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羌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轄鎮

黃羌鎮,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位於海豐縣北部,東北與陸河縣新田鎮交界,西北與惠東縣高潭鎮相鄰,東南和西南分別與平東鎮公平鎮接壤。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51.5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黃羌鎮戶籍人口44271人。截至2020年6月,黃羌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黃羌鎮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中心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曾一度成為我黨早期進行土地革命、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的重要根據地之一,也一度成為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留下了許多紅色文化和革命遺址,徐向前、彭湃、曾生、趙自選等領導人都曾在黃羌開展革命。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紅二師、紅四師的黃營長、周連長及解放軍的林排長等在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參與領導發動海豐農民暴動攻佔海豐縣城的原廣東省委委員趙自選長眠於此,英勇的黃羌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並踴躍出一批以楊其珊、陳桂招等為代表的革命先烈。

2018年末,黃羌鎮工業企業有14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2家。

歷史沿革


清代為海豐縣石塘都羅輋約、里仁約和黃泥塘約和西坑約的部分村莊。
民國時期屬公平區,稱公北鄉。
1949年7月,鎮域解放,改稱平北鄉。
1950年,建政屬海豐二區。
1953年,屬公平區。
1957年,撤鄉成立黃羌鄉。
1958年冬,併入公平人民公社。
1961年,從公平人民公社劃出,成立黃羌人民公社。
1984年3月,廢社設區。
1987年5月12日,撤區設鎮。
黃羌鎮
黃羌鎮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黃羌鎮,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位於海豐縣北部,東毗鄰陸豐市、陸河縣,南臨公平水庫西連紫金縣,北與惠東縣高潭鎮接壤。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15°19′~115°30′,北緯23°5′~23°14′。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51.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黃羌鎮東北部綿亘著崇山峻岭,向西南方向低平延伸,地勢平坦。山峰多在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的五馬歸槽山海拔1054.4米。尖髻山位於黃羌東北面,海拔726米。

水文氣候

黃羌羅輋為海豐第一大河流黃江的發源地,黃江原無統一的名稱,上游叫羅輋河、中游叫赤岸河、下游分東溪和西溪,全長67千米,流域面積涵蓋大半縣境。1956年首次河流規劃,統稱黃江,取義於汛期水質混黃又源出黃羌。
黃江是海豐縣主要水系,發源於黃羌鎮內西北部五馬歸槽之蠟燭山南側,流經南方背再經龍潭至王爺壩,與東側上游一段長22千米源於黃羌東北部尖髻山的羅輋水匯合,及黃江的支流雙圳河、松林河、虎瞰河流經黃羌墟出落歧寨入公平水庫,佔據公平水庫水源的6成以上。全鎮有7座小Ⅱ型水庫、3座小水電站。
黃羌鎮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溫度21.9℃,年積溫為78.5℃,無霜期為362天,年日照時數為2049小時,年降雨量2258毫米。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地區。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黃羌鎮森林覆蓋率達63.8%,其中生態林1.8萬畝,特別是龍潭山林區,面積約30公頃,奇石瀑布遍布,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是天然綠色氧吧,徒步休閑的首選之地。

生物資源

黃羌鎮有省級自然保護區公平水庫濕地保護區,區內物種多樣性豐富,黑臉琵鷺等大量珍禽雲集,是中國南部水鳥重要的棲息地。

礦產資源

黃羌錫礦豐富,優質布板材儲量25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遠古時期,蓮花山系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逐漸隆起,伴隨火山噴發所產生的岩漿,不斷地釋放出大量的熱能,隨著地殼縫隙侵入地表含水岩層;高溫的熱水在靜水壓力差下通過裂隙上涌地面;而且大部分會沸騰成蒸氣,多為硫酸鹽泉。因此,海豐縣溫泉資源豐富,都出露於公平斷裂帶和南塗山斷裂的第四紀沖積層覆蓋的低洼地。黃羌合門村委熱水村熱隆溫泉是其中6處之一。熱隆溫泉溫度高達65℃,流量1.648升/秒,PH值為8.6,無色透明泥臭,構造部位位於公平斷裂帶。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黃羌鎮轄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黃羌鎮區劃詳情
黃羌社區黃羌村東隴村豐田村坑聯村東升村
東坑村東嶺村河東村合門村松林村石山村
建林村里坑村下寨村虎噉村雙河村雙圳村
雙新村陸安村十字崗村麻竹村富足園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黃羌鎮戶籍人口44271人。

經濟


1992年,黃羌鎮農村社會總產值4481.01萬元,比1991年的1971.33萬元增加了509.68萬元,增長率12.9%。農業總產值3487.61萬元,其中農作物佔43.7%,林業佔11.6%,畜牧業佔18%,副業佔25.5%,漁業佔1.2%。可耕地1335公頃。造林面積8926公頃,占宜林面積的92%.林業產值逐年上升。工業總產值343.8萬元,有石板材廠、竹木器廠、錫礦等企業12家。商飲業產值135萬元,供銷社承包門市18個,個體商業戶114戶。商業進貨額620萬元,零售額566萬元。建築業總產值460.6萬元,運輸業總產值54萬元。
2004年,黃羌鎮山地面積10767公頃,台地面積6447公頃,林地面積8667公頃(含生態林1200公頃),總耕地面積1107公頃,利於農業生產的綜合開發,適宜栽種水稻、番薯、花生、黃豆、甘蔗、金針菜等農作物,林果業開發潛力較大。
2004年,黃羌鎮糧食種植面積1933公頃(複種),糧食總產量8668噸,良種覆蓋率達到95%。虎瞰金針菜是海豐縣著名土特產。2004年,有金針菜種植戶380戶,種植面積53.33公頃,生產總值達760萬元,成為黃羌鎮一大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一村一品”戰略的實施,虎噉村擺脫了單家獨戶耕作、鬆散經營的落後種植方式,開始步入產業化、標準化發展的軌道,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干品總產量約600多噸,畝產值約1.8萬元,帶動農戶種植2000多戶,人均年增收近8000元。
宜林面積9667公頃。1993年11月,造林綠化經省驗收達標。1998年,泰國順和成集團在黃羌租地種植速生桉,黃羌林業由低值薪炭林逐步向豐產經濟林轉變。2004年,水果生產面積919公頃,總產1552噸,主要種植品種為荔枝、青梅、李、龍眼、菠蘿等。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17247.4萬元,其中,工業總值3540萬元,農業總產值13707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555元。
林業主要栽培杉、松、竹。場辦企業生產松香,年產量80噸,松節油10噸。1988年,水果面積80公頃。2004年,水果面積67公頃。2004年,農業總產值576.2萬元。林農人年均純收入1795元。
黃羌鎮是廣東省有名的黃花菜生產專業鎮,2016年已種植黃花菜2000多畝,所產產品符合無公害蔬菜標準,年產黃花菜乾品400噸以上。該地區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所產黃花菜歷史悠久,產品在港台澳等地享有盛譽,價格是一般花雕黃花菜的5倍以上,產值利潤較高,有適合種植黃花菜土地1萬畝。
2017年,黃羌鎮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3.7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7億元,農業總產值2.25億元,比增分別為2.7%、5.2%;固定資產投入6.12億元,比增1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億元,比增12%;農村居民人均收入6558元,比增4.1%。

文化


地名文化

黃羌之名始清乾隆四十二年。因駐地明中葉盛長黃姜(澄黃色,可入葯)而得名。也有一說指與黃麂即麂子、黃猄、山羌有關。
石頭坪在海豐縣城東北25.5千米。屬黃羌鎮。相傳清初建村。原以石頭壘牆,蓋竹棚經營小生意,故名。
烏泥塘在海豐縣城東北18.5千米。屬黃羌鎮。相傳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村。有一泥土烏黑的大池塘,故名。

紅色文化

黃羌位於海豐縣東北崇山峻岭之間,是海豐、陸豐、陸河、惠東、紫金、五華多縣的交匯處。黃羌人民歷來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革命精神。據史載,早在康熙40年間(公元1701年),黃羌麻竹村宋牛牯領導農民起義,震驚清政府。到了近代,當地農民群眾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
黃羌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年代一度是海陸豐農民運動的機關駐地,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活動的主要據點,徐向前、董朗、顏昌頤、楊其珊、古大存、尹林平、張善銘、林道文、曾生、趙自省等革命將領都曾在黃羌戰鬥過。其中的黃羌林場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中心區,石山村在1957年被海豐縣人民政府評為“第一等紅色革命根據地”。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整個區域不僅涵蓋了海豐和陸豐兩縣,還包括惠陽、紫金和潮梅大部分區域。海豐黃羌成為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是因為這裡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黨的領導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也是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的示範試驗基地。
黃羌是海陸豐革命運動的縮影,從打土豪分田地,迎東征,建立蘇維埃,創建工農武裝根據地,成為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部隊的大後方,在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犧牲,是海陸豐農運最壯烈的鄉鎮之一。
● 歷史上黃羌地區革命史實:
民國12年(公元1923年)春,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黃羌農民紛紛加入農會,官背洋村農民余坤等6人在海豐總農會的支持下與海城地主朱墨進行法庭鬥爭取得勝利,震動全縣,成為彭湃著作《海陸豐農民運動》中閃亮的一頁。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春節后,海豐縣總農會副會長楊其珊與麻竹村的宋耀南、宋家賢、陳桂招等來到石山村,組織召開了農友大會,號召農民加入農會組織。不久,彭湃到該村視察時作了重要部署,他把黃羌地區劃為海豐縣特別分區,定為海豐縣農軍防地,朝面山為大本營,石山、黃羌、激石溪、中峒為大本營的四大哨口。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春,在國共合作進行第一次東征時,黃羌農會組織農民自衛軍,協助東征軍討伐陳炯明的反動軍隊,同時建立了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
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海豐農會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黃羌農會積極支持農民,不予交租。在革命鬥爭中,黃羌還出現了楊其珊、宋耀南等革命骨幹。
八一南昌起義前後,廣東省委部署秋收起義,成立了以楊石魂為書記的東江特委,並準備在海陸豐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當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之後,中共海陸豐地委成員林道文在黃羌重建縣農軍,攻擊公平和高潭二地的地主武裝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年9月4日,海陸惠紫工農討逆軍在麻竹成立。8日,公平國民黨駐軍排長郭其寬殺死連長率全連到黃羌麻竹投奔林道文領導下的農軍,使農軍如虎添翼,全軍從黃羌出發佔領公平。全縣農軍紛紛配合,一起向海豐縣城逼進,國民黨駐軍聞風喪膽,棄城西逃,第二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成立工農獨裁性質的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開闢朝面山為後方基地。9月25日,國民黨軍隊陳學順團配合戴可雄保安團反攻海豐縣城,中共海陸豐縣委決定主動撤離縣城,撤守黃羌山區。當時,東江特委駐朝面山,海陸豐縣委駐黃羌圩,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駐官田村。黃雍(東江革命委員會主席)、張善銘(海陸豐縣委書記,後為廣東省委常委)、鄭志雲(東江特委主要成員)等主要領導都在黃羌指揮海陸豐的鬥爭。黃羌成為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
南昌起義失敗后,起義軍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率領一隊人馬進入廣東潮梅地區向海陸豐進發,沿途受到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起義軍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派劉立道來海豐招兵。1927年10月2日劉立道來到黃羌圩,各地青年在黨組織負責人張善銘等的發動下,紛紛響應號召參軍,僅兩日時間就招募了700多人,由武裝農軍開路急赴潮梅地區。但新兵到揭陽邊境時,得知南昌起義軍在普寧遇襲失散,於是返回。此後,東江特委多方派員到陸豐聯絡失散的起義軍1000多人,並由董正榮、董朗率領南昌起義軍葉挺余部24師1300人在地方黨組織的引導下,繞過敵軍駐地於10月9日經碣石溪到達黃羌朝面山,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海陸豐縣委還專門成立了黃羌特別支部,在坪嶺村設立辦事處,專門負責起義軍的後勤供給。不久,起義軍隊經整編后成立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正規軍——“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董朗任紅二師四團團長;10月12日,攻打高潭偽民團,18日又攻打南嶺地主武裝,10月21日,國民黨陳學順團進犯黃羌,企圖推毀紅色革命根據地,10月25日,林道文指揮的工農革命軍在南昌起義軍改編的紅二師配合下,在黃羌誘敵深入,大敗敵軍。之後,彭湃同志領導海陸豐農民舉行了第三次武裝起義,創立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紅二師在黃羌朝面山整編海陸豐農軍,組建成第五團,原南昌起義軍為第四團,並正式成立師部,師部駐朝面山。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2月初,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調集廣東反革命軍隊三個師的兵力,由余漢謀、李振球、鄧彥華等率領,分三路向海陸豐進犯,並派海軍艦隊到海豐汕尾和陸豐的碣石各地助戰;鍾秀南、蔡騰輝等在英帝國主義的資助下,再次潛入海陸豐境內騷擾。革命軍雖然作戰很英勇,終因眾寡懸殊,傷亡過多,與敵人苦戰三晝夜后,被迫退出海陸豐縣城,進入中洞山、激石山、朝面山、黃羌圩、楊梅水、炮仔圩一帶山中,開展游擊戰爭。海陸豐縣城陷落,黃羌地區除祠廟外,幾乎所有的民房被燒光,幹部群眾遭到慘無人道的屠殺,有的村莊被焚燒達60次以上,當時僅萬人左右的黃羌地區,現在冊登記的革命烈士就達二百多人。1928年冬至1929年6月,紅二、紅四師陸續轉移外地。在革命的緊急關頭,黃羌地區的黨員群眾沒有屈服,堅持鬥爭。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10月,中共海陸惠紫特委在黃羌朝面山舉行軍事會議,研究紅二、四師余部離境后如何堅持武裝鬥爭,最終決定重整武裝,當地青年男女踴躍報名參加紅軍,以原紅二師第五團留下紅軍為基礎,在朝面山宣告工農紅軍第6軍17師49團(稍後改稱獨立師第1團,團長彭桂,政委黃強,下轄3個營)成立,發展游擊戰爭,在黃羌大敗陳濟棠的海軍陸戰隊。至1930年5月,部隊從100多人發展至1000多人。成為東江地區戰鬥力最強的革命部隊。在海陸惠紫蘇區進行武裝鬥爭長達4年半。
民國19年(公元1930年)5月,以海陸惠紫等縣的游擊隊、赤衛隊為基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第17師49團,改編為紅軍11軍第四縱隊,在朝面山正式成立。團長彭桂,政委黃強。下轄三個營,第一營營長黃伯梅,政委顏雲,第二營營長陳伯虎,政委彭元岳,第三營營長林君傑,政委古鴻江。隊伍不久發展到一千多人,成為次年東江紅軍整編為紅軍第11軍時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1930年冬,海豐、陸豐、紫金三縣根據地設海陸紫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初期縣委和縣政府駐陸豐碣石溪,1931年冬,縣委和蘇維埃政府遷至黃羌苦竹園,繼續領導海豐、陸豐和紫金三個地區的武裝鬥爭和土地改革,並堅持至1933年5月。
民國29年(公元1940年)4月中旬,中共黨員曾生、王作堯率領東江人民抗日武裝(惠東寶抗日游擊隊)一百多人奉命東移海陸豐,不幸在高潭遇襲,500多人的部隊減員至100多人。他們於4月上旬轉移至黃羌石山與敵人周旋,當地群眾則將100多掉隊戰士分散隱蔽,並幫他們找到黨組織。國民黨派重兵多次搜尋都沒有找到目標,不久,這支部隊經整編后,8月離開海豐開赴東江抗日前線。後來成長為屢建戰功的東江抗日縱隊。
民國30年(公元1941年)3月,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廣東海洋大學)來到黃羌鎮坑尾頭村,校址選在鍾氏祠堂(石樑祠)。
民國34年(公元1945年)1月,日軍再次侵佔海豐,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一下子成為淪陷區或半淪陷區,國民黨的縣政府和軍隊聞風逃遷黃羌山區。在2月底至3月初時間,日軍作最後掙扎,企圖打通沿海運輸補給線,汕尾、海城、公平等地再度淪陷,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又一次內遷至黃羌坑尾頭村。5、6月間海豐國民黨軍政當局在日本投降后,從羅輋山區遷回縣城。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7月1日,第一屆海豐縣人民政府在石山村成立。8月6日,中共粵贛湘邊區縱隊司令員尹林平率領的東江一支部隊追擊國民黨胡璉副司令率領的國民黨196師第587團及保安三師第八團,在黃羌坑尾頭展開戰鬥,名曰“羅輋戰鬥”,激戰15小時,殲敵大部(國民黨軍隊被俘375人、傷員170人、死亡350人、失蹤約300人),繳獲甚多。
● 黃羌部分的紅色革命遺址
汕尾紅色普查經過審核認可,海豐共有288個革命遺址,其中黃羌鎮便有102個,佔了三分之一強。其中的紅二師師部舊址、四十九團團部舊址入選成為廣東省紅色軍事文化紅色游線景點之一。
黃羌境內有楊其珊故居、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舊址、海陸紫特委、海豐縣委舊址、東江革命委員會舊址、紅二師指揮部舊址、打響建立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第一槍舊址、紅軍醫療處舊址、紅軍醫院舊址、紅二師東線後勤處舊址、黃羌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四十九團營地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指揮部、海陸惠紫工農討逆軍舊址、羅西里總農會舊址、石山村農民協會舊址、石山農民自衛軍舊址、西線軍需糧庫舊址、公平區赤衛隊指揮部舊址、紅軍四十九團作戰指揮部、紅軍西線後勤處、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隊部舊址、曾生同志避難處、粵贛湘邊縱隊“鋼鐵隊”宿營地、海豐縣民主政府辦公舊址、海豐縣人民政府成立舊址、海豐縣人民警衛排駐地舊址、陳亞雲故居、海陸惠紫革命委員會辦公舊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指揮部舊址、黃羌革命史料館、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舊址、紅二師戰壕遺址、麻竹集體農場場部舊址、紅軍四十九團團部舊址、曾生抗日游擊隊隊部舊址等紅色文化景點。

客家文化

汕尾市客家人絕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遷徙時到來的。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末年,已有先民在黃羌勞動生息。最初的中原先民從陝甘、河南經江夏到江西跨興梅山區而達海豐;後來世居長江流域的移民從湘贛進入粵北,順北江南下惠陽入海邑,形成了今天海陸豐客家人。明清以後,黃羌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本省的鶴山、高明、恩平、陽江、陽春、九龍、香港及四川省的宜隴等十幾個縣去開墾荒地,再次重建家園。而一些包括黃羌在內海陸豐客家人多次渡海謀生,主要移居地是台灣,其次是印度尼西亞。因此,如今的台灣和印度尼西亞都有海陸客的語言社團。
千百年來客家先民用勤勞與智慧在黃羌家園耕耘建設,沉澱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風俗。黃羌的客家人秉承中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吃苦耐勞、耕讀傳家、艱苦奮鬥、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心。以下是黃羌部分姓氏的來源。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秦氏世玉攜眷從興寧遷來海豐縣石塘都黃泥約官田村定居。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范氏俊帶家眷來海豐縣石塘都羅輋約吉圍寨居住。
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戴氏萬貴從福建汀州永定縣金豐刀頭村遷至西坑約子村居住。以後分佈在木棉樹下、廖屋仔、營下、排仔面等地。
明宣宗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丘氏雅山帶眷12人從長樂遷至羅輋約鹿峒坑建基。
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鍾氏開基始祖帶眷從紫邑遷入羅輋約東坑田心老屋下定居。後分佈在東坑、東嶺、東隴一帶。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張姓江氏帶兩男孩,長名日清,次名日明,從潮州遷至西坑約子,不久遷至里仁約下湖鑒居住。

宗教文化

石蓮庵位於虎噉石蓮庵,祀奉觀音菩薩,有700多年歷史。
和慶宮位於羅輋壩,祀奉蛇岳公王,俗稱王爺宮,建於清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是黃羌地區“九月十五羅輋壩”節日的發源地。
丫髻山庵位於東嶺村委茶園洞,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是海豐佛教開山第一庵。
龍山洞女媧廟位於上虎噉龍公窩,陳法漢祖師於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從馬來西亞馬六甲離望岸萬仙總壇恭迎女媧菩薩香火回歸故里,建宮祀奉。
羅輋三山國王廟位於黃羌羅輋,建於明弘治年間。

民俗節慶

● 蛇岳王爺誕
農曆九月十五,是海豐縣黃羌鎮羅輋壩的民俗活動——蛇岳王爺誕,每年此時,在家的黃羌人就不用說了,出外乃至播遷南洋和香港的鄉親,也會放下手頭的活計,不遠千里的回來湊熱鬧。一連數日,羅輋壩都出現演戲宴客、人山人海的熱鬧場景,因此就有了“十五十六羅輋壩”的民諺。
● “做社”習俗
黃羌客家有句俚語:“正月社,二月福”。這裡包含了客家兩大傳統習俗,一是正月“做社”,一是二月“祈福”。在黃羌,不同的村莊,“做社”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春秋兩季,有的卻是“四季社”。從黃羌鎮全鎮“做社”情況來看,羅輋大部分地區是“四季社”,其他地區以屬春秋兩季社居多。在“做社”的時間安排上,各社都有或多或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從全鎮來看,在“做社”的時間安排上,主要有下面的特點:兩季社(如簡頭埔村,官田仔村)主要是按播種和收穫來安排。
在“做社”時間上,第一次(春社)是正月,第二次(秋社)一般是農曆八九月,具體哪一天並沒有固定,主要根據農曆的節氣和農忙來安排。在這裡,主要是以水稻的播種和收割為根據。四季社,第一次做社主要是在正月十五至正月底這段時間,有些村莊有固定時間,比如“塘尾村”就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也有不固定時間的,每年都會根據社神的“安排”而變化。
相較於第一次,第二次都是固定在農曆四月八日(四月初八俗稱四月八,客家地區一重大節日,客家童謠便有“三月清明四月八”之說)。
第三次是在“秋插”(秋季插秧)之後,一般在農曆七月,具體哪天並不固定,俗稱“田了社”(“田了”意為插完秧)。
第四次時間較固定,主要分佈在農曆九月初九和九月廿八這兩天。“做社”的祭品比較簡單,由於“做社”這天,由有關人員在村裡買一頭活豬在社神邊上宰殺,然後全豬祭祀,各社員也就不用備上五牲酒醴,只需備上香燭鞭炮即可。春社必定用“甜粄”(這是客家地區一種過年時用大米磨成粉而蒸的年糕),秋社必定用“禾串粄”(一種做成長條形的糕點)。
土地祭祀完后,“社頭”便會根據參加戶數的多少,每兩戶一份(兩戶人家回去后各自平分社肉),把豬肉平均分成若干份,這便是“做社”的最後一個步驟——分“社肉”。“社肉”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分法,有的地方是先收固定的“社錢”,“社頭”會根據收到社錢的總額和支出總額來確定每戶人家要分多少社肉。如果收到的社錢有多,那麼社肉就可以盡數分下去;如果收到的社錢不夠支出,那麼就會留下部分社肉當場出售,其餘的按戶數平均分。還有的地方是在祭祀完之後,“社頭”列出本次祭社神的總支出,然後平均分攤到每戶人家,社肉按戶數全部平均分,不賣。在社肉裡面,有的地方是分“生肉”(如田心村),有的地方是分“熟肉”(如大漁田村)。所謂生肉是指除了豬頭和內臟之外,其餘為沒煮熟的;而熟肉是指全部均已煮熟。豬腳不平均分給社員的,豬前腳平分給本次輪值社頭,豬後腳送給下一任社頭。在分社肉這裡有些地方有例外,比如“回龍坑村”便有這樣的習俗,如果哪戶人家家裡“添新丁”(娶親生小孩),在祭土地時會供上一隻雞。祭祀完后,一半自己帶回,另一半給社員平均分。

地方傳說

● 山寨菩薩
古時,高輋壩西面的山上有一座千家富有、牆垣高築的高崬寨。宋末趙氏行朝敗退海豐當年的一個仲夏,部分殘兵敗將進入山寨避難,元番圍困攻打,由於軍民團結禦敵,把擂木、滾石、殼灰都派上了用場,乃至幾晝夜過去,元兵仍然無法突破缺口,繼續圍困在山下。又幾天過去,寨內炊煙不斷,守寨軍民在寨牆上曬晾濕淋淋的被單。元番見這情景,知山寨水源充足,糧草有備,故知難而退。也傳說在高崬寨糧草不濟之時,北側石蓮庵的觀音菩薩顯靈救助,白拂一舉,元兵逃亡萬里。姜太公文化廣場
● 蛇岳王爺
客從中原進,神從何處來,這是一個來自近鄰激石溪的山地傳說,明朝中葉,海陸惠紫交界的山谷,有一條巨蟒經常出來危害人畜,老百姓驚恐不安。海豐縣吉康都三溪口有個叫蕭明的武舉人,自小習武,愛打抱不平。有天他從少林寺學藝回來,聽說此事,決定為民除害。經過籌備,在那年九月十五日的月圓之夜,他叫村民把一頭裝進竹籠的活豬抬到激石溪蟒蛇出沒的山麓作餌料。自已攜刀佩戴弓箭,全副武裝地帶著籠養的大蜈蚣在石岩下埋伏。夜深了,冷風出處,蟒蛇出洞,它嗅覺到生豬的味道即來纏繞。說時遲、那時快,蕭舉人放出蜈蚣猛撲上去,頓時兩雄爭戰、地動山搖。待蟒蛇斗倦之際,蕭舉人迅猛射出三支毒箭。不久,蟒蛇蔫伏下來,他繼而抽出寶刀砍向蟒蛇,但見血濺之處,腥臭無比。次日,蕭舉人伏蟒的喜訊傳遍百里,群眾奔走歡慶。地方官聽說此事親赴現場,驗明蟒屍,具奏皇帝,時逢科舉,朝廷封蕭舉人為武進士。後來,蕭進士征戰有功,晉封王爺。蕭王爺逝后,羅輋壩民眾為感蕭王爺恩德,為他修建了一座和慶宮,並將他尊為蛇岳王爺。每年九月十五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慢慢演變為大型民俗活動。

古代事件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李成棟踞廣東復明,號令各縣支持肇慶永曆政權,海豐土弁薛進升任參將相應勤王。七年十二月,清廷平南王尚可喜右翼班志富炮轟海邑,死者千計;八年八月,薛進中軍黃熊撫后復叛,率部進入黃羌堅持鬥爭,四處出擊;是年十二月,惠州副將李榮華、李明道統兵攻克黃羌崎山寨及羅畲寨,黃熊及部將柯彪被俘犧牲。
清康熙初年,黃羌麻竹宋牛牯起事,落草為寇,佔據三縣交界山區數十年,直至被朝廷招安。

飲食文化

海豐吃咸茶之風,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康乾盛世,在明代以前的海豐百姓,多數來自江西省和廣東北部的客家人,明代中期以後福建和潮州等地人口逐漸遷入海豐,在以客家為主的原始民俗和閩潮民俗的匯融中,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海豐民俗風情,人們喜愛的吃咸茶的簡易吃法是把茶葉放於內壁有粗紋的牙缽內,用番石榴枝製成的茶槌把茶葉擂碎,放幾粒鹽,將開水衝下即可。作為日常飲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礎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稱為“炒米茶”、“油麻茶”。以前舉凡做壽、添丁、外出遠歸、病癒出院、遇難脫險,必擺下碗缽,請鄰居親友“吃咸茶”,婦女可謂是“一日不可無咸茶”。

擂茶與米程

黃羌等山區的擂茶除上述作法外,還有飯茶、苦刺心茶等飲食形式,其製法是∶將茶葉、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鹽衝上開水后再放薄荷人茶,在碗上泡上燜熟的乾飯,有的還加上煮熟的白米豆、烏豆等;苦刺心茶則以當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鮮嫩芽心。放入牙缽,加入適量食鹽描漿沖入開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飲食。
菜茶”,其做法是將炒熟煮熟的豬肉、香腸、鮮蝦、魷魚絲、粉絲、腐竹、白米豆、赤豆、麥粒、菠菜、荷蘭豆等時新菜混合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豬骨湯,以胡椒粉為調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舊時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節前後為盛。
黃羌民間節日必不可少的風味小食之一是米程(米花糕),米程是客家特色風味小食之一,它與擂茶在客家飲食文化上是一對孿生的姐妹花。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入人心,名聞遐邇。它以健脾消食、去濕除膩、香脆爽口、清甜無比、餘味悠長而稱著。黃羌還有粄脆,齊粑,紅粄,新丁粄,發粄,艾茸粄等客家米食。

本地方言

黃羌全鎮為海豐客家話區,屬純客鎮,故當地人亦稱“客家話”為“黃羌話”。海豐客家話區與陸河及陸豐客家話區基本連成一片,統稱為海陸客。黃羌客家話音系共有聲母21個(含零聲母),韻母54個(含聲化韻),聲調7個。韻母中單韻母6個,複韻母10個,鼻韻母21個,塞音韻母17個。
黃羌客家話的聲調無論調類和調值均與海陸豐各地客家話相同。1987版《中國語言地圖集》B15圖將其列為粵台片新惠小片,2012年版劃歸為新設立的海陸片。台灣省的海陸腔客家話與黃羌在內的海陸豐客家話語音系統極為接近,差別甚微。

傳統民居

“廳屋組合”型,客家人稱堂為廳,為主屋中心,兩側輔房為屋。若前後兩進房屋,中隔天井,以走廊相連,便形成上廳和下廳,兩個單元以上組合俗稱“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的格局,這類建築在黃羌東邊院等尚有清代建築遺存。若在正房兩側擴建多間橫屋,中留巷道,巷通天井,連在一起便形成大屋場。
“圍樓”型,又稱四角樓、或稱城寨。四周以三合土夯築圍牆,中間排列兩進以上房屋,或以屋牆形成閉合型大型建築,四角設置兩個以上角樓。

民間舞蹈

“感仔”獅,流行於客家山區。與盛行沿海地區的獅猊的製作不同,其獅面較平,鼻子凹塌,嘴巴不能開合,因此又稱為合嘴獅。雖其貌不揚,但在獅班中地位最高,其他獅隊與之相遇時,須向其行參拜大禮,繞側而過。其舞獅動作和情節與舞獅猊相似。

地方民歌

在一千多年前,從中原地區遷徏到黃羌的客家先民們,把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把中原雅典音樂與當地民歌、語言融為一體,形成黃羌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區長期拓荒墾殖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用以抒發、溝通感情的口頭文學。在艱苦的勞作中他們心有所感,就把喜怒哀樂用歌唱形式表達出來。客家歌謠的種類繁多,有“九腔十八調”之說。以歌詞內容分有:愛情類、勞作類、家庭類、勸世類、故事類、祭祀類、歌頌類等,類似竹枝詞,有十五國風和吳歌的餘韻。歌詞一般四句為一首,每句為七個字,多用比興、複句、比喻等手法。內容豐富,真致淳樸,通俗易懂。其結構嚴謹,講究押韻,寓意深刻生動、清新風趣。常見於民間的演唱形式有:獨唱、表演唱、擂台斗歌、賽歌、演唱結合山歌劇等。內容大都以情歌為主,每首歌都有哥妹的字眼或含意。有的山歌更是情意纏綿,優美生動,感人至深。
客家山歌腔調有三四十種之多,音調高昂綿長,平穩流暢,起伏不大。樂段中的休止和拖腔短促。既有古樸山歌遺風,又帶有幾分或輕鬆喜悅、或憂愁哀怨。音區較高,音域較窄,級進較多,跳進較少,節奏自由,節拍多樣,常有混合節拍。是山韻濃郁的民間藝術之花。

地方特產

● 皇齋虎噉金針菜
虎噉村,位於汕尾市海豐縣五指嶂山脈的延伸處,有800年種植金針菜歷史,群山環抱、林木茂盛,方圓百里無工業污染,土壤含有對金針菜生長有利的鎂、鋅元素,灌溉水源為天然純凈的山泉水,孕育出的皇齋虎噉金針菜色澤金黃、肥碩齊長,口感新嫩爽滑、香味清新濃郁,含有人體所需的16種氨基酸和多種礦物質,尤其是鋅含量和維生素C,比同類產品高出一倍。虎噉金針菜
虎噉村靠南面山埡有座石蓮庵廟常年香火不斷,虎噉金針菜由於其品質好且營養豐富,為食齋者所喜用,逢年過節、初一、十五被作為齋菜素菜所食用,因其珍貴后漸漸成為年節佳肴珍品,久負盛名。
由於皇齋虎噉金針菜營養豐富,品質好,口感佳,具有健胃消食、養心解憂等功效。2006年1月,被國家認證部門評為“A級綠色食品”,“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07年獲國家農副產品優質獎、2008年被評為“2008年中國具有影響力全作社產品品牌”、種植基地被評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除此之外,還獲得了“廣東省名牌農產品”、“廣東十大名菜”、“汕尾市金牌農產品”等榮譽。
● 黃羌石板材
黃羌石板材有芝麻黑、黑珍珠、菊花黃、小白花、灰中花、海浪花、中花白等7個品種,儲量25萬立方米。經省地質化驗中心化驗,芝麻黑質硬6∽6.8度,黑珍珠質硬6.5∽7.5度,六防性能良好,花紋均勻,光澤度80%以上,是理想的高級裝修材料,屬省內稀有石板材。1992年,已建成5條生產線,月產石板材6000平方米。銷往國內外。
● 石榴石
石榴石又稱天然金剛砂。是天然的高級磨料。主要應用於磨光石材、木材、玻璃器皿、電視熒光屏、橡膠、油漆、金屬、陶瓷等。此外可用作工業污水、游泳池和自來水的過濾、石油鑽井的加重劑、功能填料,在造船工業主要用作噴砂。已正式投產,1992年月產量300噸。主要銷往美國。

交通


黃羌鎮有省道S242經過雙圳、雙新兩村,縣道X126穿境而過。以鎮址為中心點,向西,雙(圳)黃(羌)公路(12千米)和海(豐)紫(金)公路相接,可達深圳、廣州等地;向東,黃(羌)平(東)公路通平東鎮、陸河縣、陸豐市至汕頭市;向南,黃(羌)(合)門公路通公平水庫、台門溫泉;1992年,黃羌鎮還有4條公路通往管理區、村莊。有中巴8輛、貨車5輛。

社會


教育事業

1988年,黃羌有中學1所,學生568人,教師31人,普及率85%,升學率42%;小學12所,學生2548人,教師146人,入學率99.5%,畢業率100%。1996年9月如期實現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2004年在校中學生1455人,教職工63人;普及率98.5%,升學率80%。小學生3885人,教職工205人;入學率99.6%,畢業率100%。
1988年,林場有中學1所,學生40人,教師8人,普及率與升學率均為80%。小學4所,學生280人,教師23人,入學率100%,畢業率95%。2004年,有小學4所,學生330人,教師23人,入學率100%,畢業率95%。
1992年,黃羌鎮有中學1所、小學13所,在校學生332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7%。
2020年,黃羌鎮有9所小學:林場小學、中心小學、東坑小學、東嶺小學、松林小學、雙圳小學、坑聯小學、田心小學、虎噉小學。1所初級中學:黃羌中學。

文體事業

1992年,黃羌鎮文化娛樂場所12個。醫療保健設施有醫院1所、個體醫療站30個。
黃羌山歌曾經沉寂了數十年,近年來,在黃羌鎮黨政重視下,在有“山歌王子”之稱的黃羌當地人曾憲元等人的努力下,全鎮掀起了山歌熱,舉辦了多次客家山歌大賽並派出參與客家文化文藝演出。2016年11月13日,黃羌客家山歌代表隊僅憑一首“黃羌山歌特出名”的山歌演唱榮獲了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兩岸暨港澳地區”客家山歌邀請賽中榮獲金獎。2017年10月30日成功舉辦了“山歌悠揚頌老區”原創歌曲發布儀式,打響了黃羌客家山歌特色品牌。

醫療衛生

1988年,黃羌鎮有個體醫療站19間,鄉村醫生19人,鎮衛生院1間,醫務人員10人。2004年,鎮衛生院有病房5間12張床位,醫生12人,個體衛生站19個,醫生19人。2004年11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在全鎮鋪開。

基礎設施

2019年,黃羌鎮推進海豐縣黃江(黃羌段)治理工程、S242線(雙新)至陸河新田海豐段第一期工程和第二期工程,新建敬老院已竣工使用,實施汕尾35千伏黃平輸變電工程項目,基本完成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

脫貧攻堅

2019年,黃羌鎮完成25戶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針對未列入危房改造計劃的貧困戶,發放補助30餘萬元,支持12戶貧困戶對其住房進行修繕加固,解決住房安全問題。

新農村建設

2017年,黃羌鎮繼續塑造全國文明村品牌,投入800多萬元修建坑聯道德廣場、設立文明基金、改善各項基礎設施;藉助移民后扶資金,在官田仔、麻塘、西仙壩、隆美、新金5個移民村投入資金1173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農村建設示範點;爭取資金完成東坑王爺宮橋改建工程建設;完成坑聯、雙新2座老人幸福院建設,完成坑聯黃坑、東坑太公壩、石山分水布、雙河和順田村頭公園建設;實施亮化工程,實現全鎮主幹道路燈村村通。

旅遊


●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位於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迄今約110年,坐北向南,沙灰夯築牆體,抬梁式梁架,面闊五間28.6米,進深二進18.6米,整體是五廳五井十房三門樓結構,建築面積532平方米。門額麻石陽刻“范氏宗祠”,背面陽刻“出將入相”字樣,前廊存有蟹、獅等木雕構件工藝,牆壁炭素繪畫保存完好,清代的歷史信息保存較好,但是除頭門外,其餘建築物倒塌嚴重。曾是紅二師、紅四十九團東線後勤部。
● 成昌學校舊址
成昌學校舊址位於東嶺村委石頭坪,建築佔地面積約695平方米,四方形中間天井構造二層土木結構。面闊五間,總寬25米,進深三進,縱深27.8米,門閣樓形牌坊式,羅馬柱,線條裝飾圖紋和國民黨徽,具有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築特徵。1949年夏,粵贛湘邊縱隊指揮部駐此,尹林平同志親自在這裡指揮了羅輋戰役。殲敵350人,俘虜158名。成昌學校舊址
● 龍潭山森林公園
龍潭山森林公園,面積約30公頃,林分結構合理,林相錯落有致,已形成復層林相,森林景觀顯現,生態環境優美,林分樹種包含了土沉香楓香山烏桕、鴨腳木、台灣相思、樟木等鄉土闊葉樹種,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是天然綠色氧吧,徒步休閑之地。龍潭山森林公園
● 荷樹坳樓舊址
荷樹坳樓舊址系省核定的紅色遺址“東坑村農會遺址”所在地。它位於海豐縣黃羌鎮東坑村委田心荷樹坳,該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面積近六百平方米,兩層,用三合土夯實。內設上六間下六間,中間建有上下天井,四周建有碉堡,碉堡內有瞭望口和槍眼。是羅輋一帶的標記性建築。
● 紅二師紀念亭
紅二師紀念亭位於黃羌林場,1927年10月9日,南昌起義軍1000多人抵達朝面山,后經中共東江特委改編為工農軍大隊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稱紅二師),師部設在朝面山。紅二師建立后,與當地群眾並肩作戰、生死與共,在歷次戰鬥中犧牲的紅二師戰土和當地農民自衛軍達700多人。1929年夏,剩餘的紅二師戰士奉命撤往外地。為紀念和緬懷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紅二師戰士,1995年在黃羌林場場部附近建立“紅二師紀念亭”,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了“紅二師紀念亭”六個大字。紅二師紀念亭
● 紅二師烈士紀念公園
紅二師烈士紀念公園是省政府核定的革命遺址之一,在原紅二師烈士墓的基礎上進行擴建,並於2018年12月開工建設,已建成由“紅星廣場”“時光廣場”“閱兵廣場”“號角廣場”和“東江平台”5個山頭組成的紀念公園,園內安放著65位有姓名的烈士和33位無名英雄的遺骸。紅二師烈士紀念公園是全國鎮級烈士陵園先行點和花園式陵園的嘗試點,是了解海陸豐革命鬥爭史和追憶先烈革命事迹提供了重要平台。
● 合門溫泉
合門溫泉在合門管理區。流量1.648升/秒,標高15米,噴水溫65℃,無色透明,略含泥臭。地下泉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水溫72℃。是廣東省第三大溫泉區。
● 文昌廟
文昌廟是南昌起義董朗帶領的紅四師於1927年10月駐在此地。
● 革命烈士墓
革命烈士墓位於鎮址西南面300米的小山岡上,墓碑刻著"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黃營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周連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第五團林排長烈士之墓"等碑文。
● 朝陽水庫
朝陽水庫位於黃羌林場麻竹管區,工程任務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和發電。受益黃羌鎮和黃羌林場,設計灌溉面積1113公頃。集雨面積12.85平方千米,主壩頂高程70.5米,加防浪牆1米,壩頂長206米,寬5米,最大壩高35.5米,副壩2條共長198米。泄洪閘為圬工拱涵式,設3孔.每孔寬2米,最大泄洪量162立方米每秒。輸水管設2條,主管設在主壩,內徑0.8米,為鋼筋混凝土壓力管,副管設於副壩,內徑0.8米,兩條管合計最大輸水量8.73立方米每秒。壩后電站裝機2台320千瓦。
工程按50年一遇最大洪水位設計,500年一遇最大洪水校核,總庫容1353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56萬立方米,墊底庫容90萬立方米。
工程於1970年12月13日開工,開頭由黃羌公社主辦,黃羌林場配合,因勞動力不足,從1971年冬起,縣革委會動員全縣各公社和各高中班學生前往支援,工程至1976年基本建成。
工程按水電部頒布標準複查,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為72.62米,比現壩頂高程超2.12米,工程遠未達標。灌區因渠道失修失管,灌溉效益下降,實際灌溉面積不到66.7公頃。水庫由黃羌鎮管理,是境內唯一由鎮管理的中型蓄水工程。
● 朝面山水庫
朝面山水庫位於縣境北部公平水庫上游,集雨面積13.05平方千米,水庫任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和灌溉。水源經三度發電后小部分灌溉黃羌鎮農田,大部分流入公平水庫,補充公平水庫灌溉水源。工程按百年一遇最大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最大洪水校核,萬年一遇最大洪水有保壩措施。是境內標準最高的中型水庫工程。庫區涵蓋7個村,耕地29公頃,果、林、竹151公頃,移民65戶426人。總庫容1891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733萬立方米,墊底庫容204.3萬立方米。主壩頂高程221米,長300米,頂寬8米,最大壩高61米。泄洪閘為圬工拱涵式,設雙孔凈寬2X2~4米。輸水管為鋼筋混凝土壓力管,內徑1.5米,最大輸水量3.6立方米每秒。壩后電站裝機2台500千瓦。
工程於1976年9月動工,由朝面山電站指揮部指揮施工,全縣各公社包括海城、汕尾居民都承擔任務。1979年2月全面建成交付使用。工程為朝面山電站管理,由縣水電局直轄,屬國家專管單位。
● 格桑花海
格桑花海位於海豐縣黃羌鎮石山村的蘭花種植基地。

代表人物


鍾標萊
鍾標萊,海豐黃羌坑聯村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武舉人。
楊其珊
楊其珊(1871~1933年),乳名妹娘,生於陸河縣新田鎮。青年時跟隨父母移居海豐縣黃羌鎮大湖村,耕田為業。1921年後和彭湃一起搞農運。1923年1月1日當選海豐縣總農會副合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當選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1933年9月26日因叛徒告密而壯烈犧牲。
鍾鐵肩
鍾鐵肩(1906~1970年),海豐黃羌東坑鄉大田村人。成年後應徵新兵,加入國民黨軍隊。民國38年初任陸豐縣長。
鍾超武
鍾超武(1906~1949年),乳名石寶、三妹。原籍石頭坪大魚田,后遷羅畲村。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參加農民自衛軍。民國29年,任興寧、五華國民黨駐軍長官香翰屏(駐興寧)部的挺進隊大隊長,負責保護商旅,曾表明自己是國民黨左派蔡廷楷的部屬。
李炯才
李炯才出生於1924年,黃羌鎮人,出生於馬來西亞。大學文化,畢業於檳榔嶼鍾靈中學及英國倫敦工藝學院新聞系。新加坡外交官、作家。曾任新加坡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基斯坦、衣索比亞、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亞、埃及、日本、韓國等八國大使。
楊青
楊青出生於1956年,黃羌鎮人,研究生學歷。1973年11月參加工作。1981年7月起,任海豐縣統計局統計員。198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4月起,歷任海豐縣委辦公室幹事、秘書組副組長、組長,海豐縣計委副主任,海豐縣計委主任、計建委系統黨組書記等職。1990年6月起,任海豐縣副縣長、常務副縣長。1994年4月起,歷任汕尾市財政局局長、黨組書記;汕尾市政協副主席,市財政局局長、黨組書記;汕尾市委秘書長,汕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等職。
戴漢良
戴漢泉出生於1957年,黃羌鎮雙圳村委赤竹陂村人。中專文化。1973年參加工作,1990年入黨,1992年任黃羌鎮計生服務所手術醫生,2002年任黃羌鎮計生辦主任。由於工作出色,自1991年起,連續八年被評為鎮的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1994~1998年連續五年年度考核被評為優秀;1993~1997年連續五年被評為縣先進工作者;1994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年3月,被國家計生委授予“計劃生育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1996~1997年連續兩年被汕尾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7年12月2日《廣東人口報》對其先進事迹作過專題報道;1992年,黃羌鎮計生服務所被省計生委評為“五好服務所”。1999年5月當選為汕尾市第三屆人大代表。
戴景華
戴景華,黃羌石山村人。是汕尾市人大常委、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三和人力資源集團公司董事長。
李珊珊出生於1977年。海豐縣人。香港影視紅星。曾獲得1996年度“香港小姐“冠軍、“最上鏡小姐”、“友誼小姐”和“才藝小姐”四項大獎、1997年度“國際華裔小姐”亞軍、“最受傳播媒介歡迎獎”。曾出演:《江湖告急》(2000年)、《致命密函》、《金榜題名之流氓社工》、《靚女差館》、《絕世好Bra》(2001年)、《非常凶姐》、《我左眼見到鬼》(2002年)、《絕種好男人》、《忘不了》(2003年)、《五鼠斗御貓》(2004年)等電影;《心驚》、《烈火雄心》、《鑒證實錄》(1998年)、《寵物情緣》、《鑒證實錄Ⅱ》、《刑事偵緝檔案IV》(1999年)、《撻出愛火花》(2000年)、《幻影神針》、《靈異偵緝檔案》(2003年)等電視連續劇,還曾與蔡瀾一同主持《蔡瀾嘆世界》等節目。
鍾華南
鍾華南,海豐縣黃羌鎮坑聯村人,是廣東省政協委員、汕尾市政協常委。曾把海豐北部貧困村坑聯村,建設成為汕尾唯一的全國文明村,被海豐縣委、縣政府授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突出貢獻獎”,是首屆“感動汕尾十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