習領域、建議模塊和學分要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保證新入職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
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精選對培養優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特別應及時吸收兒童研究、學習科學、心理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要將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提升師範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
四、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通過科研立項、遴選評優和海外引進等途徑,構建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庫。大力推廣和使用“國家精品課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
五、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學改革作為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落實到師範生培養過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師範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學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擬課堂、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師範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著力提高師範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和應用,將現代教育技術滲透、運用到教學中。
六、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範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範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於一個學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長期穩定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習基地。高校和中小學要選派工作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師範生實習指導教師。大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農村中小學,引導和教育師範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開展師範生實習支教和置換培訓,服務農村教育。
七、加強教師養成教育。注重未來教師氣質的培養,營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圍,激發師範生的教育實踐興趣,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邀請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對師範生言傳身教,感受名師人生追求和教師職業精神。開展豐富多彩師範生素質培養和競賽活動,重視塑造未來教師人格魅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列為教師教育必修課程。
八、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勵高水平教師承擔教育類課程教學任務。支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擔任教育類課程的教師要有中小學教育服務工作經歷。聘任中小學和幼兒園名師為兼職教師,占教育類課程教學教師人數不少於20%。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範生的機制,實行雙導師制。
九、建立課程管理和質量評估制度。開展師範教育類專業評估,確保教師培養質量。將師範生培養質量情況作為衡量有關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要將師範生培養情況納入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和公布制度。加強教師教育課程和教材管理。
十、加強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積極支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高校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列入學校發展整體計劃,集中精力,精心組織,抓緊抓好。要建立和完善強有力的師範生培養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加大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項經費。
附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規範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特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教師教育課程廣義上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為培養和培訓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類課程。本課程標準專指教育類課程。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體現國家對教師教育機構設置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以及認定教師資格的重要依據。
基本理念
(一)育人為本
教師是幼兒、中小學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在研究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研究新成果,體現社會進步對幼兒、中小學學生髮展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教師觀與教育觀,掌握必備的教育知識與能力,參與教育實踐,豐富專業體驗;引導未來教師因材施教,關心和幫助每個幼兒、中小學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實踐取向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
(三)終身學習
教師是終身學習者,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實現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的一體化,增強適應性和開放性,體現學習型社會對個體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專業理想,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一)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幼兒園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幫助未來教師充分認識幼兒階段的特性和價值,理解“保教結合”的重要性,學會按幼兒的成長特點進行科學的保育和教育;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學會把教育寓於幼兒的生活和遊戲中,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保護與發展幼兒探究、創造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幼兒園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1. 課程目標
目標 領域 | 目標 | 基本要求 |
1 教 育 信 念 與 責 任 | 1.1具有正確的兒童觀和相應的行為 | 1.1.1理解幼兒階段在人生髮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健康愉快的幼兒園生活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1.1.2尊重和維護幼兒的人格和權利,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1.1.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相信幼兒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幼兒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 1.2.1理解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幫助幼兒健康成長。 1.2.2了解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 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 |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 1.3.1理解教育對幼兒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幼兒教育事業。 1.3.2了解幼兒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 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幼兒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 |
2 教 育 知 識 與 能 力 | 2.1具有理解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 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年齡階段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 2.1.3了解幼兒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幼兒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 2.1.4了解幼兒情感、社會性發展的特點,熟悉幼兒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和規律。 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基本方法,理解幼兒發展的需要。 2.1.7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
2.2具有教育幼兒的知識和能力 | 2.2.1了解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熟悉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教育目標,學會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 2.2.2了解幼兒教育的基本原理,理解整合各領域的內容、綜合地實施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學會設計和實施幼兒教育活動。 2.2.3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學會利用實踐機會,積累引導幼兒在遊戲等活動中建構知識、發展創造力的經驗。 2.2.4掌握照顧幼兒健康地、安全地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2.5了解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活動與促進幼兒發展。 2.2.6了解與家庭、社區溝通的重要性,學會利用和開發周圍的資源,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環境。 2.2.7掌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幼兒常見行為問題。 2.2.8了解0-3歲保育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嬰兒保育教育的一般方法。 2.2.9了解小學教育的有關知識和幼小銜接的一般方法。 | |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 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 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 |
3 教 育 實 踐 與 體 驗 |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幼兒的生活和教育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了解幼兒園教育的規範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育風格。 3.1.2深入幼兒園和班級,參與幼兒活動,獲得與幼兒直接交往的體驗。 3.1.3了解幼兒園保教工作的特點和幼兒園各部門工作的職責和要求,感受幼兒教育實踐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2.1了解實習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指導下設計教育活動方案,組織一日活動,獲得對教育過程的真實感受。 3.2.2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幼兒園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3.2.3與家庭和社區合作,提高溝通能力,獲得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實踐經歷與體驗。 3.2.4參與不同類型的幼教機構活動和幼兒教育實踐活動。 | |
3.3 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3.2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 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幼兒的經歷與體驗。 |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 建議模塊 | 學分要求 | ||
三年制 專科 | 五年制 專科 | 四年制 本科 | ||
1.兒童發展與學習 2.幼兒教育基礎 3.幼兒活動與指導 4.幼兒園與家庭、社會 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 兒童發展;幼兒認知與學習;特殊兒童發展與學習等。 幼兒遊戲與指導;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幼兒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科學教育與活動指導;幼兒藝術教育與活動指導;0-3歲嬰兒的保育與教育;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評價;教育診斷與幼兒心理健康指導等。 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幼兒園班級管理;家庭與社區教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幼兒教育政策法規等。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師幼互動方法與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語言技能;音樂技能;舞蹈技能;美術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 最低必修學分 40學分 | 最低必修學分 50學分 | 最低必修學分 44學分 |
6.教育實踐 |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 | 18周 | 18周 | 18周 |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 60學分+18周 | 72學分+18周 | 64學分+18周 | |
說明: (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 (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
(二)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小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小學生成長的特點與差異,學會創設富有支持性和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慾;理解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場資源的重要意義,學會設計和組織適宜的活動,指導和幫助他們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理解交往對小學生髮展的價值和獨特性,學會組織各種集體和夥伴活動,讓他們在有意義的學校生活中快樂成長。
1.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 目標 | 基本要求 |
1 教 育 信 念 與 責 任 |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 1.1.1理解小學階段在人生髮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生動活潑的小學生活對小學生髮展的意義。 1.1.2尊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1.1.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快樂成長。 1.2.2了解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 1.2.3了解教師的權利和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 |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小學教育事業。 1.3.2了解學校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 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 |
2 教 育 知 識 與 能 力 |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兒童研究的最新成果。 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 2.1.3了解小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小學生建構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 2.1.4了解小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小學生的交往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小學生髮展的影響。 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小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 2.2.1了解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學會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 2.2.2熟悉至少兩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學會聯繫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對小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2.2.3了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了解與小學生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課程資源,學會設計綜合性主題活動,創造跨學科的學習機會。 2.2.4了解課堂組織與管理的知識,學會創設支持性與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5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 2.2.6了解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實施和指導簡單的課外、校外活動。 2.2.7了解班隊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小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 2.2.8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診斷和解決小學生常見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 2.2.9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 |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 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與分享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 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經驗。 | |
3 教 育 實 踐 與 體 驗 |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1.1結合相關課程學習,觀摩小學課堂教學,了解課堂教學的規範與過程。 3.1.2深入班級,了解小學生群體活動的狀況以及小學班級管理、班隊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小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 3.1.3密切聯繫小學,了解小學的教育與管理實踐,獲得對小學工作內容和運作過程的感性認識。 |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2.1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經歷1-2門課程的教學活動。 3.2.2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班隊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繫的經歷。 3.2.3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 |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 3.3.2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 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 建議模塊 | 學分要求 | ||
三年制 專科 | 五年制 專科 | 四年制 本科 | ||
1.兒童發展與學習 2.小學教育基礎 3.小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 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 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 兒童發展;小學生認知與學習等。 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學校組織與管理;教育政策法規等。 小學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小學學科教學設計;小學跨學科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等。 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方法;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語言;書寫技能等。 | 最低必修學分20學分 | 最低必修學分26學分 | 最低必修學分24學分 |
6.教育實踐 |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 18周 | 18周 | 18周 |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 28學分+18周 | 35學分+18周 | 32學分+18周 | |
說明: (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 (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
(三)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目標與課程設置
中學職前教師教育課程要引導未來教師理解青春期的特點及其對中學生生活的影響,學習指導他們安全度過青春期;理解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方式,學會創建學習環境,鼓勵獨立思考,指導他們用多種方式探究學科知識;理解中學生的人格與文化特點,學會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指導他們規劃自己的人生,在多樣化的活動中發展社會實踐能力。
1.課程目標
目標領域 | 目標 | 基本要求 |
1 教 育 信 念 與 責 任 | 1.1具有正確的學生觀和相應的行為 | 1.1.1理解中學階段在人生髮展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認識積極主動的中學生活對中學生髮展的意義。 1.1.2尊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與選擇性。 1.1.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具有發展的潛力,樂於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
1.2具有正確的教師觀和相應的行為 | 1.2.1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相信教師工作的意義在於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 1.2.2了解中學教師的職業特點和專業要求,自覺提高自身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形成終身學習的意願。 1.2.3了解教師的權利與責任,遵守教師職業道德。 | |
1.3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和相應的行為 | 1.3.1理解教育對學生成長、教師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相信教育充滿了創造的樂趣,願意從事中學教育事業。 1.3.2了解人類教育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認同素質教育理念,理解並參與教育改革。 1.3.3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對與學校教育相關的現象進行專業思考與判斷。 | |
2 教 育 知 識 與 能 力 | 2.1具有理解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 2.1.1了解兒童發展的主要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 2.1.2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年齡特徵和個體發展的差異性。 2.1.3了解中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及影響因素,熟悉中學生建構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 2.1.4了解中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過程,了解中學生交往的特點,理解同伴交往對中學生髮展的影響。 2.1.5掌握觀察、談話、傾聽、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中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1.6了解我國教育的政策法規,熟悉關於兒童權利的內容以及維護兒童合法權益的途徑。 |
2.2具有教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 2.2.1了解中學教育的培養目標,熟悉任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學會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或活動目標。 2.2.2熟悉任教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學會聯繫並運用中學生生活經驗和相關課程資源,設計教育活動,創設促進中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 2.2.3了解課堂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學會通過評價改進教學與促進學生學習。 2.2.4了解活動課程開發的知識,學會開發校本課程,設計與指導課外、校外活動。 2.2.5了解班級管理的基本方法,學會引導中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形成集體觀念。 2.2.6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學會處理中學生特別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2.2.7掌握教師所必需的語言技能、溝通與合作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 | |
2.3具有發展自我的知識與能力 | 2.3.1了解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重點。 2.3.2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與途徑,熟悉教師專業發展規劃的一般方法,學會理解和分享優秀教師的成長經驗。 2.3.3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學會利用以課程學習為主的各種機會積累發展的經驗。 | |
3 教 育 實 踐 與 體 驗 | 3.1具有觀摩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1.1觀摩中學課堂教學,了解中學課堂教學的規範與過程,感受不同的教學風格。 3.1.2深入班級或其他學生組織,了解中學班級管理的內容和要求,獲得與學生直接交往的體驗。 3.1.3深入中學,了解中學的組織結構與運作機制。 |
3.2具有參與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2.1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案,獲得對學科教學的真實感受和初步經驗。 3.2.2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參與指導學習、管理班級和組織活動,獲得與家庭、社區聯繫的經歷。 3.2.3參與各種教研活動,獲得與其他教師直接對話或交流的機會。 | |
3.3具有研究教育實踐的經歷與體驗 | 3.3.1在日常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積累所學所思所想,形成問題意識和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3.2了解研究教育實踐的一般方法,經歷和體驗制訂計劃、開展活動、完成報告、分享結果的過程。 3.3.3參與各種類型的科研活動,獲得科學地研究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
2.課程設置
學習領域 | 建議模塊 | 學分要求 | |
三年制 專科 | 四年制 本科 | ||
1.兒童發展與學習 2.中學教育基礎 3.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 4.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 5.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 兒童發展;中學生認知與學習等。 教育哲學;課程設計與評價;有效教學;學校教育發展;班級管理等。 中學生心理輔導;中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等。 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教師語言;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 | 最低必修學分 8 學分 | 最低必修學分 10 學分 |
6.教育實踐 | 教育見習;教育實習。 | 18周 | 18周 |
教師教育課程最低總學分數(含選修課程) | 12學分+18周 | 14學分+18周 | |
說明: (1)1學分相當於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程學習18課時,並經考核合格。 (2)學習領域是每個學習者都必修的;建議模塊供教師教育機構或學習者選擇或組合,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選修;每個學習領域或模塊的學分數由教師教育機構按相關規定自主確定。 |
(四)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建議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分為學歷教育課程與非學歷教育課程。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以本標準為依據,考慮教師教育機構自身的培養目標、學習者的性質和特點,並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非學歷教育課程方案的制定要針對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需求,參照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框架,提供靈活多樣、新穎實用、針對性強的課程,確保教師持續而有效的專業學習。
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教師自身的經驗與優勢,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職前教師教育的課程目標,引導教師加深專業理解、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課程功能指向 | 主題/模塊舉例 |
加深專業理解 | 當代教育思潮、教師專業倫理、學科教育新進展、兒童研究新進展、學習科學新進展等;也可以選擇哲學、人文、科技等研究領域的一些相關專題。 |
解決實際問題 | 學科教學專題研究、特殊兒童教育、青少年發展問題研究、學校課程領導、校(園)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與指導、檔案袋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教學診斷、課堂評價、課堂觀察、學業成就評價、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校(園)本教學研究制度建設等。 |
提升自身經驗 | 教師專業發展專題研究、教育經驗研究、反思性教學、教育行動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敘事等。 |
(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教師教育課程的領導和管理,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做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實施工作。依據課程標準,加強教師教育質量的評估和監管,確保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質量。
(二)教師教育機構要依據課程標準,制定幼兒園、小學、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科學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的結構比例。根據學習領域、建議模塊以及學分要求,確立相應的課程結構,提出課程實施辦法,制定配套的保障措施。建立課程自我評估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課程方案。
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完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確保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培養師範生的新機制。
(三)教師教育機構要研究在職教師學習的特殊性,提供有針對性的在職教師教育課程,滿足不同學習者的發展需求。在職教師教育課程要反映相關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聯繫教育實際,尊重和吸納學習者自身的實踐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在職教師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