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

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位於晉江青陽的核心區,該街區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築保存完好,2015年9月榮獲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五店市的由來

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5人,在青陽山下的官道上,開設5間飲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風,飯菜飄香,聲名遠播,被譽為“青陽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為青陽之別稱。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日趨繁榮,“五店市”在明清時期已然成為一片繁華的街區,商店鱗次櫛比,街道車水馬龍,更有美輪美奐的紅磚厝民居星羅棋布。
五店市2015年9月時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

青陽山

經考證,青陽鎮名由來有二說:其一,因地處青梅山(即:青陽山)之陽而得名。清《晉江縣誌》記載:“羅裳分二支,皆北向。其西行者為象陷,為石龜。其東行者為圭璧,為青陽。”
清《青陽志》記載:“青陽則本市主山名也。青陽之山發於靈源,遁高州羅裳、崎山而來,脊脈逶迤。垣阿周護。蔡、庄建祠其下,蔡左庄右。”書中還記載:“夫人傑必由地靈,古識之。青陽山雖不高,勢實蜿挺。”

青陽鎮

晉江歷史上是大泉州地區的統稱,青陽曆來都為泉州石獅安海等幾大集鎮過往的交通樞紐,五店市就是現在晉江市區的前身。
1951年,重新劃定行政區,才將泉州劃出,成立泉州市(縣級)[註:1986年,泉州市(縣級)升為地級市]。同年,晉江縣治從鯉城遷於青陽,現代意義上的晉江城區發源於青陽鎮(現青陽街道梅嶺街道)。因此,青陽對於晉江意義重大,五店市傳統街區是青陽現今存在的最後一片傳統街區,是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化活動


街區特色:
街區歷史悠久。唐開元年間,青陽有“五店市”之稱,街區是晉江城區的發源地,建築特色突出。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築保存完好,擁有“青陽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別墅等一百多處歷史風貌建築;
五店市內景
五店市內景
文化遺產豐富。街區保留和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等晉江傳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廟分香菲律賓、台灣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戲酬神“旦夕鑼鼓喧天”的習俗。蔡氏宗祠、庄氏家廟是遍布東南亞10多萬人的蔡氏、庄氏鄉親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是僑台親緣的紐帶。通過保存傳統街巷肌里格局、特色古建築等載體,傳承高甲戲、木偶戲、南音及其他民俗遺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現代產業經營模式,以“鄉土、鄉音、鄉情”、“藝術、藝苑、藝人”、“傳統、傳承、傳播”為主題,打造集傳統文化展示、民俗體驗、商務旅遊、休閑娛樂、美食品嘗等為一體的街區博物館、文化產業聚集帶、城市新名片,讓外地人感覺很閩南、讓年輕人感覺很時尚。

高甲戲

五店市傳統街區文化遺產聚集之一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最初是從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發展起來的劇種,也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高甲戲的演齣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俗稱“九角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一部分來自梨園戲和木偶戲,一部分來自弋陽腔、徽戲和京劇。初期節目沒有固定的腳本,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
高甲戲·昭君出塞
高甲戲·真假公主

木偶戲

五店市傳統街區文化遺產聚集之一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傀儡戲劇種之一。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布袋木偶戲,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以晉江布袋木偶戲為代表的南派布袋戲,對表演藝術有嚴謹的規範要求,每個行當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細,如生角基本動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個縫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針、針插襟前、抽線、咬線、線尾搓尖、對針穿線、打結、口齒彈線、發上滑線、縫衣抽線等11個動作;表演修書蓋章,從取印開始,再看印,去印臟、蓋印油、呼印、下印,最後迭手壓印,細緻入微,一絲不苟。南派布袋戲演員,人人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全面掌握各種行當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晉江布袋木偶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有生旦戲、武打戲、宮廷戲、審案戲、連本戲和摺子戲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襲下來的傳統劇目,其中有些劇目如《玉真行》等劇是從梨園戲移植過來的。南派布袋戲對各種類型的劇目都有過硬的工夫,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絲絲入扣,點點帶情,是觀眾、行家公認的看家本領。
晉江布袋木偶戲的音樂是南管音樂系統,其中有提線木偶的傀儡調,更多的是梨園戲的音樂唱腔,傳統唱腔曲牌近百首,場景音樂用十音譜伴奏居多。音樂的基調清脆幽雅,悅耳動聽。樂器有嗩吶、三弦、二弦,有時也用琵琶和洞簫打擊樂以獨特的南鼓(壓腳鼓)、鉦鑼、草鑼為主,還有通鼓花鼓大鑼小鑼、響盞等。
此外,南派布袋戲的服裝、道具也有特定的風格,早年的布袋戲所使用的行頭都有固定的加工點,如江加定的木偶頭、安鮑的服裝、鳳冕齋的金魁頭戴、阿林的刀掄劍戟等。

南音

五店市傳統街區文化遺產聚集之一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
泉州南音由譜、指、曲三大部分組成。譜是唐大麴遺存,詞的內容多與戲文相關,曲的結構形式與元曲有直接聯繫。
泉州南音還吸收佛曲、道情的東西,吸收楚歌吳歌、潮調及閩南地方音樂,並吸收弋陽腔、青陽腔崑腔
泉州南音演唱時的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洞簫,下方為二弦;右邊,上方為琵琶,下方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頭譜尾”,就是說開頭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後一定要奏譜“煞尾”;中間演唱也要按“支頭”順序來進行。要“起曲頭”,就是每個支頭要有帶頭唱的人,他唱的曲屬於哪個支頭,其他人就要跟著唱這個支頭的曲。若轉換支頭,則須唱“過支曲”作為轉折的過渡、連接。上一個唱完,下一個接過拍板接著唱,伴奏樂器基本沒有間斷。
樂器演奏也有其規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三弦和之,猶如“琴瑟和鳴”;而洞簫與二弦的關係,洞簫為主,二弦為輔,“簫咬弦,弦入簫”,即所謂“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音樂內容,始終都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研究價值高,欣賞價值也高。代表曲《八駿馬》、《梅花操》等。泉州已將泉州南音申報“世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並成功入選,“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亞—東西方文化間對話”項目計劃。
南音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優惠政策


自景區恢復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生、護士(包括港澳台地區)均可憑有效證件(醫生執業證書或護士執業證書)享受:免費參觀五店市歲時節慶館、民俗館兩個收費主題館;免費觀看五店市來儀堂文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