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梅花拳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之一
- 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
- 梅花拳
梅花拳
中國傳統武術拳種之一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梅拳。中國傳統武術拳種之一。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
梅花拳是一個源遠流長、古老而神秘的優秀傳統拳種。習練時以五種姿勢進行,並且呈梅花狀,故稱梅花拳。內黃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鄒志剛、孟友德傳入內黃。他二人一個傳拳,一個傳掌。清朝順治年間,內黃后化村的王登榜、內黃丁庄的楊炳先後拜梅花拳四代傳人鄒志剛,蔡光瑞為師,正式習練梅花拳,同出一門、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楊炳師兄弟,經常在一起交文習武,切磋技藝,拳術長進極快。楊炳得梅花拳真傳后,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身好武藝。《內黃縣誌》和《彰德府志》稱楊炳“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具有文韜武略之才的楊炳,起初並無仕途之意,他傾其所藝,在內黃廣為傳授梅花拳法。許多得意門生學成之後,便到附近地區創辦武場收徒傳藝。眾徒知其先師楊炳是內黃縣人,所以稱自己習煉的梅花拳為內黃梅花拳。
內黃梅花拳自開創以來,有“文場”、“武場”之分。而且“文場”指導“武場”。其“文場”以佛、儒、道和周易理論為指導,教育門內弟子遵“三綱”沿“五倫”、襲“八德”,修身養性,練神練氣。“武場”以古代兵法思想、軍事謀略為指導,要求門內弟子刻苦練功的同時,以靜止動,避實擊虛,敢打必勝,膽氣為生。內黃梅花拳動作結構對稱,緊湊動靜分明,剛柔相濟,連打帶拿,一氣呵成,一切動作以柔順為上;強調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練。因其招式樸實,變化多端,攻防技擊性強,既可養身健體,又可開發人的智慧,因此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康熙五十一年冬,楊炳在壬辰科武殿試中被康熙點為武探花。后授其為御前侍衛兼京營都司。后因政績突出,又加封為通議大夫。楊炳得中探花進京后,將內黃梅花拳術在京傳授。但沒有公開拳名,至今,北京梅花拳習練者還稱其練的是“老楊拳”。
乾隆初年,楊炳辭朝返鄉,侍奉老母。為使內黃梅花拳永代相傳,發揚光大,規範發展。已近70歲的楊炳在乾隆七年(1742年)寫了梅花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著《習武序》。《習武序》汲取了中國古代兵法精華,又揉進去了儒家、佛家、道家、易學的深奧思想和法則,具有獨特的理論特色,被包括內黃梅花拳在內廣大梅花拳習練者奉為瑰寶,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廣為流傳,為義和拳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楊炳同時在運河西岸廣收弟子,趨庭施教,為義和拳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例如義和拳運動的發祥地——河北咸縣沙柳寨,山東冠縣梨園屯等梅花拳的故鄉,拳民還稱他們的拳術是“楊炳師爺傳授的”。梅花拳發動並領導了清末的義和拳反帝愛國運動,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楊炳和他的《習武序》功不可沒。
由於梅花拳弟子從政者極少,文字記載也很少。只有楊炳一人競技而勝獲探花,加之其著《習武序》流傳很廣,因此,楊炳是梅花拳史上具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代宗師。
內黃梅花拳,花開四方,香逸萬里。自楊炳始創以來,以內黃為中心,遍布冀、魯、豫等地,輻射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至今內黃縣531個行政村,村村習練內黃梅花拳,多者百餘人,少者十餘人。自1990年以來,先後有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內黃梅花拳弟子來內黃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
發展背景
當年有“南沱俠“之稱的韓其昌在北京大學公開傳授梅花拳,後有燕子傑拜師學藝,燕子傑結合高校大學生學業緊張,體質下降的問題對梅花樁進行了以小架梅花樁為基礎的”直指人心,以武治心“地大膽改革,如增加”撒放“、”蜻蜓點水“,”多人找門“等新練法。從此梅花樁有以山東大學為中心,逐步發展到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長清大學城山東交通學院等十幾所大學,形成了全濟南大多數本科高校都有梅花樁社團的大好局面。隨著半個世紀時間的發展梅花樁已經走出了濟南高校,走向威海,青島,煙台,臨沂,上海,南京,廣州,杭州,福州,桂林,四川,南寧等各大高校。形成了全國大學相互學習交流的大平台。
簡介
由於國內半個世紀的積澱燕老師頻繁出國交流和部分老師兄出國,把梅花樁帶向世界,幾年來以山東大學為基地,陸續培養、訓練了美國、德國、義大利、丹麥、比利時、奧地利、韓國、斯洛伐克、英國、瑞士、以色列、法國、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在華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他們在梅花樁武功鍛煉中非常刻苦,並努力學習梅花樁的文理知識,了解梅花樁的歷史和優良傳統。我們還多次組織這些留學生和外國友人去河北省的威縣、廣宗、平鄉、武強,山東省的東明、聊城等縣市梅花樁盛行的農村去參觀學習,訪問當地的梅花拳老人,參加那裡的“亮拳比武”活動。這些外國弟子們和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回國以後大部份仍和我們保持著聯繫。因梅花樁本身蘊含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核,具有強大生命力,強大的包容力以及師兄姐畢業實力增強,傳播到國外是必然的。
國外發展現狀
自從1984年山東大學梅花樁協會成立之後,此後每學年都招收新生,不斷地培養訓練弟子。1990年10月燕子傑和路遙教授同時參加了在濟南召開的,【現代中國社會與義和團運動起源】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發表了有燕子傑教授參與合編的《論義和團運動起源探索》一書及論文“論梅花拳的武場與文場”,大會在燕子傑和路遙的帶引下40多名各國的歷史學家,奔赴河北省威縣、廣宗等地參觀了農民群眾的梅花拳表演。燕子傑教授大會發言及現場表演引起了史學界的震動,梅花拳的美名迅速傳遍了國內外。
此後若干年內,燕子傑和路遙及山東大學的梅拳弟子們,陸續不斷地到梅花樁聚居的農村調查、武功交流、支持農民們成立梅花拳協會或進行大規模的表演聚會等。增強了與農村梅花拳的聯繫,也更加擴大了我們的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山東大學歐美、日本等國的留學生眾多,他們也有不少人參加了大學里的梅花樁武功訓練。其中有幾個突出的例子介紹如下:
第一是丹麥人尼古拉(Nikolaj Stage Jensen),他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還精通法語、英語等。尼古拉在山大學習了梅花樁武功后,趁回歐洲去法國的機會,將梅花樁武功與文理的情況介紹給了當時法國“東方醫療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雷瑞松。隨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專程來濟南對我訪,當時燕子傑也帶他倆去廣宗農村訪問梅花拳。
事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又帶了他們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整體論研究中心”主席毛根斯坦(Yossi Morgenstern)多次來中國訪問。1994年燕子傑和其女兒燕雁受雷瑞松、毛根斯坦、尼古拉等的邀請,第一次赴丹麥、比利時、德國、法國、以色列等五國教拳訪問。此後,我們之間又經過了多次交往,遂定下了燕雁、任軍民到法國教授傳播梅花樁文化和武功的決定。自從燕雁、任軍民1988年到法國傳授梅花拳以來,他倆歷盡了千辛萬苦,眨眼間十幾年過去了。人世滄桑法國的梅花拳組織也歷經變化,時至今日在燕雁、任軍民和法國梅花拳朋友們長期的共同努力下,為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梅花樁文化的傳播做過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時至今日,梅花樁武功在歐洲的傳播已經打下了基礎並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回憶梅花拳事業在歐洲的發展和生根,最初介紹它來的尼古拉、雷瑞松和毛根斯坦等老朋友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第二是加拿大人安瑞德(Raymond Ambrosi),他原來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也通曉日語。他對中國梅花樁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多次來往於中國-加拿大之間,經常深入農村調查訪問。對中國農村的風土民情、梅花拳的組織與活動等有深刻的 了解,安瑞德至今還在北京大學讀著民俗學博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就陸續翻譯了許多梅花樁文理與武功的文章。1995年安瑞德與其朋友們李婉茹(Alice Lee)等成立了加拿大梅花樁協會,此後曾兩次邀請燕子傑去加拿大的黎嘉納和溫哥華教拳訪問。
此外,歷年來和我們經常來往並幫助我們傳播梅花樁文化的外國朋友,還有:以色列的奧戴德(Oded Ben-dov);法國的沙偉(Xavier);美國的卡門(Carmen Farruggia)、蕾蒂雅(Lydia Thompson);(瑞士)卡特琳娜和(奧地利)奧利維(Katharina Schneider and Olivier);(德)德尓克和(美)珍芝尓(Dirk vom Felde &Virginia Robson);日本的石川瞳;加拿大的諾娃(Nova Scheidt);……等等。從2004年開始與台灣的梅花拳弟子翁正茂、張箐峰、魏芝圃等經常來往,不斷地進行友好交流。
梅花樁武功歷年在各國朋友的幫助下不斷向全世界傳播,弟子移民、遊學或旅居國外的越來越多,國內弟子出國旅遊、訪問等也更加方便了。因此,梅花樁文化想全世界傳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博大精深的梅花樁文化是中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向世界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壯麗輝煌的梅花樁事業,正像旭日東升前途無量。能在法國召開梅花樁文化的研討會,也標誌著梅花樁的事業一開始走向全世界。
即梅拳,亦稱梅花樁。武術拳種。為演練方便,在地面演練較為廣泛,稱為落地干枝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又據《梅花拳根源經》和《梅花拳傳承譜》記載:梅花拳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后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鄒宏義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鍊,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拳。
梅花拳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拳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遊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后,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庄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庄橋(后馬庄)收張復為徒。遂在馬庄傳授武藝,后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庄后,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庄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庄紮下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庄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庄,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庄為中心,把梅花拳推向冀、魯、豫三省。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已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庄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庄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拳。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1982年,河北省武協主席南仆同志,受中國武協委託,挖掘整理"梅花拳"這一寶貴歷史文化遺產,他花費三年多心血,踏遍冀、魯、豫等地,在黃河兩岸走訪考察中,當地梅花拳老拳師們說:"我們玩的都是鄒家拳,老家在河北平鄉。"1985年正月終於在平鄉縣后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1993年7月,"鄒氏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河北省副省長王祖武為鄒氏墓群題詞:"梅拳聖地"。1997年7月,河北省體委、河北省體育總會授予平鄉縣、廣宗縣為"河北省梅花拳之鄉"稱號。
談到梅花拳的發展不能不提到在高級知識分子中開闢了另外一片新天地的梅拳名師燕子傑。燕子傑,1936年出生,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燕子傑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武術家師承梅花拳大師韓其昌。1955年去燕子傑畢業後到西藏氣象局工作,在那艱苦的環境下,他憑卓絕的武功,無數次化險為夷,留下了一段傳奇般的經歷。1982年燕子傑調至山東大學任副教授、教授等,從此開始了他在數學和梅花拳兩個園地的耕耘。燕子傑多次拜訪梅拳前輩,從廣宗縣穀場相谷景華前輩探求梅花拳理,根源記載,文理功法,深受啟發。曾發表過多篇武術論文,正式出版過《五勢梅花樁》、《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等六本專著。二十多年來在全國上百所高等學校中不計辛勞的義務傳授梅花樁武功,弟子幾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在學界政界商界成名者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曾多次訪問歐洲、中東和北美各國,目前他是歐洲梅花樁協會名譽主席,加拿大、台灣地區梅花拳組織的顧問。他對梅花拳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梅花拳在全國各地的大學校園中扎穩了腳跟,使大量高級知識分子得以真正實踐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培育了大量文物雙全的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小架梅花拳源於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礎上改創而來的。據梅花拳《根源經》記載:“清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自幼天資聰慧,拜本村趙學義為師,習練梅花拳十二庚,內外兼修,文成武就。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獨創小架梅花拳。”張從富創小架梅花拳后,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傳統思想理念,在輩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絕無僅有的,梅花拳也沒有因此而產生分歧和矛盾。充分表現梅花拳教理的深度。相對於大架梅花拳來說,小架梅花拳的歷史比較短暫,距今也只有 200多年,但也就是在這短短的200多年裡,梅花拳小架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比起梅花拳這一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來說,小架梅花拳的產生及發展超越其任何時代。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梅花拳古稱梅拳,是我國較為古老的拳種之一。《梅拳秘譜》上說:“梅拳之始因年代久遠而不可知,傳雲漢時已有,至今已有百餘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樁,是干支五勢梅花樁的簡稱,屬崑崙派。據梅花拳經典《五護綱領》記載:“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陽(老子)之後,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東方離,化名雲磐,住在西域天磐雲程孝縣清靜宮玄金殿,即現在的昆崙山一帶,他創造了兩種拳:一為“八卦”(不是指現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為“梅花”。其中,八卦為行路拳,梅花為看家拳。有“出門合八卦”,“回家踏梅花”、“東崑崙八卦神掌,西崑崙梅花神拳”之說。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稱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紀末,也就是說,東方離創拳、傳拳的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著這樣一首歌謠:
混沌初開天地分
梅花武當共相存
開天闢地治世界
留下山川和樹林
這幾句歌謠充分說明了雲磐始祖創建梅花拳的歷史之久遠。雲磐始祖下山傳拳時,時逢滿山梅花開放。於是,他據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乾枯而內豐盈,下盤節而上通天。招數似疏而密,伏機而待,變化無窮。具陰陽五行之資,又通八卦之神妙。朵朵梅花又預示著世間每一個弟子,於是,給自己創建的拳命名為“梅花拳”。
梅花拳紀念碑
梅花拳史上有明確記載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齊建文、楚庄明、宋定國、吳龍軍、秦穆和六人創立“梅花五虎拳”。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譜,寫成拳譜傳於後人。第一部拳譜叫《五虎七星拳》。梅花拳共有四大譜、四小譜。第一小譜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譜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譜在公元49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譜在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新的進展,起了更大的變化。四大譜被定為祖譜,祖譜又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又成為十二派。十二在全國迅速發展開來,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祖譜改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於此,全國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從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發展至170代;從公元1628年至今,又發展了 28代;從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國梅花拳已傳承了198代。
《梅花拳秘譜》上說“夫我國拳術派別之眾百有餘門矣,但溯其源泉則一也。蓋學者側重於身體之一部,而展其所長另創一家,而門派生焉。迄今猶能保持原有狀態具存者,僅梅花拳耳。”也就是說,其餘門派的派生,是因創造者只是改變其門派的一部分,而沒有繼承它的全部。或者從本質上部分或全部改變。而梅花拳則不同,在它長達3000多年的梅花拳史上,雖然經過幾次較大的變動,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沒有改變。它那“鍛煉身心、治病救人、技擊制敵、開發智慧”的功能也沒有改變,仍然維繫著“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傳統理念也沒有改變。它歷盡滄桑,幾經巨變。至今仍然能保持著的精髓和原貌,的確堪稱是我國武術界的一大奇迹。
梅花拳在其長達近3000年的歷史上有幾次較大的變革,每一次的變革也使它變得更加完美。第一次變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譜的形成。由華山道長董法利先師立。當時者有七人:董法利、關風龍、於進海,河北省平鄉縣人;楊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縣人;劉進玉、張玉峰,山東省泰安黃家嶺村人。七位先師寫成拳譜、拳書、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七星花拳》。第二次變革是在唐貞觀17年,第二大譜的形成。當時有十二位先師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他們是:關青玉、楊玉海、王金停、張建才、張建生、吳世江、吳風芩、王紀論,江玉風、楊忠、馬金華、孫可升。這十二位先師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書名叫《梅花桿枝梅》。
第三次變革是在宋代趙匡胤12年,第三次大譜的形成。由關青玉的後人關升風、張建才的後人張洪金、王金停的後人王大龍等修書成譜傳於後人。公元1135(宋高宗趙構年間),梅花拳弟子曾有過一次較大的集會,王重陽創在梅花拳的基礎上創“全真教”,在昆崙山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稱“全真七子“。他們中間真正把梅花拳傳留下來的只有丘處機,他把佛、道、儒文化充分融入梅花拳中,並改變了王重陽“不入仕途,自放草澤”的初衷,和師叔“老頑童”周伯通及郭靖等愛國將士襄陽城拒敵,成為梅花拳史上第一次愛國運動的倡導者。是梅花拳“邱祖龍門派”始祖。卒於公元1227年,享年79歲,葬於北京白雲觀。留有一首五言絕句真言:“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到明萬曆年間,后百代第二代師祖張山將它作為梅花拳的排輩寶號。後來,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和北京白雲觀主持首明道人有將邱祖這無言絕句真言合續至一百字。於是就有了梅花拳的百字排譜。
第四次變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間,由定國公徐達、張長衛,王大山、楊傳中、丁繼芹、周定來、徐光心、曹新明、金龍(劉愛斗)十人修書,寫成拳譜、拳規傳於後人。
梅花拳從公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有了更新發展,起了更大的變化,迎來了它的第五次大變革。四大譜被定位祖譜,在祖譜內分為十二小譜,十二小譜成為十二支、十二派。十二派在全國開始流傳。由梅花精拳改為梅花拳。四大譜被尊為“梅花令”,以“正忠令”為祖。自此,全國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龍門派、青龍派、金龍派。
龍門派是第一家,掌門人張山。龍門派又分四支:龍門支、向陽支、桃梅支、桿枝梅龍門支掌門人張山,家住徐州銅山縣小尖山村;向陽支掌門人苗進風,家住河北省邢颱風門村;桃梅支掌門人張程,家住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桿枝梅掌門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龍派是第二家。掌門人周傳玉。青龍派分四支:青龍支、迷忠梅、見地生根無龍手、笑梅連聲不問門。青龍支掌門人周傳玉,家住黑龍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門人王志心,家住黑龍江省黑河柳村;見地生根無龍手掌門人孫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連聲不問門掌門人楊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龍派,掌門人趙忠武。金龍派分四支:金龍支、一枝梅、落地梅、無葉桿枝梅。金龍支掌門人趙忠武,家住山西省遼縣;一枝梅掌門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縣;落地梅掌門人徐偉勝,家住山西省平順縣石城;無葉桿枝梅掌門人張龍生,家住山西省襄恆縣土蒼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變革是在清乾隆年間,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將梅花拳大架改為小架。
一、梅花拳傳承譜系
詳見平鄉王鐵庄,廣宗縣后馬井,這兩個傳本較為完全。
據梅花拳《根源經》記載:梅花拳后百代是從“甲社”始祖開始的,為後百代第一代始祖。於明萬曆戌子年(公元1588年)傳拳至徐州城南銅山縣小尖山村張三省(又名張山),張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師祖。張山傳至徐州沛縣八里莊周安邦(曾做過陝甘寧總督)的六個兒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貞、周正傳、周正法。周正法為梅花拳第三代師祖。周正法傳至河南省開州蔡起屯蔡興道,蔡興道為梅花拳第四代傳人師祖。蔡興道傳於河北省平鄉縣前馬庄張復、直隸大名府內黃縣八里庄村楊炳(康熙年間武探花、二等侍衛)。張復為河北梅花拳第五代師祖。張復傳於河北省平鄉縣前馬庄張好學、南和縣鄭庄鄭守掌,鄭守掌、張好學為梅花拳第六代師祖。鄭守掌傳於河北省平鄉縣八辛庄趙學義、張從靈。趙學義為梅花拳第七代師祖。趙學義傳於第八代張從富,張從富為梅花拳第八代師祖。張從富獨創小架梅花拳,為中國小架梅花拳始祖。河北省南和縣善友橋候魁元(曾做過山西安察司)、河北省邱縣耶律寨耿茂春、河北省邱縣香城古劉士英、河北省平鄉縣馬第二町李進友(李老奎)、河北省平鄉縣史第二町史聰明(史孝彥)、河北省平鄉縣馮馬張老敬等是張從富弟子,為梅花拳第九代師祖。河北省平鄉縣五座樓王河清(張老敬徒)、河北省平鄉縣東田莊王法勝、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王文道(李進友徒)等為梅花拳第十代師祖。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王榮貴(王文道之子)、河北省平鄉縣舊城東大街路天祥等為梅花拳第十一代師祖。河北省平鄉縣王楊村王山根(王榮貴之子)、河北省平鄉縣史二町傅金銘等為梅花拳第十二代師祖。河北省威縣沙柳寨趙三多、河北省威縣翟庄李廷吉、李廷貴等為梅花拳十三代傳人。河北省平鄉縣張第二町張洪印、河北省平鄉縣田第二町田尚田、河北省武強縣西王莊任俊傑、河北省平鄉縣李楊村李長德(曾任平鄉縣縣委書記、烈士)等為梅花拳第十四代師祖。河北省武強縣西王莊趙英廉等為梅花拳第十五代傳人。河北省平鄉縣油召橋馬清雨(曾任平鄉縣梅花拳協會會長)、河北省深縣北院頭村韓其昌(有“沱南俠”之稱,中國梅花拳協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為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北京中國警官大學武術教研室教授韓建忠、山東大學數學系教授燕子傑、廣東佛山大學教授李明清、河北省平鄉縣田第二町田長海等為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加拿大安瑞德等為梅花拳第十八代傳人(十八代一下略……)。
二、中國小架梅花拳在我國各地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鄉縣八辛庄誕生以後,因它的縮、小、綿、軟、巧等優勢,更適合習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單就發生在張從富身上的故事就讓人嘆為觀止。“京城救駕”、“傳拳駱駝牧”、“一步兩眼井”、“張從富看戲”等佳話至今還令人傳送。張從富有九個弟子,個個文武雙全,內外兼修,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如“候魁元大鬧河南町”、“耿茂春海州辦案”、“史聰明皇宮教拳”、“李進有傳拳章村煤礦”等(以上故事在本站《梅花軼事》欄目有祥敘)。充分顯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力,也可以說是小架梅花拳牛刀小試,也就是從這時起,人們才真正了解了小架梅花拳,爭相學習梅花拳很,快遍及平鄉縣八辛庄(八個村)、宋夏庄(四個村)、來重町(五個村)、霍林寨、第二町(五個村)、油召橋(三個村)、楊村(三個村)、下町、上町(四個村)田莊等附近村莊已經威縣、廣宗縣、任縣、曲周、南和縣等周邊縣。從第十代起,眾弟子謹遵師訓開始向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傳授梅花拳,十代王法勝、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榮貴,十二代王山根傳山東梁山、白帝、汶上、陽谷、文安、運城等地,培育出了許多文武兼修的弟子。十三代李廷玉、李廷桂傳武強、深縣、獻縣、饒陽等地,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入山東省梁山是從第十代開始的。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梅花拳第十代師祖王法勝(張從富之徒孫、河北省平鄉縣東田莊人氏),尊師訓至梁山馬振楊村,立壇場傳梅花拳文武大法,授技於王大才、王大年、王大武等王氏族人,從此聲名遠播。時有杏花村馮氏、宋史、劉氏等求藝甚篤,梅花拳遂傳入杏花村,今梁山鎮張垓村。位於梁山東麓的張垓村,原名杏花村,清嘉慶年間,因村人習練梅花拳,為紀念梅花拳小架練法創始人張從富而改名為張垓村(---據《梁山武林》,梁山縣政協文史委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自習拳以來,張垓村歷來不乏武林高手。尤其清末民國初時期,更是高手雲集。其中馮遠臣,宋聲君、馮天街、劉延祿、劉延祥、劉延信都是其中佼佼者。他們個個血氣方剛、正義凜然,留下了許多炙人口的故事(他們的經典故事在中國小架梅花拳網站《梅花軼事》欄目有祥敘,敬請欣賞)……
數年後,梅花拳第十代師祖河北省平鄉縣五座樓王河清(張從富之徒孫、張老敬之徒),字海晏,第十一代王致敬、第十二代王文起祖孫三人傳拳至梁山縣姜家莊。還有河北省威縣翟家莊李庭吉傳張垓村劉玉美,山東省臨清第十四代祖師王廷梅傳馬振揚村王清月、王清章等人。梁山眾弟子誠心求藝,內修外練,成名者不計其數。僅拿馬振楊村來說,就代代名人輩出:十二代代表人物有王懷斌、王懷詢、王有德;十三代代表人物有王本城、王本堪;十四代代表人物有王仁貴,王仁懷、王仁忻;十五代代表人物有王清月、王清章;十六代代表人物有王惠珍、王惠雨、王惠梅、王忠仁;十七代代表人物有王保義,王保臣、王保朝、王保柱等。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入梁山後深受人們的喜愛。它不僅具有強身健體、技擊制敵的作用,而且還能治病救人和開發人的智慧,特別是小架梅花拳文理既博大精深、細微玄妙,又包羅萬象,被梁山人們譽為“通天地”的學問。故梅花拳弟子常說“拳打腳踢小把戲,唯有文理通天地”,也正因為如此,小架梅花拳在梁山傳播的又快又廣,成為門徒眾多的一大拳種。中國小架梅花拳在梁山的分佈情況:梁山鎮主要集中在後集村、張坊村、馬庄村、前碼頭村、馮屺(ya)口村、饃台村、馬振楊村、郝山頭村、張垓村、郭廟村、獨山村、后孫庄村、李庄村、姜庄村。拳鋪鎮主要集中在盛庄村、蔡庄村。館驛鎮主要集中在張橋村、劉庄村、王莊村。小安鎮主要集中在北唐庄、西唐庄、乾魚頭村、宋庄、范庄和黃河涯村。壽張集鄉主要集中在東孫庄、和蔣集村。大路口鄉主要集中在大張村、大喬村、祈辛庄村。黑虎廟鄉主要集中在西河村、西小吳、高樓、田那裡、李庄、大張村。楊營鎮主要集中在大候村、李閣村、太平王村、窪李村、劉庄村和西李庄村。韓崗鎮主要集中在孫庄。至今,小架梅花拳在梁山縣已傳承了11代。
由此可見,中國小架梅花拳在山東省梁山縣的傳播和普及,為弘揚中華武術、推動梁山武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小架梅花拳傳人衡水武強始於1844年之後,威縣翟家莊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為梅花拳第十三代傳人……在武強大王莊收徒授藝(---武強縣誌)。1844年後,外國傳教士在威縣強拆民房、廟宇,興建洋教堂。激起梅花拳第十三代弟子李廷玉、李廷桂兄弟二人的憤慨,為敵外侮,率眾焚燒了洋教堂。此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洋人的囂張氣焰,惱怒的洋人讓清政府派兵鎮壓(此為“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線)。寡不敵眾的民眾被衝散,李廷桂入獄(后越獄逃到山東梁山),李廷玉隱姓埋名來到武強,在“張半朝”家廟中棲身,靠干點零活度日。一日,李廷玉在家廟裡練拳時,恰巧被前來家廟邊池塘洗澡的幾個年輕人看到,眾人央求李廷玉教他們練拳,於是小架梅花拳在武強傳播開來。李廷玉最出名的二十大弟子稱“京南二十俠”,他們是:任起元、段步元、趙錫三、趙太和、張丙為、張博彥、張邁千、趙崔和、段步修、程清川、高智平、程三山、程煥齊、程殿忠、程大錫、程訪興、程殿魁、徐萬順(抄自李廷玉、李廷桂墓碑,光緒十六年)。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四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設擂台,號召天下武林高手來山東打擂,武強小架梅花拳負責人派出任樹譚、李萬興、王國章、王道隆、尹解章、尹桂芬、、尹國華、王瑞圖前去打擂,以六場連勝、五場平局的好成績,打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風,台下眾人齊聲贊道:“武強、武強、武藝高強”。值得一提的是小架梅花拳第十六代傳人韓其昌,深州市阮頭村人,拜趙英廉為師習練梅花拳,武功造詣頗深。後任北京大學武術教授,弟子上百人,遍及北京、上海、西安、濟南等地。韓其昌還在梅花拳理論上有所建樹,為傳承和發揚小架梅花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子韓建中子乘父業,繼續研究和發展小架梅花拳,我國公安戰線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特別是2007年他組織的中國《武林盛典》大會,使中國傳統武術得到了進一步弘揚,一批武林精英脫穎而出。梅花樁拳傳人宋啟振獲得2007年度總冠軍,小架梅花拳第十七代傳人武龍水獲得了2007年度“中國武術傳統技法大獎”。
中國小架梅花拳從張從富創建至今,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自張從富救駕、轟轟烈烈的“義和團”扶清滅洋義舉、山東打擂到今天的《武林盛典》大會的角逐,都充分顯示小架梅花拳的威力,在中國武術界也曾幾度輝煌。如今,中國小架梅花拳已衝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在我國大力提倡全面健身的今天,在眾多梅花拳人的共同努力下,小架梅花拳一定能會走進我國的大江南北,千家萬戶,為增強國民身體素質發揮出它更多、更大的作用。
三、梅花樁事業在世界各國的傳播與發展
早在1988年在山東大學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就已經有人開始學習梅花拳。1990年10月濟南召開的“義和團運動起源與現代中國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山東大學的著名歷史學家路遙教授和十七代梅拳弟子燕子傑教授就曾著文介紹了梅花拳的歷史、組織和活動,並帶領了來自美國、日本、菲律賓等七個國家的四十餘名中外歷史學家,專程去河北省廣宗縣觀看了梅花拳的武功表演。從此,梅花拳的名聲傳遍了國內外,並引起了國內外史學界、文化界和武術界的極大關注。隨著河北各縣梅花樁協會的相繼成立,中國的梅花拳運動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從這時起,在山東大學學習的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也開始向我們學習梅花拳。特別是1992年「山東省梅花樁研究交流中心」成立以後,我們認識到培養、訓練外國弟子的工作,關係到梅花樁事業的發展和未來,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真計劃,派專人負責教練他們武功,翻譯了一些梅花樁的文章和教材供他們學習,定期由燕子傑教授給他們講授梅花樁的歷史、拳理和優良傳統幾年來以山東大學為基地,有的不但自己練功,還把武功教給親人或朋友,或者介紹自己的朋友來中國學習梅花樁。有的外國朋友為了能更好地傳播梅花樁,回國后經過幾年的籌劃與努力,又尋找機會來到了中國濟南再次學習梅花樁。如丹麥的尼古拉、德國的費迪克、美國的珍芝爾、義大利的李莎、以色列的奧戴德等都是這樣的。 1995年燕子傑教授接受法國雷瑞松、以色列毛根斯坦等人的邀請,赴法國、丹麥、比利時、德國、以色列等國訪問,又把梅花樁的種子撒到了歐洲。1998年燕雁和任軍民被邀請赴法教拳以後,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法國的梅花樁運動已逐步走向了正規。自從1996年加拿大的梅拳弟子安瑞德和李婉恩,邀請燕子傑教授訪問加拿大以來,加拿大的梅花樁運動一直在正常發展著。加拿大、法國、義大利等國都有了自己的梅花樁組織。
四、梅花樁事業傳播發展的特點
自古以來梅花樁就有文場和武場的活動,它的流傳和發展也是“文武齊全”的。文場敬祖師、掌管著世代流傳的經書、輩譜,文場老師在拳派內都是德高望重、文武兼備的老前輩,平時能醫、會算,為人排憂解難,教化弟子、維護拳派的團結和優良傳統,用文理的精神指導整個拳派的活動。武場的活動就是練習武功,由於梅花樁武功是「無字真經」,它練神練氣、開發智慧,有教育人的作用。所以,梅花樁武功是梅拳弟子們的入門和基礎。梅花樁文理也就是提高到哲理層次的拳理,由於它深刻而基本,能適用於萬事萬物。它不但是梅花樁拳派的指導思想,也是梅花樁拳法的最高理論和真正精髓。梅花樁拳派這種“文武齊全”的活動形式和流傳特點,是其它任何拳派都沒有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梅花樁的文教與武教合一,武功與武德成為一體。拳法即是智慧,練武就是學習。梅花樁拳法中的拳打腳踢,才有了靈魂和生命。梅花樁武功在世代流傳中才保持了它原有的面貌和基本的精神,“天下梅花拳是一家”的團結局面就是這種優良傳統的體現。正是由於梅花拳文場活動的存在和它的領導作用,一百多年前梅花拳才發動並領導了義和團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因而梅花樁武功,已經不僅是一個拳術,它也代表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證明,梅花樁是不能文武分離的。文理如果失去了武功做基礎,就成了玄虛的哲學或說教,人們已不可能理解它,更不可能在萬事萬物中發揮作用。同樣,梅花樁武功如果失去了文理的指導,就變成了單純的拳打腳踢的運動。很快也就會被世俗的觀念所污染,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寶貴的價值。在拳派的活動中也會雜念叢生、邪風四起,再也維護不了團結進步的局面。因此,在梅花樁的流傳和發展中,不論是純文或是純武都是不齊全的,這樣的流傳和發展也不會是長久的。我們在全球傳播發展梅花樁事業的原則,就是要全面繼承和發揚梅花樁的精神。所以,我們在各國進行梅花樁知識的宣傳教育時應是文武一體的,在進行梅花樁活動和建立梅花樁組織時則是按先武後文的順序。一個真正的梅花樁弟子是不能忘“本”的,這個“本”不僅是尊敬自己的老師,更要信仰梅花樁的祖師。這個“本”又是梅花樁的道德、智慧和基本的精神。燕雁和任軍民在法國傳播梅花樁的活動中,正是堅持了這個原則和精神。才始終站在不敗之地。
入列國家級非遺名錄
2020年12月22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公示》公布,梅花拳入圍擴展項目。
武功是一個拳派的基本內容,武功則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組成的。梅花拳是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種拳術,我們從它運動的特點和拳法的特殊結構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沒有固定的拳術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稱為“架子”。“架子”的構造就很特殊,它有五個基本的拳勢稱為“樁步五勢”,它們在練習時要靜止站樁。此外就是運動變化迅速的“行步”。“樁步五勢”和“行步”的練習要在拳場中走遍東西南北各個方向也稱為“四門八方”。這種串連起來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線周而復始的循環練習。初學者可以先學基本的和變化簡單的,隨著功力加深和練功時條件的不同再不斷補充和不斷變化各種拳勢和動作。梅花拳的對練拳路“成拳”除了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動作和拳勢皆可以因人而異,隨時編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級的對練拳路“擰拳”時,更是“手無定手、腳無定步,勢無定形、見勁使勁、引進落空、見空按豆,隨勢而布。”這種“架子”、“成拳”、“擰拳”的變化和不定的形態,使得它們的內容可以靈活多變,無窮豐富。這種拳法結構的特點反映了宇宙萬物千彎萬化,無窮無盡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說的: “拳無拳,藝無藝,無藝之中是真藝。”有拳、有藝,有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藝了。正如“道無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變而不變,有而無的,它也是“無形”的。不懂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方法,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這種特殊結構。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練拳時“樁步五勢”要站樁,要靜止不動:“行步”是不斷變化的動作要迅速輕靈,這一動一靜兩種極端的情況要在一個拳路中交替出現,這真是一種奇特的練法。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據,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動為陽,靜為陰”,在“樁步、五勢”中的“大,順,拗,小,敗”五熱又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對應。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按五行相生相之理不斷變化衍生”。其餘如“剛柔”,“起落”,“進退”皆可謂陰陽。梅花拳“架子”的結構和變化,正是一幅“太極圖”的景象。梅花拳若要練好,就必須在練“架子”時“動靜”要互根;“剛柔”要相濟;“起落”“進退”要靈利。這也就是“陰陽不測之謂神”使拳法出神入化變化莫測的道理。
三、在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和對練拳路“成拳”中都必須要在“四門八方”各個方向上練習。何謂“四門八方”?即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方位,也稱為四正四隅。此外在梅花拳的掌法,拳法和腿法中也要有“九宮之變化”九宮也就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及中一點,拳術的變化也是人體的一種形體的動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卦思維是一套直觀的形式化系統,它具有巨大的可納性。梅花拳把各種拳法的變化和應用都在八個方位上考慮,或者都要符合“九宮”之數,使得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可以根據八卦爻變道理使其拳法有無窮的變化。
四、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因有“樁步五勢”和“行步”的不同練法,“樁步五勢”可練全身之氣。練時要凝神,聚氣,調息,懂聚氣之法,這顯然是在“練內”。而“行步”是練步法法之輕靈迅速,這主要是“練外”的,因此它是“內外兼練”的。
不論在練“架子”或“成拳”中都要一氣貫串,一氣呵成,不散不亂,內外一體。自始至終都要練形,練氣,練神。先要“形氣合一”再“神氣合一”達“精氣神一體”即“渾元一氣”。
梅花拳拳法中也把人體看做一個小天地,本“天人合一”之理。練拳必須知“四時行功加減”及“易筋經”之道理。梅花拳練拳之目的是要“先固根本”即:“仙煉之則為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然內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動靜互根,溫養有法,自有結胎還原之妙。內丹既成,靈妙莫測,自成金剛不壞之體,則超凡人聖上乘可登,若雲制敵猶其小焉者也。”
上述精神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觀,正如朱熹說的:“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實際上若細心觀察,在梅花拳的“架子”中兩手的動作都在空間全方位上劃出了一個個的太極圖。
由上述討論的梅花拳武功的四個基本特點就可看出,梅花拳拳法的指導思想就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八卦變易之理、渾元一氣的整體觀等。如果不懂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思維方法也就無法理解梅花拳的拳理,也不能煉好梅花拳武功。梅花拳弟子們都知道,梅花拳是很有文化素養的一種拳術,在武功鍛煉過程中拳法理論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常常要一邊練功,一邊學習拳理,還要在鍛煉過程中對拳理不斷地體會,領悟。因此,梅花拳武功的鍛煉過程也就是一個傳統文化思維方法的學習和訓練過程。
當梅花樁武功練到高級階段時,就要懂得煉神、鍊氣之法,對此就要進行修心養性的文練。如前面所說,內丹養成,除武練外丹之外,還要用溫養之法,也就是文練的方法。因此文功實際上就是武功的高級階段。現在我們看一看梅花拳文場中文理的主要內容吧!文理,是梅花拳文場中比拳理更高級的理論。它是指導梅花拳拳派一切活動特別是文場活動的理論和依據。文理主要以手抄本經書的形式世代流傳下來,也有一些輾轉抄錄的另散文字和圖譜。它們都被奉為比生命還貴重的至寶,被嚴密收藏,絕不輕易示人。我們在調查中經多次艱苦地說服工作,才看到和抄錄了其中一部分,雖未詳盡,但也看出了梅花拳的主要指導思想及其文場活動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文理主要取材於佛、道、儒三家學說及周易,但其內容主要是與修心養性,鍊氣煉神有關部分。雖然其中仍保留一些神、佛、仙、道等宗教詞語,但其含意已經變了,成為煉神鍊氣的功法所使用的名詞了。就連儒家學說和易經中的語句也是如此。例如:“三綱五常”,在討論修心養性時,人的精氣神謂之三綱,心肝脾胃腎謂之五常;在討論拳法和練體時,天地人稱為三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就是五常。在梅花拳的任何拳法和功法中對方向都很重視,又如:在易經中艮卦的:“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指文煉中的兩種功法(艮背)與(行庭)能止念凝神忘形的境界等。在文理的經書中也有一些神佛傳道的故事,但這都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導梅花拳發展、流傳的歷史,並給於對梅花拳的發展、傳播有卓越貢獻的祖師某些尊稱,以示紀念。梅花拳祖師怕弟子們學文理時看不懂經書中隱語和借用的詞語,還有一段文字說明。“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知向外尋,泥胎木象都是假,鐵打銅鑄也不真,修行不遇名師點,枉費徒勞一片心”。這裡所說的“道”、“大道”、“修行”當然都是指導煉功了,明確指出文理的內容不是宗教迷信,而是修心養性的功法。此外又能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這裡所說的“佛”是指(長生之道),而“靈山”“靈山塔”就是指的(心)了。注意,煉功中的“心”可不是心臟,而是指導的產生意念的神經中樞,大腦皮層。梅花拳文場主要是煉文功,也就是修心養性,煉神鍊氣。煉文功必須要心靜,清心寡欲,摒除一切雜念,清靜無為。文理中就吸收了很多佛、道兩家在修行時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如佛教中的“三皈五戒”,即皈佛——元神;皈法——元氣;皈僧——元精。五戒——殺、盜、窯、酒、妄。道教中的“三寶五行”,即三寶——精氣神;五行——有仁慈——屬木利於肝;有義氣——屬金利於肺;有禮讓——屬火利於心;有智慧——屬水利於腎;有信實——屬土利於脾,等等。文理中還有很多內容是談功法的,如:“由凡希聖聖希天,反轉洛書參靜禪”、“要知性命在何方,離坎爻中是祖鄉”,“去妄存滅悟本空,正心反內守靈宮,希賢希聖希天容,一念不生萬法通。一條大道少人奔,尋至玄關始入門,養性靈台身有主,神存至善魄成魂”。以上都是修心養性,入靜調息之法又如:“修行不論行往坐卧,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專意觀看書,神不外游,氣不耗散,久久鍛煉自然心空,心空發朗體卦虛空,久而行之自然金丹成就。見性明心忽然惺悟,認得元性從何而來,往何而去,脫離生死返本皈源”。以上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根本大法。注意這裡不僅談的是功法,還有些煉功時的感受體會。又如:“我大道言面壁非有別件,端疊生閉雙目如同泰山,去不追來不想不生一念,恐不視懼不驚不開一言,。無天地無日月無桉無殿,無飛禽無走獸無水無山,無人相無我相無紛無亂,無壽者無眾生無火無煙,知止定定后靜靈光閃閃,如此辰居其所龜息綿綿,心忘形性忘心真靈不散,靜之久忽然的元神出關,見天地和三光百般景現,這乃是身內道顯發外邊”。這是一個靜坐修行的功法,這裡不僅是功法還有練功者的感受和思維活動。注意文煉之人當功夫達很高境界時,常常引發出人體的特異功能,因此他們的思維和感受是一般人很難理解體會的。這也是文理非常深奧,一般配人很難懂的一個原因。在文理中常把煉功者稱為修道之人或佛門弟子,把求得長生或練習文功,武功之理稱為無字真經,如: “金檁金梁金廟台,紅門落鎖無人來,你說你是佛家真弟子,為啥不帶鑰匙來?蓮為鑰匙性為簧,無字真經法內藏,真性打開三簧鎖,一條明路到家鄉”。這裡說的梅花拳文功的要點:一個是“蓮”—即舌抵上齶,使內氣做周天循環;一個是煉性,煉成“真性”,這也是“性命”雙修的意思。
梅花拳根在平鄉,花開四方。自清初以來,以平鄉為中心,梅花拳遍布冀、魯、豫,輻射全國十數省市區及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平鄉縣253個行政村,村村習練梅花拳,有梅花拳班(隊)的村莊佔70%,其中大班幾十人,多者百餘人,小班十幾人。在二十世紀80年代經常習練梅花拳者多達6萬餘人,其中在班練習者萬餘人,散練者五萬人。廣宗、威縣、巨鹿、南和、雞澤、永年、巨野、嘉祥、沛縣等縣市習練人數也較多,其中廣宗有65%的村莊習練梅花拳,弟子達到4500人。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拳聯誼會"1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全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后馬庄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拳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